爱组词网
首页 > 句子大全 > 经典句子 >
首页 词语大全 组词大全 造句大全 形容与描写 句子大全 名言名句 诗词诗歌 趣味语文 成语大全 反义词 近义词 同义词

常用俗语_俗语大全

栏目:经典句子时间:2020-07-05
常用俗语_俗语大全_一品句子

【东西】“东西”合成一个词的时候,“东西”非东非西,它指的是物品。来源于朱熹与他人对话的一段妙语。在南宋,朱熹和盛温如都是大学问家,也是好朋友。一天早晨,朱熹去看望盛温如,正巧在街头相遇。朱熹见他手里提一只新编的竹篮,便随口问道:“拿这篮子去干什么?”盛温如回答道:“去买东西。”朱熹听后便开起了玩笑:“夫子常以治天下四方为己任,为何不买‘南北’,只买‘东西’呢?” 盛温如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五行之中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和火我这竹篮是不能盛的。而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木和金装在篮里却不要紧,所以,我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啊!” 盛温如巧妙地用五行之说,解释了买“东西”的道理,从此传开,“东西”一词使用至今。

【东宫】“东宫”一般认为是皇后的代称,其实也是“太子”所居之地。从历史正史来看,“东宫”向来是太子所居之地,有时也指太子,与所谓娘娘并无任何联系。那么,为什么太子及其所居之地号称“东宫”呢?据《唐两京城防考》描述,宫廷分为三个部分:中间主体部分称太极宫,其前半部分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后半部分是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之处;太极宫左右各有一块狭长的城区拱卫,西部城区称掖廷宫,多居宦官杂役,并设太仓;东部城区即称东宫,是太子曰常起居的地方。这种居住习惯早在秦汉以前就已经确立了。《诗经·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毛亨传》:“东宫,齐太子也。”孔颖达疏:“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因此,有时候也称太子为东宫。太子号称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地位仅次于在位的皇帝,因此历朝历代对太子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视,为其配备一系列属官,又称东宫属官。东宫属官基本上是仿照朝中百官的结构体系来设置的。东宫仿照三省六部设立太子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等机构。实际上就是小一号的三省六部。而东官属官往往是其登基后实施朝政的组织基础。不过,“东宫娘娘”的说法也有一定根据。《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年载:“西宫者何?小寝也。小寝则曷为谓西宫?有西官则有东宫矣。”诸侯的正房夫人居住在中宫,右媵(即嫔妃)住在西面,称为西宫,左媵住的地方被叫做东宫。《汉书·刘向传》云:“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 其注云:“师古日:东宫,太后所居也。”在汉代,太后住在长乐宫,长乐宫位于未央宫的东面,因而又称太后为东宫。

【东坡肉】“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它是由猪肉炖制而成,一般是一块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人口肥而不腻,带有酒香,十分美味,流行于江浙一带。制作方法是:将五花肉切成大块,用葱姜垫底,加上酒、糖、酱油,用水在文火上慢焖即可。“东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这道名菜叫“东坡肉”,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苏东坡,果真是他发明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源自两地。一说起源于杭州。相传他在杭州刺史任上完成疏通西湖、修筑苏堤这两个利国利民工程后,老百姓欢天喜地,奔走相告,一致认为苏东坡为地方办了一件大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老百姓不约而同地给他送去猪肉,表达拥戴和感激之情。苏东坡十分感动,再三推辞,但百姓的感情难却,于是收下了猪肉。但如何处理这么多的猪肉?他决定与百姓有福共享,于是就让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采用他拿手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疏浚西湖民工的名册分送到每户每家。他的家人在烧制猪肉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大饱口福,盛赞送来的肉烧制别致,可口好吃。众人称赞之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上门向苏东坡学烧“东坡肉”。后来演变成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另一说起源于黄州。相传“东坡肉”系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被贬黄州时,在贫困的生活中不忘创造享受美食的机会,仿照前人并改良红烧肉的做法,将猪肉加酒做成红烧肉小火慢煨而成。有《猪肉颂》为证:“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此菜在黄州发起,后传至南宋首都杭州,发扬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东道主】“东道主”一词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家。“东道主”一词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一书中的《烛之武退秦师》。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老臣烛之武赴秦,私下会见了秦穆公,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巧妙地游说秦穆公:“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必亡,但郑国亡了,似乎对贵国也没有什么好处。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的土地,恐怕也难以做到吧?到头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等于秦国的实力削弱一分啊!”秦穆公听后,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进一步分析说:“如果你能把郑国留下,让它作为你们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使者来往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财物,这对您有什么不好呢?”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不但跟郑国签了和约,还派了部分秦军留守郑国。晋国无奈只得退兵了。郑国的一场危机得到了化解。因为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自称“东道主”,从此,“东道主”就成了主人的代称。

