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悟道
觉悟之道
《吠陀经》说:“如果一个人四十岁时还没有觉悟,便如同死亡。”
美国哲学家佛洛姆说:“每个人都生自于父母,但每个人都要自己再重生一次!”
人生看似很长,其实短暂得有如白驹过隙,一下子就从青春步人中老年了。
及早想清楚:我们来此一辈子到底为的是什么?要用这辈子来换取什么?
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觉悟!
自觉是顿悟的缘起我们打开门走出去,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然而大多数人对于人生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浑浑噩噩毫无计划地过此一生,像是开车上高速公路,只知道跟别人比速度比距离,比了大半辈子竟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一样的荒谬。有多少人能在人生的一开始便先想清楚这难得的一生到底应该怎么过?应该怎么走?难道非得等到夕阳将尽即将死亡之际,才伤心后悔懊恼不已?
我们双手空空而来,也将双手空空而去,带不走任何东西。
然而人生是什么?
人生有什么目的?
相信大多数人都曾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思考过这个“人生大问”!
但有多少人直正摁诵人生问颢?
然后完完全全依自己正确的想法去实践自己的一生?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块心灵圣地!
每个人都应往自己内心深处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块净土。
而哪里才找得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那块寂静净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点渡;高人点渡,不如自己顿悟。
或许我们还没有真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人点渡,但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寻求顿悟,悟通这辈子所为何来?所要的是什么?
人生中最重要的觉悟两干五百年前,佛陀离家到森林里寻求觉悟,他独坐菩提树下做最深层的思考,经过六年修行苦思,佛陀终于觉悟出了苦集灭道四圣谛:什么是苦?
苦形成的次第过程,消灭痛苦的方法,通往无苦的解脱自在之道。
综观佛陀思想,我们可以归纳出佛陀一生所说的法为:“三法印”、“缘起法”、“四圣谛”、“八正道”,所有攸关于人产生烦恼痛苦的原因和达到解脱自在、清净彼岸的修行方法。
佛陀在世时传法四十五年,佛灭度后,佛陀的思想由他的弟子传承到后世,成为今天的佛教。佛教东传中土,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由于六朝时代道家思想兴盛,发展出纯中国式带有道家思想的禅宗,因而整部《景德传灯录》所描述的尽是禅门生鲜活泼充满朝气的景象。禅是“藉教悟宗”,透过佛陀的言语悟出禅宗的精髓。
虽然禅的基本精神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然而,无论禅公案里的内容情节有多么的怪异,但其基本精神还是跟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树下所觉悟的大道相同。达摩祖师西来,禅宗由少林祖庭展开,二祖断臂求法,三祖、四祖、五祖一脉相传到六祖惠能,六祖惠能的南宗禅风盛行,一花开五叶将禅宗发展到极致境地。
我们参禅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信佛诵经是为了死后的天堂门票,那么我们所信仰的主题便跟佛陀无关,因为佛陀不谈生之前、死之后,不谈世界之外所有不能实证的事物。当初佛陀说法时有十四个问题不谈:一、世间常吗?
二、世间无常吗?
三、世间亦常亦无常?
四、世间非常非无常?
五、世间有边吗?
六、世间无边吗?
七、世间亦有边亦无边吗?
八、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吗?
九、如来死后还存在吗?
十、如来死后不存在吗?
十一、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是吗?
十二、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是吗?
十三、命与身是一吗?
十四、命与身异吗?
因为佛陀认为谈论这些无法证实的事,只会徒增人的贪欲染着,无益于解决人的痛苦。这十四个不谈的问题就称之为“十四无记”。
佛陀说:“我只谈苦如何产生和如何消除痛苦,凡是跟痛苦无关的事就不是我所说的。”
佛陀只谈人的苦生、苦灭问题和通过种种修行而达至无苦的清净自在的次第方法。正确学佛的目的应该是:透过佛陀所教导的方法修行,远离痛苦烦恼和贪嗔痴三毒,悟通生命的实相,而达至智慧彼岸的无苦境界。因此佛教可以说是“心的调御”之教。
从“十四无记”我们知道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的西方净土,而是调御自己的心,无论处于任何际遇情境,都能使自己活在天堂。
制心于一处、无事不办我九岁立志当漫画家,十五岁成为职业漫画家,画漫画四十八年,一生都置身于自己所喜爱的天堂里而乐此不疲。能办到这样是因为我三岁半读完《旧约圣经》与《新约圣经》,四岁半时便想通自己的人生之路就是要画画,四岁半之前的一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觉悟!
