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禅机经典语录
【1】、 修佛参禅,其主旨在于修心,就是心与佛的交流。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心中有佛,才是与佛有缘。修佛不能太过于执着于外在,否则就会迷失其中。事实上,佛就是心灵的真善美的外显,生活处处可修心。
【2】、 很多人误认为修行一定要打坐,或者一定不打坐,这两种观念都不要执着,否则都是错的。禅宗讲求心的自在、明净和烦恼的解脱,不在于打坐不打坐。如果打坐到瞌睡连连、妄念纷飞,这种打坐就成为一种形式,是徒劳无益的。
【3】、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禅,问题在于你能否体会到安定自然。若能体会,讲话也好、不讲话也好,行动也好、静止也好,无非都是禅。可以说,即使是吃饭、睡觉这样稀松平常的事情,都蕴藏着高深的境界。对一个真正的修佛者来说,佛的智慧不仅仅只有从打坐、读书中得来,万事万物处处都充满了佛理和禅机。
【4】、 佛,看不到、摸不着,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心中坦然,心念纯净,心中便有佛。
【5】、 倘若我们让心灵得到净化,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放下一切琐事,以真心去发现真我,我们就会发现,佛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佛就在我们身边,在一切蕴含着真善美的事物中。
【6】、 行佛道其实并不难,人间处处都有“佛”佛在用各种方式为我们的生活指明道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看得懂。有的人置佛的点化于不顾,我行我素,做出很多违背礼法的事情。而有的人总是能够看懂佛的意思,顺应实务和天理来做事情;还有的人乐善好施,用自己的善行感化他人,成为别人心中的“佛”。
【7】、 佛学的智慧,不仅可以让人们把人生看得更透、更开、更淡,同时也能启迪心灵,引导人们乐善好施,帮助别人。
【8】、 我们常说佛法如海,这便道出了佛的特性:它包含万物,万物皆为佛的一分子,每一分子都可以称之为“佛”。这便如同海,海中的每一滴水都是海的一分子,“它们”都可以称之为“海”。所以,海涵盖了海中万物,佛则涵盖了世间万物。
【9】、 佛如同大海一般,永远是最谦卑的,同时它也是最平凡的。任何有失谦卑、有失平凡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佛法相背的。这也是北宋晦堂禅师的观点,他认为众生皆可成佛,所谓的佛道中人不过比普通人多了一些觉悟,多了一些认识而已。
【10】、 一个学佛之人,如果丧失了起码的谦卑心而狂妄自大,自以为懂得了一些佛法就到处吹嘘张扬,其实正是犯了修佛的大忌,他的行为举止、言谈作为,其实恰好是他还没有觉悟、没有得道的体现。真正得道的人一定是谦逊内敛的,绝没有任何的傲慢心,他们从不说自己的水平有多高,也从不谈论那些高深的理论,甚至从外表来看,他们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可是当你与他们接触时,就能感悟到他们身上那种令人敬畏的佛性。
【11】、 对普通人来说,谦卑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法则,如果你因为自己学历高、职位高、在某些方面比他人强,就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定会招致他人的反感,使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12】、 人们往往羡慕大海的胸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所以,它才能容纳百川。假如一个人心胸狭隘,总把自己放在高高的位置上,那么人人都会对他避而远之。
【13】、 真正的佛并不是人群中最显眼的那个,他可能是马路边扫大街的阿姨,也可能是学步的孩童,还可能是三尺讲台上授业解惑的老师……总之,真正的佛是人群中最平凡的那个。他也许终生不会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来,可是他一直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
【14】、 他不虚度、不推脱,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存在。
【15】、 凡才是人生的本色,更是人生的真谛。
【16】、 一个人只要不庸庸碌碌,能够活出自己的价值,能够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即便他的外表、地位再平凡,从佛的角度来看,他也是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具备了佛性与佛心的人。
【17】、 平常心是什么?平常心即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凡尘俗世间,若万事以平常心去对待,就会达到这样的境界:无事时,心能澄然;有事时,心能断然;得意时,心能淡然;失意时,心能泰然。平常心并不是要人不思进取,坐以待毙。用平常心看待世间万物,自会获得心灵的安稳。
【18】、 以平常心对待生活是一种看淡得失、不为物役的姿态。正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保持一颗平常心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19】、 平常心说到底,就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观念的集合,还可以进一步解释为淡泊之心、忍辱之心和仁爱之心。但是,“无为”并不等于提倡无所作为,“无争”并不等于不同恶势力抗争,“知足”也不是不求上进,甘于堕落。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简单化,都是对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20】、 心无杂念'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要拥有一颗平常心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拥有了平常心,就能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展现出完美的自己。
【21】、 平常心是福,平常心是走向幸福的大道,平常心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很多人的思维、意识都被世间的纷扰混淆了,好像阴云蔽日,云雾罩山一样,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都被遮住了。我们只有心无杂念,才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看穿功名利禄,看透胜负成败,看破毁誉得失,从而享受一份恬淡的幸福。
【22】、 在许多人的心中,佛是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他拥有常人望尘莫及的智慧,总能轻而易举地看透一切,他不食人间烟火、不为尘世所扰。对于凡人,所能做的就只有叩首膜拜。然而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23】、 佛家说: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只由此一句,便可以看出,那些被众人神话了的佛陀,原本也只是平凡人而已。只是他们参透了人生的真谛,获得了别人未能领悟的智慧。
【24】、 佛,并非天生而成,他们也都来源于平凡的人世间。用心去感悟人世的真谛,做好一个凡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位佛陀。
【25】、 将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修佛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只是注重佛家的清规戒律,终日研修佛法,把生活与修佛截然分开,认为生活就是生活,修佛就是修佛。这些修佛者常常不能向身边受苦之人伸出援手,他们忘了,佛法的最大要义便是“普度众生”。
【26】、 人们常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修佛之人,连小小的善心都没有,更谈何大慈大悲之心呢?再伟大的事物,也是由无数平凡的事物构成的。浩瀚的大海由无数小水滴组成,宏伟的山峰由无数细石堆成。佛的慈悲,也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平凡是一切美好的基础。
【27】、 在佛家看来,世间并无小事,即便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也要付出最大的努力。
【28】、 佛日:佛尽在一切平凡事中,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
【29】、 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任何成功的人,都是经历了无数平凡小事的磨练,才达到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的。歌手练了无数支曲子,才能深刻领悟到歌唱的精髓;舞者摔了不计其数的跟头,才能呈现出一段精彩的表演;科学家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才能获得一个振奋人心的成果……他们无不是将每一件平凡之事做到极致,才取得了他们该有的成就。
【30】、 不在乎一朵花,怎能祈求满地花开?不在意一棵树,怎能奢望一片森林?任何伟大,都源自平凡。做平凡人,理平凡事,将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才有可能不平凡。
【31】、 佛家认为众生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万事万物皆有生命,皆有灵性,皆有佛心。在诞生之始,在生命之末,所有的人和物都是平等无异的。
【32】、 万事万物都有灵性,花草树木皆有佛心。平常即是禅,本心即是佛。
【33】、 所以慧寂似驴,义存如牛,而朝廷命官亦可像泥瓦工一样。心中有佛,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保持内心的清净无为。人生亦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一时的成绩而傲慢无礼,不因一时的羁绊而萎靡不振,抛弃杂念,方能成就成功人生。
【34】、 佛的智慧就在生活当中,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处处都充满佛法。修行就是要明心,但心不易明。达摩祖师说:“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时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这是在教人寻觅自己的心地,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不在外求,明心即见佛。人只要认识了自己心灵的本来面目,也就可以悟道而成佛了。
【35】、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在智愚美丑、贫富贵贱上虽有所不同,但论及众生的本体自性,并无二致。这就好比三兽渡河,足有深浅,但水无深浅;三鸟飞空,迹有远近,但空无远近。因此,任何人都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认为佛法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只要你用心,你也能领悟佛的真谛。
【36】、 佛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有佛性,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因此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去修行,同样能够修成正果。
【37】、 平凡的人生是一种清淡的人生,生命即使没有轰轰烈烈,也无后人之仰慕,却无不让人感到一种生存的神圣与尊严。平凡绝非浅陋,绝非自甘平庸,更不是不思进取。生活本来就是平凡的,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承担了责任,实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平凡人也同样具有魅力,平凡人同样也是高尚的人。
【38】、 平凡,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伟人是塔尖,平凡人是塔基。人生舞台上,主角又能有几人?配角芸芸众生。正是无数的平凡人、配角,与伟人、主角紧密配合,才组成了这个和谐而精彩的世界。