【东亚病夫】一提起“东亚病夫”,准把账记在西方帝国主义者特别是日本侵略者头上,但他们确实用“东亚病夫”一词来蔑视中国人民,也成了国人忌讳的病根。其实,“东亚病夫”一词最初并非出自日本人之口,也并非贬义。此词始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源出严复《原强》:“盖一国之事,同于人身,合夫人身,逸则弱,劳则强者,固常理也。然使病夫焉,日从事于超距赢越之间,以是求强,则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耶!”意思是国家之事,像人的身体一样,闲逸就会虚弱,劳动(锻炼)就会强身健体,这是常理。但如果强迫一个病夫进行高强度超极限的锻炼,希望以此强健起来,只能导致其快速死亡。今日之中国,也像一个病夫,应按常理革新求强。自此以后,文人学者自称“病夫”多矣。清朝末年专写《孽海花》小说的文学家,也曾自号为“东亚病夫”,而国人自读自嘲之词之文章也不乏以“病夫”泛称中国人。这应是自醒求变之强音,绝非自暴自弃。弃弊图利,国强之始也。当时国人的这种自嘲自勉,决不允许西方帝国主义者与日本侵略者偷换词义来污蔑伟大的中国人民。

【打尖】古时候,人们把在旅途中休息进食叫“打尖”,现在上岁数的人仍旧使用打尖一词。据考证,“打尖”系“打火”之误。清代福格所撰《听雨丛谈》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日中途住宿之间,乃误间而尖也。谨按《翠华巡幸》谓中顿日中火。谓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为尖也。”意思是中午饭叫中火,旅途中吃饭叫打火。误将住宿之“间”而为“尖”也。“间”、尖”同音。因此,打尖包括旅途中住宿、休息、吃饭。如《水浒传》中有:“你母子二位敢来打尖,叫庄客安排饭来。” 再如马致远《黄粱梦》云:“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饭与我吃。行人贪道路,你快些儿。” “打尖”一词,至今使用。

【打春】为什么把“立春”叫“打春”?据传,自从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前三皇后五帝都很重视,到周朝的时候,把务农的事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每年要举行迎春仪式。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员来到郊外,聚集乡民,设上供桌,烧香磕头,在供桌前做一个土牛,让扮作“勾芒神”的人举鞭打土牛,把这土牛称作“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后来出现了打纸牛,用纸糊条牛,里面装着五谷,就把这纸牛叫春牛,仍旧在立春前一天,叫“勾芒神”打纸牛,牛倒了,纸烂了,五谷四下流,象征打出了一年的五谷丰登。后来,据说一个清廉的大官犯了罪,把他贬下去做小官。上任那天,正是迎春的日子,他看到地方官在郊外聚众举行迎春仪式,鞭打纸牛,觉得可笑,提笔写了《春牛榜子》诗半首:“不得职田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后,不再做那种可笑的事了,真心地关心起农事来。来年他把迎春仪式移在了立春那天,不再糊纸牛,搬来了犁子,拉来了黄牛,立春时刻到来时,他迎天扯了个大响鞭,牛走了,犁动了,春耕开始了。他的改革措施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回到衙里,有了诗兴,提起笔来,在上年写的《春牛榜子》下边又添了两句:“岁首常思盘中餐,脆鞭一响打出春。” 就从这儿开始,人们把立春那天叫“打春”。虽然现在不再举行迎春仪式了,可是,“迎春”、“打春”的叫法依然如故。

