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组词网
首页 > 句子大全 > 经典句子 >
首页 词语大全 组词大全 造句大全 形容与描写 句子大全 名言名句 诗词诗歌 趣味语文 成语大全 反义词 近义词 同义词

庭训格言名句翻译及作者爱新觉罗.玄烨简介

栏目:经典句子时间:2020-07-05
庭训格言名句翻译及作者爱新觉罗.玄烨简介_一品句子

【庭训格言】爱新觉罗.玄烨

作者小传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世宗福临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庙号圣祖,世称康熙皇帝。康熙皇帝8岁即位,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他少年时代即通过剪除权臣鳌拜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先后平定了三番之乱,收复郑氏割据的台湾,消除了葛尔丹在北方地区的威胁,与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等,为巩同国家版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桑、发展经济的措施,治理黄河、疏浚漕运,使得中国社会从明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中逐渐复苏。康熙皇帝重视皇子教育,对皇子们一视同仁地严格要求,因此他的皇子们成才率很高,虽然因立储问题上的失误引发了诸皇子之间为争夺大位而进行旷日持久的争斗,对朝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内耗,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康熙在皇子教育上取得的成功。

编者按《庭训格言》是康熙对儿子们的教诫之语。康熙逝世后,在他的继位者雍正主持下,由他的儿子们回忆整理而成。庭训,是指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典故出自孔子和他的儿子。格言,是指具有教育意义作为行为准则的语句。《庭训格言》共收录康熙皇帝教导儿子们的语录240余则,均以“训日”开头(意为“圣祖教训说”,这里在选译中将其略去)。内容涵盖了康熙皇帝在读书、修身、用人、理政、侍亲、养生等方面的心得。他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读书可以“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能令古人今人隔千百年觌面共语;能使天下士隔千万里携手谈心”,使人明白道理,增进智慧。他主张修身养德应该从细微处注意,一念为善,一念为恶,一定要注意防微杜渐。他还指出,上位者在处理政务、任用人才的时候,要注意集思广益、用人不疑,要勇于承担责任,不可以将过失推卸给其他人。在侍奉长辈方面,他认为应以人伦常理处之,而不能拘泥于礼法和形式。除此之外,他还在衣食养生方面对儿子们细细叮咛,强调食用瓜果务必要洁净,在外围猎行军等要注意饮水卫生,如此等等,体现了帝王生活化的一面。

这里选译所依据的,是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庭训格言》。

01.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以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天下所有的事务,都不能轻忽以待,即便是最微小、最容易的事,也应该以谨慎重视的态度对待。谨慎重视,就是所谓的敬,敬即谨慎。在没事的时候,以谨慎的态度自我要求;在有事的时候,以谨慎的态度来应对事务,并且一定要做到有始有终。要谨慎地修养身心,并且有深远的思虑,如此养成习惯就会内心安定,自然不会荒败事务。内心始终保持谨慎,心理和身体就都能保持清明。把“敬”放在心中,就像主人在家里一样,自然能够整理好家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能够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正直的本义。所以《礼记》以“毋不敬”开头,圣人的一句话,就说尽了最大的道理。

02.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故凡艺俱不能溺我。

身居统治地位的人,任用人才虽然应该信任,但也不能全然听信于他们。身处低位的人,常常根据上面人的心意偏向而取巧迎合,上面的人一旦有了偏好,则下面的人一定会投其所好以引诱。我对于各项技艺都会一些,但是你们可曾见我特别偏爱某一项技艺吗?因此,所有的技艺都不能使我沉溺。