【39】、 昙花一现虽美,但却只有一瞬间。平凡才是人生的底色,一时的绚烂、辉煌只是生活的点缀。不平凡固然伟大,而平凡则是这个世界的基调,是生活的原色。不平凡的人物,绝大多数时光都浸透着平凡。伟大也只有在平凡的映衬下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伟大和不平凡,其实就孕育在平凡之中。
【40】、 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平凡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平凡中,真正的幸福才得以存在。
【41】、 平凡,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伟人是塔尖,平凡人是塔基。人生舞台上,主角又能有几人?配角芸芸众生。正是无数的平凡人、配角,与伟人、主角紧密配合,才组成了这个和谐而精彩的世界。
【42】、 昙花一现虽美,但却只有一瞬间。平凡才是人生的底色,一时的绚烂、辉煌只是生活的点缀。不平凡固然伟大,而平凡则是这个世界的基调,是生活的原色。不平凡的人物,绝大多数时光都浸透着平凡。伟大也只有在平凡的映衬下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伟大和不平凡,其实就孕育在平凡之中。
【43】、 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平凡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平凡中,真正的幸福才得以存在。
【44】、 平凡,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伟人是塔尖,平凡人是塔基。人生舞台上,主角又能有几人?配角芸芸众生。正是无数的平凡人、配角,与伟人、主角紧密配合,才组成了这个和谐而精彩的世界。
【45】、 昙花一现虽美,但却只有一瞬间。平凡才是人生的底色,一时的绚烂、辉煌只是生活的点缀。不平凡固然伟大,而平凡则是这个世界的基调,是生活的原色。不平凡的人物,绝大多数时光都浸透着平凡。伟大也只有在平凡的映衬下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伟大和不平凡,其实就孕育在平凡之中。
【46】、 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平凡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平凡中,真正的幸福才得以存在。
【47】、 -个伟大的人,并不是在每一个领域都令他人不可企及的人,而是能以谦卑的心态去做好生活中每一件平凡小事的人。
【48】、 真正的佛是人群中最平凡的那个。他也许终生不会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来,可是他一直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他不虚度、不推脱,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存在。
【49】、 -个人只要不庸庸碌碌,能够活出自己的价值,能够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即便他的外表、地位再平凡,从佛的角度来看,他也是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具备了佛性与佛心的人。
【50】、 我们只有心无杂念,才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看穿功名利禄,看透胜负成败,看破毁誉得失,从而享受一份恬淡的幸福。
【51】、 不在乎一朵花,怎能祈求满地花开?不在意一棵树,怎能奢望一片森林?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任何伟大,都源自平凡。做平凡人,理平凡事,将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才有可能不平凡。
【52】、 心中有佛,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保持内心的清净无为。人生亦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一时的成绩而傲慢无礼,不因一时的羁绊而萎靡不振。抛弃杂念,方能成就成功人生。
【53】、 平凡绝非浅陋,绝非自甘平庸,更不是不思进取。生活本来就是平凡的,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承担了责任,实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平凡人也同样具有魅力,平凡人同样也是高尚的人。
【54】、 佛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因此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修成正果。
【55】、 多一点平和心态来看待平凡,才会获得普通人的快乐与内心的宁静。生命最宝贵的时光不仅属于取得成功、受到无数赞赏的时候,更是属于真正享受平凡的日子。
【56】、 印光大师说:“学佛的秘诀在于诚与敬。”诚就是真诚、不虚伪、不做作、不怀疑、有信心,即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57】、 人需要改变的,往往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的内心。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生命是由一连串的因缘组成的,我们要体验更深刻的生命,发现内在的灵性,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
【58】、 人心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越来越复杂,一颗初心很可能在茫茫尘世中逐渐遗失。初心遗失了,我们就感受不到源于内心的幸福了,就会慢慢地变得麻木,最终幸福也会渐行渐远。因此,只有保持内心的纯洁,保持自我的灵性,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59】、 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最初时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进取、宽容、博爱之心。在爱情、事业、生活等各个方面,我们都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这样才会得到好的结果。
【60】、 所谓苦行,修的是信念,行的是坚定。要想取得真经,就必须以非常人所能想象的耐力去坚持,虔诚地去探求。
【61】、 虔诚之心,不分大小。从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到人的真心,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有一颗至诚的心,因为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62】、 真诚,是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品质。真诚,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具有无穷的魅力。
【63】、 只要诚肯、热情地对待每一个人,认真、积极地对待每一件事,你终会有所成就。诚心做一件事并坚持不懈,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世界上的一切问题,究其根本,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所作所为,又根源于人的内心。人心向善,其所做之事就是善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64】、 “水”的柔弱自不必说,谁都能想象得到。然而“水滴穿石”的现象又印证了水的“刚强”超过坚硬的“石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本“柔弱”的水变得如此“刚强”的呢?这里面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力量,那就是——坚持!水的不懈坚持可以把石头滴穿。也就是说,简单的事情只要你能坚持不懈地去做,就能得到一个伟大的结果。
【65】、 坚持的力量是伟大的,翻开历史的卷轴,很多伟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坚持。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勤奋刻苦的练习,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作;孙康映雪夜读,终于成为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只有初中文化,没有导师的指点,但他在数学领域中刻苦钻研,终于攻克了数学这座坚实的堡垒,摘取了胜利的桂冠……无数名人的事例,都告诉我们:勤奋才能成功,坚持不懈才可以绽放人生的色彩。
【66】、 我们每天都在做事,每天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让你不能专注于一个“点”,从而导致一个人的一生,碌碌无为,终无成就。
【67】、 人生的成功,往往需要在一件事情上坚持5-10年的时间,乃至更长。
【68】、 同时,坚持也反映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你不会感受到有什么改变,但只要你继续坚持就会有质的变化。修佛参禅就是这样,持之以恒地修习佛法就好像钻木取火一般:当木棒不断地转动摩擦时,接触点的温度会逐渐上升而至出烟、生火;当木棒中途停止转动时,温度就会逐渐降低。
【69】、 贵在坚持,成在坚持,难在坚持。一颗勤奋不息的心,能够收获累累果实;一颗奋发向上的心,能够登上成功的峰巅,看到美好的风光;一颗坚持的心,能够超越梦想。
【70】、 人,无论是谁,都会有私心,这是人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还有理智与爱,理智与爱可以让人摒除私心。每个人的内心都蕴藏着无限宝藏,那就是佛性,若我们能除去心中的自私自利,发挥无私的精神,那么我们就能拥有美满的人生。
【71】、 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我执”,释迦牟尼终生说法,大都是基于众生的“我执”而展开的。我执,又名执着、执取,乃是导致世人产生种种烦恼、困苦的根源,使世人难以脱离苦海,可见“我执”对人心的束缚是如此之大!那么如何杜绝“我执”呢?佛家告诉我们的方法就是保持无我的禅心。
【72】、 世间一切烦恼,皆由“我”而起。若能够体验到“无我”的境界,无论忧愁还是喜悦,一切自然会随风消散。常人达不到佛法中“无我”的至高境界,却也懂得通过买醉来求得一时的忘忧。醉酒之时的“忘我”自然不能等同于佛家所谓的“无我”,但是那一刻对自我的遗忘却是相似的,就像平时我们安慰一个失意之人,总是说“睡一觉就好了”,事实上睡醒后烦恼照旧,而睡梦中却曾获得暂时的解脱。忘我,是一种刻意而为之的无奈;无我,则是水到渠成的自在。
【73】、 人有一种本性,总是趋向于自我保护,相信“我”,甚至放纵“我”,凭自己旧有的经验行事,自以为是。“作茧自缚”便是指我们常常像蚕蛹一样,忙不迭地为自己编织一个精致难破的茧,把自己牢牢地困在里面。“庸人自扰,自寻烦恼;愚人自缚,自绑天足”,这是世界每天都在不断上演的悲剧。
【74】、 如果一个人能够放弃“我执”,那么他的心境就会柔和清净,万事万物在他的眼里也会是美好的、令人愉悦的,这样的人才能怀抱幸福,笑对人生。
【75】、 人都有惯性思维,爱用常规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而善于思辨的人则不会拘泥于常规思维的条条框框。
【76】、 烦恼是愚痴,成佛是觉悟。真正地深解佛法需要“十方清净”。世间的一切表相,无论美丑善恶,俱是佛性之外的虚华,若要修佛,若要学习佛理,就必须要有舍弃一切的决心,愿舍弃、能舍弃,方能真正地觉悟。
【77】、 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出现隔阂时,它会焚去所有的芥蒂,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让不同的思想得以融合。
【78】、 贵在坚持,成在坚持,难在坚持。一颗勤奋不息的心,能够收获累累果实;一颗奋发向上的心,能够登上成功的峰巅,看到美好的风光;一颗坚持的心,能够超越梦想。
【79】、 生命是由一连串的因缘组成的,我们要体验更深刻的生命,发现内在的灵性,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
【80】、 真正的苦行,不应是身体上的折磨,而应是心理和灵魂上的修行。
【81】、 偶尔放空自己吧,抛开都市的喧嚣,放弃没有止境的贪欲,用无欲无求的视线,扫过湛蓝的天空,越过斑驳的树影,让疲惫的心找到栖息的港湾。
【82】、 每个人的内心都蕴藏着无限宝藏,那就是佛性,若我们能除去心中的自私自利,发挥无私的精神,那么我们就能拥有美满的人生。
【83】、 一切因缘所生,变化无常,索性把“我”放下,把环境忘记,把无常当作常态,自在与快乐将会紧随身后。
