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经典语录_佛语禅语
1、 放不下,心底无爱、闲得无聊,都会是烦恼的根源。烦恼犹如盗贼,迟早偷走心中的善财。贪欲会偷走知足之财,让你饱受贪婪之苦;嗔恚会偷走爱心之财,让你饱受怨恨之苦;愚痴会偷走才智之财,让你饱受无明之苦;妒忌会偷走随喜之财,让你饱受嫉妒之苦。而慈悲却能解决烦恼,战胜烦恼。
2、 重新拾起麻凡的禅画酒言,突然觉得每一个字都好清澈,或许应称为空灵,想要仔细的触摸那每一个字,却因莫使惹尘埃而将手指逗留在空气中。甜茶,苦茶,淡茶,见山,忘山,是山。
3、 弟子问:“听说诵三千卷《金刚经》可以破名相?”师言:“若能够破名相,四句偈就可破;若不能破,诵一万卷《金刚经》也没有用!”
4、 镜子,是用来鉴照物体影像的;但必须镜、物相离,方能清澈映照。如若物体贴镜或尘封镜面,即使是明镜清影,亦难映照境物。人之“心思”如镜,欲求得智慧、明辨事理,亦须远离人我是非烦恼;此即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人心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
5、 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华严经》卷六十二,入法界品
6、 生活从来是挫折与崭新并存,失落与希望共生,生活的禅法在于一种积极的思维与积极的态度,每一时刻都是出发的起点,生活怎么样,也就在于你看待一切事物的眼界与心地,人生向前,需要内心一种光明昂扬的信念,走过人生困惑的时候能找到一条正确客观的方向。
7、 是不是帝王将相的苦少一点,黎民百姓.的苦就多一点呢?不是的,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净慧
8、 以佛心驾驭欲望,以禅心修身养性;以佛心宽容待人,以禅心谨言慎行;以佛心保持平和,以禅心灵活应变;以佛心勤勉奋进,以禅心保持谦卑;以佛心赢取成功,以禅心化解失败;以佛心感受快乐,以禅心摒弃烦恼;以佛心度己,以禅心度人;以佛心看透世事,以禅心随缘而行。
9、 一切福德无有不入初发心中。《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上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一】
10、 人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无不在分分秒秒发生变化。
11、 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诸法无行经》)
12、 【天天禅语】利用时间体会人生,融会道理,不但能成就自己也能帮助他人。
13、 【天天禅语】能付出的人生,最快乐也最踏实。
14、 幸福不是大把大把的金钱带来的物质愉悦,也不是显赫一时的声名带来的精神满足。幸福只是一种态度,一种让人可以在平凡中体味出美的态度,一种让人可以在简单中领悟甜蜜的态度。
15、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诗老山间;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王安石
16、 如果说劳动是一种幸福,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嗤之以鼻吧:“劳动多累啊,我就喜欢待着,有吃有喝,不用工作,每天什么都不干,那才幸福呢。”人们大都喜欢闲适安逸,不喜欢劳累。然而,也有许多会在不需要劳动的时候怀念劳动。
17、 施人与善,广种福田。施人与恶,报应连连。都是自己种下的,当然,也是自己收获的。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如果你对人冷淡,别人也会回以冷漠;如果你经常批评别人,你也会接收到许多的批评;如果你总是摆一张臭脸,没错,别人也不会给你好脸色。所有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
18、 大乘佛法的超胜之处就是菩提心,大乘佛教以菩提心为庄严,以菩提心为核心,以菩提心为根本,以菩提心为精髓。能够遇到殊胜的菩提心教法,就像乞丐遇到如意宝一样,应当极其珍惜。无论我们在轮回中如何流转,菩提心永远没有离开过我们,就像油没有离开过芝麻,酥油没有离开过牛奶一样。
19、 不要抱怨,任何抱怨出去的,最后都要自己收回,不合算。
20、 心不至第二,已灭坏不续,我为弟子说,念展转生灭。《入楞伽经》卷十
21、 若见众生,爱念欢喜着,当作是念:如是众生,过去世时,必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亲属、师友、知识,如是长夜生死轮转,无明所盖,爱系其颈,故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第945经
22、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甘愿做,欢喜受。
23、 布施,看起来是利人,实际是铺设自己发财之道。持戒,看起来是束缚,实际是自己平安之道。忍辱,看起来是吃亏,实际上是自己做人之道。精进,看起来是辛苦,实际是自己成功之道。禅定,看起来是刻板,实际是自己安心之道。智慧,看起来是深豁,实际是自己善巧方便之道。行善积德,身心泰然如处天堂。
24、 【禅意人生】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不怒,百神与畅;不忧,心底清凉;不求,不卑不亢;不执,可圆可方;不贪,富贵安康。