03.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其斯之谓与?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真是非常盛大啊!它使天下的人都斋戒静心,穿上盛装,举行祭祀,心中想着鬼神就好像在自己头顶,就好像在自己左右。”大概人间有礼乐,阴间则有鬼神。然而对鬼神保持谨慎敬畏之心,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祸福,而是为了保全我一身的正气啊。因此,君子修养德行的功夫,莫过于谨慎。内心谨慎,那么邪僻的念头就无从产生:外在谨慎,那么怠惰傲慢的情绪就无从产生。每一个念头都谨慎,则每一个念头都在正道;每一个时刻都谨慎,则每一个时刻都在正道;每一件事情都谨慎,则每一件事情都在正道;君子无处不谨慎,则无处不在正道。《诗经》说:“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意思是,“清明的德行广布天下,赫赫神灵显于上天”。“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意思是,“这就是文王,他知道小心翼翼地侍奉上天神明,因此获得很多福祉”。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04.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日“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竞至为所感动人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人哪能没有过错呢?只是人有了过错,往往不愿主动正视过失并承担责任。我就不这样。如果在平时闲话时偶尔因为遗忘而错怪了其他人,我一定会承担这个过错,并说“这是朕的错误啊”。正因为这样,有时竟至于使人大为感动并且觉得不安起来。大凡能主动正视并承担过失的人,多数是德行修养高尚的人。

05.曩者三逆未叛之先,朕与议政诸王大臣议迁藩之事,内中有言当迁者,有言不可迁者。然在当日之势,迁之亦叛,即不迁亦叛,遂定迁藩之议。三逆既叛,大学士索额图奏曰:“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朕曰:“不可。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此,岂可归过于他人?”时在廷诸臣一闻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朕从来诸事不委罪于人,矧军国大事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

过去,三藩没有反叛之前,我与议政王大臣商议迁藩的事,其中有说应该迁藩的,有说不应该迁藩的。然而当时的形势是,迁藩三藩会反叛,不迁藩三藩也会反叛,所以就定下了迁藩。三藩举兵反叛后,大学士索额图上奏称:“先前商议的时候,说应当迁藩的人,都应该以国法处置。”我说:“不可以。当初在朝廷上商议的时候,说应当迁藩的,实际上是我的主张。如今事已至此,怎么能将过错归于他人呢?”当时在朝廷上的诸位大臣一听我的话,无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我从来不将罪过推诿给他人,况且军国大事,又怎么能将过错推卸给诸位大臣呢?

06.老子曰:“知足者富。”又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奈何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缊袍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知自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有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励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

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

老子说:“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又说:“知道满足的人不至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遇到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穿衣服不过是为了遮盖身体,无奈世间的人就算穿上价值千金的轻裘,仍旧不知满足,而不知道那些衣衫褴褛的人,仍旧可以处事自如;吃饭不过是为了充饥,无奈世间的人就算置备价值万钱的食物,仍旧不知满足,而不知道那些一箪食、一瓢饮的人,仍旧可以自得其乐。我想到这些,就能够保持自足。虽然贵为天子,而衣服也不过只求合身舒适;富有四海,而每天日常的饮食,除了用于赏赐的,菜肴从不在两种以上。这不是我勉强要做到,实在是因为人的天性如此。你们看到我这种俭省的品德,也应该共勉。

07.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烛火之起多由于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何以服人?因而永不用也。

像我这样居于上位的人,要想使法令得以推行,只有率先垂范,人们自然就会跟从。就比如吸旱烟这件事,虽然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但是火灾发生多由此引起,所以我一直禁止吸旱烟。然而,我并不是不会吸旱烟,幼年时在养母家里,我也很能吸旱烟。如今禁止别人吸旱烟而自己却仍然吸,怎么能使人信服呢?因而我便永远不再吸了。

08.世人皆好逸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

世上的人都喜欢安逸而厌恶劳作,我心里则认为,人常常处于劳作中,才知道什么是安逸。如果平时就沉溺于安逸的状态,那么不仅不能体会安逸的快乐,而且遇到需要劳作的时候就不能应付了。所以《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此看来,圣人以为劳作是福分,而安逸是祸患啊。

09.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人心在一念之间的细微之处,不在于天理,就在于人欲。

因此,心存私念就是放纵,不是一定要追逐物质、神思奔走之后才是放纵。心中有一点放纵,便是私念,不是要等到放纵情绪和欲望之后才是私念。只有内心不被感官之欲所奴役,才能泰然自若。所以孟子说:“耳朵眼睛这样的器官不能自己思考,因而常为外物所蒙蔽。物质相互接触,就把这类器官引人迷途了。心这样的器官是可以思考的,思考才有收获,不思考就没有收获。这是上天赐给人的禀赋。要先把大处的德行确立起来,那么小处的诱惑就不能左右它了。这才能成为德行修养高尚的人。”