【84】、 如果一个人能够放弃“我执”,那么他的心境就会柔和清净,万事万物在他的眼里也都是美好的、令人愉悦的,这样的人才能怀抱幸福,笑对人生。
【85】、 以宽容的胸襟处事待人,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一种生活态度。个人若能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气魄,以一份豁达的心境面对人与事,那么这个人就能除去很多烦恼,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86】、 以德报怨是一种宽容,可以化解一切怨恨。所以,我们要用宽容感化怨恨的心灵,而不要生怨恨之心,因为以怨报怨永远没有尽头,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化敌为友。一个人如果能够对伤害过自己的人报以宽容和谅解,就可以化解很多无谓的矛盾,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87】、 宽容的大道理人人都懂,但能够真正做到宽容的人却并不多。生活中,许多人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对于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只会整天陷于烦恼和是非之中;一个懂得宽容的人,知道体察他人的内心世界,能够诚心助人,化解怨恨。善于宽容,可以让自己远离不必要的是非和争端,体会到宽容带来的安宁和满足。
【88】、 在人际交往中,竞争不能阻止竞争,仇恨不能平息仇恨,以怨报怨只会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更大的仇怨。反之,忍之、耐之,以不争息争,以德报怨,使人不能与之争,使人无法与之恨,就能很好地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进而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89】、 一个人如果能够养成“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就一定可以在同他人的相处中,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地善待他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90】、 一个人若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别人,以一份豁达的心境面对人与事,那么这个人就能够除去很多烦恼,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91】、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布施心让人变得更加坚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心让人更加柔韧。坚忍是一种特质,像水一样,刀剑斩不断,绳索缚不住,牢笼困不得爱组词。
【92】、 生活在凡尘俗世,难免与人磕磕碰碰,难免遭到误会猜疑。你的一念之差、你的一时之言,也许会被别人加以放大和责难;你的认真、你的真诚,也许会被别人误解和中伤。如果非得以牙还牙,拼个你死我活,如果非得为自己辩驳澄清,就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那还不如拔除愤怒的毒根,做一个轻松之人。
【93】、 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94】、 古人还有“有理也要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等不少警句,这无疑都是提醒人们得理要让人,要懂得退让、忍让的道理。
【95】、 待人处事固然要“得理”,但绝对不可以“不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别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别人有了错误、有了过失,该怎么办?聪明的做法就是宽容待之。宽容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宽容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可以使自己得到升华。倘若没有宽容,恐怕我们的生活将会充满仇恨和报复,我们也将体会不到幸福的滋味。
【96】、 人人都希望生活在包容、和谐的环境中,宽容不仅于健康有益,而且也有助于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应保持一颗宽容的心。
【97】、 宽容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处世经验和待人艺术。要想学会宽容,就应该多吸收“营养”。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与人相处,只要学会了宽容,生活中就会少一些不必要的猜疑和争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宽容就像一缕阳光,照亮自己阴暗处的同时,也照亮了他人心灵的角落。宽容待人,宽容成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成功人士成功的重要法则之一。
【98】、 佛家认为,宽容是一种尊重,一种坦荡,它可以无私无畏,无尘无染。在佛祖眼里,宽容是一种博大的爱,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知识的充实和修养的提高。宽容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胸怀,并不是一种退缩,它在无形中扩大了心灵的外延。人与人之间宽容相处,人们之间就会少有甚至没有嫌隙,人们工作起来就可以更投入、更有效率。懂得宽容的人,更易于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合作者融为一体。佛祖是宽容的楷模,但我们不必如佛,只需将心中的宽容唤醒,与人分享,便能如菩提,抽枝结果。
【99】、 人生是变化无常的,在变幻莫测的生活里,人与人之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摩擦,有些事本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以一笑了之。但有的人却做不到,总是对别人的小错误斤斤计较,结果不仅别人生气,自己也生气。
【100】、 佛家说:“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意就是告诉人们,如果能够忍受他人所不能忍受的,就可以做他人所不能做的,进而取得他人所达不到的成就。一个人能够做到忍让,他同样可以做到宽容,宽容和忍让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101】、 凡事忍让是社会对人生的一种历练,也是人的一种涵养。忍让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生活的一种智慧。当你遇到让你生气或者烦闷的事情时,告诉自己要忍耐,忍一时的意气冲动,赢得大局的稳定。佛家主张:立身处世,以忍为上;与人相处,能忍则安。
【102】、 人们常说,出家人慈悲为怀。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者听到关于出家人的事情,比如出家人不杀生,出家人不饮酒,出家人食素等,但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出家人都有一个慈悲的心怀。在出家人的眼里,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因此要对万物慈悲为怀,用宽容的心原谅世人的行为。
【103】、 “宽容”两个字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宽容,注定不会幸福。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和胸怀,更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我们在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
【104】、 宽容是一种幸福,饶恕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尊敬,使自己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105】、 佛祖说过,要包容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要学会忍受他,而不是改变他。所以,当你遇到让你受不了的人和事时,你就应该告诫自己要冷静、要宽容、要忍受,这样你就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106】、 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洒脱,(来源 www.yipinjuzi.com)一种伟大的仁慈。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宽容是一种福分,别人的伤害如果是满满一杯的苦水,你心如是那杯,虽能容之,却会让你满心痛苦;你心如是那盆,痛苦便不再满心;你心如是那海,苦便不再是苦,而是一种超脱,用宽容与胸怀超脱了苦,化成了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做人要有宽容之心,要有度量,宽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
【107】、 “释怀”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懂得释怀,才会有“采菊东篱下”的旷达高洁;被贬他乡的苏轼懂得释怀,才会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豁达。
【108】、 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磨擦,总会有不开心、不快乐的事情发生,如果把这些事都放在心里而耿耿于怀,那么心灵重负就会越来越多,就会活得越来越累。所以,要不断地让自己学会释怀,用一种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那么生活就会对你露出微笑。
【109】、 释怀,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更是一种财富。遗忘别人的“不好”,铭记别人的“好”。当你对别人释怀之时,即是对你自己释怀。因此,有位哲人说:“有些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仍然要原谅他们,因为他们身上总有我们的影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记住别人对你的帮助,忘却自己对别人的不满,学会宽容才能让你活得更自在、更轻松,更坦然地去面对人生旅途中的风风雨雨。
【110】、 人生难得糊涂。所谓糊涂,不是不明事理,而是表面糊涂、内心清明的大智若愚。
【111】、 缘起缘灭,得到或失去,好或不好,都是生命的常态,然而这一切终将过去。所以,在顺境中不可得意忘形,在逆境中不要自暴自弃,以心灵的常态对待人生就可以了。
【112】、 等人老了的时候,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开心的、伤心的,不都成了过眼云烟吗?一路走过来,难免会有许多辛酸的泪水,也会有许多欢乐的笑声,当一切都成为过去,谁还记得曾经有多痛,曾经有多快乐?一个人对生命之中的一切,总想牢牢地把握,其实生命是你永远无法把握的。人生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有时无须太过执着,正如手中的流沙,握得越紧,越容易失去。我们若看待自己的命运如不系之舟,行云流水随他去,便能真正做到随遇而安了。
【113】、 把盐放入一杯水中,会咸得发苦,而撒进一个湖里,会没什么味道。
【114】、 同样,我们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也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115】、 释迦牟尼佛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是的,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世间的仇恨,只有宽容才是慰藉心灵的良药。
【116】、 以德报怨是一种宽容,可以化解一切怨恨。所以,我们要用宽容感化怨恨的心灵,而不要生怨恨之心,因为以怨报怨永远没有尽头,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化敌为友。
【117】、 万物因为大地的宽容显现无尽生机,百花因为严冬的宽容才有浓浓春意。宽容,于人于己都是一种“精神补品”。
