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袁采《袁氏世范》古代家风家训
宋·袁采《袁氏世范》。
1.性不可强合。
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亲的莫过于父子、兄弟。但父子、兄弟之间 也有不和睦的,父子不和或许是由于父母督促子女向上学好,兄弟 不和或许由于争财分物。也有父子间不由于督促学好、兄弟间不 是争分财物而产生不和的,世人见到这种不和,想从中间分清是非 往往找不出任何理由。大凡人的性情有宽大缓慢、有狭小急躁、有 刚暴、有柔弱、有严肃持重、有轻浮浅薄、有崇尚节俭、有任性放纵、 有喜好闲静、有喜欢广结广交、有善从小处着眼、有善从大处着眼, 这是由于人所禀持的本性各不相同。父亲想要孩子的性情合于自 己的要求,孩子的性情未必能达到这一点;哥哥想要弟弟的性情合 于自己的要求,弟弟的性情未必能达到这种要求。他们性情不能 达成一致,那么他们的言行也就难以适合对方要求,这就是父子兄 弟不和的总根源。况且每临办事之际,一方以为是、一方以为非, 一方以为当先、一方以为宜后,一方以为当急、一方以为宜缓,人性 是这样难以整齐划一,如果都要求对方与自己完全一样,一定就会 引起争论,争论一时难以取胜,就会再三不断发生争论,不和睦的 情况就会开始发生了,有的甚至引起终身失欢。若悟透这个道理, 为父兄的人,能够通达子弟的性情,不苛求子弟与自己完全相同; 为子弟的,要尊重和顺承父兄的意见,不要指望父兄一味服从自己 的意志,那么在办事的时候就一定互相和谐相处,没有乖张、争斗 的忧患。孔子说:“对待父母,发现他们有错误就要多次提出建议, 如果发现他们心里没想通、一时不接受建议,要继续尊重他们并不 违背他们的意愿,按照他们的指示去做而无怨言。”这就是圣人教 给我们的重要的和家之术,应该引起深思。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和儿女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常常陷进这 样的痛苦:没有原则性重大冲突,却在日常小事上纷争不断。这是 某些家庭成员企图以自己的个性来统一其他成员的个性、或者要 求其他人员与自己的个性保持完全一致的结果。人的个性是一种 定型了的性格惯性,征服人的个性是一场永远没有胜利的战争。
人只能注重履行自己在家庭中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绝不能与他人 的个性展开决战,否则就会日渐变成一个既折磨他人又折磨自己 的虐待狂。
2.处家贵宽容。
自古以来,在人伦关系中贤人与恶人就互相错杂在一起。要 么父子不能都有贤德,要么兄弟不能个个美善,要么丈夫游手好闲 和放荡,要么妻子强悍暴躁,很少有哪家不犯这些毛病的,即使是 圣贤碰到这种情况也无可奈何。身上患了疮痍和疣赘,虽然十分 讨厌,但不能立即把它除去,只有宽大为怀地来对待这些事。能够 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心中就安然了。古人所以认为父子、兄弟、夫 妇间的是非别人难以辨清就是这个原因。
古代的家庭大多是数世同堂的大家族,家庭成员的素质更是 良莠不齐。对于那些品行不端的家人既无力改变他,又不能开除 他;正像自己身上的疮毒一样虽然十分可恶但又一时无法把它切 除,因为这可恶的疮毒已经构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对待那些 不成器的家人,要有大局意识和宽大、隐忍的胸怀。现代社会的家 庭关系虽然已经变得十分简洁和单纯,但也会出现势不两立的痛 苦,只有把对待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家人,像对待自己身上的疮毒一 样宽容并进行耐心疗治,才能保持家庭的稳定与进步。
3.人有子.须使有业。
人有儿子,一定要使他从事一种职业。贫贱人家的子弟有职 业,就不至于陷进饥寒;富贵子弟有职业,就不至于为非作歹。凡 是富贵子弟沉于酒色、好赌博、变换奇装异服、炫耀车马、与一批小 人为伍,以至于招致破家,等等,所有这些不是他们成心不成器,而 是由于他们没有固定职业来打发时光,于是就动起了做坏事的念 头。小人帮助他们为非作歹,就是为了从中谋取钱财之利,常常见 缝插针地促成他们进行破坏。子弟应该深切反省和醒悟。