25、 财富如流水,无论富有到什么程度,终归要销毁散失;付出如挖井,井越深,水越多,由此付出越多,积蓄的财富也就越大。因此,富有要懂得付出,有钱不用正如有田不种,最终只会成为空无的积聚,散财才可以获得大聚集。能回报,能喜舍,才是真正的富有。
26、 对待名利,最重要的就是“不争”。一、不争虚名。名不外求,来自内心。争来的名声是短暂易逝的,过度追求名声只会让人疲惫不堪。二、不争小利。利随名往,不要将眼光放在眼前的蝇头微利上,锱铢必较,适当地放开手,将利益散播给更多人,会获得更大的名与利。无争反而能得到更多。三、不争权位与荣耀。权位再高,终有一天要退下来,荣耀再多,也终成过眼云烟。对权位不要迷恋,对荣耀也不用强求。不争是智慧的姿态和平静的心态。超脱于名利之上,眼光超越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就能在获得名利时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尽力为己为人多创造财富,同样也能在失去名利时保心平气和。
27、 总一切法:谓色、非色。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坏,可裂可打,生增长故。以是义故,知色非我。非色之法亦复非我,何以故?因缘生故。《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
28、 如实了知世俗谛义,谓于五明处,如实了知胜义谛义。(yipinjuzi.com整理)《解深密经》卷五
29、 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就是为封闭的心胸打开了一扇门,忘却那些烦恼才会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
30、 参禅的基本要求:见地要透,功夫要稳,悟境要高。修道要具足三种心:信心、精进心、长远心。这三者缺一不可。
31、 佛门“安心”,既是修行的手段,又是修行的目的。用“安心”——心境的安宁平和来应对纷繁的俗世欲求,便能闹中获静,浊中得清,达到无贪欲、无妄想的清静智慧之境,也即“安心”之境。
32、 你一定要了解禅的思想,才有办法彻底的去了解净土的思想,否则很困难。
33、 做一个好人,当真是不容易:一个好人,在家里不仅要扮演仁孝的儿女角色,还要扮演慈祥的父母角色。
34、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之时不曾带来什么,去时也带不走什么。佛看见众 生在苦海里挣扎、追逐,就泪水涟涟,悲从中来,他教我们一切随缘;看 见众生欢欣的生活,就慈爱温和,和和气气,教我们惜缘、惜生,安享生 命之乐。于人生际遇看得淡,守得定,惜缘,随缘,得生之乐趣,生之 自在。
35、 非未见谛,而能见识。识不可视,譬如掌中阿摩勒果。识不在于眼等之中,若识在于眼等之中,剖破眼等,应当见识。贤护,恒沙诸佛见识无色,我亦如是。《大宝积经》卷一一0,贤护长者会
36、 世间一切事业的成就,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成就,人生一切宏伟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信心。有信心,就有力量。
37、 相克,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能者多劳,没有能量根本就无从折腾,对手对你的打击大小取决于你的实力。
38、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爱心一启发,行善有信心。
39、 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善男子,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萨皆应修学。《心地观经》卷七,功德庄严品
40、 布施,有形的救济别人,无形的帮助自己。
41、 世人常常在获取名利之时喜不自胜,却不知有身处名利巅峰的喜悦,就必定有从巅峰跌落下去的苦楚。名利本就虚幻,再高的权位,总有退位的一天,再多的金钱,也总有散去的一刻。看透了这一点,就能在高处不忘形,低处不消沉,无论富有还是穷困,都能保持平和之心。
42、 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长长短短的因缘际会之后,一切皆空。诸法都是空相,飘然而过不着痕迹。常人将出家修佛称作遁入空门,四大皆空,如去如来,无遮无碍,是为空。
43、 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44、 以世间言说,名之为得。诸圣所得,非言能说。何以故?法无依止,离言说故。复次,善男子,以无得为得,亦非得非不得,说名为得。《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
45、 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弥陀,岂众生心中之弥陀,不应弥陀心中之众生耶!《彻悟禅师语录》
46、 若欲研佛乘,彼寻宝藏,一一须消归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悟生见,直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则无师之智现前,天真之道不昧。(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一