【118】、 忍让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生活的一种智慧。当你遇到让你生气或者烦闷的事情时,告诉自己要忍耐,忍一时的意气冲动,赢得大局的稳定。佛家主张:立身处世,以忍为上;与人相处,能忍则安。
【119】、 学会宽容,学会忍让,清除内心的污垢,使你的心灵保持清洁,你的生活也就会随之没有了尘世的烦扰。
【120】、 释怀是一种美德,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的猖獗,才有浩渺无垠;苍茫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才有生机勃勃。释怀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121】、 人生难得糊涂。所谓糊涂,不是不明事理,而是表面糊涂、内心清明的大智若愚。想得开,放得下,事事朝前看,这样才能从琐事的纠纷中超脱出来。
【122】、 缘起缘灭,得到或失去,好或不好,都是生命的常态,然而这一切终将过去。所以,在顺境中,不可得意忘形;在逆境中,不要自暴自弃,以心灵的常态对待人生就可以了。
【123】、 人生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有时无须太过执着,正如手中的流沙,握得越紧,越容易失去。
【124】、 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轻松起来,就要学会放空不必要的心灵负累,倾听心底的声音,放慢匆忙的脚步,感悟生命的静美,让繁忙的心找到栖息的港湾,让心灵每一天都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
【125】、 佛家说:“只要心迹存在,就会被人洞察。”只有心外无物,超然处之,才能达到真正豁达的境界,才可以摆脱羁绊,寻求真我。心中无外物,就是懂得放弃人世间的一切欲望,做到心无杂念,用心来感受世界,从而达到真正的平静。
【126】、 当一个人知道迷惑的时候,并不可悲,当一个人不知道迷惑的时候,才是最可悲的。所以人一定要认清自己的面孔,这样才能超然物外,寻求真我。
【127】、 一个人,只有放空自己,才能让生命的缝隙透进阳光。正如把手机电池里的余电都用掉,是为了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也是为了更好地充电一样,我们放空自己,也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长久的幸福感,得到更多的充实感。若能心平气和地驾驭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远离焦虑,胸襟也会变得开阔起来,这时你会豁然发现,每一个让自己头疼的问题其实都已经有了答案。
【128】、 是的,人生如积水,日积月累,不断地有东西沉淀下来,无论这些东西曾经如何影响着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我们都需要及时清理这些沉淀,有用的留下来,没用的干脆就扔掉。这就好比一个杯子,如果水装得太满,就很难注入新的水,心灵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只有把过去放空,才能装得下来来。
【129】、 人的心灵其实也像一个家,它的容量是有限的,不管你名气多大、职位多高,也不管你拥有多少金银财宝,你都无法突破这种限制。而人生一世,难免有挫折、失败、不幸,难免有烦恼、寂寞、孤独,这些东西就像旧书报和废手稿一样,对于你的人生毫无用处,却侵占了我们大量的生命空间,如果不及时清理,它们就会慢慢地膨胀,让我们的心灵变成一个生活的垃圾坑。
【130】、 清空心灵,就是要清空世俗生活积存的枯枝败叶;清空心灵,就是要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清空心灵,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清空了心灵,我们也就有了让生命一次次远行的条件。
【131】、 人活一世,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曾有过的某些瑕疵而懊恼、悔恨,能够心如明镜,活之安然、处之坦然,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132】、 时间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是否应该珍惜光阴,珍惜这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每一个当下,从而获得更加有意义、更加快乐的人生呢?不要以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一定会来,现在的永远不变。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所以不要牵挂过去,不要担心未来,活在当下、珍惜当下、把握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133】、 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当你活在当下,没有过去拖在你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种强大的张力。
【134】、 人生无常,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预料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握当下,珍惜拥有。凡事总有因缘际会,一旦错过时机,因缘就不一样了,所以要好好把握当下,享受此时此刻的生活。
【135】、 我们总是憧憬着未来的美好,为了自己设置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却从来没有享受这个过程中的快乐,因为我们总是认为经历了现在的苦,才会有以后的甜,我们每一刻都在期盼,盼望着那个最美的时刻出现,但也因此错过了人生路上很多美好的事物。
【136】、 很多时候,人生就像一出滑稽的戏剧,我们往往不断追求某些东西,为此永远不知疲惫,但最后却发现,在自己匆忙赶路的时候,却错过了沿途最美的风景。因此我们应该将全部心神贯注在眼前、身边的事物上,让心灵毫无杂念地去体验当下,静享当下的每时每刻。
【137】、 佛法讲究的是清净无染的本心,讲究六根清净,因为所谓的六根便是人产生贪爱、欢喜、仇恨、怨执的源头,清除了这些,人才能放下一切虚妄执念,拥有一颗“不执着、无所住、无念、不分别、以不生不灭”的清净心。勘破一切幻境的表相,才能得到灵魂的真实。
【138】、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心智澄明起来,就必须先学会放下,使自己的心真正空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无限的可能。
【139】、 在佛法中,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出家人要修成正果,就要身心安旷,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佛家要人放舍尘根,就是此意。
【140】、 世人身体上的重担、心灵上的压力,何止手上的两个“花瓶”呢?我们往往是自己给自己增加负重,使前进的步履变得越来越沉重。这些重担与压力,使人活得十分辛苦。因此,在纷繁的社会中,学会“放下”才可以使心灵获得解脱,只有放舍了尘根,我们才能像风筝一样,清闲自在。
【141】、 人生,永远都是有缺憾的。佛学里把这个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译过来便是指永远存在缺陷而不得完美的世界。本来这个世界就是有缺憾的,如果没有缺憾就不能称其为“人世间”。在这个有缺憾的世间,便有了缺憾的人生。
【142】、 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东西都能让人满意,也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十全十美的,它们或多或少都有瑕疵。体会了没有脚的痛楚,才明白为没有鞋子而哭泣是多么浅薄;经历了归途的风雨坎坷,蓦然回首,才发现来时的路是怎样美丽的一种风景。
【143】、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行程中,你会用心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同时也会接受各种各样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失去很多,你也会收获很多。失去并不一定都是灾难,也可能是福音。
【144】、 生活中,如果一扇门关上了,必定有另一扇窗会为你打开。你失去了一种东西,必然会收获另一种馈赠。关键是你要有乐观的心态,相信有失必有得。因为失去有时可能是一种生活的福音,预示着你的另一种获得。
【145】、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片心灵的净土,可是心灵就像一个五花八门的后花园。这个花园中有烦恼,有快乐,有悲痛,有幸福,鲜花与野草同生,罂粟与兰花共长。要想呵护心灵这个后花园,我们就要时时开垦翻耕,及时除去那些占用花木营养的杂草。而除去杂草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积极播撒幸福和爱的种子,当幸福的花朵开满花园的时候,杂草自然就没有了生长之地。
【146】、 心灵的荒芜可以让一个人的意志变得不堪一击,因为对他而言,没有真正可以让心灵皈依的地方。人的心灵就如同一片荒地,只有种上了庄稼才会有金灿灿的收获。修养自己的心灵,时时给我们的心灵后花园浇水施肥,清除心中的杂质,让人生在任何挫折之下,都能展示美丽的图景。
【147】、 佛家说: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因为一念不放,而后悔终生的事比比皆是。如果放不下,便无法使自己达成圆满,不能成“佛”,反倒为“魔”。
【148】、 善念不只是守住清规戒律,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善心。再会念经的和尚也只是和尚,唯有放下执着,真正做到修心,悟到佛的真谛,才能真正立地成佛,成全自己。
【149】、 放下爱,放下恨,放下怨,放下不甘,换个心境,换个角度去体会,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报。万法皆空,意念不空,一切皆在意念中,一切都在于心做出的选择。短暂的一瞬,究竟是好是坏,是福还是祸?一念之间,天堂变地狱;一念之间,地狱也可成为天堂。一念转换,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福德因缘。
【150】、 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差别,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来本都具有纯真的心念,只不过被后天的欲念玷污,才变得争权夺利、事事计较,或因一时糊涂一步走错,步步皆错。然而在这茫茫尘世中,又有几个人的心能够不被欲念玷污呢?但若能如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就可以保持自身高洁,芳香如故。
【151】、 人存活于世间,去掉心灵的遮蔽,以本色天性面世,不费尽心机,不被那些无谓的人情、规矩约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实自然,保持自己的个性,岂不是一大乐事?在世人的眼中,禅是很高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其实,古往今来的禅师反复强调,禅的境界就在人间,在每个人的身上。一个人,只要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发挥自己的天然个性,就是达到了禅的境界。
【152】、 一颗质朴的心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153】、 每个人刚走上社会时,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的。然而在遭受了多次挫折,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有些人那颗原本质朴的心就变了,原本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了,抱负丧失了,变得越来越不像最初的自己了。这都是因为受了“俗礼”污染的缘故,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守住自己的本色,让自己的个性在岁月中自然流露。
【154】、 如果我们不是以全然的自我存在,并真实处于当下的话,我们就会错失一切。
【155】、 心中无外物,就是懂得放弃人世间的一切欲望,做到心无杂念,用心来感受世界,从而达到真正的平静。
【156】、 当一个人知道迷惑的时候,并不可悲,当一个人不知道迷惑的时候,才是最可悲的。所以人一定要认清自己的面孔,这样才能超然物外,寻求真我。
【157】、 工作、生存、责任固然重要,然而它们并不是我们活着的全部意义。所以,当烦恼来临的时候,当内心迷茫的时候,何不选择放空自己的心灵呢?。一个人,只有放空自己,才能让生命的缝隙透进阳光。
