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组词网
首页 > 句子大全 > 经典句子 >
首页 词语大全 组词大全 造句大全 形容与描写 句子大全 名言名句 诗词诗歌 趣味语文 成语大全 反义词 近义词 同义词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栏目:经典句子时间:2020-07-05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_一品句子

【以何因缘礼拜枯骨】尔时,世尊引领大众,直往南行。

当时,释迦牟尼佛讲经并不是固定在某个地方,而是带领弟子到处弘法,有些在家众也会随着佛的去处而前往听经。

由于印度地方非常辽阔,从这个村庄到那个聚落,都要走很远的路,而且所经过的地方,几乎荒无人烟。当时佛陀率领弟子一直向南方走。

忽见路边聚骨一堆。尔时,如来向彼枯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

印度的风俗习惯和中国不一样,中国人去世,都讲究地理风水,而且要棺木墓穴厚葬。但是印度的习俗,有的是用天葬,不论地位高低,也不分尊卑贵贱,凡是人去世后,甚或一息尚存时,就把他抬到荒郊的冢场,放在露天之下,任凭风吹日晒雨淋,或虫食乌吃,直到变成一堆白骨。

当佛陀看到路边这堆白骨时,就很恭敬地五体投地礼拜;这种举动令阿难觉得很不寻常。

阿难合掌白言:世尊!如来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众人归敬。以何因缘,礼拜枯骨?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现今所居之处,是在“欲界”中、五趣杂居的地方,亦云“凡圣同居土”。众生不多音字组词但居于欲界,而且依欲而生活。

何谓“五趣”呢?趣——就是趣向,有五条道路是众生所造之业的引力去处,哪五条道路呢?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若要往生善趣,就必须行十善业、断十恶业——能遵守五常,舍去了这个躯体后,由于十善业的引力,还会再来人间,或上生天堂。如果不守人伦业因,没有慈心爱念,反而在人群中为非作歹,就会为恶业所引,往生畜生、饿鬼、地狱三恶趣。

欲界是非常容易堕落的地方,切莫以为上天堂就可以得到解脱——其实升天不如做人,因为在天道中,修行种福的机会很少,都是在享福,一旦福报享尽,还得再堕落。

所以在六道中,做人最有意义,最能发挥生命良能的价值,也才有机会成为一位菩萨。因为人间苦乐参半,有苦难的人生,也有幸福的人生,苦难的人需要有福、有爱的人去帮助,因此,在人间才有种福、修福、行善的机会!

其实修行,不能只修人天福,而要修到超越三界——唯有罗汉、菩萨才能脱离三界。菩萨为救度苦难的众生,而倒驾慈航来人间,所以要超越三界就必须修菩萨道。有句话说:“菩萨游戏人间”“菩萨所缘,缘苦众生”,因为有苦难的众生,菩萨才会倒驾慈航来到人间。就如观世音菩萨,以慈眼视众生,并用其耳根寻声救苦,随处现形。

比如慈济的救济工作,只要有人发现苦难的众生,就快速地将个案告知本会,而个案当地的委员接到本会通知后,就尽快前去探访;如果需要帮助,大家就会同心协力去帮助他们,此即“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最好引证;大家共同把爱献给社会,这就是超越人间与天界的大爱形态。这分清净的爱心从何而来呢?是我们依照佛陀的教法实行而所得者。

唯有佛陀能指引众生,远离污秽、染著,撇开私我欲爱,融会佛心与我心;心念合一,就能脱离三界而且超越三界,所以尊称佛陀为“三界导师”。

“四生慈父”——四生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三界的众生,出生都不离这四种形态:湿生就是在水中或靠潮湿的地带来维持生命;胎生是靠母体怀胎得到生命;化生就是在人间行十大善或十大恶,临终舍此投彼时,化生天堂享乐,或化生地狱受苦;卵生就是鸡、鸭、鸟之类。

佛陀不只在人间显迹,甚至连畜生道、地狱道,也都前去度化。众生刚强,释迦牟尼佛为度化刚强的众生,所以有时随顺众生化生天堂,有时也随顺众生化生地狱,这无非为了示现慈父的形态来教导众生啊!

