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园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张廷玉简介
【澄怀园语】张廷玉
作者小传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谥文和,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朝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历仕康熙、雍正、乾隆j朝,官至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他“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死后配享太庙,是清代唯一得此殊荣的汉臣。张廷玉出身相门,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进士及第后,他为官有道,不堕家风,仕途发展犹胜乃父。
作为重要的中枢大臣,张廷玉直接参与或亲眼见证了康、雍、乾三朝的许多重要政治事件,亦多见人事荣辱进退,因而有不寻常的眼界和胸襟,论及历史典故、朝野轶事,颇具独到见解。
编者按《澄怀园语》是张廷玉修身处世、齐家为政的经验总结。张廷玉受教于乃父张英所著《聪训斋语》,受益匪浅。雍正六、七年间(1728-1729),皇帝在西郊居住,张廷玉随扈伴驾,居于澄怀园。
五侄张筠在侧,随手记录他教导子侄的言论,建议他将之结集,可继《聪训斋语》之后而称为“澄怀园语”。此后,张廷玉便留心总结,“凡意念所及、耳目之所经与典籍之所载,可以裨益学问、扩充见识者,辄取片纸书之,纳蔽箧中”。如此积累十余年,遂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结集成书,命名为“澄怀园语”。在立身为人方面,《澄怀园语》主张重视内心的修养,培养善念,克制恶念;与人交往要以诚相待,对于自己力不能及的事不要随便应承,免生怨恨。在居官为政方面,主张要清正廉洁,克制欲望,抵制诱惑,同时还要以身作则,正身率下。在读书治学方面,要能够守正,不能哗众取宠,故作奇谈怪论。《澄怀园语》与《聪训斋语》一样,对张家子弟产生了重要影响。张廷玉的四个儿子若霭、若澄、若淑、若淳亦先后入朝为官,各有建树。
01.凡人得一爱重之物,必思置之善地以保护之。至于心,乃吾身之至宝也。一念善,是即置之安处矣:一念恶,是即置之危地矣。奈何以吾身之至宝使之舍安而就危乎?亦弗思之甚矣!
所有的人得到了一件喜爱贵重的东西,都会想着放在稳妥的地方保护起来。心是我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啊。一个念想是好的,就是把心放在安稳的地方了;一个念头是不好的,就是把心放在危险的地方了。怎么能让我身上最宝贵的东西离开安稳的地方而被放在危险的地方呢?考虑问题也太不谨慎了。
02.昔我文端公,时时以“知命”之学,训子孙。晏闲之时则诵《论语》,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盖穷通得失,天命既定,人岂能违?彼营营扰扰,趋利避害者,徒劳心力坏品行耳,究何能增减毫末哉!
先兄宫詹公,习闻庭训,是以主试山左,即以“不知命”一节为题。惜乎!能觉悟之人少也。
过去,我父亲文端公常常以“知命”的学问来教导子孙。
平时闲暇的时候,就背诵《论语》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一章。大概一个人的困窘和通达、得到与失去,都是天命所决定的,人力哪里能违背呢?那些一味钻营,平添纷扰的人,不过是白白花费心思和力气,坏了自己的品行罢了,到底哪里能增减一分一毫的运气呢?我先兄宫詹长期受此庭训,所以主试山东的时候,就以“不知命”这一节来命题。
可惜啊!能觉察明悟到此道理的人很少。
03.一言一动,常思有益于人,惟恐有损于人。不惟积德,亦是福相。
说每一句话、行每一件事,总要想着对别人有好处,唯恐对别人有损害。这不仅是在积德,也是成就自己的福气。
04.向日读书设小几,笔砚纵横,卷帙堆积,不免踞己之苦;及易一大几,则位置绰有余地,甚觉适意。
可知天下之道,宽则能容,能容,则物安而已,亦适。
虽然宽之道亦难言矣!天下岂无有用宽而养奸贻患者乎?大抵内宽而外严,则庶几矣!
过去读书安置一张小桌子,上面笔和砚台横七竖八地放着,书本纸卷堆在一起,还免不了自己也蜷缩着难受;等到换了一张大桌子,地方就绰绰有余,很觉得舒适惬意。由此可知,天下的道理,宽大就能容得下,容得下就能让东西安稳而自己也觉得舒适。虽然如此,宽大的道理也难以一言以蔽之。天下难道没有因为宽大而纵容奸人留下祸患的例子吗?大概内心宽大而表现得比较严格,就差不多了吧
05.人生荣辱进退皆有一定之数,宜以义命自安。余承乏纶扉,兼掌铨部,常见上所欲用之人,及至将用时,或罹参罚,或病,或故,竞不果用。又常见上所不欲用之人,或因一言荐举而用,或因一时乏材而用。
其得失升沉,虽君上且不能主,况其下焉者乎?乃知君相造命之说,大不其然。
人生的荣耀耻辱进步退步都有一定的命数,应该安于天命。我暂时任职于中枢,兼掌吏部,常常看到皇上所想要重用的人,等到将要重用的时候,有的已经被参劾,有的生病,有的故去,最后竟然没有受到重用。又常常看到皇上所不想要重用的人,有的因为他人一句话的推荐而受到重用,有的因为一时没有堪用的人而受到重用。一个人得到和失去、在官场上的上升和下沉,即便君上也不能做主,何况地位更低的人呢?所以君主和宰相能够掌控命运这种说法,其实并非如此。
06.为善所以端品行也。谓为善必获福,则亦尽有不获福者。譬如文字好则中试,世亦岂无好文而不中者耶?但不可因好文不中,而遂不作好文耳!
