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训和家风故事精选
名人家规家训和家风
【原文】
余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个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日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日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此言虽涉谐谑,而拟即写屏上,以祝贤弟夫妇寿辰,使后世子孙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风趣也。
——清代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译文】
我与沅弟讨论治家的原则,各个方面都依照星冈公(按: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字星冈)的做法,大约有八个字诀,其中四个字就是去年所说的书、蔬、鱼、猪,还有四个字就是早、扫、考、宝。早就是黎明即起;扫就是打扫庭院;考就是祭祀祖先,对父亲、祖父、曾祖父要恭敬,这里所讲的对父亲要恭敬,当然也包括母亲在内;宝就是亲族邻里之间要经常来往,做到贺喜吊丧,探视疾病,接济急难。星冈公常说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是无价之宝。星冈公一生对这几条最为认真,所以我试着把它概括为八字诀,这就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种说法也许不太庄重,不过我还是打算把它写在屏幅上,用来祝贺贤弟夫妇的寿辰,使后世子孙知道我们兄弟的家教,也了解我们兄弟的情趣。
二、家训故事1.注重节俭的唐太宗老子曾说:“吾有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其中“节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明君都是提倡节俭的人。比如历史上最著名的汉文帝,一生节俭,从不敢铺张浪费。正是从他开始才缔造了“文景之治”,为后来的汉武大帝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奠定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因此历史上说“德莫高于汉文”。
除了汉文帝之外,我国古代的许多帝王都非常重视节俭美德,并且以身作则,昭示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唐太宗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明君。
唐太宗非常注重节俭,深知物力维艰。作为一个新王朝的君主,一般来说都会大兴土木,以显示自己的威严。但唐太宗认为这样会劳民伤财,所以一改以往新君登基大兴土木的风习,仍然住在隋朝时期的旧宫殿里面。
在他的带领下,朝廷上下逐渐形成了崇尚节俭的风气,并出现了一大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
唐太宗常常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人君,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来食用,肚子虽然饱了,但身子也就毁了,人君虽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自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我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奢侈纵欲。”唐太宗还经常教育太子李治要奉行节俭。比如在吃饭时,太宗会告诫说:“你知道了耕种的艰难,就会常常有饭吃。”
在骑马时,太宗又说:“你体会到马的劳逸,不一次耗尽它的体力,就能经常有马骑。”
其实,节俭所需要的只是随手关紧水龙头的细心、转身关掉灯的小节。节俭的美德是在一点一滴中养成的。
【2.勤俭的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范仲淹从小有大志,常以天下为己任。他任地方官时,每到一处都为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官越做越大,但他生活上却自始至终都很俭朴,只有在宴请客人时才吃肉,穿的是普通布料衣服,省下薪俸在家乡设立“义庄”,用于救济同族的穷人。他常对人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并以此来教育子女勤俭。
范仲淹的儿子叫范纯仁。这一年,范纯仁准备娶亲。他想,结婚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父亲又在朝廷做着大官,婚礼一定要办得热热闹闹才像个样子。于是,他把要添购的贵重物品开列了一份清单送给父亲过曰,想征得父亲同意。
范仲淹拿起这张清单,看着看着,皱起了眉头。他瞥了一眼兴致正高的儿子,摇摇头说:“结婚买这么多东西,有点太过分了吧!”纯仁听了很扫兴,就一声不吭,显得很不高兴。于是。范仲淹把儿子叫到跟前,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详细地向儿子讲了自己年轻时的苦难生活。他说:“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十多岁才上学,借住在一个寺庙里。那时,经常自己煮些粥,等它凝成块以后,用筷子划分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作为一天的主食。副食则更简单,吃几根咸菜就行了。后来,一位有钱的同学给我送来好菜好饭,我却一直没有动筷子,因为我想,年轻时太惦记着享乐,将来恐怕就吃不得苦了。现在你们兄弟几个,从小都没有吃过什么苦,我最担心的是你们会不会丢掉咱们范家的勤俭家风。”他还列举了古代一些名士以俭为荣的事例。
在父亲的教育和耐心启发下,纯仁懂得了为人廉洁、俭朴的道理,高高兴兴地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按照父亲的嘱咐很节俭地办了婚事。范仲淹不但在生活上对子女严格要求,而且在为人处事和品德修养方面也时时给子女以教诲。他在《告诸子及弟侄》。一文中,告诫子弟应努力学习,清心洁行。他说:“要慎于高谈阔论,要注意树立自己平和的形象,应当看大节,不必私论曲直,取小名而招致大的后悔。做官不可办欺骗之事,要与同事和睦多礼,有事要与同事商量,不要同上司官吏商量,不要纵容乡亲到属下兴贩取利。自己一定要做清心之官,切不可营取私利。’范仲淹“先忧后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无不深刻影响着他的后人。后来,他的儿子范纯仁做了宰相,廉洁如一,所得俸禄也像他的父亲一样,用来资助“义庄”帮助穷人。因此,史家说他是“位过其父而有父风”。
【原文】
子曰:“可人也,吾任其过;不可人也,吾辞其罪。www.aizuci.com”诗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辞也。“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不自舍也。
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立孝》。
【译文】
孔子说:“劝谏的话,可以说进去,我就担当那过错;不能说进去,我就数责自己的过错。”《诗经》。说:“有七个儿子,却不能安慰慈母的心。”
这是儿子自责、自谦的话。又说:“早起晚睡勤奋工作,是为了不让父母为自己所生的儿子羞愧。”这是说一刻也不放松自己。不把耻辱加到父母身上,这就是君子的孝道啊!