我们只有一辈子,每个人都应该先想通人生之旅的目的地,然后全力以赴。
如果我们能制心于自己的强烈焦点里,便能不累、不困、不饿、不病、不死。
握无穷于掌心,化地狱为天堂。
天堂在哪里?天堂不在别处,就在当下现前!
用心若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生的种种问题,大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心,修行的目的在于正确用“心”,多音字组词以达到无苦的境界。
我们于赤子之时,原本怀有正确的心法,但随着成长认知,养成种种错误的观念,痛苦烦恼也因而产生。
“佛”是调御丈夫,学习佛法即是修习心法的调御,破除种种错误的价值观,重拾真如本性。
什么是正确使用心的方法?
即是把心当成镜子一样:事情未来之时,不期待。
事情来之时,完全如实反映。
事情过了之后,又回复成空。
心完全地融入于即时刹那当下,不以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看待事物,也没有我、人、主、客、时间的分别心。
这样的心便能达到: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心不为客尘所动,不被不同境遇所惑的境界。
如同佛陀生前所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灭尽,有业报而无作者。”
我们使用心要如同镜子反映万象一样,无论境遇如何变化,只有完全顺势反映事物的行为,而没有行为的那个我存在。
于一切相不念,常住不变异,非我,非我所,如是安住自己的,便是空的最高境界。
禅是什么禅,最大的天启。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觉悟!
禅,是完全了悟生命实相的生活态度!
我们如实知道生命的实相,当然更能清楚在有限人生的时间里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自己应该怎么做?
应该朝向哪边走?
三种境界人有三个阶段:起初他崇拜文凭、地位、权势、财富。
再进一步,他思考自己来此一生的意义。
最后他找到人生的目的,而真正活出自己!
于是他已经从第一阶段进入最后阶段。
我们只有一辈子,我们只能活一次,生命无法重新来过。
生命不是用来换取权势名位而已。
我们打开门走出去,都清楚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每个人的一生更应该思考:我来这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想清楚之后,便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自知自己该怎么活。
自己是开悟的障碍有人问空空尊者说:“你是如何开悟的?”
“是因为一只狗,我才开悟的。”
“说明你开悟的导师是一只狗?”
“没错,是一只狗让我开悟的。”
空空尊者说:“有一天我看到一只狗站在水边快渴死了。
每次它探头到水边就吓一跳,因为水里有一只狗。”
“然后呢?”
空空尊者说:“最后它渴得实在受不了,顾不得恐惧,便纵身跃进水中,发现水中的狗不见了,原来无法喝水解渴的障碍只是自己的影子。
由这件事我发现隔着我的障碍是我自己,于是我的障碍顿失,因而开悟了。”
无我一个人从高山到沙漠,到绿洲,到他真爱的居所。
“砰!砰!砰!”他敲门。
“谁啊?”
“我!”
“对不起,里面容不下你和我。”屋里的人回答说。
他回到高山苦思,一年后再来到绿洲小屋前敲门。
“砰!砰!砰!”
“谁啊?”
“你!”
屋门打开了,屋里的声音说:“真爱无你我,无我才能走进真理来。”
另固于自我水从高山冲下瀑布,经过急流到绿洲,过不了沙漠。
水再一次冲下瀑布,经过急流到绿洲,又越不过沙漠。
水在沙漠前面哭着说:“沙漠是水的宿命,水永远越不过沙漠。”
这时风对水说:“你可以不只是水,你可以化成水蒸气,升上天空变成云朵。
再透过我的帮忙把你吹过沙漠,你便可以变成雨降落地面,这不就越过了沙漠?”