做好事,是为了端正自己的品行。说做好事一定会获得福报,那么也颇有没有获得福报的人。好比文章写得好的人能够中举,世界上难道没有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没有中举的人吗?只是不能因为好文章没有中举就因此不写好文章了吧。
07.古人以“盛满”为戒。《尚书》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盖席丰履厚,其心易于放逸,而又无端人正士、严师益友为之督责匡救,无怪乎流而不返也。譬如一器贮水,盈满虽置之安稳之地,尚虑有倾溢之患;若置之欹侧之地,又从而摇撼之,不但水至倾覆,即器亦不可保矣。处“盛满”而不知谨慎者,何以异是?古人以“盛满”为戒。《尚书》说:“世代相袭、享受俸禄的家庭,很少有能够遵守礼制的。”大概祖上遗产丰厚,心就容易放纵安逸,又没有品行端正的人、严格的师长和有益的朋友为他们监督指教、挽回过失,就难怪鼎盛的局面会流逝而不复返了。好比一个容器,装水装满了,即便放在安全稳妥的地方,尚且顾虑有倾覆溢出的可能;如果放在倾斜的地方,又在一旁摇晃撼动它,不仅水会倾倒在地上,就是容器也保不住了。处于“盛满”的位置上而不知道谨慎从事的人,与达有什么区别呢?
08.人生乐事,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服饰之鲜,饮馔之丰洁,声技之靡丽,其为适意者皆在外者也,而心之乐不乐不与焉。惟有安分循理,不愧不怍,梦魂恬适,神气安闲,斯为吾心之真乐。彼富贵之人,穷奢极欲,而心常戚戚、日夕忧虞者,吾不知其乐果何在也?
人生中快乐的事,如房屋的美轮美奂,妻子侍妾的体贴照顾,衣服配饰的鲜艳明丽,饮料饭菜的丰盛洁净,声色技艺的奢靡华丽,这些都是外在的舒适,而内心的快乐与否与这些无关。只有安分守己、遵循天理,心中没有愧怍,做梦的时候也恬然自适,精神气度安稳舒闲,这才是我心中真正的快乐。那些富贵的人,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内心常常感到恐惧不安,日夜忧虑,我不知道他们的快乐到底在哪里啊。
09.大聪明人当困心衡虑之后,自然识见倍增,谨之又谨,慎之又慎。与其于放言高论中求乐境,何如于谨言慎行中求乐境耶?
真正有大聪明的人,在苦心冥想仔细思虑之后,见识自然会成倍地增加,再谨慎也不为过。与其在放纵的高谈阔论中追求快乐的境界,哪里比得上在谨慎的言谈和行动中追求快乐的境界呢?
10.人臣奉职惟以公正自守,毁誉在所不计。盖毁誉皆出于私心,我不肯徇人之私,则宁受人毁,不可受人誉矣!
为人臣子的人,担任职事只要公正处之,守住自己的原则,毁谤和赞誉则不在考虑范围之中。因为毁谤和赞誉多是出于人们的私心,我不肯曲意顺从他人的私心,那么宁可受到毁谤,也不能受到赞誉。
11.人以不可行之事来求我,我直指其不可而谢绝之,彼必怫然不乐。然早断其妄念,亦一大阴德也。若犹豫含糊,使彼妄生觊觎,或更以此得罪,此最造孽。
人之精神力量,必使有余于事而后不为事所苦。如饮酒者,能饮十杯,只饮八杯,则其量宽然后有余;若饮十五杯,则不能胜矣。
有人以办不到的事来请求于我,我直接指出这件事不可以办而谢绝对方,对方一定愤怒不高兴。然而早早切断他不切实际的念头,也是积一桩大的阴德。如果心存犹豫,言辞含糊,使对方不切实际地生出觊觎之心,甚至因此而获罪,这是最造孽的事。人的精神和力量,一定要使之对事情有余地,这样才不会为事情所牵累苦恼。好比饮酒,能饮十杯,而只饮八杯,这样就能保持酒量宽大,并且留有余地;如果非要饮十五杯,就不胜酒力了。
12.处顺境则退一步想,处逆境则进一步想,最是妙诀。余每当事务丛集、繁冗难耐时,辄自解日:“事有更繁于此者,此犹未足为繁也。”则心平而事亦就理。即祁寒溽暑,皆作如是想,而畏冷畏热之念,不觉潜消。
处在顺境中的时候,就要做退一步的想法,处在逆境中的时候,就要做进一步的想法,这最是巧妙的要诀。我每每遇到事务堆积在一起,繁剧忙碌难以忍耐的时候,就这样自我开解:“事情还有比眼下更加繁剧的,眼下这些还算不上繁剧呢。”这样一来,心思自然平静,而事情也就这样料理了。
在严寒和湿热酷暑之中,也都作这样的想法,那么害怕寒冷和炎热的念头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默默消减了。
13.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尝记姚和修之言曰:“有钱用钱,无钱用命。”人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则于为官之道思过半矣!