10.《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之地。夫私居独处,则人不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果栗,就就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都将慎独作为重要的准则,是通往圣贤的修养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后来人们将这个学说扩展为“暗室不欺”,即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做亏心事。所谓的“暗室”,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私下里一个人的时候;一层是说人内心隐蔽不为人知的地方。私下里一个人的时候,别人看不见;内心隐蔽不为人知的地方,别人不知道。只有君子才能在这种时候还保持一举一动的端庄严肃。

战战栗栗,就就业业,即使不行动也保持谨慎,即使不说话也诚实守信,这才真是无愧于神明而算得上是个正人君子啊。

11.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人惟有一子而爱恤过甚,其家下仆人多方引诱,百计奉承。若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人,而反害之也。汝等各宜留心!

居于上位的人,教育子女一定要从小严格要求才好。我看有些一等王公的孩子,幼年失去父母,或者是家里的独子而受到的宠爱过多,家里下人仆役多方引诱,想出各种办法奉承他。如果这样娇惯孩子,他长大之后,就算不至于呆笨无知,也往往会任性妄为、狂悖凶暴。这不是爱孩子,反而是害孩子。你们每个入都应该留心。

12.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爱组词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其功岂可量哉!

那些成为圣贤的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功夫。从持之以恒开始而成为好人,从好人而成为君子,从君子而成为圣人,其间的区别,在于学习功力的深浅。孟子说:“仁啊,也在于慢慢培养使它成熟。”积累功德的人也应该如此。因此有志要为善的人,开始要培养它,然后就要保全它,终其一生都不能有所退步,这样,以后才能有日积月累增加进步的效果。“所以追求至诚的德行是不能停歇的,不停歇就能持久,持久就能生效,生效就能悠久无穷,悠久无穷就能博大深厚,博大深厚就能高妙清明。”这种功效是无可估量的13.凡人不能无好恶,但能胜其私心则善。诚见善而好之,见恶而恶之,则不能牵累吾心矣,人于喜怒亦然。

喜时不能不遇可怒之事,怒时不能不遇可喜之事。是故《大学》云“忿健好乐,皆难得其正”者,此之谓也所有的人都不可能没有喜好和厌恶的偏向,只要能战胜自己的私心,就是好的。真正做到见到善就喜欢它,见到恶就厌恶它,喜好和厌恶的偏向就不能牵累我的心了。人对于喜怒也是如此。欢喜的时候也会遇到令人愤怒的事,愤怒的时候也会遇到令人欢喜的事。因此《大学》中说“心中有所忿健或有所好乐,都难以做到端正”的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4.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过于严厉,而亦不可过于宽纵。如小过误,可以宽者即宽宥之;罪之不可宽者,彼时即惩责训导之,不可记恨.。若当下不惩责,时常琐屑蹂践,则小人恐惧,无益事也。此亦使人之要,汝等留心记之!

身居上位的人使唤下面的人,固然不可以过分严厉,但也不可以过分宽容放纵。如果下面的人犯了小的过失错误,能够宽免的就宽免他;如果犯了不能宽免的罪过,当时就要惩戒责罚教训他,不能在心里记恨。如果当时没有惩戒责罚,又在平时零碎地敲打他,就会使下面的人心生恐惧,没有什么好处。这也是用人的关键,你们要用心记下。

15.尝观《宋史》,孝宗月四朝太上皇,称为盛事。

孝宗于宋固为敦伦之主,然而上皇在御,自当乘暇问视。岂可限定朝见之期?朕事皇太后五十余年,总以家庭常礼出乎天伦至性,遇有事奏启,一日二三次进见者有之,或无事即间数日者有之。至于万寿诞辰,嘉时令节,朕备家宴,恭请临幸,则自晨至暮,左右奉侍,岂止月觐数次!朕巡狩江南,出猎塞北,也随本报三日一次恭请圣安外,仍使近侍太监乘传请安,并进所获鹿、卮、雉、兔、鲜果、鲜鱼之类。凡有所得,即令驰进,从不拘定日期。且朕侍皇太后家人礼数,惟以顺适为安,自然为乐,并不以朝见日期限定礼法而称孝也。