如果我们抱持着“我”,便无法面对不同际遇。
水自认为自己是水,所以才无法横越沙漠,水可以变化为水蒸气,变化为云、雨,能随不同际遇变化,沙漠便不是阻碍了。
“我”来自过去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个固执的“我”通常是面对现前无法顺畅的障碍,就像水以为自己只是水。
若水不抱持自己只是水,那它随时可化为冰、化为云、化为水蒸气、化为雨,它没有固定的自己,便能无所不能,顺境而为。
地狱才是天堂一块冰在撒哈拉沙漠,被太阳融化得只剩小小一块。
冰感叹着说:“沙漠是冰的地狱,北极才是冰的天堂。”
沙对冰块说:“冰在沙漠时才最珍贵,冰在北极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我们处于苦难绝境,正是彰显最高自我价值的时候,处于太平顺境之时,无论是谁,大家都相差不多。
顿悟能将地狱化为天堂弟子问禅师说:“顿悟是什么?”
禅师回答说:“炙热的撒哈拉沙漠原本是冰的地狱,当冰想通了关键点,‘冰在沙漠比黄金还贵’,这便是顿悟!”
自我开悟才是甜美的果肉空空尊者向来都是用隐喻来说法。
有位弟子抱怨说:“你只讲故事,却不告诉我们如何了解故事的隐喻。”
空空尊者说:“我给你一颗水果,但不能替你吃掉果肉。”
智慧的两句话弟子问禅师说:“智慧是什么?”
禅师说:“一切智慧,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哪两句话?”
“为你而做的,任他去做。必须去做的,确实去做。”
死而不亡的事物你唯一拥有的,就是沉船时你不会失去的东西。
你唯一带得走的,是你死后大家还记得的东西。
人能留名万世,是因为他做出让后世人受益的事物,是使众人受益的事物才让那个人留下名字。
例如我们是因为《枫桥夜泊》这首短短二十八字的诗,才记住张继的名字。
心是真理的神殿有个人一心想找到真理,但没发现它的踪迹。
真理不在庙堂,不在神殿,不在圣典,不在草原,不在高山,不在丛林,不在市集。
他朝向自己内心察看,发现真理就在心里面。
“啊!它不隐藏在别的地方,每个人内心就是真理的庙堂。”
人生大问有位禅师来到一座城里,很多人围住他问了许多问题——“你叫什么名字?”
“你从哪里来?”
“你要去哪里?”
“谁跟你同行?”
“你在追寻什么?”
“你的信仰是什么?”
禅师回答他们说:“虽然你们问了那么多,其实你们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你是谁?,”“对啊!你是谁?”众人齐声问。
“我也找寻了很久,但还没有找到,这正是我这趟旅行的目的。”禅师回答说。
三种恶与四种善禅师对弟子说:“人生有三种东西具有毁灭性:愤怒、贪婪、自大。”
弟子说:“那该怎么办?”
禅师说:“这需要四种境界,才能将毁灭变成创造。”
弟子问:“哪四种境界?”
禅师回答:“四种境界是:无我、慈悲、智慧、真理。
把自己当成别人,是‘无我’,把别人当成自己,是‘慈悲’,把别人当成别人,是‘智慧’,把自己当成自己,是‘真理’。
能达至无我、慈悲、智慧、真理之时,即是抵达无苦境界的寂静彼岸。”
禅者无分别心一道边界分成两个国家。
一瞬刹那,切开过去与未来。
一个十字路口,隔成四个部落。
开悟的禅者不分别好坏、善恶、日夜、寒署、你我,他只是无我地融入于任何时空,不存在过去,不存在未来。
他踩在空无之间,尽情地活出每一个现在。
真理融入于时空中针对盐说:“我在水中已经几十年了,但水还是水、针还是针。”
盐对针说:“你因为有自我,因而无法融人于真理的情境里面。”
真理像一粒融人于水中的盐,看不到,拿不着,但水中处处都存在着真理,处处都尝得到真理的滋味。
本质唯有品尝时才能显露!
真理纯洁单一禅师对一位研究禅学的学者说:“知识会变得琐碎,智慧不会。
使知识变得琐碎的是学究。”
“怎么说?”