47、 云何—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杂阿含经》卷八,第203经
48、 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为无量烦恼覆,如瓶中灯。《央掘魔罗经》卷四
49、 心无妄想,即是佛国 无妄想时,一心即是佛国;有妄想时,一心即是地狱。众生造作妄 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
50、 友善地接纳别人,真诚地帮助别人,你的人际关系必能和谐,那些本来怀有恶意的人,也不会对你造成伤害。相反,如果你处处提防别人,就算没有恶意的人在你眼中也会变得有恶意了。
51、 一般来说,婴儿的形象最可爱,少年的形象最可喜,从青春期开始,情感经历、生活经历日益丰富,人的形象开始急剧变化,有的人变得越来越可爱,有的人变得越来越可厌,而多数人变得平凡无奇、没有特色。影响形象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呢?是自己的心灵。心灵有净有不净,有善有不善,心地纯洁、善良的人,外表也明净和善,可亲可爱;心地龌龊、观念邪恶的人,内心的污秽、怨毒也会在脸上呈现,让人厌憎;而大多数人,内心的“洁净度”、“善恶等级”适中,外表也普普通通,不太引入注目。
52、 【天天禅语】清净的生活,从斋戒一开始。
53、 若常愁苦,愁遂增大。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若常烦恼,烦恼滋多。——《宗教箴言录》
54、 问:“道体本无修,若起修道心,何所修?”答:“如镜有垢,欲使显光而磨之,磨者仍磨其垢,非磨其光。”——李炳南居士
55、 道德被人嘲笑,是因为假道德的人太多;善良被人嘲笑,是因为伪善者 太多。
56、 【天天禅语】执著是苦恼的根源,放下执著,才能获得自在。关于放下执著,有些错误的认识,将放弃误认为放下,结果是修行越久,越会脱离生活。表面上自以为是放下,实际上是执上加执,迷上加迷。放下并不等于不能有任何执著,而是因人而异。放下好比爬楼梯,后放前追一般。因为修行有次第,所以放下也须有次第。
57、 “爱一个人爱了很久,编织了两人未来的梦,坚信这就是一辈子了。
58、 尽管无法背弃的宿命,会演绎出无法预料的结局。我们无法用平凡来与之抗争,任凭故事浮沉几度,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从浪涛中,平静地走出来。(白落梅)
59、 世上人性本来清净,万事万物都在自性中产生。如果思量一切恶事,就 会作恶;如果思量一切善事,就会行善。所以一切事物都在于自性。如果执 着于外界事物,虚妄之念像浮云覆盖,自性便不能明净。
60、 随缘行,禅悟在随缘中实现,心智在随缘中成长。
61、 有多少东西即便占有了,也未必真的属于我们,还可能因为占有而让自己失去太多。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放弃一个有之无益、弃之可惜的工作,舍不得放弃已经逝去很远的往事,舍不得放弃对权力和金钱的角逐……于是,我们只能用生命作为代价,透支着健康与年华。
62、 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人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二】
63、 过于执着的人,想把事事都抓牢,想做好每一件事,以为这就是得到快乐的途径,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烦恼的侵袭,其实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你越是抓得紧,就越会患得患失,快乐就会越来越少,烦恼就会越来越多。64、 如果你不是最漂亮的,没关系,你可以做那个笑得最灿烂的,因为你不知道那属于你的缘分在何时出现,也许他(她)就站在不远处看着你,你不知道谁会因为你的笑容而爱上你。所以,无论你现在多孤单,无论你曾经遭受过多少爱的创伤,无论你有多自卑,都别紧闭你的心扉。让阳光照进来,将你心中的悲伤释放出来,让心里住进一个春天,假以时日,你也会感召回一个春天。
65、 过年前,人人会将屋子内外整理、粉刷得焕然一新。做人也要时时刻刻把坏的淘汰掉,让心地天天清新洁净。而学佛的人,更要心如过年一样,日日除旧布新。
66、 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懵懵懂懂而虚度一生,应发挥我们的良知良能,以佛菩萨的精神造福人群。
67、 佛言:人从爱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四十二章经》
68、 譬如路旁树,暂息非久停,车马及妻儿,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鸟,夜聚旦随飞,死去别亲知,乖离亦如是。《佛说无常经》
69、 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70、 心常在静处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原味。
71、 我们可以用语言结缘。常言道“口边就是缘”,关怀、赞美和鼓励是 最好的话语。在别人有出色的表现时,给予真诚的赞美,如同锦上添花, 这会让对方欢喜;在别人失意时,给予适时的关怀和鼓励,如同雪中送 炭,能让对方重新振作。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 钺”,一句好话有时真可以使人我快乐、天地清平!