【158】、 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那种万念皆空的感觉,是人生最美的享受。
【159】、 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曾有过的某些瑕疵而懊恼、悔恨,能够心如明镜,活之安然、处之坦然,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160】、 花草的种子失去了在泥土中的安逸生活,却获得了在阳光下发芽的机会;小鸟经过跌打失去了几根美丽的羽毛,却获得了在蓝天下凌空展翅的机会。人生总在失去与获得之间徘徊,没有失去,也就无所谓获得。
【161】、 人生短暂,瞬间即逝,有太多的东西根本就不为我们所掌握。过去已成过去而不可追,未来依旧是未来而不可测,只有当下的这一瞬间、一秒钟、一个念头,才是实实在在掌握在我们手中的。
【162】、 放下执念,放下贪嗔痴恨,放下自私自利之心,放下对名利声名的迷恋,放下五欲六尘。只有真正做到了放下,才能让内心清净起来,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智慧。
【163】、 只有不因别人的看法而违背自己的心意,尊重自己的行为方式,做真正想做的事,才会达到快乐洒脱的人生状态,如燕子一样轻盈自在。
【164】、 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坦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真正的平常心,这不单单是心胸豁达的表现,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可以让我们直面人生,消除内心的偏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更加淡定和从容。
【165】、 自古以来,人人都爱享福,人人都怕受苦。可世人常言,福祸总相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与祸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福有享尽之日,苦也有受尽之时。于是便有了诸如苦尽甘来、否极泰至等词语。在佛家看来,受苦其实是了苦,享福其实是消福。福来时,不要沉溺;苦来时,不要惧怕。在享福时念着未来会来的苦,在受苦时畅想日后的甜。唯有如此,才能更长久地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166】、 无论是苦是福,我们都应该本着“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的态度去看待。从人生的苦难中看到未来的美好,从眼前的福乐中感念他日的苦祸,以一颗淡定的心去看待福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才能获得真幸福。
【167】、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曾有不为人知的艰苦岁月。
【168】、 福不可享尽,享尽就无福;苦可受尽,受尽则没有苦。无论你是家财万贯的富豪,抑或穷困潦倒的乞丐,都无法预知未来的祸福,所以有福当惜福,有苦当消苦。不溺福乐间,不惧苦祸来,只有这样才能让福气延续得长久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在困苦中,乐于接受挑战,这样便不会有怨恨,也不会产生对现实的不满。
【169】、 枯有枯的道理,荣有荣的理由,本无好坏之分,好与不好只是个人根据主观感受作出的评判而已。事无好坏,唯人拣择,就像身在红尘中的我们,每一天的起卧作息皆顺其自然,饥来张口困来眠,看似平常,却正是无限风光!
【170】、 只有真正做到“枯者由它枯,荣者由它荣”的人才能够宠辱不惊,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171】、 缘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我们无法预见,可该来到时,它却不迟不缓。正是因为缘分不可强求,所以佛才说:一切都要随缘。
【172】、 顺应缘分,微笑面对,不去埋怨。错过的就让它错过,只珍惜现在的所有。如果幸运翩翩而至,它会属于你,如果它无意降临,与其过分企盼,不如痛快撒手,否则那只会成为心灵的负担。
【173】、 一切随缘。是一种胸怀。随缘之人,总能笑看风云变幻,在艰难坎坷中笑对人生。一切随缘,才能拥有一份平静淡然的心境。
【174】、 淡泊是一种心态,是生命盛开的鲜花。淡泊在于心,在于修身养性。
【175】、 只要有心,淡泊无处不在:高朋满座时,不会忘乎所以;曲终人散时,不会郁结于心;成功之时,不得意忘形;失败之时,不心灰意冷。淡泊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俗的人性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它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安之若素,幸福而从容。
【176】、 任何财富的取得都要通过辛勤的劳动,妄想不劳而获者只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不切实际。
【177】、 把生命都耗费在名利上,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清闲自在才是生命的至宝,它使我们远离空虚,不受世俗伤害,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本真,找到人生的快乐。
【178】、 欲望过多,不加控制,人的心便会发生病态的畸变。少一些欲望,就少一些殚精竭虑,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
【179】、 名是缰,利是锁,尘世的诱惑如绳索一般牵绊着众人,一切烦恼、忧愁、痛苦皆由此而来。要想摆脱痛苦,必须看淡虚名浮利;想到得到幸福,必须舍弃虚名浮利。
【180】、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为求得好名声、名誉而做事,本末倒置。一个人如果热衷于追求虚名,无疑是在饮鸩止渴,会为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留下祸患,就会应那句俗语一一“图虚名,得实祸”。
【181】、 真正的“名”是实际行为成果的一个附属品。如果一个人真的有道德,做出了贡献,获得了奖赏,就是实至名归;如果他什么有意义的事都没做而只有名声,那就是徒有虚名。
【182】、 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金钱的确很重要,但我们必须明白,金钱并不是万能的。金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有比金钱重要千万倍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挣钱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所以我们必须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
【183】、 人的一生之中充满了各种诱惑:高不可攀的地位是诱惑,轻松赚钱的职业是诱惑,光环般的荣誉是诱惑,欢畅的娱乐是诱惑,甚至时髦的衣服、可口的美味佳肴都是诱惑……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年代,我们该何去何从呢?生命的旅途中,总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诱惑在等待着我们,使我们的人生变得异常艰难,目标越是远大的人,面临的诱惑也越多、越大。
【184】、 因为诱惑而迷失了自己的人,说到底是因为意志不够坚定,或者只贪恋眼前的享受,而看不到长远的目标。
【185】、 诱惑是人生路上的蝴蝶,很多人都被它美丽的翅膀迷住了双眼,从而误人歧途,忘记了自己的路。所以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年代,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丧失了原则和立场,更不能让欲望无限制地膨胀。
【186】、 人生之中,欲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永远无法逾越,因为人的贪欲无止境,永远无法满足。因为贪心,我们忽略了自己的弱点,不顾一切地去满足我们的欲望。即使危险摆在面前,我们也无暇去理会,于是贪婪遮住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丧失理智,蒙蔽了我们的内心,使我们无法感受到幸福的温暖。
【187】、 舍得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要得先须舍,有舍才有得。
【188】、 生命的高度是一份知足的恬然,人生的高度是能取能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善取善舍的那份安然。很多时候,人们希望取得,并且认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只有“舍”,才能“得”。
【189】、 人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提不起、放不下;第二种,提得起、放不下;第三种,提得起、放得下。
【190】、 第一种人占据了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他们只懂享受,却不愿承担,内心却又放不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像是寄居在荨麻茎秆上的菟丝子,攀附在其他植物之上,毫不费力地汲取着养分,却从不奉献什么。
【191】、 第二种人有担当、有责任心,而且往往目标明确,会一直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向上攀登,而一旦有所获得时,却舍不得放下,只会拖着越来越重的行囊,艰难上路。
【192】、 第三种人有理想、有魄力、有担当,而且心地坦然,头脑睿智,可攻可守,可进可退。
【193】、 我们要争取做第三种人,做到提放自如,但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194】、 提起需要承担责任的勇气,放下也需要斩断妄念的魄力,提起、放下也是有所选择的。
【195】、 圣严法师说:人生因果不可思议,姻缘不可思议,所以当提即提,当放即放。提放自如,是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的大彻大悟,是感悟人生的喜乐哀愁之后的身心空灵,也是一种走到蜿蜒小径的尽头之后的豁然开朗,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
【196】、 功名利禄就好像是背篓里的石子,得到的越多步履越沉,反倒是心灵承载的东西越少,越有智慧,看待事物也越简单。舍弃是为了更好地调整自己,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就像故事里的禅师一样,身无一物,却智慧满怀。可见,在缤纷的社会中,学会选择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正确的选择,可以使心灵获得解脱,让自己活得洒脱;正确的选择,可以让生命清净而从容,幸福如细水长流;正确的选择,能让生活简单而愉悦,承载起满满的幸福。
【197】、 人生在世,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我们应感恩生活的赐予,惜缘惜福,看淡生命中的得失成败、荣辱对错,不再与纷纷扰扰的红尘琐事纠缠,珍惜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以清净与欢喜之心来看待这个世界,才能拥有自在洒脱的人生。
【198】、 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比才是英雄。”这句话乍一听不好理解,但细细品味,却十分有道理。所以,不要把你的生浪费在和-人比较上,应该与自己的心灵赛跑。
【199】、 那些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的拥有的东西。其实做人不必对自己太苛求,我们又怎么知道别人一定比自己好呢?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因此只要自己内心充实就行了。
【200】、 我们要接受自己生活中所谓“不完美”的地方,用“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攀比,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从对方的成功中得到启发,收获最多的其实还是自己。生活中,请你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激,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所拥有的一切吧。