“学究喜欢把简单的事分析成琐碎,禅者善于把琐碎的事变成简单的真理。”
表面信仰与实际行动有人问智者说:“如何分辨宗教和修行的不同?”
智者回答说:“宗教在经典的文字里面,而修行显现于行为外面。”
修行即是“修”和“行”,调御自己内在的心,化为外在的实际行动。
慷慨的等级禅师要弟子们描述慷慨,弟子说:“慷慨就是把别人所需要的送给他。”
禅师说:“不不!真正的慷慨是能把自己需要的也送给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的本分。
己所欲而施于人,才是真的慷慨。
不以己善示人有一名江洋大盗走到圣人面前跪下,痛哭失声地说:“我大恶不赦。”
“我也是。”圣人回答说。
“我作恶多端。”
“我也是。”
“我杀人无数。”
“我也是。”
江洋大盗突然大笑狂奔,跑了很远很远,然后回头向圣人大喊:“我放下屠刀,改过自新啦!”
圣人高声地回答说:“我也是!”
是谁对经典不敬无为大师常用一本厚厚的经典来做挡门砖。
一天来了一位严肃的访客,看到书在地上就把经典捡起来。
“把书放在原地。”
“这对经典不敬,不该是智者的行为吧?”
无为大师回答说:“知道经典对某人有用,就以为对另一个人也有用,才是对经典的不敬。
不知道知识的传递并不一定要透过经典,这才是对知识的不敬。”
经典的用处多多经典可以让我们得到知识、智慧,但仍然可以拿来当枕头。
经典的神圣在于里面的内容,而不在于它的封面外形。
把经典拿来每天念诵一百遍而不依经典行为的,才是践踏经典的智慧。
去壳的真理凡夫,是迷航于大海寻找不到港口的孤舟。
开悟的修行者,是脱去外壳的真理。
红尘与彼岸是相同的道路,差别的只是凡夫与禅师所选择的方向。
我是谁有一天空空尊者正在沉思时,来了一位追随者:“我来找空空尊者。”
空空尊者说:“我也在找空空尊者,只是已经找了三十年还没找到。”
新瓶必须先舍去旧水弟子问空空尊者说:“人应该如何净化自己?”
空空尊者回答说:“首先要把蒙蔽人心的原因拔除,将旧有的习俗、派系、偏见、敌意、喜怒、支配、欲望统统丢弃。
如同洗澡净身一样洗清污秽。”
弟子说:“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
空空尊者回答说:“首先倒去自己既有的观念。”
拔除旧有有人问空空尊者说:“如何修行成为一个禅者?”
空空尊者回答说:“首先舍去脑袋原有的东西,舍去你原以为的真理,舍去你先人为主的观念,舍去你原来的种种制约。”
“然后呢?”
“当这些不复存在、死而后生之后,再真诚地去面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事。
你便有可能成为一位真正的禅者。”
真理之门永远开着禅学的老师对学生们说:“只要你们不断地敲门,真理之门将为你们打开。”
无为大师说:“你说要敲多久真理之门才会打开?
真理之门不是从来都没关过吗?”
驴子扮禅师弟子问:“如何看穿一个禅师是否真的开悟?”
“一个假装开悟的禅师经常会引经据典说‘经典说’,他的真正意思是‘听我说吧!’无为大师说:“如果你不能辨识真假禅师,无论你所问的问题有多么神圣,你唯一会得到的只是鹦鹉学舌的愚蠢驴叫声。”
奢华与单纯一群求道者到智者解脱禅师身边,发现他周遭都是穷极奢华之物。
他们又到山林中拜访一位独觉禅师,发现他的周遭只有一块座垫和一壶水。
求道者向独觉禅师说:“你才是我们的典范,不像解脱禅师围绕在种种奢侈之间,离道甚远。”
独觉禅师叹息流泪地说:“你们不要被肤浅的外观所迷惑啊!