曾经看《宋史》,南宋孝宗每个月四次朝见太上皇,被称为盛大之事。孝宗在宋朝固然是一位讲究厚重人伦的皇帝,然而太上皇在世,自然应当有空闲就去问候探视。怎能限定朝见的日期呢?我侍奉了皇太后五十多年,总是认为家庭日常的礼仪是出于天道人伦的本性,遇到有事情要禀告,一天去见皇太后两三次的时候也有;如果没有事情要说,隔几天才去见皇太后一次的时候也有。到了皇太后寿诞,或者良辰佳节的时候,我准备家宴,恭敬地请皇太后来出席,就从早到晚侍奉在左右,哪里止于一个月去朝觐几次呢!我到江南巡视、到塞北打猎或作战的时候,除了三天一次递送请安的奏本外,还使近侍的太监乘车前去请安,并且将猎取的鹿、狍子、里鸡、兔子和所得的野果、鲜鱼等一并进献给皇太后。只要得了东西,就令人快马进献,从来不限定日期。而且我侍奉皇太后是以家人相处的礼数,只以顺从适意为妥当,自然相处为乐事,并不以朝见的日期和限定下来的礼法而图孝顺之名。

16.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

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所有的人持身处世,应当心存恕道。见到他人有得意的事,就应该跟着心生欢喜;见到他人有失意的事,就应当跟着心生怜悯。这也是于已有所裨益的事。如果忌惮他人的成就,乐见他人的失败,如何与人共事呢?只能白白使自己的心术变坏罢了。古话说:“见到他人有所得,就像自己有所得一样;见到他人有所失,就像自己有所失一样。”存着这样的心,上天一定会护佑他。

17.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缘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从给之?与其寡廉,孰若寡欲?语云:“俭以成廉,侈以成贪。”此乃理智必然者。

老百姓生活的根本之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至于匮乏。

一个农夫不耕种,就可能有人挨饿;一个农妇不养蚕,就可能有人受寒。这说明勤劳可以使人免受饥寒。至于人一生所得的衣食财物,都有一定之数,如果俭省约束而不贪心,就可以滋养福泽,也可以延年益寿。为官的人能够俭省,就可以养成廉洁的美德。无论是为官还是燕居乡里,如果不肯俭省,一味追求华美的宅院房舍,侍奉妥帖的妻妾,多多的仆役,广泛的交游,不贪取更多的财物怎么来支付这些呢?与其不廉洁,不如少些欲望。古话说:“俭省以养成廉洁的德行,奢侈以养成贪婪的品行。”这正是必然之理。

18.国家赏罚治理之柄,自上操之。是故转移人心,维持风化,善者知劝,恶者知惩。所以代天宣教,时亮天功也。故爵曰:“天职。”刑日:“天罚。”明乎赏罚之事,皆奉天而行,非操柄者所得私也。《韩非子》曰:“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当,乃能生功止过也。”《书》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盖言爵赏刑罚,乃人君之政事,当公慎而不可忽者也。

国家实施赏赐刑罚治理的权柄,操持在统治者手中。因此转变人们的心思,维持好的风气,使善的人知道更加劝勉,恶的人知道会受到惩罚,是代替上天宣扬教化的行为,是辅助上天成就天下的大事。因此爵位是上天给一个人的职位,刑罚是上天给一个人的惩罚。要明白,赏赐和刑罚都是顺应天意而行的事,不是操持权柄的人能够根据私心而做的。《韩非子》中说:“赏赐有功勋的人,惩罚有罪过的人,而不失恰当的分寸,才能够鼓励人们建功,而阻止人们犯错。”《尚书》中说:“上天命令有道德的人各称其职,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五等,各有服制和纹章;上天讨伐有罪过的人,有黥、劓、j}JJ、宫和大辟五种刑罚可以施行。处理政事要勤勉啊!要勤勉啊!”这所说的大概就是爵位赏赐和刑罚都是君王的政事,应该处之以公正谨慎的态度,而不能轻忽待之。