【打火机】现在的打火机小巧玲珑,多用于抽烟者点烟用。打火机品种繁多,花样不断翻新,以至于有人专门收藏打火机,出现了收藏打火机热。世界上第一台打火机是德国化学家德贝莱于1823年发明的,可它的原理却来自中国。其实,转轮打火机源于中国近代的“火镰”。中国先前抽烟的人,都有一杆烟qiang(俗称烟袋杆),一个烟袋(盛烟叶用),一块火石和火镰。火镰的取火原理是,用一块比较扁平的石英石,在石英石上的边缘放一点点硝棉,用一块似镰刀状的黑铁,猛地击擦石英石的边缘,擦出火花,燃着硝棉,然后将硝棉放入装满烟叶的烟袋锅子里,以此点烟。现代打火机不过是把火镰换成了转轮,把硝棉换成了汽油,摩擦产生火星点燃汽油。

【打牙祭】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带肉的饭菜。据说,过去民间的工商业主规定对店员、徒工,每月初二、十六各给一次肉吃。如清代吴敬梓所写《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就记载:“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这种说法源自祭祀。古人尊重祖先亡灵,对于祭祀非常重视。每逢重要节日,都要告祭先人,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要惦记着先给死去的亲人享用。而祭祀时,肉是最常见的祭品,天子要敬奉太牢(羊、猪、牛),诸侯要贡献少牢(羊、猪),普通民众也要供奉猪肉,可惜数量有限。百姓们将肉放在先祖的神龛前,点上冥币、蜡烛、香柱,供亡灵享用。祭了祖先之后,再将那一小坨肉切细“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说。

【打官司】“打官司”一词是个俗语,就是现在的诉讼。那么,“打官司”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官司”一词原来泛称旧时的官吏或官府,最早见之于春秋时期的《左传》:“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西晋学者杜预解释说:“官司,百官也。”这里说的官司,是指官吏。 “官”是处理国家事务的人;“司”是掌管、负责的意思,后来人们称“官司”是官事。为什么将诉讼称作“打官司”呢?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诉讼的双方即原告与被告很少能够心平气和地解决其讼事,常常为此大打出手,闹个你死我活,故将诉讼称为“打官司”,时间一长成为口头俗语。其二是说“被官打”。从戏剧当中的“击鼓升堂”看确实是被官打。告状人不管有理没理,有冤无冤,只要击鼓,上堂后先打三十大板,然后再递状子。“打官司”一词是主谓语倒置,应当是“官司打”,就像戏曲《三打陶三春》一样,陶三春是打的主角,不是被动挨打。因此,上官府诉讼称为“打官司”。其三是说与“打”的词义有关,左边偏旁是手(扌),右边偏旁是人(丁),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手,所以“打”是个广义词,如打酱油、打电话、打篮球等,所以,“打官司”也类同,打官司就是请官吏公断。以上三说都有一定道理,观者自判。

【打油诗】“打油诗”指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而不拘平仄韵律的旧体诗。打油诗的起源与打油活动无关,“打油”是一人名,姓张,当然,打油诗源自张打油。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载,在唐代,南阳有个读书人名叫张打油,平时很喜欢民间俚曲,虽然文字俚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但由于它明白如话,却也受到了村民的欢迎。有一年冬天,村里下起了鹅毛大雪,村民们很高兴,便请张打油写首咏雪诗。张打油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吟了一首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又有一次,张打油在一个衙门的墙上也写了一首咏雪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县官一见大怒,立刻派人把他抓来。张打油说,他可以写出更好的诗。县官便以当时南阳被围为题,命他作诗。张打油当即吟道:“天兵百万下南阳”。县令一听,大喜道:“有气魄!”张打油接着吟道:“也无救援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爷的哭爷,哭娘的哭娘。”从此,张打油远近闻名。当然,这些都是趣谈,咏雪诗才是张打油的代表作,整首诗没有一个“雪”字,却把雪景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活泼,有动有静,看得见,摸得着,如临其境。不然也不会流传至今。张打油为我们创造的这种“打油体”,至今为人们喜爱和模仿。