72、 不当趣所爱,亦莫有不爱,爱之不见忧,不爱见亦忧。是以莫造爱,爱憎恶所由,已除爱缚者,无忧无所憎。《法句经》卷下,好喜品
73、 简单,是一种恬淡,是豁达是从容,是一种人生态度,简单似禅。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心灵境界。人生路上学会简单就会快乐,就会得到幸福。你的幸福不在别人眼里,是在自己的心上。以一种简单的心境享受生命中的阳光与温暖。以一杯水的单纯面对一辈子的复杂。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所有。用微笑摇曳出彼岸的春天。让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让那些平淡的时光在指尖绽放光彩,镌刻出生命的最美。
74、 与人相处要去除我执,扩大心胸,客客气气,互让互爱。
75、 喜欢倚窗静坐,在一曲云水禅心里,静心,清心,养心,安静喧嚣里的自己,打磨岁月留给尘世的沧桑与无奈,将纷杂融入禅音,随风云散尽,待心素如简,待心清若水,烟火流年里,愿时光从容,愿岁月悠然,愿人生花香满径。
76、 了解自己最难,不了解自己最痛苦。所以,人生第一要务就是认识自己。
77、 【天天禅语】佛陀曾明确宣布:“凡世人认为存在的,我也承认其存在,凡世人认为不存在的,我也承认其不存在。”圣者不会与我们凡世人争论,不争论的原因,是不值得争论,我们的思想迷惑,行为颠倒,争论有什么意义呢?就像正常人不值得与疯子争论一般。这句教诲,充分证明了佛教的包容,也体现出博大精神。
78、 在一树果实中,最大最鲜美的果实总是最先被人摘。
79、 知足的人,心量开阔;心量开阔,对人对事就不会计较。
80、 我们要争取做第三种人,做到提放自如,但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81、 所有的梦想都不是在床上完成的,并且没有一个成功者是习惯晚起的。比如李嘉诚,无论他头天忙到几点睡觉,次日总是清晨5:59起床;还有无数的禅修大师,一生都坚持凌晨四点前起床诵经;就连一只小小的生物体鸟儿,也知道早起才有虫子吃。
82、 所有的纠结,势必会成空。你以为的刻骨铭心不过是云淡了风清了。你以为的一辈子生死纠结不过如此。缘分尽了,无论爱情还是友情,都会走向陌路。都过去了。那些爱与哀愁。秋水长天一般的风吹草动,却原来只是一片水迹而已。雪小禅《那莲那禅那光阴》
83、 不为眼前的现象所扰乱,安之若素。因为眼前的现象都是假象,那个向你抱怨的人,可能是因为别的事染上了情绪,并不是真的对你不满意;那个夸道你的人,可能真正喜欢的是你能给他的某个机会,不是真的喜欢你,那你何必为之扰乱心情呢?安然处之就行了。
84、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85、 将来之世,多有比丘贪惑供养,令法毁灭。若有比丘奉持戒律,法当久存。《迦当比丘说当来变经》
86、 【佛说】:除非海枯石烂,苍海变桑田。于是我求佛祖,来世把我变成一只填海的燕,历经千辛直到把大海填满,换你我今生的缘。所以佛安排了今生的相见,让我与你尽这一段未了的前缘。缘尽,则曲终人散。
87、 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无障无碍,如焰如化。《金光明经》卷二
88、 一个人要先点亮自己的心光,才能引发www.aizuci.com别人的心光。人要真诚苦干才能领导别人,而非光靠能干。待人要以宽大的心胸去接纳、包容——发广大心,普爱一切众生,使周遭都笼罩在大爱的氛围中。
89、 夜晚过去,早晨才刚刚开始,犹如感恩节已经过去,感恩才 刚刚开始。早晨的如期君临是对她的追随者的感恩,我们早起是对早 晨的无私给予的感恩。感恩晨曦,因为光明的给予;感恩朝霞,因为 灿烂的给予;感恩光明和灿烂,因为希望和爱的给予;感恩希望和 爱,因为希望和爱给了我们前行的活力与激情。
90、 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竞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91、 佛法是生活中珍贵物、无价宝、宝中王。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可以没有钱财,没有地位,甚至宁愿失去生命,也要保有佛法。钱财只是暂时的友伴,地位只是半辈子的友伴,生命也只是此生的友伴,而佛法不仅是今生的依处,更是生生世世、多世多劫、乃至证得佛果为止永恒的怙主。
92、 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
93、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人不惟行,漏yin怒痴。盖屋善密,天雨不漏,人能惟行,无yin怒痴。譬如有孔隙处,风入其中,摇动于物,有往来相。菩萨亦尔,若心有间隙,心则摇动,以摇动故,魔则得便。是故菩萨守护于心,不令间隙。《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七
94、 价值感增强了,观念改变了,自然能步步走向成功。
95、 而妄想和奢望是欲念的无限膨胀,是虚荣心的步步紧逼。希望是对自我的清晰定位,妄想和奢望则是看不清自我的盲目自大。怀抱希望,才能在认清自己能力的前提下,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一步步实现人生的理想。心怀妄想和奢望,就会好高骜远,在现实中节节败退,频频受挫,最终对自己所做的事失去信心。
96、 禅是人生的一种功课,迷与悟得与失都在这一念之间,来过一回回,落幕一回回,不管身在何方,心有何伤,生活是一种运用,穿梭在这人海茫茫,谅人难处,恕人短处,不钻牛角尖,凡事向宽处。禅是生活的自然与生机,面对命运所有凌厉的化解与改良,更是人生的积极与活力,豁达与辽阔,珍惜与温暖。
97、 开眼见山水,合眼梦山水。开眼所见,世以为真,合眼所见,世以为不真。殊不知真与不真,离心无尘,尘尚非有,况有山水平哉?——《紫柏尊者全集》
98、 【天天禅语】待人处事,在原则中有方便,在方正中有圆融,才能与谐。
99、 内外融和的清净风光,