【201】、 因为惜福,所以我们懂得尊重每一件事物,尊重一朵花的恣意开放,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立与自由;因为惜福,所以我们知道人与物、人与人,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偶然相遇,一切皆是缘,惜缘就是惜福。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是值得去珍惜的。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菜叶,也是生活的美丽馈赠。
【202】、 人生欲壑难填,惜福让我们懂得勤俭节约,更加珍惜自己当下拥有的一切。少一些攀比,就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学会知足常乐,便能让心灵达到一种从容而淡定的境界,便能用感恩的心去感受富足,包容一切、感激一切。
【203】、 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机是本份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的做人,不自私是净化的身心。
【204】、 受苦其实是了苦,享福其实是消福。福来时,不要沉溺;苦来时,不要惧怕。在享福时念着未来会来的苦,在受苦时畅想日后的甜。唯有如此,才能更长久地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205】、 人福不可享尽,享尽就无福;苦可受尽,受尽则没有苦。无论你是家财万贯的富豪,抑或穷困潦倒的乞丐,都无法预知未来的祸福,所以有福当惜福,有苦当消苦。
【206】、 无论何事何物,都有它们自己所遵循的节奏,快不得,亦慢不得。我们无法令它们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而只能顺应自然的规律。
【207】、 顺其自然并不是消极地去等待,并不是听从命运的安排,顺其自然是寻求生命的平衡。
【208】、 缘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我们无法预见,可该来到时,它却不迟不缓。正是因为缘分不可强求,所以佛才说:一切都要随缘。
【209】、 顺应缘分,微笑面对,不去埋怨。错过的就让它错过,只珍惜现在的所有。如果幸运翩翩而至,它会属于你,如果它无意降临,与其过分企盼不如痛快撒手,否则那只会成为心灵的负担。
【210】、 只要有心,淡泊无处不在:高朋满座时,不会忘乎所以;曲终人散时,不会郁结于心;成功之时,不得意忘形;失败之时,不心灰意冷。
【211】、 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婪、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212】、 只有解脱所有束缚,扫除所有名利的浮云,才能自由安心地徜徉在人生的天空下。
【213】、 把生命都耗费在名利上,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清闲自在才是生命的至宝,它使我们远离空虚,不受世俗伤害,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本真,找到人生的快乐。
【214】、 “人生世间,祸福吉凶,相为倚伏。
【215】、 其所得损益,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在佛法的世界里,善乃是一切生命的本质。一花一世界,世间万物皆有生命。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生命,以爱心为本,以慈悲为怀,将德与善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216】、 佛教主张悲悯众生,提倡布恩施惠。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也不应该有物我之分别。世人都受欲望驱使,追求名和利,自己寻找了无尽的烦恼,这是本性清欲的迷失。佛法主张人要一心向善,对任何事物都要怀有一颗慈悲之心,人生也会因此而得益。
【217】、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彼此的因缘际会中生生不息地存在着,存在即为合理。即使人类成为了自然界的最高生命体,我们依然不能去主宰大自然,因为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要依赖大自然而生存。
【218】、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有了高贵和平庸之分。
【219】、 佛家是十分讲究慈悲的,甚至延及所有生灵,佛法中不杀生、众生平等的观念都极为深刻地体现了佛法对世间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一个生命,无论其多么卑微,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20】、 佛法强调,真正的善良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平等,便谈不上善良。一个高高在上的有钱人施舍一点残羹冷炙给乞丐,这不是真正的善良。佛法中的慈悲与善良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佛家是站在与众生平等的位置上来施行自己的慈悲与善良的。
【221】、 人与人之间也有着众多的差异,如生活背景、生活方式、个性、价值观等。那么该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平衡点呢?如何做到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真诚相对呢?那就需要一颗平等心。无论是贫贱、荣辱、得势失势,到头来终究都是一场空。去掉差别心,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人和事,你的心就会变得平和、开阔,佛心也会由此而生。
【222】、 佛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人做一件善事容易,但坚持终生行善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坚持终生行善呢?那就要时常怀有一颗“菩提之心”。
【223】、 善与恶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众善奉行便成佛。时时心存善念,自然能够积累福报,这是一个真正的修佛者、真正的出家人所要努力做到的。一个人只有心存善念,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224】、 一句充满善意的话语往往会充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暖人心脾、给人以希望和信心,甚至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早在晋代的葛洪便说过:“一言之善,贵于千金。”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是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人们大多是通过语言来交流和联络情感、加深友谊的,美好的语言往往能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美好的语言还能平息怨恨、团结众人。
【225】、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虽小,却能为你的人生积德;恶虽小,但也许会使你因此而丧命。“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要因贪恋而作恶。处处为善,才能享受快乐、圆满的人生。
【226】、 害人者终害己,正如俗话所说“害人之心不可有”!当把他人推向危险的深渊之时,你同时也为自己挖好了陷阱。
【227】、 自私是一种潜藏在人心灵深处的本能,它的存在与表现通常是不为人所察觉的,私欲较强的人往往会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交往,我们也总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所以,不要吝惜分享自己的东西,有时候只是一杯水,都可以让我们结交一个朋友。
【228】、 这个世界是由爱来维系的,生活中的小小善行,对我们来说或许是举手之劳,但是却能给他人带来莫大的帮助,也能为社会增添一份爱的温暖,更能让自己获得付出的快乐和内心的安宁,何乐而不为呢?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只要心中常怀善念,处处皆有爱的光辉闪现。有时候,一个发自真诚与爱的小小举动,就会铸就博爱的人生舞台。
【229】、 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只是人心的区别。一个只想得到却不想付出的人,得不到;一个愿意付出不求得到的人,却会得到。此生最美的报偿,莫过于帮助后来者打开关闭的门,在漆黑的夜里为他人点亮一盏灯,主动将长柄汤勺里的肉汤喂给对方。
【230】、 佛家说:爱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别人,也能照亮自己。捧一颗爱心上路的人,一生都将生活在爱里。
【231】、 佛家说:慈就是予乐,悲就是拔苦。
【232】、 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却不可泯灭爱心。爱心是促使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自私走向无私的源头。具有爱心的人,纵然平凡,也决不庸俗,因为他们懂得:心中时时倾注善良和宽容,就会获得一生的甜美和幸福。
【233】、 即使你拥有金钱、爱情、荣誉、成功和快乐,也许你还不会满足。满足是人生无求的最高境界,只有给予和付出,你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234】、 人应该在接纳他人的爱与关怀的同时,学会给予和付出,这样才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和满足。
【235】、 善心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是抵挡仇恨之箭与愤怒之矛的盾牌。拥有善心的人,会被世人所接受;拥有恶心的人,会被世人所唾弃。善心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能使挫折变得如春雨般温和,能在孤独中给我们支持,在绝望时使我们振作,在狂喜时让我们平静。善心可以改变人的心态,可以改变人对生活的态度,没有善心,人的生存就没有意义。
【236】、 善心的力量无处不在,善待别人同时也善待自己。善心是心灵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善心是一颗种子,它会在人心中生根发芽,然后撼动整个世界,也可以成就自己美好的未来。
【237】、 付出真情的人,一定能够得到生活丰厚的回报。懂得行善的人,才能一生快乐无穷。生活就是这样,当你为别人付出的时候,你的人生也会因你的付出而升华,你得到的是生命的延续和增值。乐善好施就是在播种福因,同样也可以得到别人的尊敬。
【238】、 佛家说:“高者惟欲善自己出,卑者亦不欲善自人行。甚至诬词以诋瑕,阴计以败美,徒坏心术,于人何损。殊不知人有善念善事,我能激劝赞扬之,使其分量圆成,功行充足,则人之善,即我之善,便是无穷功德。”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佛塔。造塔的功德很大,但为死去的人造塔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大。佛陀告诉人们,要奋不顾身地去援救面临死亡威胁的人。积功德莫过于救人,当一个人遇到生命危险,或者心性迷失走向不归路时,一定要出手相救,因为修凡心者才能结善缘。
【239】、 我们只要不吝惜滴水之情,摒除钱财利益的困扰,处处为别人着想,或许得到的就会是别人的涌泉相报;我们只要善行天下,终会在受助者或他人心中留下高大的形象,这不是钱财所能买得到的。
【240】、 佛家说:“大慈大悲,功德无量。”佛教是关心人的宗教,佛教要人重视人生之难得,佛家视芸芸众生如己身,要人去善待一切生命和事物,以“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的大无畏精神,广度众生。佛教是讲善的宗教,主张“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一切利国利民、利于他人的事情都称为善。众生要广事利他、从善如流,将自己的恶念转化成慈悲心怀,才会获得圆满。
【241】、 人在这个大干世界里行走,就如一叶扁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飘流。
【242】、 传说,唯有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才能在这苦海中普度众生,让你顺利地到达幸福的彼岸。
【243】、 佛家最令人敬佩的就是善心与慈悲心,因此才会有“我佛慈悲”的话语,更有一些大慈大悲的人直接被称作“活佛”。佛说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244】、 佛教的出发点就在于慈悲,慈悲是最好的武器。故事中的盲人是慈悲的,他告诉我们:对别人慈悲,事实上就是对自己慈悲。
