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谋家书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陈宏谋简介
【陈宏谋家书】陈宏谋
作者小传陈宏谋(1696-1771),原名弘谋,后因避乾隆皇帝讳改宏谋。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今桂林)人。雍正元年(1723年)中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后因病致仕,谥文恭。清朝中叶有代表性的地方官员、学者和思想家。陈宏谋长期担任地方官员,先后任扬州知府、江南驿盐道、云南布政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甘肃、江西、陕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江苏等省巡抚,陕甘、两广、两江、湖广等地总督,任经十二行省,卓有政绩。乾隆皇帝亲书诗词,称赞他“允惟力沟洫,才可课耕桑”。
陈宏谋深孚名望的作品是他在公余之际辑录前人在修身养性、读书齐家等方面的著述,编订而成的《五种遗规》,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在自我道德行为修养方面的理念,问世后即成为当时启蒙教育的教材,清末新学堂兴起后,仍将其作为修身教材,影响深远。
编者按《陈宏谋家书》是陈宏谋传世家书的汇编,收录陈宏谋自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间寄给其嗣子陈钟珂等的家书20封,内容包括自叙居官生活,教导子弟读书,关心家庭经济情况等,生动地表现了一位长期在外地做官的老人对家庭的牵念。虽名为“家书”,但其为子孙留下的家训思想尽述于其中。在科举是选拔人才唯一途径的时代,陈宏谋非常重视子弟教育,要求他们勤于读书,但这不只是为了登科进仕,追求虚名,更重要的是要他们提升道德文化修养,成为有用的人。陈宏谋为官清廉,要求家人勤俭自律,但不要吝啬钱财,乡里有事要慷慨解囊。陈宏谋自叙为官的经历,认为要尽可能为百姓办实事,不能贪图安逸。他居官多年,感念皇恩,在家书中不吝笔墨地记录了一些君前奏对的细节。
01.总是读了许多书不能变化气质。其不能变化气质,则由见解不广、不大,故刻刻皆气性用事也。
读了许多的书还不能使气质修养发生改变,是由于见识不够广泛宏大,因此时时刻刻都将气性用出来的缘故。
02.到家以后,行止坐卧总不离书本方好。纵有往来酬应,稍可抽身即亲书籍。丢荒半日,必要补足,才可谓之好学。吾向年觉得外务皆可缓可缺,而每日读书工夫不可缓,亦不肯缺者,非不近人情也,心乎好之,乐此不疲耳。必如此才有进益。
到家里之后,无论做什么都不要离开书本才好。即便有人情往来上的应酬,稍有空闲也应该立刻拿起书来。荒废了半天的光阴,一定要补回来,这才算得上是好学。我过去一直认为,外在的事务都可以缓一缓,甚至可以缺失,而每天读书的功夫却不能缓下来,也不能缺失,这不是不近人情,心里真的喜爱,对读书是乐此不疲的。一定要这样才能有进步。
03.自总角受学以来,未曾一日无师,未曾一日不读书,更未曾有无书可读之苦。就所读之书,亦自不少,性灵尽可读书,而未能出人头地,非自己工夫不纯熟之故乎!中与不中,故有定数,所紧要者,终在将来学业精选,做一个可止可仕,有体有用之人,才是吾之期望。目下得第与[否]非不切望,然吾意实不止此也。
(你)从总角1之年读书以来,没有一天没有老师在旁指导,没有一天不读书,更没有过无书可读的苦恼。这些年来所读的书,自然也是不少,性情灵动,又尽可以读书,而没能出人头地,不是因为自己的功夫还没有下到的缘故吗!这次考试中不中,自有定数,真正要紧的,到底还是将来学业能不断精进,成为一个既能退守又能人仕,既有道德修养又有治世才干的人,才是我对你的期望。对于眼下这次考试能否中第,我不是没有殷切的期望,只是我的意图不止于此。
04.王府坪房屋想已完工,墙基不必求多,能如前约可矣。所争几寸亦不必较,终身让到底,所亏亦有限。
王府坪的房子想来也已经完工,墙基不用要求太多,能像一开始说好的那样就行了。不必为了几寸的高低去计较,一辈子谦让到底,所受的亏损也是有限的。