【打破砂锅问到底】流传在民间的这句俗语,用来形容十分认真的态度,一心要把事情弄个明白。 “打破砂锅问到底”源自生活中的自然象。砂锅即用含沙的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煨烫火锅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据说,药熬好后;从火上取下来不能马七往木头制品上放,一放就裂,而且一裂就会裂到底。实际上是打破砂锅“纹”到底,变成了漏锅。因为裂纹的“纹”同“问”谐音,后来就变成了“问到底”了。

【扑克】“扑克”是一种纸牌,玩法很多,是深受百姓喜欢的智力游戏玩具。它是从英文p。ke了音译过来的。照这么说它应该是舶来品,其实不然,是“出口转内销”。说起扑克的由来,还有一段小故事。相传早在楚汉相争的时期,大将军韩信为了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愁,发明了类似纸牌的游戏,牌是用丝绸裱成,图案是用木刻版印成的,因其只有树叶大小,故被称为“叶子牌”。后来发明了纸,由纸代替了丝绸,便产生了纸牌。据说这就是最早的扑克牌。十二世纪时,马克-波罗将这种纸牌游戏带到了欧洲,立刻受到西方人的极大欢迎。起初,它只是贵族们的奢侈品,但因为它造价低廉,趣味无穷,很快便进入平常百姓的家中。

【扒灰】在民间都把贪恋儿媳妇姿色,而与儿媳通奸的老公公,叫做“扒灰”,也有叫“扒灰头”的。“扒灰”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说法有二。一说清代李元复《常谈丝录》卷八载:“俗以yin于子妇者为扒灰,盖为污媳之隐语。”“扒”通“爬”,爬行于灰上,则要玷污膝盖,“膝”、“媳”音同,污膝隐为污媳,因而将公公与儿媳通奸称为“扒灰”。另一说为,据康家珑先生的《中国语文趣话》引述清代王有光的考证说:“翁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这段话最后说得明白,“扒灰”就是为“偷锡”,由于“锡”和“媳”同音,所以人们用“偷锡”做了偷奸儿媳的隐语了。

【石油】说起“石油”,有说是外来词,有说是国产词汇,其实,它的名字源于中国,大规模开采始于国外。大规模开采石油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用煤不用油,内燃机时代才开始大规模用油。优质的石油产品,发达的石油工业,欧美应执牛耳,中东国家为产油龙头。新中国成立后,虽先建有玉门油田,但直到六十年代初,才在大庆开出大油田,从此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这似乎说明国外的石油先于中国。不是!“石油”不仅是地道的中文,而且,石油在一千年前已被中国人发现,在外同人尚无认识时,国人开始了使用。“石油”足鼎鼎大名的沈括定名的。他于1080年在延州(今陕西延安)任官,他见很多人在泉边用小罐装盛流出的黝黑油状物,据说可以点灯。沈括也装了些带回家去。他在黑油中放条灯芯,果然可像豆油一样点灯照明用。它烧出的黑烟,凝聚成黑灰,还是最好的写字之墨。沈括给它起名“石油”,还做了首石油赞美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落扬尘。”“石油”一词,被三百多年前清初的《康熙字典》收进。早在宋朝中国已经有了石油,石油的发现是中国人的骄傲,现在,中国正向石油强国发展。

【石敢当】在我国的许多地区,若家门口或墙正对桥梁、路口就要立一石碑,上刻“石敢当”三字,可以禁压不祥,防止凶煞长驱直人家门作祟。除此之外,石敢当也立于沿海、山区作平浪、压风之用。石敢当的这些作用,据考证出自西汉黄门令史游的《急就章》,唐颜师古注释说:“敢当,所向无敌也。”又宋王象之在其书《舆地纪胜》中指出,石敢当用来“镇百鬼,压灾殃”,可使“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强。”石敢当制成石碑状,尺寸在《鲁班经》中有记载:高四八寸,宽一尺二寸,厚四寸,埋人土中八寸。上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那么,石敢当的传说是怎么产生的,有二说。一说民间传说在黄帝时代,蚩尤联合南方苗民企图推翻黄帝,蚩尤有八十一个铜头铁额的兄弟凶猛无比,头角所向,玉石难存,黄帝迎战屡遭失败。一日蚩尤登泰山,自称“天下谁敢当?”女娲遂投炼石以制其暴,上镌“泰山石敢当。”于是黄帝遍立泰山石敢当,蚩尤军队胆战心惊,望石而逃,终于兵败涿鹿。另一说民间传说石敢当为一人名,山东泰山人氏,他胆大勇猛,善捉妖邪。四方乡邻请其捉拿妖邪,石敢当应接不暇,遂想出石刻其名立于当冲处辟邪。立石敢当辟邪这一风俗,现在尚存,“泰山石敢当”碑民间小贩有售。