以上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阿难等佛陀礼拜之后,就很恭敬地合掌问佛陀说:“世尊啊!您被称为如来,如来是人天的导师,人格崇高,怎么会向这堆白骨礼拜呢?”

佛告阿难:汝等虽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广。

佛陀对阿难说:“阿难,你跟随我出家,虽然也受人人所敬重——认为是我最亲近的弟子,怎么不明白这道理呢?

你出家已久,然而所知道的事,还是不够广博。”

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缘,我今礼拜。

佛陀告诉阿难:“人人每一世都有一对父母,我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的父母,他们的骨头累积起来,就如同这堆白骨山啊!由于这个因缘,我应当恭敬礼拜。”

由这段经文,我们可以了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人的生命并不因此身老死,就什么都消失了,而是仍有无量未来的生命延续着。一如佛陀所说,这堆白骨也许是他过去无量生中的父母。

每个人一生中只有一对父母,而佛陀礼拜的成堆白骨,是佛陀过去生中多少父母的遗骨?可见佛陀来来回回人间有多久啊!有几生几世呢?佛既然是这样,我们当然也是这样啊!

所以佛陀常常告诉我们,应该要时时敬重一切众生如己身父母,他们纵然不是我们今生的父母,(yipinjuzi.com)但可能是我们前世的父母,甚至是未来世的父母。

有时我们见到某些人会觉得很投缘,这是因为过去生中,你曾关心过他,所以今生他关心你,彼此敬重,自然一见面就会起欢喜心,觉得投缘。但也有人带着过去生中仇恨的业而来,在今世结为眷属,或夫妻,或父母,或子女,天天吵吵闹闹,彼此不合,这是因为过去生中所结下的恶缘啊!

其实,生命并不只有今生今世,而是从过去生就不断地延续下来,说不定站在我们面前的人,就曾在过去生与我们互为父母兄弟姊妹。

所以,佛陀一再教育我们,要好好看待一切众生,年老的要视同自己的父母;年轻的要当作自己的兄弟姊妹;而幼小的,则应视如自己子女般地爱顾。如能抱持这分心,时时感恩,我们就会无仇也无恨。

佛告阿难:汝今将此一堆枯骨,分作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轻。

佛陀向阿难说:“你把这些骨头分成二堆:男的骨头较重,颜色较白;而女的骨头较轻,颜色也比较黑。”

阿难白言:世尊,男子在世,衫带鞋帽,装束严好,一望知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涂脂粉,或薰兰麝,如是装饰,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后,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认得?

阿难听不懂佛的分析,所以又再问:“世尊啊!男人在世时,看到他的穿衣装束、举止形态,就知道他是男人;而女人在世时,擦胭脂香水、穿红着绿,一看装扮,也知道她是女人。但一旦死了之后,皮肉脱落、骨头干枯,同是白骨一堆,我又怎能分辨男或女呢?”

佛告阿难:若是男子,在世之时,入于伽蓝,听讲经律,礼拜三宝,念佛名号;所以其骨,色白且重。

佛于是再为阿难详细解说:“男人较为乐观豁达,天性外向,不易被家事所羁缚。尤其在印度,男人每天都很清闲,不像女人要生育孩子,又要操劳家事,所以男人比较能够去听闻佛陀讲经说法;听经之后,自然就懂得道理,知道道理就会守持戒律,也会礼拜三宝,念佛圣号。因为有修行,所以骨头较白也较重。”

世间女人,短于智力,易溺于情,生男育女,认为天职;每生一孩,赖乳养命,乳由血变,每孩饮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现黑色,其量亦轻。

看看从前的女人,多么悲哀!和现代的女性真是不能相提并论。几千年前的封建时代,女人是没有地位的,他们认为女人的本分就是结婚、生子,如果没生孩子,就被认为对不起夫家。

当时的女人每天有做不完的家事、操不完的心,又因为见闻不多,所以知识较低;而且女人爱著心重、烦恼多,用情痴迷,占有心强,容易嫉妒又小心眼,所以佛说女人“易溺于情”。

佛说:女人把生儿育女视为本分、天性,生了孩子后又必须哺乳,而乳汁是由血转化而成的。如果把母乳挤出,冻了一夜的露水之后,乳汁就会变成红色,所以说,孩子吸乳好像是在吸食母亲的血一般。一个小孩从出生到断乳,这期间总共要吸食多少母乳呢?需要八斛四斗。十斗成一斛,总共要八十四斗的白乳啊!