职业是集中和串联劳动价值的生命线,是实现人生抱负的唯 一进路,是谋生最起码的手段,也是充实生活和释放精力最健康的 渠道。富家子弟没有生活和生存的压力,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尽情 享受生活的问题,难免会因变换玩法而违法乱纪。只有选择一门 职业或学业,才能把他们的旺盛精力和时间吸纳到学习和创造的 轨道,随着这条轨道不断向纵深推进,不仅能使他们的精力和时间 断然与玩乐生活做出切割,而且还能带动现在的生活和已有的事 业一同获得充实与进步。否则,富贵而无所事事的生活会空虚得 六神无主,而在人世间,除了学习和创造以外,不存在没有代价的 快乐。
4.背后之言不可听。
家中只要有子弟及妇女在外面喜欢传递一些风言风语,那么 即使与圣贤同居在一起,也不能不引起争端。况且任何人做事不 可能都是对的,不可能都符合他人意愿,哪里能避免背后不被人评 议?背后的议论,如果不被人传递,被议论者就不会知道,哪里会 引起纷争呢?只要背后的议论被主人听到,就难免不开始积累怨 恨。何况经过两次传递那些议论,传递者又从中增加和改变一些 内容,势必引起两家的怨.}艮牢不可解。只有那些高明的人能对背 后之言不去听信,喜欢传话的人就无法离间他的亲友。 www.yipinjuzi.com
喜欢背后说人是非的人,是懦弱、阴险和心界不宽的表现;而 喜欢将背后之言予以传递的人,要么是胸无城府仅仅出于谈话时 出卖一方、讨好一方的目的,要么是出于添油加醋、借刀杀人的险 恶用心。总之,喜欢传递背后之言的人,是在人与人之间制造矛盾 的始作俑者,是一种最恶劣的品行。聪明的人首先明白背后之言 是他人内心不快的一种必然反映,只要还没有演变成公开的对抗 性行动,是不必过分在意的。至于他人传递而来的背后之言,又是 夹杂着议论者的语境、偏见和传递者个人目的的混合产物,更是不 必在意的。这就省去了许多无聊的是非和麻烦,清净了自己的心 界和眼界。
5.子孙常宜关防。
子孙有过错,自家的父亲和爷爷往往都不知道,当官的人家更 是这样。大凡子孙有过错,都躲过父亲和爷爷的耳目,外人虽然知 道,都不过是偷偷地嘲笑,不会让他们的父亲和爷爷知道。特别是 居在乡间的大官,人们过来朝见他的时间都有限,一见面连称赞他 盛德的时间都不够用,哪里还敢说他的子孙的过错呢!况且,那些 。大官又自以为子孙很贤明,认为别人说他的子孙之过就是诬蔑,所 以,他们的子孙纵有弥天大错,家里的父亲和爷爷都不会知道。其 中即使有家训稍严的,但母辈又尽量包庇孩子的恶行,不让他的父 亲知道。富家的子孙不成器,不过沉迷酒色和赌博这些破家的事 情;官宦之家的子孙作恶就不止这些了。他们居在乡间,强行索要 他人酒食,强行向他人借钱借物概不归还,强买他人东西不付钱。
亲近一批小人,并指使他们仗势欺人。他们侵害善良,就不断编造 讼词虚妄兴讼。乡人如有失理犯法的事,他们就揽作是自己的事, 还美其名日“替人承担事件”;乡人中如发生争论,他们就伪造在外 做官的父祖的书信,去拜请州官和县官帮忙,以达到以曲为直的目 的。随意差人做事、借人舟船、胡乱收税、帮人免罪,以从中获取非 法收入作为酒色娱乐之用。还不止这些,他们的那些随从私下强 卖商家物品、强令吏人买物品、私下托付商税机构帮助购买物品 ……且统统都不偿还它应有的价值;甚至替吏人填补名额,为吏人 说情免罪,吏人如在收入上有所盈余,就责求他们要有所回报…… 其他各种狂妄的贪求也绝非一端,毫不体恤,这会影响他们父祖的 名声和拖累父祖陷于刑法之灾。作为父祖之辈,应该知道这些事, 要经常设关提防,经常询查暗访,或许就能免除这些危害了。
古代富贵之家的不肖子孙的种种恶行,至今读来,仍让人感到 似曾相识。这是一批四处巧取豪夺、唯一能够超越法纪也往往率 先践踏法纪的特权阶层,他们的邪欲不仅游离出天良和法纪之外, 而且也不惜将其父辈的清名与功业毁于一旦。为了防止子孙利用 长辈的权力去干祸国殃民的勾当,袁采先生提出了官宦之家要对 子孙常设关防并不断询访的措施,他当年最担心的是子孙犯下恶 行而父辈却一无所知。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领导干部同样也要 对子女严设关防,警惕出现对子女利用特权作恶的行为一无所知 的现象,当然更不能庇护、怂恿甚至参与子女巧取豪夺、徇情枉法 的犯罪行为了! 6.子弟贪缪勿使仕宦。