【石榴裙】“拜倒在石榴裙下”是句大家都熟悉的俗语,多比喻男子对女子崇拜倾倒之意。那么,石榴裙是一条什么样的裙子,谁穿的裙子,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这其间又有什么故事呢?先说石榴裙。古代的女子穿裙,多喜欢红色,而当时染红色的颜料,也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出来的,因此,人们把红裙称为“石榴裙”。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的填词,这是石榴裙的早期文字记载。而在唐朝的时候,石榴裙是一种流行的服饰,深受广大女子的喜爱,从唐诗中可见一斑。如李白的诗中“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的“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还有杜审言的“桃花马上石榴裙”;万楚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武则天的“不信比来长泪下,开箱验取石榴裙”……再说“拜倒在石榴裙下”。相传杨贵妃非常喜欢石榴花,当然也喜欢穿石榴裙。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中广种石榴。每逢石榴花开之时,这位风流天子便携带爱妃去赏花游玩,饮酒作乐。由于宠爱美人,天子不理朝政,疏于政务。但文武大臣谁也不敢指责皇上,他们只能迁怒杨贵妃,见了她,拒不行礼,杨贵妃很生气。这天唐明皇设宴招待群臣,并请爱妃献舞助兴。但见杨贵妃却将酒杯端起送到皇帝唇边,耳语道:“这些臣子对臣妾非常不恭敬,我不愿意为他们献舞。”唐明皇一听,爱妃受了这么大的委屈,这怎么行。于是下令,所有的文武百官,见了贵妃一定要下跪行礼,如果不这样做,就以欺君之罪严惩。所有的大臣们无可奈何,只得遵从。从此之后,只要一见到杨贵妃,莫不俯首叩拜。从此以后,“拜倒在石榴裙下”便流传开来,演绎成对女子崇拜倾倒之意,含有讽刺意味。

【古筝】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相传形成于秦朝,盛行于隋唐,后流传到全国、亚洲不少地区,史称秦筝。相传,秦国有一种乐器叫瑟。有个叫宛无义的人,弹瑟的技艺非常高,他的两个女儿也非常喜欢弹瑟。有一天,姐妹俩都争着到父亲那里学习弹瑟。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了手里,爱撒娇的妹妹哪里肯让,赶忙跑过去,双手抱住了姐姐手中的瑟。两个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让。忽然,“咔嚓”一声,瑟被掰成了两半。宛无义闻声急忙赶过来,不由得愣住了,只见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义气,忙把两个女儿手中的瑟拿过来,唉声叹气地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拨,让他吃惊的是,半边瑟竟发出更好听的声音。宛无义早忘了责怪女儿们,他把半边瑟分别作了些修缮,结果这半边瑟比原来好弹,声音也更好听了!他欣喜万分,就把这“二女相争,引破为二”的瑟,叫做“筝”。从此以后,筝就在秦国流传开来。

