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 满江红 · 小住京华,原文及翻译,赏析
注释满江红·小住京华①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②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④,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⑤。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⑥。莽红尘⑦,何处觅知音⑧?青衫湿!
——秋瑾⑨
解读翻译①《满江红·小住京华》是秋瑾的一首作品。这首词中,秋瑾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②黄花:菊花。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非常朗洁,好像刚洗过,一点浮云也没有。
③作者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结婚后即到北京居住,到作这首词时,已过八年。徒思浙:徒然思念故乡浙江的风光。
④侬:女子自称,这里指作者自己。蛾眉:原指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引申为女子。殊未屑:很没有把它放在心上。
⑤因人常热:指好打抱不平、乐于助人等等。
⑥英雄末路当磨折:磨折所指,当有较复杂的内容,如对国事的忧虑,对官太太平庸生活的厌恶,对丈夫不能理解自己的失望等等。这句意思是说自已大概是英雄走到末路(绝路),该当受这些磨折。这是极为悲愤的说法。
⑦莽:广阔。红尘:人世。
⑧觅:寻找。知音:指革命同志。
⑨秋瑾(公元1875-1907年),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行者,民主革命的女英雄,浙江绍兴人。秋瑾奉父母之命嫁一官僚子弟,婚后居于北京,因感于民族危机,立志革命。1904年她赴日留学,次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归国进行革命活动。1907年她组织光复军,配合徐锡麟起义,徐在安庆起义失败被窖,她也在绍兴被捕殉难。
赏析暂时住在北京,早又到了中秋佳节,包篱下面的菊花都开放了,秋天的天空像被擦拭过一样明净。在家庭的牢笼中,虽然四面楚歌,我终于冲出来了,回想八年不幸的婚姻生活,我此刻对故乡浙江的思念不过是徒然。他们强迫我表面上做个贵妇人,对于那样的生活,我不屑一顾!
虽然我身不在男儿之列,但我的性格却比男儿还要刚烈!回想我平生,对人肝胆相照,诚恳热情,但以那些凡夫俗子的胸襟,谁能理解我呢?可见在英雄末路的时候,人是常经受折磨的。在广阔的人世间,去哪里寻找我的知音呢?想到这里,我不觉伤心落泪,沾湿了衣襟。
扩展阅读1903年,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从此走上革命道路,这首词就写于那时。词的上片描写作者离家后的矛盾心情。在旧式封建家庭里的八年贵妇人生活,其实是对自己的摧残和折磨,现在终于得以解脱,作者心情愉悦,看见满地的菊花,心中清爽而明净,对那所谓的贵妇人的生活表示唾弃和蔑视。但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人在异乡的中秋节,欢欣之余还是很思念自己故乡浙江的美好风光,“徒思浙”反应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下片写作者虽有一腔豪情但知音难觅的迷茫。开始作者把自己的身、心与男儿对比,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接着却笔锋一转,说在世俗的人间,谁又能理解我一个从家庭中出走的女子呢?担心与忧虑之情溢于言表。秋瑾是一位女中豪杰,但此时的她也感到迷茫: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的叛逆又能得到多少的同情与肯定?这首词基调高昂,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心情,真切感人。
志比男儿的秋瑾
秋瑾的家庭封建主义思想很重。她的爷爷、父亲都做过官,张口闭口离不开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謹的表姐妹来玩Q在交谈之中,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谈越觉得不平,愤愤地说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很生气地把秋瑾叫到面前:“《女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可写《女诫》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都是才女。”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撞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老爷来了。爱组词”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能让人服吗?”
智能推荐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百万雄师过大江_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