解脱禅师环绕奢华之间,是因为他对奢华无动于衷。
我置身简朴单纯之中,是因为我只对空无无动于衷。”
修行就是将自己置身于一无所有的状态,还能活得像天堂境界一样。
达到这种状态之后,身外之物的拥有便再也无法影响我们了。
导师才要更小心有一位声闻的导师带着他的学生到森林里经行,这时他看见一位独觉的修行者正想涉过一片沼泽。
于是声闻的导师便对着他大喊:“人啊!你要小心啊!
别走错了,踩进沼泽会沉下去啊。”
独觉的修行者回头向禅师说:“嘿!你才应该小心!
我走错路,沉下去的只是我一人。
如果你走错了,沉下去的还有你一大群的追随学生。”
修行者也不免掉人错误的缝隙里,独觉的修行者一人错一人担,声闻的导师如果错了,会害死追随他的学生们。
目的一致,教法不同有人问禅师说:“你对年轻的学生轻声细语,为何对年长的学生严厉?”
禅师回答说:“嫩枝很容易将它调正,千枝只能用烈火将它烤直。”
目盲者不能见道空空尊者说:“人除非能了解‘道’的本身也可能是错的,否则他便不可能达到真理之境。”
“为什么?”
“如果他只能无知地盲目相信,便不是真正的信仰者。”
真理隐藏在里面空空尊者举一故事,比喻真理。
学生说:“我无法理解老师说的意思。”
空空尊者说:“因为我拿出来的是一盒珍珠,而你所看到的只是外表的盒子。”
经典是美丽的外形,真理的本质是芳香。
名师是一艘失去作用的船空空尊者每一次现身,都会聚集数干信众来听他说法。
空空尊者语重心长地对信众们说:“我已经不够格再当上师了。”
信众齐声说:“为什么?”
空空尊者说:“导师的作用,原本是帮助学生接近真理的载具,当渡人的船变成偶像时,便不够格再当上师,你们忙着膜拜我、接近我,害得你们哪里也没去。”
以动物为师空空尊者参见高人无为大师,只见无为大师寂然静坐、丝毫不动。
空空尊者问无为大师说:“你从哪里习得这般寂静?”
“跟猫学的。”无为大师回答说,“当它守在老鼠洞口时,比我寂静一百倍。”
寓言的多功能学生向空空尊者抱怨说:“你讲的那些寓言故事,为何有人解释为这,有人解释为那?”
空空尊者说:“不直接讲出真理,而用寓言比喻的好处就在于此。
例如有一个盘子只能喝汤,不能装肉、装菜,用途就很有限了。
寓言是个用来喝汤、装肉、装菜,装任何东西都成的盘子。”
每个人只有一辈子有一名学生问空空尊者说:“开悟者与凡夫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空空尊者说:“开悟者知道自己这辈子应该怎么活!”
学生说:“凡夫不知道自己这辈子应该怎么过吗?”
空空尊者回答说:“不不不!凡夫根本不懂什么叫做‘这辈子’,他总以为还有很多辈子,可以一再犯错重新来过。”
狗儿也有佛性空空尊者和他的随侍弟子一起旅行,在路上遇到一只狗对着他们狂吠。
弟子骂狗说:“大胆畜生!怎么可以对老师如此不敬。”
空空尊者对弟子说:“别再骂它了,这只狗的本性比你还好。
它一视同仁,对所有的陌生人都大叫;而你对高位者礼貌,对低下的人轻藐。”
纯洁的答案空空尊者在大堂上摆了十几种非常少见的花。
然后对弟子们说:“闻一闻,猜一猜,这是什么?”
弟子们闻了半天,没有一个答得出来。
有一位盲眼的弟子说:“答案这么简单,为何大家猜不出来?”
“你知道?”弟子们问盲眼师兄。
“是花!”盲眼弟子回答。
问题原本很单纯,是我们把它想得很复杂。
答案往往就在问题之前,而不是思考之后!
蚁神的神话空空尊者的弟子大愚发现自己会说昆虫的语言,于是他蹲在地上问一只蚂蚁:“有蚂蚁的神吗?”
“当然。”
“蚂蚁的神长什么样子?”