【巨无霸】古代有帝道、王道和霸道之说,帝道、王道以仁治国,霸道则以刑治国。现代霸道一词变成贬义,毛泽东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显然“霸道”是失道寡助的。然而,当代一些人却推崇霸道,如房地产大老板自称房地产之王,自己开发的楼盘称楼盘之霸,甚至有的幼儿园冠以“小霸王幼儿园”之名,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在这种环境下,动画片中竞出现了个“巨无霸”,岂不影响孩子们的心灵健康。那么“巨无霸”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它看似现代词汇,其实古已有之。这得上溯到中国两千年前,那时王莽篡汉做皇帝,全国各地烽烟四起,匈奴趁机入侵,王莽失道寡助,反把精力放在寻求神力帮助上。这时有位名叫韩博的官员向王莽推荐了一个生长在蓬莱仙岛的奇人,名叫巨毋霸,他身高一丈,腰有十围,吃饭时要用铁筷子,貌似神人。韩博吹嘘一番后满带讽刺地对王莽说:“巨毋霸可是上天派来辅佐新朝的,您得造一辆高车,一套巨人穿的衣服,派一员大将带着一百勇士去接他。京城里的门太小容不下他,就把它建高扩大,也让外族的人瞧瞧咱们的神人巨毋霸,这样就吓得他们不敢再来反叛,天下就安宁了。”王莽字“巨君”,韩博用“巨毋霸”这名字就是在暗示王莽不要篡汉而霸,王莽听出了韩博的弦外之音,就把他杀了,还把巨毋霸的名字改成了“巨母霸”。之后,王莽给巨毋霸加官晋爵,派他打仗出征显示威风,但目标不是匈奴而是农民起义军,《后汉书》记载了巨毋霸出场时的宏大景象:“……时有长人巨毋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任何称霸者都没有好下场,巨毋霸也挽救不了王莽覆灭的下场。后来,因“毋”与“无”同音,遂有“巨无霸”。

【本命年】人都有属相(也叫生肖),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代表卜二地支来记人的出生年,而形成12种属相,每个属相代表一年。如1951年是兔年,那么出生在这一年的人,其属相便是兔。“本命年”的意思就是人的属相年。如果你属兔,那么,1951年、1963年等每隔十二年都是属兔的本命年。其他属相也是这么推算。

【世博会】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创下了世博会参展国家最多、参观人数最多等多项第一,七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第一次举办世博会,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证明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世博会是怎么起源的呢?世博会的起源,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也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即正式举办的开端。世博会的功能在于交流。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住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开展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就是世博会的最早形式。到了1851年,在英国首都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了全世界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展期是1851年5月旧至10月1旧,主要内容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借此博览会,英国也展现了工业革命后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自此,世博会在世界范围内申请举办。先后在纽约、巴黎、伦敦、维也纳等几十个国家的城市举办,主要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轮流举办。一百年后,中国终于申办成功,这也是在发展中国家首次举办,受到世人瞩目。

【甘拜下风】“甘拜下风”是指自认不如他人,并真心佩服他人。出自《庄子·在宥》:“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 后来“顺下风而拜”就演变成“甘拜下风”,表示诚信佩服,自认不如对方。此源来自典籍,庄重严肃。但源庄流谐,故事情彩。西晋时期有个大富豪叫石崇,据说他富可敌国。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也是一个富豪。他们俩争强好胜,经常在一起比谁吏富。因此,两人经常到处搜罗绮丽的宝物装饰衣服或车子。一次,晋武帝踢给王恺一棵高两尺的珊瑚树,此树枝丫或密或疏,形态美丽,简直是世间少有。王恺如获至宝,非常得意,认为这次石崇该认输了。于是,王恺就带着这棵罕有的珊瑚树去见石崇。石崇看完之后,不动声色地拿起铁如意,趁王恺不注意,一下子打在珊瑚树上,珊瑚树马上就碎了。王恺见石崇亲手打碎了皇帝赐给自己的宝物,以为石崇是嫉妒自己而毁宝,声色俱厉地责问石崇打碎天下最好的宝贝怎么办。石崇却不慌不忙,悠然地对王恺说:“你别埋怨,今天我赔你。”石崇说完,就命令仆人去搬家里的珊瑚树。待石崇把家里的珊瑚树都搬出来后,王恺惊呆了。别说两尺高,四尺高的都有,其中光彩夺目的就有六七棵,王恺从来都没见过。像王恺刚刚拿过来的那样的还有很多。王恺看后,茫然若失,不得不甘拜下风了。