人人都是母亲养大的,看了这段话,就知道母亲的恩有多重了!母亲用尽心血哺喂小孩,毫无保留地付出,以致无法好好修身,也无法清净自心,所以容易憔悴、耗损骨髓,也因此女人的骨头较轻,颜色也较黑。

阿难闻语,痛割于心,垂泪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云何报答?

阿难听了心如刀割,想到母亲生育他的痛苦,不由得心生悲痛、泪流满面,于是请问佛陀:“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爱心,要如何才能报答这份恩德?”

既然我们要学佛,就要知道父母养育子女是多么的辛苦,我们应该知恩报恩。

然而有些人一到生日,就大宴亲友,其实,生日有什么好铺张庆祝的?人生在世,如果不知为人群付出,这样的“人生”与“众生”又有什么差别?我们一辈子不知吃了多少别人辛苦耕种的米,穿坏了多少别人辛苦织成的衣服;若对社会毫无贡献,只是当一个消费者,那么又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呢?

老实说,生日这天就是母难日。母亲为了生育我们,受了许多的苦,例如阵痛时的呼天抢地,生死就在一线间;正当母亲受难、受折磨的日子,我们不思报答感恩,还宴客庆祝,这能算是“孝”吗?

曾经有位老太太告诉我:“早知儿子会这样,过去就不需这么辛苦地养育他了。佛教说生日是母难日,但又有几个人知道呢?今天我儿子生日,但我却来到这里……”我问:“既然是儿子生日,你就该留在家里,让儿子好好地报答亲恩啊!”她说:“哪有什么亲恩好报答的?我儿子为了自己的生日,想杀猪公宴客,我劝他不要杀生,生日应该茹素,没想到儿子却回答:‘你懂什么?你看不过去,要吃素就到寺院去吧!’”生日正是母亲生产痛苦挣扎的日子,这个儿子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却这样顶撞母亲,教母亲情何以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警惕自己啊!

为人父母者,都会为子女操心,既然大家都知道为子女担忧的烦恼,就应该体会得出父母为自己操心的忧恼;大家为子女辛苦付出,正如同当初父母亲为我们的辛苦付出一样,所以大家应该要知恩报恩。因为人的身体是由父精母血所构成,以此身躯做一件好事,这分功德就属于父母,如果能以父母所赐身躯力行善业,就是报父母恩。所以我们,要多为父母植福,多为父母行善;更何况做好事不但上能报父母恩,下还能为子女种福田!

中国人说“慎终追远”,就是要我们记得生命的根源,对生命的根源要时时抱持感恩心。虽然贵为佛陀,他不只是感恩这世的父母,甚至连旷劫累世的父母,他也一样感恩。

所以佛陀向弟子说:“普天之下的老者都是我的父母,也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父母。”

父母子女都是业缘的相互牵引,说不定现在我们面对的、计较的、怨憎会的人,来世就是自己的父母子女。爱愈深,缘愈重;恨愈深,怨愈重,有怨有爱就冤冤相报,爱恨牵连,即是斩不断的生死祸根!这就是凡夫的爱与恨。

菩萨的爱是超越的,菩萨所爱的是普天之下的众生,不只是今生此世,甚至未来的生生世世。这份清净大爱的深切,远比慎终追远的道理更透彻、更长久。

《佛说人有二十难》中,有一难是“生值佛世难”,要与佛生在同一个时代,实在很难。但依《父母恩重难报经》上所说,其实并不难,因为佛随时都现身在人间。佛陀生生世世往来人间,在旷劫累世的时空中来来去去,他的方向非常正确,没有丝毫偏差,不断地游化人间,做度人的工作。

佛陀向阿难描述男女骨骸的区别之后,阿难了解了母亲的辛苦,心痛如割,礼请佛陀开示报答亲恩之法,于是佛陀为他分析胎儿在母胎中的成长变化。

>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智能推荐

相关经典句子

推荐经典句子

重点栏目推荐

| 好句子大全经典句子
爱组词网 爱组词大全

© 2017 爱组词网 azuci.com 组词词典,在线组词,多音字组词,好词好句子摘抄,词语大全!!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