“我们只有一根刺,但它有两根!”蚂蚁回答说。
驴子是马的替代品整部《景德传灯录》里,开悟的禅师才九百二十人。
禅宗最盛行的年代开悟的禅师就很少了,当今世上真正的禅师更是稀有。
学生问空空尊者说:“如何分辨哪位才是真禅师?”
空空尊者回答说:“这如同在没有马的国度中,从驴群里分辨哪只是马。
禅师大都不是真正的禅师,他们只是禅师的替代品;真正的禅师很少,大都只是替代品得了禅师的称谓。
在没有马的国度里,驴子就被人叫做马。”
大师与表演者有一个人问空空尊者说:“有些时代充满了大师,为何现在只有少数真正的开悟者?”
空空尊者回答说:“所谓的大师,通常只是玩弄宗教术语、逗乐听众的表演者。
因为声名在外,有很多追随者吹捧,才被尊称为大师。
真正有道者总是隐姓埋名默默修行,你怎能看到呢?”
拥有不等于满足无为大师的追随者带来五百两银子。
无为大师说:“你还有银子吗?”
“还有。”
“你还想要更多银子吗?”
“还想。”
“那么你还是自己留着吧,因为你比我还需要它。
我一无所有,但什么也不想要。
你拥有很多,但却还想要更多。”
成为真正的自己一个青年人问无为大师说:“如何完成自己?”
无为大师说:“做一个人,应该要成为你能成为的样子,而不是追求你永远无法完成的理想。
否则你可能只是个畏缩在理想虚壳中的心虚角色。”
让葫芦成为葫芦青年人又问无为大师说:“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就是完成自己吗?”
无为大师说:“葫芦就是葫芦,谁又能禁止它是葫芦?
葫芦实行上天的命令,无人能够禁止。
你自知是葫芦,就放心地做个好葫芦。”
青年人说:“导师就是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然后完成它?”
无为大师说:“导师的责任是——不让不适合的人去做不适合的事,让适合的人去做适合的事。
让天下万物各司其职是天地的事,让每个学生各司其职是导师的事。
使葫芦成为葫芦,使圣人成为圣人。”
知识胜于财富富人问无为大师说:“我不能理解,你为何不去赚钱致富,而选择修行?”
“因为知识胜于财富!”
“为何知识胜过财富?”
无为大师回答说:“财富需要你去照顾,但知识却会照顾你一辈子。”
生死大事人生在世七十年,各种节日都度过七十次。
我们在各种节日来临前,会预先做好准备。
死亡的日子只有一次,所以更应该为它的来临做准备。
睡觉时,要记得“死”随时会来这件事。
醒来时,要记得“生”不会长久这件事。
想要和不想要有个人问无为大师说:“如何能加入真理之道的行列?”
无为大师说:“如果你想加入真理之道,必须先接受两个条件。”
“哪两个条件?”
“第一:你必须去做你原本不想做的事。
第二:你不许去做你原本想要做的事。
横在人和真理之间的障碍,便是这个‘想要和不想要’。”
痛苦使人存在对于无法改变的事实痛苦是人之常情。
但过度的痛苦只是白费心力,而且会掉人致命的深渊无法自拔。
人痛苦久了便不愿意放弃痛苦,因为他如果放弃了,等于承认先前的痛苦都是白费了。
对那些不肯抛弃痛苦的人而言,痛苦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真切存在。
对那些行错误之事的人而言,错误使他们快乐。
见山又是山的过程起初,先有知识。
然后,有了苦行。
再然后,是苦行之后的真知。
最后的知者,贵于十万个苦行。
哲学家与禅师禅宗学者陈那遇到无为大师。
陈那说:“我知道,无为大师已经见了道!”
无为大师说:“我见了道,陈那知道。”
禅宗学者与禅师最大的不同是:禅宗学者只是研究开悟,禅师是让自己达成开悟。
知识不是真理弟子问:“为何有人读遍所有的知识,还是不懂得人生的真理?”