【击鼓鸣冤】“击鼓鸣冤”是戏曲和影视中常见的情节,击鼓者常能鸣冤,所以观众津津乐道。它出自何处,真的一击就灵吗? “击鼓鸣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在尧舜之时,就已出现了“敢谏之鼓”。周代时,出现“路鼓”,并有官员守护,供百姓击鼓申冤。古代帝王为了表示乐于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会在朝堂外面悬挂一张大鼓,允许臣民击鼓上闻,这面大鼓因为有“用下达上而施于朝”的作用而被称为“登闻鼓”。晋代以后,朝廷设置登闻鼓成为一种制度。宋、元、明、清等朝代还设有登闻鼓院或鼓厅,以受理四方吏民申讼为主要任务。登闻鼓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案件直达圣听,直接由最高司法机关裁决。《唐律疏议·斗讼》中记载:“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君神道表》中也说:“有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可见,击鼓鸣冤使不少案件得以平反。最有名的是南朝梁天监年间中,吉翂的父亲被人诬陷入狱,被判死罪。年仅十五岁的吉扮“挝登闻鼓,乞代父命”,梁武帝萧衍听到后非常感动,“乃宥其父”(《梁书·吉翂传》。可到了宋代,皇帝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认为击鼓鸣冤破坏安定团结,因此对百姓击鼓鸣冤作了许多限制,使击鼓鸣冤出现了大倒退,如明代规定“登闻鼓……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明史·刑法志二》;清代时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才可以击鼓。击鼓人要挨打三十大板。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此俗语比喻做事因缺少必要条件而难以做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出自宋代陆游《老学奄笔记》卷三:宋朝时,尚书晏景初一次外出,回来时天色已晚,打算在一家寺院借宿。寺院和尚认识他,不想留他住宿,于是推托说:“寺院太穷太破,没有地方住。”晏景初不高兴地说:“再穷再破,安顿一个人总不会成问题吧?”和尚反讥道:“巧妇安能做无面汤饼乎?”

【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在民间,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是人们十分熟悉并崇拜的一对至高无上的天神,主宰世界上的一切。其实,这两位神仙根本不是一家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谁乱点鸳鸯谱,把他们二人撮合在一起的?王母的概念在远古就有了,在《山海经》中就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是状如人还不属于人类。在《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是人间的国王,不是神仙。东汉后期,道教产生后,天帝和西王母都成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但直到现在,在所有的道教典籍中,都没有两位天神是夫妻关系的记载。天帝是被道士正式奉为玉皇大帝的,道教认为玉皇大帝是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最高,神权最大。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成为夫妻,源自南宋以后的小说家们。在宋代的《太平广记》中,还看不到西王母同玉皇大帝有关系,所以把西王母强行嫁给玉皇大帝的应该是南宋以后的剧作家和小说家。宋、元、明时期,许多文学家皆以王母蟠桃会为题材,写入小说、戏曲中,如《蟠桃会》、《瑶池会》、《王母祝寿》等,都是那时期的作品。特别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所描写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故事,就是对上述剧本的进一步演绎,而且把西王母的户口从西方昆仑山迁到了天上,并给玉皇大帝作了皇后。从此,两位本互不相干的神成了夫妻,并千百年来被百姓所认同。

【目的】“目的”一词的含义指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在“目的”一词中,“目”是眼睛,“的”是箭靶子,两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这源于一个故事。公元581年,隋高祖杨坚篡夺了北周的政权,北周高官窦毅也结束了官宦生涯。窦毅有一女儿不仅姿色出众,而且是女中豪杰,敢于仗义执言,有大丈夫气概。她无限悲愤,骂道:“可恨我不是男子汉,不然,我必挺身解救国难!”窦毅十分赞赏女儿的胆识,决意为她找一个好丈夫,好让她辅佐夫君谋大事。于是,窦毅出榜招婿,条件是不仅要有才学,而且要有武功。窦毅在屏风上画了一只孔雀,宣称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嫁给他。一时,满城哗然,贵胄王孙,争相角逐。不过,这帮纨绔子弟没有一人中的。这时,有位名叫李渊的青年闻讯赶来,他拉弓如满月,箭出如流星,连发两箭,先后射中孔雀的左右两眼。窦毅高兴极了,立即将女儿嫁给了李渊。窦女不仅辅佐夫君成就了帝业,而且生下了明君唐太宗。窦毅和唐高祖李渊都达到了“目的”。“目的”一词即源于此,意思是把孔雀的眼睛当做箭靶子。其含义后来才引申为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