【原文】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倾乃苏,蹶然而起.进日:“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多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日:“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不闻替叟有子,名日舜。
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篓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
——西汉刘向《说苑·建本》。
【译文】
曾子在为瓜苗除草时误斩了瓜苗的根,其父亲曾皙大怒,操起大木棍向曾子打去,曾子倒在地上。过了好一会儿,曾子苏醒过来,他急忙跳起来,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您,您用大力气教导我,不会有什么伤痛吧?”
说完就退到屏风后面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想让曾皙听他的歌声,知道他已经平静下来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吩咐守门人说:“曾子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子自以为没有什么过错,派人去告诉孔子。孔子说:“你没有听说替叟有一个儿子,名字叫舜。舜侍奉父亲,父亲找他做什么事情,他一定都在父亲的左右,父亲要想杀掉他,不一定能办得到。小的惩罚就侍候在旁边,大的惩罚就逃走,这是逃避暴怒的表现。现在你用自己的身体去应付父亲的狂怒,站在那里而不逃避,牺牲自己而后让父亲陷入不义的境地,这难道不是大大的不孝吗?”
【原文】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惧辱亲也。
一宋代司马光《四库全书·家范》。
【译文】
为人之子,住房不能占据西南角尊长的位置,坐的时候不能坐在正中间,走路时也不能走中间,站立时不能站在门的中间。吃饭不能挑三拣四,祭祀时不能充当受祭者而接受别人的礼拜。要默默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要多插嘴;要学会察言观色,善解人意。为人子,不能登高临深,冒险行事,不能胡乱骂人,不能随便说笑。孝子不在暗地里做事,不到危险的地方,怕的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辱没了父母。
【原文】
或日:亲有危难则如之何?亦忧身而不救乎?日:非谓其然也。孝子奉父母之遗体,平居一毫不敢伤也;及其徇仁蹈义,虽赴汤火无所辞,况救亲于危难乎!古以死徇其亲者多矣。
一宋代司马光《四库全书·家范》。
【译文】
有人问:如果父母亲人有危难,怎么办?子女也担心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而不去救吗?回答说:并不能这样理解。孝子对待父母给予的身体,平时连一丝一毫都不敢伤害;到了舍身为仁、杀身取义的时候,即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何况是在危难之时救父母亲人呢!自古以来为父母亲人献身的人很多很多。
【原文】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孝养之道多疏,后来辗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裨益于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殁之后,尔等视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
一清代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预立遗嘱谕二子》。
【译文】