05.连次召见,所问中外事,惟就所知见以对,不欺人,亦不害人。每次奉派挑选,惟有概谢嘱托。空空洞洞,人之怪与否,所不计。只求此心无他,可以对至尊耳。
连续几次被皇上召见,问及朝中和外面的事务,我都只就自己所知道和看见的回答,不欺瞒皇上,也不加害同僚。
每次奉命挑选举人,也都只能一概谢绝他人的嘱托。空空洞洞,别人怪罪我与否,我都在所不计。只希望此心没有杂念,可以坦然面对皇帝罢了。
06.闻至期有演戏之举,如此上寿,远近难得,郑重热闹亦所宜然,但家乡非城市可比(贫乏艰难),一有唱戏之举,远近村坊不免受累,费财劳众,又非祝寿之本意。闻从前,于本村中每家酌帮钱米,以作款客之用,实为远近同乐又彼此相安。但恐此时家中未必能有此力量,仍不如乡下不唱戏为妥。
听说到时候有演戏的安排,这样的高寿,在远近乡里都算是难得的,郑重其事地庆祝也是应该的,但是我们家乡下不比城市,物资贫乏,生计艰难,一旦请人来演戏,远近的村社都难免受牵累,花费钱财、劳动众人,这就不是庆祝寿诞的本意了。我听说从前有向本村中各家酌情提供钱米,用于待客的办法,其实是为了远近乡邻能同乐又彼此相安。但恐怕现在家中没有这个能力,仍旧不如以乡下不演戏为稳妥。
07.九月寿辰势所不容己,竟至戏筵六日!诸物甚贵,费至一千四五百两!……若以此银仿照大太爷前岁将所费作为修理桥路,岂不经久有益耶?悔之晚矣!
九月生日的时候迫于情势1不得不大操大办,竟然到了一连六天唱戏饮宴的地步!各项事物都价格不菲,花费达到了一千四五百两!如果把这些钱仿照前年大哥做的那样用于造桥修路,难道不是更有持久的意义吗?现在后悔也晚了。
08.能耐烦劳,而又责己恕人,此中造无量之福,不专在家庭骨肉间,而于家庭骨肉间尤不可少此一段工夫也。此理甚大,做得一分,有一分之意,行得一日有一日之益,留意勉之。近看似乎吃亏,远计终有便宜也。
能够耐得住烦难劳苦,而又能严于律己、宽恕待人,这种修养可以产生无限的福泽,不仅仅在家庭亲属之间,而在家庭亲属之间,尤其不能缺少这样一种修养。这个道理非常重大,做到一分,就有一分的意境,力行一天,就有一天的进步,要留意努力去做。短期看来好像吃了一点亏,长久考虑总是有便宜之处的。
09.最怕者,不愁吃,不愁穿,也不念吃从何来,穿从何来,而一切器物、家务则立定主意不肯多管。所以人愈多而愈无人管事。其实并无真难管之事,只是不肯在心,视同寄住之客人,此吾生平最恨也!近来未免常以此生闷。想家中排场亦大约相同,竞须时时破口说说!若得将此习减去一二分,则家中受一二分之益。家与国无二理也。朝廷设官非不多也,而不以民事为事,止图“自了”,以为得计,则民不受官之益,反觉多官之为累矣。直谓之无良心可也。
最怕的是那些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想想吃是从哪来的、穿是从哪来的,对于家中的一切器物、事务都打定主意不多管的人。这样一来,家里人越多,反而越没有人管事。其实家里并没有什么真正难管的事,只是大家都不上心,把自己当成是寄住的客人,这是我这辈子最讨厌的事!近来不免经常因为这事感到烦闷。想来家里的场面事情大都相同,没什么出奇的,竟然需要不时地出口命令!如果能将这种习气减少一二分,家里就能获得一二分的好处。家与国是一个道理。
朝廷设置的官职不少,但如果官员不把老百姓的事当事.只求自己安稳舒适,以为自己的小算盘得逞,却不知道这样一来,老百姓没有从官员处获得庇护,反而会觉得当官拿俸禄的人多了是自己的负累。这样的人当官真可以说是没良心了。
10.原不甚忙,苦于记性更差,随说便忘,看书解闷,随看随忘,有看到后面即忘记前面者。始知前此壮盛,精神足则聪明亦足,智虑亦足,今则不可再得。悔前此何以不上紧用功,何以不上紧办事!办得一件即得一件,似无益于己。而有益于人,即系有益于己。今则明知有益而力不从心矣。前此亲友及家中诸人,无不以我过于认真、太喜办事。幸而如此,尚有一一办就之事,十件中必有数件有益,可以垂之将来者。若当日一入官场即作“自了汉”,只图己身不受烦劳,不耽干系,稍有烦劳干系,便不肯办,则今日岂能免于“宝山空归”之悔耶?岂不辜负了我祖、父费心吃苦盘我读书,望我成名一场?更重负了皇上任用之恩,半生之爵禄,一门之衣禄耶!且忆我自五岁入书堂,年年苦读,所读之书,句句讲求,所作之文,篇篇要好,幸而成名。只博得此虚名虚位,饱暖一生而已。若论饱暖,命中注定,即不读书、不应考亦未即至饥寒。
岂可以受爵食禄即为了一生之大事耶?