做官的第一要务是“廉”。培养廉洁品格的方法,莫过于能忍耐。我曾经记下姚和修的话:“有钱的时候就用钱,没钱的时候就听任命运的安排。”人如果能拼命强行忍耐,不去接受自己不应得的钱财,那么在为官之道上也就领悟过半了。
14.余在仕途久,每见升迁罢斥事,稍出人意外者,众必惊相告日:“此中必有缘故。”余笑日:“宇宙中安得有许多缘故?”而人往往不信。予曰:“细思之,却有缘故。何也?命数如此,非缘故而何?”
我在官场时间长了,每每见到升迁或罢斥的事情,稍有出人意料的,大家一定会惊讶地互相议论说:“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缘由典故。”我总是笑笑说:“世上万事,哪里都有许多缘由典故在里面?”别人往往不信我的话。我说:“细细想来,确实也有缘由典故。是什么呢?命运天数就是这样,这不是缘由典故是什么呢?”
15.君子可欺以其方,若终身不被人欺,此必无之事。
倘自谓“人不能欺我”,此至愚之见,即受欺之本也。
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要说一个人一辈子不被人欺骗,这一定是不可能的。如果自己觉得“别人骗不了我”,这是最愚蠢的见识,也是受人欺骗的根本原因。
16.凡人看得天下事太容易,由于未曾经历也。待人好为责备之论,由于身在局外也。“恕”之一字,圣贤从天性中来;中人以上者则阅历而后得之;资秉庸暗者虽经阅历,而梦梦如初矣。
所有的人把天下的事情都看得过于容易,这是由于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对待他人喜欢做求全责备的言论,是由于身在局外,没有体会到其中的艰难。“恕”这个字所承载的品格,圣人贤者是从天性中获得的;天赋中等以上的人是通过阅历而获得的;资质过于低劣的人即便经过阅历,也仍然像开始一样毫无觉察。
17.李峤平日卧青纯帐,帝以为太俭,赐御用绣罗帐。
峤寝其中,达晓不安,怪而生疾。此等事,人或以为矫,而以予素性论之,则知其必然。予蒙恩赐衣冠器具之华美者,对之实有局蹐不宁之意,惟有什袭珍藏,以示子孙,不敢轻自服用也。
李峤1平时睡在青色的粗绸制成的帷帐里,唐太宗认为他这样太过俭朴了,赐给他皇帝用的有绣纹的罗织帷帐。李峤躺在里面,整夜都不安稳,莫名其妙地生了病。这类事情,人们可能认为是矫情,而以我一向的性情来说,就知道这是必然的。我蒙受皇上施恩赏赐的锦衣华服、宝物珍器,我看着它们实在是有些局促不安的感觉,只能将它们仔细包裹起来,留着向子孙展示皇恩,不敢轻易自己拿来使用。
18.凡人于极得意、极失意时,能检点言语,无过当李峤(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大臣,累官监察御史。
之辞,其人之学问器量,必有大过人处。
那些在非常得意或非常失意的时候,还能够言行谨慎,不说有失妥当的话的人,他的学问和气度,一定有很大的过人之处。
19.予生平登山游览,祗至半山,而不登其巅;入寺登塔,亦止于一二层,而不蹑其顶。盖身体赢弱,不敢为竭力事。且承先人训,时存知足之心,切凛高危之戒也。不意中年,受国家厚恩,官阶荣显,超轶等伦,尝清夜自思,汗流浃背。叹日:竞造浮图绝顶,高出云表矣!是岂予之初心哉。”
我一生登山游览,都只到半山腰就停下来,而不登上巅峰;到寺庙里去登塔,也在一二层就停下,而不登上塔顶。
这大概是因为我身体赢弱,不敢做那些用尽气力的事。而且承教于先人,常常存着知道满足的心思,仔细敬畏地遵守位居高处就有危险的教训。没想到人到中年,受国家深厚的恩惠,官做到了荣耀显赫的品阶,超过了同侪。深夜自己琢磨起这些事来,因为惶恐而汗流浃背,感叹道:“竟然登上了佛塔的绝顶,高高地处在云端了。这哪里是我最初的心意啊!”