100、 修行就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101、 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了本生死经》卷一
102、 自舍已乐,施与他乐。《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上
103、 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消灭五蕴本身,而是要空掉我们在五蕴上所起的种种妄念。
104、 是适时取舍,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好比拥有一条私人游艇,用时才用,不用时没必要随时背在身上,否则就成了负累。
105、 资产永远是一个变量,大商人永远不做资产的奴隶。资产只有 源源不断地流动,变成财富再生产的一个个上市公司,最终融入经济 发展的洪流,惠及国家和人民,才是活的、有意义的资产,才能造就 大商人。
106、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能付出、助人、救人,最是快乐。
107、 洞里无云别有天,桃花似锦柳如烟。仙家不解论冬夏,石烂松枯不记年。——《法演禅师语录》
108、 千百年来,多少寺院僧人早晚功课,念四弘誓愿文:“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发愿,就是为了让修行之人不再受七情六欲的烦恼。
109、 在因地中福慧双修,在果位上才能福慧庄严。
110、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人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梵网经》卷下
111、 经、律、论三藏是属于教法,戒、定、慧三学是属于证法。教法以闻思来通达,证法以实修去现证。印度的大成就者世亲菩萨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112、 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名集圣谛。于毕竟灭法中,知无生无灭,是名灭圣谛。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思益经》卷一
113、 人们总是羡慕那些取得成功,已经站在人生金字塔尖上的人,对于他们 成功的背后付出了什么却并不太关注。但是,只要去研究他们的攀爬经历就 会发现:他们有过坎坷和屈辱,也有过“低人一等”的经历,只不过是他们 不甘现状,不甘人下,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而后才攀上人生的巅峰。
114、 要活得健康,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人生才会幸福。
115、 而这布施就犹如沟渠河道一般,能将心灵世界贪毒的洪流疏导至仁爱慈悲 的大海。而这份布施亦如同一粒粒种子,种下去的时候是种子,但是在四 方开花散叶之后,收获到的却是累累的硕果。
116、 徒然羡慕他人,并不能让自己有所进步,反而会让我们看不清自身的长处。
117、 人无事也要寻觅一点愁怨,更何况有事时?世间人大多如此,每天都被诸多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包围,心灵很少有平静的时候。心头的闲愁太多,吃饭就不香:心底的思虑太多,睡眠便不宁。
118、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119、 人生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有时无须太过执着,正如手中的流沙,握得越紧,越容易失去。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三】
120、 一切断欲,截意根源,昼夜守一,必入定意。《法句经》卷下,尘垢品121、 人生只有一次,没有人希望自己活得浑浑噩噩。但是,若想活出生命的 真意,享受神采飞扬、意气风发的生活,就必须依靠自己把握方向,不为外 力所控,充分利用时间与潜能,发挥个人特质,并与宇宙万物相契合。人人 都可以通过内在的反省,提升日常生活经验的层次,享受超越自我、得意人 生的狂喜。
122、 面对愚痴,醒觉是一种快乐。
123、 生活中,人们不断邂逅、不断离开,很多人刚刚下定决心,又被后来的繁华迷惑双眼,抛弃了承诺,抛弃了誓言,上演了一幕幕“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婚姻悲剧。
124、 【宽容赞美好运来】 多宽容别人,多赞美别人,会给我们带来好运,也会换来真诚和友 谊。
125、 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并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只脚,所差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真如自在;而凡夫心因有世俗尘埃染著,看不清真实的面貌。佛心又像保险箱一样,保管贵重的东西不让它遗失;而凡夫心却如垃圾场,有害无益的东西积存一大堆,使自己痛苦不已。
126、 住持以众智为智,众心为心,恒恐一物不尽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访纳.唯善是求。(宋)圆悟克勤禅师(《禅林宝训》卷二)
127、 见有机缘宜把握,没有机缘要营造,机缘未熟不强求。(当代)圣产《108自在语》
128、 每个人生于世上,都有自己的固定社会角色。
129、 天机藏不得,花笑鸟啼时。不待重拈出,当人合自知。——《续古卷一》
130、 一个人的心胸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够赢得多少人心。心胸宽广,才能成就事业,才会有平和愉悦的人生!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131、 世间并没有固定的魔或恶,如果魔能够体验到佛法,就能够变得慈悲,因为每个人都有能力慈悲。