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是家庭的祥瑞征兆。人们所说的因果报应,对其他事来说,或许不一定全都应验,唯独做到了“孝友”二字,就会立即获得吉庆,反之就会立即遭遇灾祸,这一点没有不应验的。我早年一直在京城做官,在孝顺奉养方面多有疏忽,后来在军队里辗转奔走,得到了几个弟弟的很多帮助,而我却从没给几个弟弟带来好处。我兄弟姐妹各家都有安定的田园住宅,大抵都靠九弟的大力扶助。我死了以后,你们对两个叔父要同对父亲一样,对叔母要如同对母亲一样,看待堂兄弟要如同胞手足一样。凡事都要讲究节省、俭约,但对待几个叔叔家要处处优厚,对待堂兄弟则以品德、学业相劝导,他们有了过失要对其加以规劝,以激励彼此都有所成就作为第一要义。其次,要和他们相亲相爱,(www.yipinjuzi.com)希望他们能够富贵,常常替各位堂兄弟默默祷祝吉祥如意,自然会得到天人的共同敬仰。
【原文】
我弟兄四人,惟吾弟年幼,尚在乡攻读,家中事务,全恃母亲主持。
老母年近古稀,精神日退,兄服务在外,不能时时回来,吾弟年逾弱冠,世务情形,当默自考察,佐母亲精力之不逮。昏晨侍奉.尤须必恭必敬。
倘有不满意事,不可趁一时血气,以使母亲不悦。遇疑难事,尤宜与诸长辈商量,不可独断独行。
——清代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家书》。
【译文】
我们兄弟四人,只有你最年幼,还在家乡攻读,家中事务,全靠母亲主持。老母年近七十,精神一天天减退,我在外面,不能时时回来,你已经过了二十岁,对于时务情形,应当自己默默地加以考察,辅佐母亲精力所不及之处。每天早晚侍奉母亲,尤其要毕恭毕敬。如果有不满意的事情,决不可感情冲动,使母亲不高兴。碰上疑难的事情,尤其应当和各位长辈商量,不可独断专行。
家训故事
1.孝敬老人的李晟李晟(727-793),字良器,唐朝将领,酉平郡王,绰号“万人敌”。
李晟年轻时就是一位武艺不凡的豪杰,18岁时投奔名将王忠嗣(时任河西节度使)。安史之乱后曾率军击退吐蕃,最著名的战役是唐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收复长安之战。
李晟在战场上杀敌无数,威慑无比,在家中,他也是一个对老人孝顺有加的大孝子。
他本人对老人孝敬,同时也严格教导自己的子女要尊敬老人。有一次,李晟陪女儿一同上街买东西,看见一个在路边乞讨的老太婆,全身脏兮兮地跪在地上。当他们经过老太婆身边时,老太婆用手拉了拉他女儿的裙脚,女儿赶紧非常厌恶地抽回衣服,还恶狠狠地吼了老太婆一句,吓得老太婆连忙缩回了手。李晟顾不得责怪女儿,俯身扶起了老太婆,并从身上掏出一些银两给了她。老太婆简直不敢相信,连声道谢。李晟身为西平王,一个驰骋战场的英雄,能有如此的举动,引得在场围观的百姓赞叹不已。
在回家的路上,李晟非常严厉地对女儿说:“那位老婆婆虽然是一个乞讨的老人家,可她也是一位母亲,本应由子女在家好好侍候着,但是因为生活贫穷,被迫出来乞讨,你应该怀有一颗慈悲之心才对啊!你不仅不怜悯她,反而还恶言相向,实在太不像话了!”
女儿没想到一向疼爱自己的父亲居然为了一个乞讨的老太婆对自己大发雷霆,感到有些委屈,于是向母亲哭诉。
母亲笑着教育女儿说:“你父亲是一个非常孝敬老人的人,即使是别人家的老人,他也视为自家父母一样尊敬、孝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美德,你应该好好听你父亲的教训才是啊!”
女儿听了母亲一番话,细细地想了想,觉得自己在街上的行为确实有失体统,她马上来到父亲面前,向父亲认了错。
李晟的女儿出嫁后,对公公婆婆也是孝敬有加,深得老人们的喜爱。
有一次,李晟在家中举行宴会庆祝生日,女儿也前来祝贺。席间,李晟见女儿的贴身、丫鬟在女儿耳边嘀咕了一阵,但女儿不为所动,依然与身边的客人谈笑风生,丫鬟又催促了好几次女儿才起身离席。
待女儿回席后,李晟特意走过去询问。女儿知道李晟一向都非常重视她与老人间的关系,便只是笑着说没什么事,没有将家中婆婆生病之事讲出来。李晟一看就知道女儿在说谎。在父亲的再三逼问下,女儿才道出事情原委。原来是婆婆生病在家,需要她回去照看,但她现在在父亲的宴会上抽不了身,所以就派贴身的、丫鬟回家前去照看。
李晟一听女儿竟然不顾家中生病的婆婆在这里饮酒作乐,非常生气,怒斥女儿道:“你赶紧回去照看你的婆婆!现在你嫁过去了,你的公公婆婆就是你的父母,你应该对待他们跟对待我们一样啊!你的婆婆生病了,你怎能扔下她不管呢?”