【245】、 慈悲是学佛的最高境界,慈悲是在为我们积福。慈悲的心是世界上最宽大的心,它没有仇恨、没有暴力、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妒忌和羡慕……它可以让我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让我们的人生不再充满痛苦。
【246】、 佛不是只供人谈论的哲学和理论,佛是艺术的生活,佛是超越的本心,佛是一种广博的爱心善念。
【247】、 谚语有云:“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佛慈悲,主张助人即助己。
【248】、 在当今社会,虽不需要我们舍身饲鹰,却应懂得只有博爱与宽容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与价值。
【249】、 在为人处世中,善待他人能较好地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做成、做好各种事情,能较好地促使人们同心协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使每个人都感到温暖和快乐。
【250】、 当我们表达爱心的时候,别人就会尊敬我们,甚至把我们当作学习的榜样。有了爱心,平常人身上也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251】、 帮助别人,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举动,也不需要你倾家荡产,而只需要你在生活中看到一个弱小的生命时伸出一只温暖的手拉上一把,只需要给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披上一件棉衣……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份助人的爱心,我们的世界就变成了真正的天堂。
【252】、 佛陀给我们光芒,照亮我们爱的本性。
【253】、 一花一世界,世间万物皆有生命。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生命,以爱心为本,以慈悲为怀,将德与善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254】、 无论是贫贱、荣辱、得势失势,到头来终究都是一场空。去掉差别心,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人和事,你的心就会变得平和、开阔,佛心也会由此而生。
【255】、 善与恶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众善奉行便成佛。时时心存善念,自然能够积累福报,这是一个真正的修佛者、真正的出家人所要努力做到的。
【256】、 一句善意的话语可以给别人带来莫大的鼓舞,点燃他人的自信,这便是善语的力量。
【257】、 爱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别人,也能照亮自己。捧一颗爱心上路的人,一生都将生活在爱里。
【258】、 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只要心中常怀善念,处处皆有爱的光辉闪现。有时候,一个发自真诚与爱的小小举动,就会铸就博爱的人生舞台。
【259】、 善良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是抵挡仇恨之箭与愤怒之矛的盾牌。拥有善心的人,会被世人所接受;拥有恶心的人,会被世人所唾弃。
【260】、 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可泯灭爱心。爱心是促使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自私走向无私的源头。具有爱心的人,纵然平凡,也决不庸俗,因为他们懂得:心中时时倾注善良和宽容,就会获得一生的甜美和幸福。
【261】、 慈悲的心就是世界上最宽大的心,它没有仇恨,没有暴力,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妒忌和羡慕……它可以让我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让我们的人生不再充满痛苦。
【262】、 人应该在接纳他人的爱与关怀的同时,学会给予和付出,这样才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和满足。
【263】、 静由心生,心不静,则烦恼生。在繁杂的人世间,能够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灵,随时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细细品味生命的微妙,无疑是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
【264】、 如果你的心不宁静,那么即使生活在桃花源中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想要幸福地生活,与其求助于外物,不如回过头来反观自己的心灵,只有内心平静下来,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265】、 只有内心清净,才能体会幸福幸福应从内心的清净中来,世界上的种种繁华虚荣,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为刺激只能留存片刻,无法永恒。耳、鼻、舌、身、意所得来的感官快乐往往是暂时的,比如看一场电影或听一场音乐会,曲终,场散。
【266】、 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何必过于在意呢?坦然接受吧,放松心情,你就会在这浮躁喧嚣的无常世界中,拥有一片安静的心空。
【267】、 只有内心清净,才能得到幸福,遇到逆境,才能放得下,且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268】、 其实,幸福源自内心的简单,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幸福。大凡简单而直爽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因为简单,才能在纷乱错杂中找到幸福的身影;因为简单,才能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269】、 过于执着的人,想把事事都抓牢,想做好每一件事,以为这就是得到快乐的途径,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烦恼的侵袭,其实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你越是抓得紧,就越会患得患失,快乐就会越来越少,烦恼就会越来越多。
【270】、 执着累,不负重的人生才会快乐认之所以会有痛苦和烦恼,是因为放不下的执着心。其实,佛家主张的放下,并不是放弃,而是让人放下使自己感到沉重的东西,放下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放下不是无奈,而是一种对于人生的坦然的态度,是一种对人生透彻的领悟,是净化心灵的良方。有一些事情不必过于在乎,更不必将所有的事情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271】、 生活可以轻松地过,也可以痛苦地过,生命之路,负重也是走,闲庭信步也是走,所以不妨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轻松些。苦苦地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念念不忘那些所谓的陈年旧事,无异于自寻烦恼。
【272】、 如果你的世界里充满了烦恼,那快乐根本就没有立锥之地。静下心来,放下过多的执着,用心去感受生活,用随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将所有的事情都牢牢地抓在手中并不是幸福,对所有的事情都念念不忘也不会快乐,将每分每秒都记得清清楚楚只会让人活得很累。人生可以洒脱一点,简单一点,快乐一点。
【273】、 学会有所放弃,放下心中的执念,把自寻的烦恼赶出自己的内心,以清静之心去面对世界,才能感悟世界的美好。快乐其实很简单,少一点要求,少一些庸人自扰,放下所有的牵绊,.一切顺其自然,你的世界就会多一份快乐。
【274】、 生命之舟需要轻载。生活本身就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是绝不轻松的,如果再加上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生活的压力就会更大了。因此,我们应当学会放下心理的负担,轻松简单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275】、 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每一天都应该轻装上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
【276】、 佛家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也就是说,十方世界没有一丝尘不是源于自己的“心”,因此要用平静心来生活,用菩提心来契禅心。
【277】、 只有放下,才能得到解脱。困扰我们的往往不是生活,而是欲念。如果能够以一颗平静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能享受一种超然的人生。拥有了平静之心,也就拥有了一种豁达。
【278】、 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不会感到焦灼,不会感到浮躁,不会把灵魂搁浅在无氧的空气中;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会拥有一种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拥有一种自我肯定的信心与勇气,既不会高估自己,又不会自甘堕落;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不会把自己的灵魂淹没于如潮的尘海中,不会仅仅追求物质方面的奢华,毕竟在诸多时候,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生活需要用一颗平静心来解析,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才能理解“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真正含义。
【279】、 心无杂念,保持一颗平静心真正的心无杂念是一种境界,难以达到,即使做到瞬间的心无旁骛,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人们而言,既是吃着五谷杂粮长大的,又是在庸俗包围的世界中生活的,就不可避免地拥有点滴私心杂念。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绝对平静,但只要不把自己的心裹得像厚重的老茧一般即可。若要达到心无杂念的境界,就要具有一种“物我两忘”的心态,拥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襟度。
【280】、 日常生活中,只有保持一颗平静心,才能使生活更加安逸,只有做到心无杂念,才能是生活更加舒适。
【281】、 想拥有,是因为占有欲在作怪,如果舍得放弃,就不会如此痛苦了。
【282】、 生活就是如此,有的时候,痛苦和烦恼不是由于得到的太少,而是因为拥有的太多。拥有太多,就会感到沉重、拥挤、膨胀,就会患得患失。
【283】、 只有生活在宁静的状态下,才有情趣欣赏世界可爱的一面,才有心情欣赏自己拥有的幸福,才有机会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284】、 无论社会变得如何的喧嚣与浮躁,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就一定能发现一个真正安静的角落。而且,即便没有安静的外在环境,我们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285】、 修养心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琢磨。心灵的宁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高朋满座,不会昏眩;曲终人散,不会孤独。成功,不会欣喜若狂;失败,不会心灰意冷。坦然迎接生活的鲜花美酒,洒脱面对生活的风霜雨雪,还心灵以本色。
【286】、 如果你珍爱生命,请你修养自己的心灵。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最终会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才能长存世间,所以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境界的追求。