132、 慈悲——以仁德爱人为体,以诚正和睦为用。
133、 很多事,唯有当距离渐远时,才能回首看清它。或许,从我们眼前走过的人很多,踏入我们心灵的人很少;或许,搅动我们心思的人很多,在心灵留下痕迹的人很少。被挫折历练后的人总是更顽强、更成熟、更加勇敢,也就能看到近在咫尺的成功。许多事情还是看淡的好,人生的过程不过就是失与得,看淡了也就轻松了。
134、 【禅语感悟】 顺境和逆境比较,人们都喜欢顺境。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在顺境中向 目标奋斗,如同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 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对人的事业发展也有不利因素,顺境中的宽松气 氛、优越条件,易使人滋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古人说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对顺境消极作用的一种警戒。积极利用顺境 的有利条件,避免顺境的消极影响,是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注意的一 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35、 一生受益的四句禅语。1、健康是最高的利益。2、满足是最好的财产。3、信赖是最佳的缘分。4、心安才是最大的幸福。
136、 在恶毒者的眼中,善良是用来猎获的qiang弹,善良是用来掩饰凶残的装潢,善良是用来欺骗别人的麻药;面对善良,他们狂笑不已。
137、 在这个世界中,很小的善,可能拯救众多的生命;很小的恶,可以毁了 一个人最大的希望。一个人的生活,只有不伤害别人,才能称得上喜悦与快 乐;如果仅是想损人利己,虽然能获得一时之利,但是从长远来说,还是得 不偿失的。因此,坚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做人原则,是必不可 少的。
138、 什么是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指将来一定会受报的行为,“不定业”是指将来不一定受报的行为,即使受报,轻重也没有一定。打个比方,骂了别人一句,犯了口业,对方可能回骂过来,可能怀恨在心,可能当时恼恨过后就忘了,可能根本不放在心上,那么,你得到的报应就没有一定。正因为有不定业的存在,世间事才变得难以捉摸。
139、 家庭亲人因彼此关爱而和睦,人际关系因相互真诚而友好,工作事业因把握当下而成功,修行佛法因积福启慧而成就。酥油之灯因无风而点燃,爱心之灯因无私而明亮;太阳之光因无云而灿烂,智慧之光因无我而照耀。
140、 追求成功并不过分,甚至可以说,这是社会进步、人生前进的标志,但 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我们是否解决了自己的基本生存问题?一屋不扫、想扫 天下绝对不是成熟理性人所应该做的,所以说,生存先于成功,生存大于成 功。我们总抱怨自己没好的机遇,但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是 否都用心在做?机遇在哪里?就在每个大大小小的生活工作事项里。当我们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写好人生的每一笔,我们就会拥有一个完整而美好的人 生了。
141、 【禅语悟道】爱人自爱、自爱爱人,就是佛心、菩萨心。
142、 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应修,遍调于自心,是则诸佛教。护身为善哉,能护语亦善,护意为善哉,尽护最为善。比丘护一切,能解脱众苦。善护于口言,亦善护于意,身不作诸恶,常净三种业。是则能随顺,大仙所行道。此是释迦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卷二十
143、 学佛要有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
144、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当今时代最需要的不是物质富裕,而是精神充实。因为有了爱心,才会有真正的和谐;因为有了智慧,才会有真正的文明。
145、 冥冥之中的一切,就在这瞬间注定。所以,漫漫红尘,我必定饱尝抵死泅渡的一路酸楚,凄凄独吟相思碎孤心,隐隐绕禅香的离殇,苦苦追找那遥远记忆里绿色婆娑的身影。
146、 智者常作如是思维: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智者自观:余一抟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147、 心诚、行正,就能受人肯定信任。
148、 两块不相干的石头,各自被岁月雕琢千年。一千年的沧桑打 磨,一千年的雷霆淬火,一千年的静默守候,一千年的孤芳自赏。是 什么样的奇缘,让两块不相干的石头邂逅,相互展露、彼此领略各自 不同的风骚?世上多少不相干的人也是如此,因为一次相遇成就一生 传奇。大干众生,相遇是缘,请君惜缘。
149、 才华充足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了世俗的满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没有止境,又永远不容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证严法师
150、 如今大家从生到死一直忙个不停:幼年时为玩耍和游戏而忙;中年时为感情和工作而忙;晚年时为养老和治疗而忙。然而,最终除了满脸皱纹和精神空虚外,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呢?所谓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是指什么呢?我们忙的意义又在何处?
