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情难以报答,说到心坎了【5】
【百善孝为先】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
这段经文描述为人父母对子女的恩德宏大,而为人子女者往往对父母不恩不义;所以佛陀告诉阿难:“以我来看,很多人虽然看起来是人,却只具备人的形貌而已。”
“众生”与“人”有何差别呢?“众生”指的是一切有情识的动物,人如果欠缺仁德、感恩的心,不知以慈悲、智慧为依止,就离众生不远了!
孔子的弟子子游曾问孝于孔子: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做才算尽孝?孔子回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儒家重视孝道,孔子讲学时一再提倡孝,所以他的弟子们常常要彻底追究“孝”的意义。孔子回答的这段话,也可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一些子女对父母的态度——认为供给父母生活所需,让父母吃饱穿暖就是孝顺。所以孔子一再提醒大家,对待父母还要有一分敬重心。如果子女只像养牛养马一样,供给父母吃穿住而不由内心恭敬尊重,那为人父母的是何等可怜啊!
敬是表现于外的孝心,人性中美的形态就在于这分恭敬。以前的人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恭敬——父母坐上座,子女坐下座;父母若站着,子女一定不敢坐着;甚至父母脸色不大对劲,做子女的就长跪不起,直到父母的脸色和缓才敢起来。反观现代人呢?
曾经有位年轻的太太来看我,她说:“最近我怀孕了,不太敢出门活动,因为医师说我罹患糖尿病,怕影响胎儿,要我常常到医院检查。”她是怕影响胎儿,所以常常到医院,而不是因为她自己患有糖尿病才去检查。怀孕初期她就如此战战就就,这分牵挂不知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可想而知,一直要等到孩子生下来,医师宣布孩子一切健康正常,她才会安心。
我常说父母疼爱子女是一辈子的事,直到自己的生命终了才停止;而子女爱父母的时间又有多长呢?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子女抚养长大,大多数的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会说:“我自己有家庭要照顾,哪有办法再照顾到父母呢?”
孔子时代,有人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能奉养父母,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人也多认为如此,所以,佛陀感叹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
人如果不能开启“人的本性”,则除了形貌与众生不一样之外,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虽然佛陀曾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和佛陀差不多,一旦迷失真心,我们与众生其实差不了多少啊!学佛就是要好好觉悟人的真心本性。
《庄子》一书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太宰荡问庄子:“何谓仁爱?”庄子回道:“虎狼有仁爱。”
一般人都认为虎狼是最凶猛残暴的,太宰荡一听到庄子说虎狼有仁爱,马上反驳说:“虎狼那么凶狠,怎么会有仁爱呢?”庄子回道:“虎狼也能父子相亲,所以有仁爱。”
太宰荡再问:“请教什么是至仁?”庄子回道:“最高境界的仁,就是没有挂碍于亲情之间的‘爱’,对于周围的人,能不分亲疏,用同等的心念去相待。”这句话就是佛教所说的大爱了!佛陀告诉我们,普天之下的人,不论是我亲、非我亲,都是我的父母子女。所以我们视普天下之人应亲疏平等;没有特别亲爱,没有特别疏远,当然也就没有仇恨怨嫌,这就是大爱——普遍的至亲至仁。
唯有靠宗教的精神,来超越人生偏狭的小爱,如此才是理智的爱与孝。
佛陀一再教育我们,人生在世间虽然是依个人业缘,但也必须经由父母辛苦地生育和养育,因此千万不要辜负父母这番生养的心血。
有些人虽然投生人间,看起来人模人样,却无法尽到做人的本分,为什么呢?由于不懂得思念父母恩德,所以就不会生出恭敬心。为人子女者不懂仁义,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愚蒙。
人和众生的区别就在礼节,如果奉养父母欠缺恭敬的心态,这和饲养其他的动物并无不同。人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有智慧,能够分辨善恶。
人如果懂得怀念恩德,自然就会生出恭敬心来,如果不懂恩德二字,那就没有礼义可谈了。
魏文侯常常和他一位贴身大臣谈话,每次谈话时大臣都会提起一位学者并赞美其德。有一天魏文侯就问这位大臣说:“这位学者是不是你的老师呢?”大臣答:“不是。”文侯又问:“既然不是你的老师,为什么常常听你提到他的名字而赞叹呢?”
大臣回道:“因为他为人谨守人伦,堪为我的模范,有很多事情我都向他学习,所以我常常提到他的名字。”文侯再问:“那你的老师是谁呢?”大臣回道:“我的老师是郭顺子。”
文侯说:“为什么我从来没听你提起你老师的名字呢?”
大臣回道:“若说我的老师,那根本是无与伦比,我的知识、人品、行为,没有一样跟得上他老人家;他的人品、思想、知识已与宇宙天地合而为一了!他讲的道理很深,他的人生思想我是万不及一,因此我从来都不敢提老师的名字。”
这位大臣有今天的成就是从哪里来的呢?身体是父母生的,才能是老师培育的;可是他却因为老师的学德行为超然、无与伦比而不提师恩,反而和他较相近的人就念念不忘。所以魏文侯感叹地说,仁义礼节真像一堆经不起风雨的泥土,&l爱组词dquo;只要风雨大水一冲,泥土就松散流失了!”这实在令人感慨仁义礼节淡薄如纸啊!
虽然这只是简单的小故事,但相信对有心人能有很大的启发。有人说父母给予子女的恩德太大,反而让子女不知父母恩,所以经文中说“不思爹娘”——不挂念父母亲,那挂念谁呢?当然是自己家中的配偶、子女。
记得有一次慈济发放日,适逢台中会员数百人来参访,那天正好我谈到《父母恩重难报经》的一段话。隔天他们要回家时,有一位中年妇女泪流满面地来找我,向我说:“师父,我一定要告诉您,我是世界上最不孝的媳妇,也是最不孝的女儿!过去我都不知父母、公婆对我的好,甚至还怨恨他们,不过现在我知道自己错了!从今天开始,我要以行动来表现对他们的孝养;有一天我一定要带我的母亲、婆婆来,让师父看看我努力的成绩。”
这位妇女看样子在婚前是个备受母亲宠爱的孩子,出嫁后可能是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媳妇,如今有缘听到了《父母恩重难报经》,经过深深地反省,知道了父母的恩情,才开始检讨自己对待公婆的态度。
百善孝为先,一切善都是从孝开始,有孝就会有恭敬心,有礼节,对长上有恭敬心,有礼节,对卑幼的人自然就会有无限的慈爱。
智能推荐
- 上一篇:百善孝为先,真的是天经地义【1】
- 下一篇:父母恩情难以报答,说到心坎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