【287】、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武侯如是说。静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
【288】、 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羡慕显赫的权势,不奢望成堆的金银,不乞求声名鹊起,不妄求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担,让心灵变得浮躁而不堪重负。
【289】、 抛却心中的“妄念”,才能做到于利不趋,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达到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该收手时就要收手,切莫让得到也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失去。合理地放弃一些东西,我们才能得到更珍贵的东西。
【290】、 人生其实并不复杂,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若因琐事之争、微利之诱、果腹之欲,就无端丢弃快乐心情、平和心境、健康心态,终究得不偿失。让一切变得简单些,喜欢了就争取,得到了就珍惜,错过了就遗忘。历经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我们总会懂得,没有抓不住,皆是放不下,你容得下世界,世界才能接纳你。
【291】、 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
【292】、 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会后悔是人之常情,这是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的前奏曲,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后悔”,我们才会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稳。但若一味地埋头后悔,无异于自寻烦恼,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93】、 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洁;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丽。智慧的人从不为失去的东西而悔恨,有些东西是你的就是你的,但有些东西不是你的,你再烦恼也没有用。抛却这些对身心毫无用处的烦恼,快乐起来,才能成为生活的智者。
【294】、 怨起于心,结于心,所以当了于心。以一颗淡定的心去面对一切惹人烦恼的事,以一种低姿态与那些惹你烦恼的人擦身而过,抬手相让只为求一份简单,不要沉迷于那些繁杂的小事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迷失了一路走来的方向。
【295】、 凡人要断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保持沉默,再大的毁谤和中伤都会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灵就不会迷失,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296】、 人生的痛苦和悲哀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只有克制自己,不为欲望所驱使,才能使心灵更清净,才能拥有快乐的心境,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
【297】、 在佛教传说中,佛陀一出生即能行走,每走一步,脚下便涌现出朵朵金莲。莲花在佛教中有其特殊的意义,“佛祖慈悲怀,莲花朵朵开”。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朵圣洁的莲花,也都有品性洁净的内心。把握住这份心,就有机会获得幸福的关照,从而脱离世间的痛苦,得到永恒的快乐。
【298】、 纷乱的俗世,总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既然境由心造,何不在自己的内心掘一座莲池?青莲开则净土在。
【299】、 亦可造一座花园,满园玫瑰芬芳之时,于己赏心悦目,送人则手有余香。
【300】、 欲望是人的一种自然之性,也是烦恼的来源。儿女情长的欲望让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钱利益的欲望让人迷失本心。我们一旦陷入“追逐物欲”的泥淖中迷失了自己,想要抽身出来就不容易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往往是我们登上人生顶峰的阻碍。无欲则刚,修一颗清净无欲之心,情感便能坦然,利益才可长久。
【301】、 欲望可以是推动人们向上的力量,也可以成为人们堕落的源头,所以,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为欲望所驱使,这样内心才能更清净,才能更好地致力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人生路上不为外物所迷惑、所引诱,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
【302】、 人生最美的境界就是内心的安静与丰富。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303】、 不管世界多么喧嚣,被喧嚣包裹的却可以是我们内心的安静。人们往往认为世界的纷繁复杂是外在的存在,却不明白那也是人内心的映射。如果你的内心无法安静下来,这个世界在你看眼中就是无比喧闹的。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静不下心来,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的妙处了。
【304】、 人的情绪就像一条流淌的河,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这条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风平浪静时,心灵如春风吹拂,人生充满希望,如在天堂;惊涛骇浪时,人生则是天昏地暗,如在地狱。而天堂和地狱,仅在一念之间。
【305】、 天堂、地狱,唯在一心。一念之间,可以海阔天空,也可以坐困愁城,可以自在生活,也可以忧愁终日,是天堂还是地狱,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正是这种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将成为快乐生活的主人还是忧愁烦恼的奴隶。
【306】、 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心中澄明则处处是净土,心中有碍则处处是炼狱。正如星云大师所言:“我们的心,每天都在上天堂下地狱,来来回回周游。顺心如意,欢喜得意,便是天堂;恶念纷飞,受挫忧悒,即为地狱。”人的心灵犹如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人的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人的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尘世间,无数人眷恋轰轰烈烈,为了名利苦苦经营,而生活的智者总能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寄寓灵魂。
【307】、 宁静,是一个人心灵最强大的力量。面对纷扰的外在世界,我们应该将内心的安静作为修行,不断过滤心湖里的种种杂质,让生命恢复纯净本质。
【308】、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单,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幸福。
【309】、 大凡简单而直爽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因为简单,才能在纷乱错杂中找到幸福的身影;因为简单,才能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310】、 生活可以轻松地过,也可以痛苦地过,生命之路,负重也是走,闲庭信步也是走,所以不妨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轻松些。
【311】、 苦苦地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念念不忘那些所谓的陈年旧事,无异于自寻烦恼。
【312】、 少一点要求,少一些庸人自扰,放下所有的牵绊,一切顺其自然,你的世界就会多一份快乐。
【313】、 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每一天都应该轻装上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
【314】、 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不会感到焦灼,不会感到浮躁,不会把灵魂搁浅在无氧的空气中。
【315】、 有的时候,痛苦和烦恼不是由于得到的太少,而是因为拥有的太多。拥有太多,就会感到沉重、拥挤、膨胀,就会患得患失。
【316】、 高朋满座,不会昏眩;曲终人散,不会孤独。成功,不会欣喜若狂;失败,不会心灰意冷。坦然迎接生活的鲜花美酒,洒脱面对生活的风霜雨雪,还心灵以本色。
【317】、 如果你珍爱生命,请你修养自己的心灵。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最终会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才能长存世间,所以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境界的追求。
【318】、 人生其实并不复杂,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若因琐事之争、微利之诱、果腹之欲,就无端丢弃快乐心情、平和心境、健康心态,终究得不偿失。
【319】、 凡人要断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以不动治百动。保持沉默,再大的毁谤和中伤都会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灵就不会迷失,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320】、 保持心地清净、平等,这就是真正的净士,心净则土净,真正的净土是在心里。
((毗耶娑问经》总结了33种“不净布施”:
1.有人因邪僻的心理、错误的见解、龌龊的念头施舍财物,是不净布施。
2.有人为报答别人的恩惠而施舍财物,是不净布施。
3.有人毫无悲悯之心而施舍财物,也是不净布施。
4.因为有所欲求而施与财物,是不净布施。
5.把财物投进火里,是不净布施。例如给先人烧纸钱纸马,只是表达某种心意,不是布施。
6.把财物丢进水里,是不净布施。例如很多寺庙附近有水池,据说投钱入水能增福,实际上这是不净布施,并无福缘。
7.送礼给大人物,指望受到赏识提携,是不净布施。
8.害怕受到伤害,破财消灾,是不净布施。
9.送毒害品给人家,是不净布施。例如毒品、香烟、酒等,都不宜作为施舍物。
10.送武器给人家,可能造成伤害,是不净布施。
11.送肉给人家,是不净布施。“杀生”是佛家大戒,送肉虽不是杀生,也等于鼓励杀生。
12.收养孤儿,目的是抚养他们成人后使唤他们,是不净布施。
13.为了面子送钱物给人家,是不净布施。
14.为了自己快活,送钱物给歌女、妓女等人,是不净布施。
15.人死了财产自然转移,是不净布施。
16.因为房屋不洁净,送给别人,是不净布施。
17.拿别人的钱物送给其他人,是不净布施。
18.小鸟、老鼠偷吃田地、家里的粮食,这不是你有心送给它们吃的,是不净布施。
19.请人办事付的酬金,是不净布施。
20.有求于人而送钱物,是不净布施。
21.为了向人赔礼道歉而送财物,是不净布施。
22.受人财物后,回报人家,是不净布施。
23.送人财物后,心里后悔,是不净布施。
24.送人财物是为了人家日后报答自己,是不净布施。
25.送人钱物是为日后使用,是不净布施。
26.临死之时,知道财物守不住了,送给他人,是不净布施。
27.为了出名而送人钱物,是不净布施。
28.因为攀比心、忌妒心而送人钱物,是不净布施。
29.为贪女色而摆阔气,送人贵重东西,是不净布施。
30.无儿无女者,私下认为,留财无益。有这种心思,送人钱物,是不净布施。
31.以有没有福德来挑选布施对象,是不净布施。
32.送钱物给不是真正需要的人,是不净布施。
33.为了虚荣心送人钱物,是不净布施。
以上33条“不净布施”,有的是日常行为,有的是做坏事,都不是真布施。只有毫无私心杂念的布施,才是真布施。
> 佛语禅机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