151、 有福报的人赚钱很轻松,是计“秒”赚钱;欠缺福报的人,一辈子劳劳碌碌仍一事难成!慈济是一方大福田,能让大家播种福因,并在今生、来生收获福的果实。
152、 信佛不是要求财势名利,而是要使人人对自己有信心,培养毅力,发挥勇气,训练自己庄敬自强,不依赖他人。
153、 【天天禅语】觉者,把握刹那为永恒;迷者,虚度光阴后悔迟。
154、 实则能将平常人爱身爱家之心推之一乡一国,即菩提心;但此心仍是自我之贪痴所起,有所爱执心则不平,不平则不能安然,如能将此心开放至无际,尽虚空众生界皆等于一家一乡,即是大悲菩提心矣。故菩提心非自外求,但将吾人本有之心扩充之而已。(民国)太虚《四十二章经讲录》
155、 佛法救世主要之修行,必先之以勇牺牲也。能勇牺牲则有威力,一人拼死,万夫辟易;能勇牺牲则有功德,为众亡己,天下归仰。(民国)太虚《佛法救世主义》
156、 为什么要“闲谈莫论他人非”呢?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生活环境,环境造就了每个人在处事原则与方法上存在着差异,这就好 比穿鞋,倘若我们不穿上别人的鞋,怎么会知道别人的脚是舒服还是痛 苦呢?
157、 古德之所以能够在道业上取得那样高的成就,这与其甘愿吃苦、摒去物 质享受有着绝对的因果关系,他们知道根源,也就知道怎么对付它们。反观 现在很多人,不管有没有事业,钱多钱少,总是在拼命追求物质享受,美味 佳肴、绫罗绸缎、跑车别墅、美女艳妇……高僧的高风亮节,当然不是每个 人都可以学到的,但是我们需要懂得他们以苦为乐、不怕苦道的精神。
158、 过去诸恶,今悉忏悔;现所作罪,诚心发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金光明经》卷一,忏悔品
159、 听话要仔细,说话要小心。
160、 进止安徐如象王,勇猛无畏犹师子,不动如山智如海,亦如大雨除众热。《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161、 世界上不明理的人,他想多得钱财用来布施,得到福德,于是以做生意为职业,经营之时做了许多不道德和违法的事,这样做虽暂时也能赚来些钱,但所得到的利益补偿不了害人的祸业。这样的人,将来还要坠人地狱,就像《百喻经医治脊偻喻》中的病人,被压得双眼迸出一样的危险。
162、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财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得上是非常潇洒的“放”。
163、 【天天禅语】法入心,才“有法度”,自度再度人。
164、 当你决定做一个好人,提升自己,你会发现周围人对你要求会苛刻起来,你会越来越累,而那些痞子们,因为别人对他们没盼望,于是他们就活得没有任何压力。被人要求是一种实力,也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幸福!红尘中,没有任何人来关注和约束,才是最大的悲哀。舒服是一时的,而苛刻、要求却是成长必需的。
165、 世界上有很多事都可以想办法去弥补,然而,错过行孝的机会则永远 也无法弥补,只能空留遗憾,追悔不已。有些人在父母生前不好好照顾, 却在老人去世后大操大办,礼仪周全,甚至铺张浪费,试问,这又有何意 义呢?
166、 若不断yin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楞严经》
167、 举手投足也要存一份善念 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
168、 【将智慧落实到生活中】我们要过上智慧的生活,光知道智慧是什么还不够。知道智慧是什么,只走出了“知”的第一步,还需要迈出“行”的第二步。
169、 生者心安,亡者才能灵安。
170、 与谐的人生最美,安定的社会最幸福。
171、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论是学习一门知识还是掌握一门本领,都靠自己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领悟其中的真谛。别人的言传身教只是别人的经验感受,自己真正领会的不一定是能够说出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迷悟之间,只在于当下一念。经常忘记自己,才能从更高的层次审视和认识自己。只有意念清纯心中才会清明,解开执著或情感的系缚,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真我。
172、 “水”的柔弱自不必说,谁都能想象得到。然而“水滴穿石”的现象又印证了水的“刚强”超过坚硬的“石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本“柔弱”的水变得如此“刚强”的呢?这里面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力量,那就是——坚持!水的不懈坚持可以把石头滴穿。也就是说,简单的事情只要你能坚持不懈地去做,就能得到一个伟大的结果。
173、 【天天禅语】比如一朵美丽的鲜花,漂亮的花瓣在风中飘落,没有留下任何果实而消失,这是否令人感到很可惜?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人生仅仅在名利与爱情上虚度,没有丝毫获得内心的觉悟,这是否让人觉得非常可悲?