原本不怎么忙碌,苦于现在记性更差了,话刚说了就忘,看书解闷,也是边看边忘,有时候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这才知道原先年轻力壮的时候,精神完足听力视力都好,智慧思考也充分,这样的状态如今却已经不能再有了。后悔原先为什么不抓紧时间用功读书,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办事!事情办一件就算完成一件,似乎对自己没有好处。但是对别人有好处,也就是对自己有好处。如今却明知道有好处,想办也力不从心了。原先亲戚朋友和家里人,没有不认为我太过认真,太喜欢办事的。幸好这样,过去逐一办成的事,十件里头总有几件是好的,可以传于后世。如果当初一进入官场就开始做只顾自己的“自了汉”,只求自己不受烦难劳累,不承担一点于系,稍有烦难劳累、干系重大的事,就不肯去办,那么今天怎么能免除“入宝山而空归”的遗憾呢?这样一来,难道不是辜负了我爷爷和父亲辛苦供我读书,期望我成名的努力吗?更是严重地辜负了皇上任用我的大恩,辜负了授予我的半辈子官爵俸禄和一家人的衣食用度啊!而且,回想起来我从五岁进入学堂,年年苦读,所读的书,每一句都务求深刻理解,所写的文章,每一篇都要求精益求精,幸而科举扬名。如果不做实事,那么这样的辛苦只换来一些虚无的名声和官位、爱组词一辈子的衣食无忧而已。但衣食无忧原是命中注定的,即使我不读书、不参加科举,也未必会忍受饥寒,又怎能将领受官位和俸禄当作一生的大事呢?
11.好名声是不可少的。至于“利”字则不能强,亦不必设计苦求,命中原有定数。况天下来有官久而至于乏衣食者。只怕苦心求利,不顾声名,转至后来衣食不继,面目可憎,难以见祖宗,难以见亲友耳。
好的名声是不可或缺的。至于“利”就不能强求了,也不必苦心计划去获得,命中自有定数。况且天下没有人长久做官还会缺衣少食的。就怕苦心追求利益,不顾惜声誉和名望,最后反而落得衣食不继、面目可憎,难以面对黄泉下的祖宗,也难以面对世间的亲朋好友了。
12.毕竟精神不济口口忘记事情,而说话则有前无后,笔下亦写不出。始悔从前要做便做,可以如意,不仗别人,而彼时仍不免有因循误事之处一.叉幸从前于有益之事,时时要办,人不能阻,自己亦不肯甘休,故勉强行之,所到处犹有一二件可以问世,可以问心。
若彼时听友人相劝,诸事可以不必,何苦过于费心,则定无一措施之事,岂不更觉宝山空归,虚度光阴耶?
悔之无及耶!
现在到底是精力不济,总是忘记事情,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写文章也觉得困难。从前做事想到就能做到,可以随自己的心意,不仰仗别人帮忙,现在才懊悔那时候不免有因循守旧而耽误了事的地方。又庆幸从前对于有好处的事情,总想要办,别人拦也拦不住,自己也不肯善罢甘休,因此总能勉力办成,所到任的地方总有一两件事办得可以传之于世,可以问心无愧。如果当时就听朋友的劝告,所有的事都不是必须的,何苦过于花费心思,那么一定没有什么办得成的事,岂不是更觉得人宝山而空回,虚度了这么多年的光阴吗?那样的话后悔就更没边了啊。
13.吾今看书虽不能记而不肯不看;究竟看而不能记,增有所得,比不看者较好,吾因此不解诸人之终岁闲闷,不肯一亲书卷,竞似自己学问已足,才识已竞,何必看书?我现在看书即便记不住也不能不看;坚持看书而记不住,不能有所收获,也比不看书要好一些。我因此不能理解许多人一年到头清闲烦闷,也不肯稍稍读一点书,竟然好像自己的学问已经足够,才华见识已经完备,何必再看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