【目不识丁】“目不识丁”,是说这个人不识字。其实,“目不识丁”的本义并非如此。在甲骨文里,“目”是眼睛的象形,“丁”最早的形体为“.”,表示眼珠,眼睛当然看不到自己的眼珠了。这个难题后人解决了,照镜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珠了。所以,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珠子才是“目不识丁”的本义。后来,有人把“丁”的最早象形形体与构成汉字的最简笔画“点”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人连构成汉字的最基本笔画“.”都不认识,还能认识别的字吗?又引申“丁”字是汉字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喻其为文盲。于是,“目不识丁”便产生了新义,并逐渐取代了本义。

【叫板】“叫板”具有滋事或挑战的意味。它源出有二。其中主流说法是“叫板”原为戏曲用语,指戏曲演员于道白之后、未唱之前,将道白的最后一句节奏化,使其有韵律,拖长抬高道白腔调,以便使伴奏开始,过渡到下面的唱腔上去。此外,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叫板”的方式有多种,或把道白末一字字音拖长,或用一个感叹词、语气词,或用笑声、哭声,或用一个特殊手势、身段。“叫板”的念、做都要充满感情,使演员和乐队都要做好准备,充满激情,故而引申为具有挑战性。 “叫板”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古代民间有个游戏叫骨牌,四个人在一起打的,当一个人没钱时,还可以多打一次,这时那个没钱的人就会拍一下桌子,并且这次是由他说话,一般也称作“叫板”。

【叫化鸡】“叫化鸡”是一道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叫化鸡”的来源,果然与叫化有关。清朝,在虞山有一个叫化子讨饭讨得一只鸡,可惜既无炊具又无调料,没办法吃,于是只能用土法来做了。他先将鸡杀了,去了内脏,带毛涂满黄泥,捡了一些树枝烂叶随意将鸡烘烤上,自己躺到一旁睡觉去了。一觉醒来,看到泥团表面有些裂缝,便往地上一损,泥壳脱落后,却露出香气四溢的鸡肉,令人馋涎欲滴。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正好路过此地,闻到香味就尝了一下,觉得味道独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调料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鲜美无比。后来,这种烹制方法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大家把这种方法烹制出来的鸡叫“叫化鸡”。 “叫化鸡”产生后,很多人对其工艺进行改良,使其色、香、味俱全,因此长盛不衰。二十世纪初,山景园朱阿二对叫化子煨泥的方法略作改进,除去内脏后,涂上佐料,并将鲜肉、生虾仁、鸡肫、火腿、香菇、香料等什锦配料塞入鸡肚,用荷叶、高温纸包扎,涂上泥,然后煨鸡。这样煨出来的鸡,鸡肉酥烂异香,味透而嫩,上筷骨肉脱离,原汁原味,风味独特,此后山景园靠叫化鸡等菜名声誉鹊起,名满江南。如今“叫化鸡”的品种有山景园叫化鸡、王四叫化鸡、虞山牌叫化鸡等,已列入《江苏菜谱》和《中国名菜谱》。古老的菜肴正焕发出新的美味。

【叫花子】乞丐俗称“叫花子”,那么乞丐为什么被称为&ldqwww.aizuci.comuo;叫花子”呢?有两个出处。一是古时候天津的职业乞丐上街讨饭时,手中都拿着一根花棍,一路乞讨,一路舞动,碰上恶狗当道,乞丐就用它来打狗防身。由于棍子上面缠着花纸条,系着小铃铛,耍起来会“叮当”作响,所以俗称打花棍,是天津职业乞丐行乞的象征。这乞丐是够花哨的,故称“叫花子”。二是如同化斋一样,“叫化”也是一个动词,叫化剩汤残饭的人被称为“叫化子”。这在元代的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比如元代戏剧家张国宾的《合汗衫》:“我绕着他后巷前街,叫化些剩汤和这残菜。”因为“化”同“花”谐音,后来,人们就将“叫化子”俗称“叫花子”。这就是“谓乞儿为花子”的由来。

> 常用俗语_俗语大全

智能推荐

相关经典句子

推荐经典句子

重点栏目推荐

| 好句子大全经典句子
爱组词网 爱组词大全

© 2017 爱组词网 azuci.com 组词词典,在线组词,多音字组词,好词好句子摘抄,词语大全!!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