19.天下事物之来不同,而人之识见亦异。有事理当前,是非如睹,出平日学力之所至,不待拟议而后得之,此素定之识也;有事变倏来,一时未能骤断,必等深思而后得之,此徐出之识也;有虽深思而不能得,合众人之心思,其间必有一当者,择其是而用者,此取资之识也。此三者,虽圣人亦然。故周公有继日之思,而尧舜亦曰“畴咨”“稽众”。惟能竭其心思,能取于众,所以为圣人耳、天下的事物来南各有不同,人们的见识也各有不同。事情的道理就在眼前,是非可以看得分明,依靠平时的学问功力,而不必深思熟虑即可得出结论,这是一向积累所得的见识。事情的变故忽然出现,一时之间不能做出决断,一定要等到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结论,这是慢慢得出的见识。即使深入思考了也不能得出结论,则综合大家的智慧,其中必有一种合宜妥当的,选择正确的来用,这是取用他人智慧的见识。

这三种见识,即使圣人也不过这样。所以周公曾夜以继日地思考,尧舜也说要访问他人、求取意见。只有能尽心竭力地思考,能汲取他人的智慧,才能成为圣人。

20.凡人平日必当涵养此心。朕昔足痛之时,转身艰难,足欲稍动,必赖两旁侍御人那移,少著手即不胜其痛。虽至于如此,朕但念自罹之灾,与左右近侍谈笑自若,并无一毫躁性生忿,以至于苛责人也。二阿哥德州病时,朕一日视之,正值其含怒,与近侍之人生忿。朕宽解之,日:“我等为人上者,罹疾却有许多人扶持任使,心犹不足。如彼内监或是穷人,一遇疾病,谁为任使?虽有气忿向谁出耶?”彼时左右侍立之人听朕斯言,无有不流涕者。凡此等处,汝等宜切记于心。

所有人平时都应该涵养自己的心智。我过去脚疼的时候,转身都很困难,脚想轻微地动一下,都一定要依靠两旁服侍的人扶持挪动,手下没有着力的地方脚就疼得不行。虽然到了这种地步,我只认为这是自己遭受的灾祸,与左右近旁服侍的人像平时一样谈笑,并没有一丝一毫的烦躁和愤怒,更不至于要苛责他人来泄愤。二阿哥在德州生病的时候,我有一天去看他,正当他生着气,与在近旁服侍的人发火。我宽慰开解他,说:“我们这些身居高位的人,患了病还有许多人在旁边以供驱使,心里还不满足。像那些内监或贫穷的人,遇到生病的时候,谁给他们驱使呢?虽然心中也有气愤和愤怒,又向谁发泄呢?”当时左右侍立的人听到我的这番话,没有不感动得流泪的。这些道理你们都要好好记在心里。

21.人之一生虽云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如子平五星推人妻财子禄及流年月建,日后试之多有不验。盖因人事未尽,天道难知。譬如推命者言当显达,则自谓必得功名,而诗书不必诵读乎?言当富饶,则自谓坐致丰亨,而经营不必谋计乎?至谓一生无祸,则竞放心行险,恃以无恐乎?谓终身少病,则遂恣意荒yin,可保无虞乎?是皆徒听禄命,反令人堕志失业,不加修省,愚昧不明,莫此为甚!以朕之见,人若日行善,命运虽凶而可必其转吉;日行恶事,命运纵吉而可必其反凶。是故“命”之一字,孔子罕言之也。

虽然有人说人的一生是命运决定的,但是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福祉是由自己求得的。譬如占星术用五星来推算人的妻子财富子女利禄和年寿运气,日后看来大都没有实现。