无为大师回答:“不是每棵树都会结果实,不是每一种果实都能吃。
不是每一种知识都有益于所有的人。
不是每段人生都像我们所期待的一样。
不是每个修行者都能达到智慧彼岸。
知识不是真理,真理隐藏于生活的细节里。”
接受生命的事实智者宽达禅师向众人说:“人哭着来到这世间,总是不情不愿。
人哀怨离开这世间,总是不情不愿。
生命一开始,你不习惯它。
然后,慢慢地习惯它。
然后,慢慢爱上它。
然后,接受失去它。
这就是生命的过程,人应好好善用自己的一生。
使人人的生活都不至于是一种浪费。”
开悟的禅师在生命过程中,便爱上生命,享受生命的美妙,善用自己的一生。
背书的驴子禅不是知识,禅不是思想。
禅落实于生活!
一个人饱读经书而不去实行,只是一只背着大捆经典的驴子。
禅不死背经典词句,而是将体悟的真理落实为实际行动。
无聊地等死最苦司马太守召集智者们讨论:“什么才是痛苦之海最大的海浪?”
“是病与苦。”
“是又老又穷。”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人生最大的苦难是:“逐步迈向死亡,却无事可做。”
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是自我存在的最大乐事。
人常在工作时抱怨工作,等到不要他工作时,才惊觉工作的美妙而不肯退休。
乐观的十眼博士有个人问一位盲眼博士说:“我不明白,你没眼睛如何读到博士?”
盲眼博士说:“你有两只眼睛,我有十只眼睛!
你们用两只眼睛看,我用十只手指头读。”
二减一等于三从前有个工人因为工作意外而断了一条腿,但他还是笑口常开,每天照常工作,一点也不悲伤。
有人问他说:“你只剩一条腿,为何还能这么乐观?”
这个人撑着两根拐杖回答说:“谁说我只有一条腿?
从前我有两条腿,断了一条腿,现在变成三条腿。”
贪欲来自不知足空空尊者说:“人生的问题大都不是出自于肚子的饥渴,而是因为心灵的饥渴才产生种种问题。”
“什么是心灵的饥渴?”
“贪欲是最常见的心灵饥渴。
睡足了我们会起床,吃饱了我们会离开餐桌,工作结束了我们会休息。
当赚够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但还在卖命,就是因为贪欲!
人常常为了自己早已不再需要的额外东西,而付出自己的一生。”
弟子问:“什么是不知足?”
空空尊者回答说:“我们都会知道自己吃饱了,知道自己睡饱了,但只有对人生开悟的人才知道自己赚钱赚饱了,他不再拿生命去换取更多自己早已不再需要的东西。”
弟子问:“什么是富裕?”
空空尊者说:“当你的能力足以满足你的欲望时,就是富裕。”
人生方向无着禅师总是倒着骑驴走在路上。
别人问他说:“你为何要倒着骑驴?”
无着禅师回答说:“人驴相反,总会有一边是对的人生方向。”
开悟者无我长沙和尚说:“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僧,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沙门自己。”
开悟与否的关键是:真正热爱生命的每一刹那,还是我们只是面对生命?
人的一生是由无穷多个当下刹那相加而成,每个刹那当下就是我们整体一生的时间切片,当下的整体境遇里没有哪一部分不是自己。
无论境遇如不如己意,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割合,没有哪一部分可以抛弃。
智慧胜于一切当初人的大脑为何不长在脚上,不长在腰上,而长在头上?
因为智慧高于一切。
王统治人,智慧之人统治王。
智慧是别人抢不走的东西,智慧时时刻刻跟着你。
人生的责任对凡夫而言,死亡是一场灾难,因为它切断了生命和光明。
但对凡夫而言,死亡也有一个好处,它结束了一个人所有的苦难。
当我们集中焦点全力以赴完成事情时,死神总是会延迟来临。
当该做的已做、该完成的已完成,还留在世上做什么?
然而当一个人死后,他总会被问道:“在你的一生中——你是否思考过人生的目的?
你是否深入探求生命的本质?
你是否菩尽自己的一生?你是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你是否无愧于天地?”