174、 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的人没有敌人。
175、 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176、 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要先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再肯定自己的优点。
177、 一个人想要成佛,应该在信仰佛、法、僧三宝的前提下,首先以做人开始,由道德人手。在做好人和遵守道德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建立菩萨的功德和诸佛的境界。做人失败,越学佛越容易学偏;道德缺失,越修佛越容易修邪。噶举祖师刚波巴大师说:“若不如法而行,仍种下因为佛法反而堕落恶道的因,实在无益。”
178、 菩萨于乞求者生难遭想,所以者何?若无乞者,檀波罗蜜则不满足,无土菩提则不可得。(古印度)提婆《大丈夫论》卷上,施主乞者增长品
179、 禅宗虽不立文字,但并非漠视经典。
180、 【禅意人生】①快乐,不在繁华热闹中,而在内心的宁静里;②烦恼,不在谨言慎行中,而在人我的是非里;③大道,不在花团锦簇中,而在平凡的追求里;④志向,不在西风战马中,而在平生的格局里;⑤境界,不在诗情画意中,而在平常的心态里;⑥胸襟,不在奇山大水中,而在平与的智慧里。
181、 学佛无须了解无常的道理,如能彻了此理,才能操纵自己的生命,来去自在,通向光明的境界。——证严法师
182、 十一、自治其心·自净其心若人善治心,则除诸过患,离过乃智人,于苦则不受。《诸法集要经》卷五
183、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一《仰山慧寂禅师》
184、 了达一切法空,则心心自在,尘尘透出,本来一段光明,无处不遍。便乃随机而化,遇物则宗。妙照诸缘,廓亡对待。松风水月,清淡相得。一《宏智禅师广录》
185、 反观内心躁动之人,他们因为渴求太多,而导致失去了内心之平静。这些人即使让他们身处于深山之中,或者隐没于古刹禅房,他们也只会感到焦灼难安。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并不富足,因此不能享受安静之乐趣。
186、 众生皆苦,世界便苦难重重;众生皆乐,世界也会福乐常安。安身立命需要居所,居无定所的人,又何以去谈幸福呢?警醒吧,不要再沉迷于个人的欲望之中,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爱护这片大地,守护我们的家园,这才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187、 浮生如梦,芳菲几许?轻轻抖落尘埃,把不快留给岁月,把简单留给己,在安之若素里,找一处幽境,让身处禅林,吟一帘春风雅意,谱一曲袅音绕尘,怀一份淡墨诗意,心中方能开出最美的莲花。红尘,惟有一念心静,方能直通彼岸。
188、 凡事先由自己做起,奉献爱心要从自己开始,柔和
189、 无有法菩萨所不应学者,何以故?若菩萨不学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种智。《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净佛国土品
190、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佛说十善业道经》
191、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
192、 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能否驾驭好自己的心。习得了平常心,以平常心对待世间无常,反而能够得到解脱。
193、 【天天禅语】无争,并非事事不理,而是与人合心、与气、互爱、协力。
194、 多闻圣弟子离粗言,断粗言,若有所言,辞气粗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人心,可喜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中阿含经》卷三,《伽弥尼经》
195、 若人得财,贪惜不施,当知即是未来世中贫穷种子。《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196、 建立与天地、宇宙的沟通方式,多做祈请,与天地、祖辈、神灵沟通,请求佛陀及灵性力量来净化加持你,可以净化我们的身心,从而增强我们身体的能量。
197、 当慈悲心涌现的那一刹那,不要将它扫到一边。不要耸耸肩,然后当作什么都没有看到,而是要有作为,因为慈悲让你有能力去展现慈悲的力量。要保持敏感,运用那一闪而过的慈悲,集中注意力,进入内心深处,观想它、发展它、强化它、深化它。当有人正在受苦,而却不知如何帮助他时,要勇敢地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去想,想象我们正遭受同样的痛苦,而要怎么度过。当我们以慈悲心与智慧装备自己时,所要对抗的不是别人,正是内心想要侵略、掌控与剥削别人的倾向。一旦戒行清净,对他人就会有一种诚实和慈悲的感觉。
198、 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恒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无量义经》
199、 【佛心禅语】 学会了感恩,我们的一颗心将会永远被温暖笼罩,被甜美滋润,我们 的生活中不会再有冰雪、冲突、愤怒、战争、咒骂,远离了这些,那我们 就会每天都生活在快乐的国度里。
200、 譬如生盲不见日,日光亦为作饶益……无信众生不见佛,而佛亦为兴义利。《华严经》卷五十,如来出现品
智能推荐
- 上一篇:佛教劝世良言_佛语禅语
- 下一篇:佛家经典禅语_佛语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