20.吕叔简曰:“做官大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圣贤胼手胝足,劳心焦思,惟天下之安而后乐;众人快欲适情,身尊家润,惟富贵之得而后乐。”予爱其语,书一通于座右。
吕叔简1说:“做官都是痛苦的事,为官的原本是辛苦的人。官职更高一点,责任就更大一点,所需的忧思和勤慎就更多一点。圣贤做官极其辛苦,手掌和脚底都磨出了老茧,忧心苦思,只有在天下都安定之后才能感到快乐;普通人做官满足自己的欲望,放纵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得到尊贵的地位,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只要得到了多音字组词富贵就感到快乐。”我喜欢他这番话,写下来摆在桌边。
21.山东曹县吕道人,不知其年,问之亦不以实告,大约在百龄内外。……以针砭为人疗病,辄效。赠以财物不受,日:“天下之物,那一件是我的!”人日:“聊以表吾心耳!”答日:“天下之物,那一件是你的!”此二语,予最爱之,可以警觉天下之贪取妄求而不知止足者。
山东曹县有位姓吕的道人,不知道多大年纪了,问他他也不如实相告,大概在百岁左右吧。……吕道人以针砭为人治病,即刻见效。被治好的人送他财物,他不接受,说:“天下的东西,哪有一件是属于我的!”别人说:“只不过是表达一点心意而已!”吕道人回答:“天下的东西,又有哪一件是你的!”这两句话,我最喜欢,可以警醒天下那些贪婪索取和不切实际地追求而不知道满足的人。
22.凡人度量广大,不嫉妒,不猜疑,乃己身享福之相,于人无所损益也。纵生性不能如此,亦当勉强而行之。彼幸灾乐祸之人,不过自成其薄福之相耳,于人又何损乎?不可不发深省。
那些度量宽广博大,不嫉妒猜疑别人的人,是自己享有福泽的表现,对别人无所谓好坏。纵然生性不是这样的,也应该努力去这样做。那些对别人幸灾乐祸的人,不过是养成自己缺少福泽的德行罢了,对别人又有什么损害呢?关于这一点,不可不深思反省。
23.司马温公曰:“受人恩而不忍负者,其为子必孝,为臣必忠。”又日:“言不可不重也。夫钟鼓叩之而后鸣,铿訇镗搭,人不以为异;若不叩自鸣,人孰不谓之妖耶?可以言而不言,犹之叩而不鸣也,亦为废钟鼓矣!”又《无为赞》日:“治心以正,保躬以静;进退有义,得失有命;守道在己,功成在天。夫复何为?
莫非自然?”此数则皆格言中之浅近可行者,当书之座右。惟是“受人恩而不忍负”一语,其中正自有道。
当受恩之时,必审视其人,可受而后受之;若不可受而亦受,而时存不忍负之心,必至牵缠局踏,身败名裂,载胥及溺,不可不慎也。
司马光说:“受过他人的恩惠而不忍心辜负(他人请托)的人,做儿子一定很孝顺,做臣子一定很忠诚。”又说:“说话这件事不可以不重视。钟鼓敲了才会响,纵使发出的声音铿然洪亮,人们也不觉得怪异;如果不敲就响了人们难道不觉得有妖异吗?该说的话而不说,就好像敲了钟鼓却不响,就是坏掉的钟鼓了。”另外,《无为赞》说:“用正来修养内心,以静来保养身体;仕途上的进退自有道理,人生的得失自有命数;遵守大道在于自己,而能否成功取决于上天。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这一切都是自然的。”这几句都是格言中意思浅近可以施行的,应该写下来摆在桌上作为镜鉴。特别是“受过他人的恩惠而不忍心辜负(他人请托)”这句,其中正有一番道理。在受人恩惠的时候,一定要考察这个人,可以接受才接受;如果不可以接受却还是接受了,而时常存着不忍辜负之心,一定会落得牵扯进繁杂的事件里而倍感局促,甚至身败名裂,走向沉沦的下场,这一点不可以不慎重。
24.古人云:“教子之道有五:静其性;广其志;养其材: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
古人说:“教养子弟的方法有五个方面:使他的性情稳定安宁;使他的志气广阔宏大;养成他的才干;鼓动激励他的勇气;批评他的过失不足使之改正。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
智能推荐
- 上一篇:陈宏谋家书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陈宏谋简介
- 下一篇:聪训斋语名句翻译及作者张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