女儿走后,李晟想到事情是因为自己而起,要是自己不设宴摆酒,女儿也不会背上不孝这个罪名了,于是他快马加鞭地赶到亲家家里,替女儿向他们赔不是,也为自己的设想不周深表歉意。
女儿看到父亲如此重视孝道,深受启发,从那以后,她对自己的公公婆婆也照顾得更加周到了。
2,毛泽东深情祭母毛泽东一生事亲至孝,被人称颂。1919年10月初,他接到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急忙带着小弟泽覃星夜上路,昼夜兼程,奔回韶山。可是当他们赶到时,母亲已人棺两天了。他极其悲痛地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日夜守在灵前。10月8日,他独对孤灯,写出了一篇情深意切的《祭母文》。: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忧,则效不违。
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帷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莫,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离家后,毛泽东在给他的同窗好友邹蕴真的信中写道:“世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损己利人的人,母亲正是最后一种人。”这几句话显示出年轻的毛泽东对世相人生的宏观认识,他对母亲这样的劳动妇女的美德给予高度的赞扬,并达到极其尊崇的地步。
【3.鲁迅终生孝母】
鲁迅少年时,父亲病故,家道中落,他排行老大,独力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为了尽量减少母亲的忧愁,他在外面无论遭受多少势利人的白眼、冷落,从未向家人吐露过半句怨言,深受母亲赞扬。他常对人说:“我娘是受过苦的,自己应当担负起做儿子的一切责任。”
鲁迅去南京求学时,母亲为他定了亲,女方名叫朱安,是个没有文化的缠足姑娘鲁迅请求退婚,母亲坚决不同意。鲁迅要求朱安放足读书,朱安也没做到。
1906年,鲁迅在日本读书时收到家信,信中说母亲患病要他速回。
月初,他赶回家中,母亲没有生病,家里却张灯结彩,到处贴着大红喜字,鲁迅顿时明白了一切。为了不使母亲伤心,他默默接受慈母的安排,奉命完婚。洞骋之夜,鲁迅一言不发?次日清晨,他就独自搬进自己的书房,过了三天,便回到了日本。
鲁迅的爱情就这样被“母命难违”四个字束缚了整整20年,直到他同原籍潮汕的才女许广平同居为止。其间,他曾对许寿裳说:“朱安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至于爱情,我是不知道的。”
出于对母亲的孝顺和敬爱,他一向对母亲逆来顺受,毫无怨言。
1919年,鲁迅在北京教育部任职,买下了八道弯的一座房子,并回家乡接母亲和朱安来京安居。他竭尽孝道,将最好的大房子让给母亲住,自己将屋后一间简陋的小房子充当书房兼卧室。当时他已40多岁,依然像小时候一样,外出上班时,必向母亲说声:“娘,我出去了!”回家时必向母亲说声:“娘,我回来啦!”晚餐后,他总是先陪伴母亲聊一会儿,然后再回书房工作。每月领到薪水,照例先给母亲买她爱吃的糕点,再交出一个月的家庭费用,另外还给母亲每月26元零花钱,如此成为惯例。
鲁迅知道老母爱看书,便不时自购或托人代买书,源源不断地送到母亲手中。即使他后来去了上海,仍不断地给母亲寄书、寄信,并寄金华火腿等食物。鲁迅的母亲经常对人说:“他处处想得周到,事事都体谅、顺从和孝敬我这老人。”
正如鲁迅的好朋友许寿裳所说:“鲁迅的伟大,不但在其创作上可以见到,就是对待其母亲起居饮食、琐屑言行之中,也可以见到他伟大的典范。”
好好学习,将读书与担天下之任结合人非生而圣贤。成贤成圣,是后天勤学的结果。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先贤们认为,人不通过学习,就不能获得知识;学习,能够去疑难,解困惑。只有不断地学习,刻苦追求,所获者多,受益者大,才能成为圣贤。
学习不是目的,只是为完善自己,先贤在家训中主张把学习同修身、济世联系起来,这样,就确立了学习的崇高志趣。学习的志趣高,学习的动力就大,收获也就多。真正的读书人是把读书同治国平天下、经世济民完整地结合起来的人;沉溺于诗文的人,不是真正的儒者。古代家训将读书与担天下之任结合起来的观点,有很强的社会积极|生,也是一种有见地的看法。
智能推荐
- 上一篇:治家格言和家风家训
- 下一篇:名人家风家训格言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