375.如果我们能由死亡的那一刻逆向思考回来,人生便不会走错路了。 空状态的开悟者如果——
我们能点燃心中的黎明,无我地融入于任何刹那当下,让自己的心与时空境遇交融。
那么我们便可以:从一粒盐尝到海洋,从一株嫩芽听到春天,从一颗种子看到生命。
一个悟通生命真谛的开悟者,无论身处任何情境际遇都身心安顿,因为他已经达到“握无穷于掌心,窥永恒于一瞬”的空境里。
日日是好日云门文偃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禅就是无我地融入于时空,永远融入于此时刹那瞬间,心像镜子一样,时时完全反映此时现况。
开悟的禅者没有时间观念,他无分别心去区分此时彼时,无论任何状态,永远是: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无为大师说:“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是无边的海洋,是布衣的国王,不属于火,不属于风,不属于地,不属于水。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超乎信仰与不信仰,懂得生命真谛的人远离空无。
啊!置身于红尘的凡夫啊!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是隐而不显的!
去找他吧!找那懂得生命真谛的人!”
生命即是变化过程的总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握无穷于掌心,窥永恒于一瞬。
——英国诗人、画家布雷克(WilliamBlake)我们从一粒沙,看到亿万颗无穷小的原子聚为球体。
从一朵花,可以看到生命开展美丽一生的过程。
我们伫立于此时此地,能将无穷大宇宙的真理握于掌心,是因为我们能从刹那现象,看穿永恒变化过程的秘密。
跋人生中最重要的觉悟人间的使命每个婴儿的诞生,都负有一个重要的使命。
每个人来此世界,都是诸神派他下来完成任务的。
神所托付的使命非常隐密,它存放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因此很多智者第一次思考的主题便是:“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去哪里?”
随着生命的成长,有的人会慢慢发现自己的人间任务,并完成使命。
有的人终其一生浑浑噩噩度日,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派到凡间的用意。
当一个人的内心开始觉醒,想明白自己到世间的意义时,他便陷入思考….
当他洞然想通自己的人生目的和存在世间的意义时,便是顿悟!
于是他便由一只毛毛虫蛹化为世上最美丽的蝴蝶!
从原本只能在二维平面爬行,变成能飞翔于宇宙天地的三维空间。
顿悟生命意义的人,他的思维有如从一维的自我跃升至二维三维到超越时空,从此他展开丰富华丽的一生,无论他做什么都没有自我,唯有一心,要来此完成世间的使命。
神是什么?
当初爱因斯坦反对玻尔对量子力学的机率说法时,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上帝是不执骰子的!”
某次纽约的一个夭主教机构想请他演讲,但又对他的信仰有疑虑,于是写信请问他对上帝的看法。
爱因斯坦回信说:“我所信仰的上帝,如同斯宾诺莎所信仰的上帝一样,上帝就是宇宙中那股冥冥的理性力量。”
以上所提到的神,也如同爱因斯坦所说的一样:神即是生命的奥秘,是天地之道的代名词,神即是宇宙天地十方世界运行的本质。
纵观整个宇宙星系,温度由一亿度高温到零下两百七十三度,而地表正好处于摄氏二十五度的上下一百度间,温度范围适合生命的存在,地表又充满了生命不可或缺的光和水和空气,在宇宙星系中能有这种条件的机率低于一亿分之一,这简直是神刻意安排的生命实验场。
回顾生物史,我们的身体是由最原始的一个单细胞,变成能行使意志的形体。
我们的心是由鞭毛虫的一根神经,变成一颗能思能想的大脑。
人的身心是生命在地球上历经四十亿年的进化才形成。
生命难得,人生难得。
如果我们把自己难得的一生,用来换取花不完又带不走的财富或无实的名位,那岂不是太践踏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回顾整个历史,过去的成就者们,是因为做出了让我们今天还获益的事,才令他留名万世的。
例如我们是因为唐诗宋词中美丽优雅的文辞,才记得李白和李后主,是因为都江堰,才感念李冰父子。
我们唯一能留下来的,是在这一辈子做出了有益于世间众生的事物,而不是一时的财富、名位、权势。
能想通这一点,就是人生最重要的觉悟!
> 禅语悟道
智能推荐
- 上一篇:每日一禅语净美心灵
- 下一篇:美玉藏于深山,人不知其美;黄金埋于地下,人难识其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