大概因为人没有尽力,天定的命运也就难以推知。例如推算命格的人说一个人应该会显赫发达,他就自以为一定会得到功名,而不必诵读诗书了吗?说一个人应该会富有,他就自以为可以什么都不做就获得财物,而不必经营谋划了吗?说一个人一生不会有祸患,他就可以放心冒险,而有恃无恐了吗?说一个人一生少有疾病,他就可以恣意妄为荒yin无度,而仍然不会出问题吗?这都是凭空听信福禄命定,反而会使人丧失志向、失去事业,不进行修养反省,愚昧不明事理,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照我看来,一个人如果每天行善事,命运即便凶险,也一定可以转为吉利的;每天行恶事,命运纵然吉利,也一定会转为凶险的。因此,“命”这个字,孔子很少说到它。

22.凡人最重要者,惟力行善道。能尽五伦而一心笃于行善,则天必眷佑,报之以祥;若徒口言善而心存奸邪,决不为天所佑。是以古圣人惟欲人之止于至善也。

人最重要的事,便是身体力行于善道。能够尽力遵守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而一心一意地笃行于善道,就一定会受到上天的眷顾和护佑,得到吉祥的命运回报;如果只是嘴上说善而心里面存着奸邪之念,绝不会受到上天护佑。因此古代的圣人要人们达到至善的境界。

23.好疑惑人非好事。我疑彼,彼之疑心益增。前者丹济拉来降之时,众皆谏朕宜防备之。朕心以为丹济拉既已来降,即我之臣,何必疑焉?初至之日,即以朕之衣冠赐之,使进朕帐幄内近坐赐食,傍无一人,与伊刀切肉食。彼时丹济拉因朕之诚心相待,感激涕零,终身奋勉尽力。又,先时台湾贼叛,朕欲遣施琅,举朝大臣以为不可,遣去必叛。彼时朕召施琅至,面谕曰:“举国人俱云汝至台湾必叛。朕意如若不去台湾,断不能定汝之不叛。”朕力保之,卒遣之。不日而台湾果定。此非不疑人之验乎?凡事开诚布公为善,防疑无用也。

喜欢对他人心存疑惑不是什么好事情。我怀疑其他人,其他人的疑心也会与日俱增。以前丹济拉来归降的时候,大家都劝谏我说,应该对他有所防备。我心里觉得,丹济拉既然已经来归降了,就是我的臣属,何必怀疑他呢?他初来那天,我就将自己的衣冠赐给他,让他进我的帐篷里来,坐在我身边吃饭,旁边没有其他人,我和他一起用刀切肉吃。当时丹济拉因为我以诚相待而感激涕零,终其一生都勤勉有加,对朝廷尽心尽力。还有,先前台湾郑氏反叛,我打算派遣施琅去平定,满朝的大臣都认为不可以,派遣他去他一定会反叛的。那时候我就召见施琅,当面对他说:“全国人都说你去了台湾一定会反叛。我的意思是,你要是不去台湾,就断不能确定下来你不会反叛。”我力保施琅,最终派遣他去了。不久,台湾果然平定。这不正验证了不怀疑人的好处吗?所有的事都以开诚布公为善,防范和怀疑是没有用的。

24.孔子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朕今年高,戒色、戒斗之时已过,惟或贪得,是所当戒。朕为人君,何所用而不得,何所取而不能,尚有贪得之理乎?万一有此等处,亦当以圣人之言而戒。尔等血气方刚者,亦有血气未定者,当以圣人所戒之语,各存诸心而深以为戒也。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要注意戒除的方面:少年时代血气没有定性,要戒除色欲;等到壮年,血气方刚,要戒除好狠斗勇的冲动;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之心。”

我如今年事已高,戒色和戒斗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只是有可能会贪得,是应该注意戒除的。我作为一国之君,想用什么会得不到呢?想获取什么会不能呢?还会有贪得吗?但是万一有这种情况,也应该根据圣人的言论来注意戒除。你们中间有血气方刚的,也有血气未定的,应该根据圣人的言论各自在心里注意,深深地引以为戒。

> 庭训格言名句翻译及作者爱新觉罗.玄烨简介

智能推荐

相关经典句子

推荐经典句子

重点栏目推荐

| 好句子大全经典句子
爱组词网 爱组词大全

© 2017 爱组词网 azuci.com 组词词典,在线组词,多音字组词,好词好句子摘抄,词语大全!!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