子弟中有愚蠢、荒谬的人,自然不能让他们做官。古人说:“治 理刑狱多积阴德,子孙就会兴旺。”又说:“施利于人又能让人不知 道是谁做的,就能得福。”假使一些愚蠢、荒谬的子弟当了官员,必 定把诉讼事全部委托手下小官们去办理,听任他们随意改变案情, 庇护恶人陷害善良,难道不与积阴德相反吗!古人又说:“我如有 过多的阴谋,是修道人的大忌。”又说:“陷害他人却使他人不知是 谁下的手,就会得到祸患。”假令现在这些当官的子弟贪污腐败,一 定会同手下的小官同流合污,出卖公权,变曲为直,使百姓深受 其冤却求告无门,难道不能算是阴谋吗!士大夫们请试图数遍 乡里三十年的官宦之家,现存能够自我保持的还剩几家?都是 前文所说的那些事情导致的。有远见的人请一定要相信我说的 这些话。
人们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这个“龙”的具体内容大抵不过是 追求金钱或权力的最大化。但是儿女中如果有愚蠢和贪婪的人, 绝不能把他们推上追求权力的道路;因为权力是涉及国计民生中 的大是大非问题。儿女一旦愚蠢无能,手中的权力容易被坏人所 挟持和利用,而自己最终也难逃干系;一旦贪婪成性,就会伙同手 下出卖公权、颠倒是非,他们是因掌控着政策法规而出卖政策法 规,而且是以执法者的身份垄断了出卖政策和法规的市场,这其实 是对人民的犯罪。古人对自己子女中的愚蠢、贪婪者当官尚且不 能容忍,那么,现在社会如果把愚蠢和贪婪的人推上领导岗位,更 是莫大的失察和罪过。
7.人之智识有高下。
人的智慧和见识本来就有高下不同的差别,这种差别甚至还 很悬殊。高者见下者,如同登高望远,没有看不到的;下者看高者, 如同在墙外想窥探墙里,什么都看不清楚。如果高下的差距小还 可以相互对话,如果相差太大,不如不要告诉他,说了只会白费口 舌。如同下棋博弈,若高下的水平相差不太大,还可以对弈一番。
如果让国手级别的人与连棋局都不认识的人对弈,结果会如何呢?
现代社会强调在权力上人人平等,但这不等于认为人们在智 慧和见识上都不分高下和整齐划一;人类自有史以来在智慧和能 力上就有高下之分。见识高者能把见识低者的前途一览无余,而 见识低者却看不到这一层,常常为自己定下了与见识高者同样大 的志向,结果是一出口讲话就让人感到啼笑皆非。这就启示我们: 智慧和见识高的人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和改造见识低下的 人,智慧和见识不足的人只能安心从事自己能做的眼前的事务,千 万不要为自己确立一些无力实现的空远的目标;这就让各种能力 都能避免一些错位的努力而能各得其所和各显身手。
8.人生劳逸常相若。
应该说,能在老年享受富贵的人,必定在少壮时期尝尽艰难, 吃尽苦头,从来少见少壮时期享富贵还能安逸到老的人。早年登 科及第和早年顶替父职的人,必定在中年阻逆不顺,但会在晚年得 到荣达。如果在仕途上没有遇到阻逆,会在生计方面陷入艰窘和 薄福,或为饥寒而愁,或为婚嫁而忧。如果早年仕途发达,没有经 历艰难困苦,加上继承父辈留下的基业雄厚,并且没有任何不如意 的事,这样的人多半不享高寿。造物主对人类命运变化的规律大 致是这几种类型。这中间也有自始至终享受富贵的人,那是有特 大福气的人,也是千万人中才有一个,不能把这当作普遍现象。现 在的人们往往费尽心机百般巧谋,都想不经受一点辛苦,就能享受 终身富贵,都是由于不明白这个道理,违背规律去算计,希望他们 的子孙从小就享受大富大贵,这是极其糊涂的想法,到底人力是难 以胜天的。
人生的幸福不是一件事先精雕细刻出来的工艺品,很难完美 无缺。要么在纵向的生命历程中苦乐不均,要么在横向的生活结 构中凸凹不平。往日的辉煌已经尘封在过去,它丝毫无法对未来 施以援手;今天的失败是对过去的总结,它无法抵御未来的幸福。
商界巨子和政界伟人未必能享有美满的家庭和强健的体格。人生 设计切忌有全福的妄想,也不能以中途的感受来推定终局。
9.谋事难成则永久。
大凡人们筹办任何事,即使是日常最小的事,也要几经不合而 难成,或者在接近成功的时候突然失败,或者已经失败复又成功。
经过这样几番周折之后,事情一旦成功就会获得永久的和平与安 宁,不再留有后患。如果偶然成功得太容易,以后一定还有不如意 的事发生。造物的精微玄机是这样难以推测和揣度,冷静下来想 想就会发现这个道理,就可以让人放宽心怀。
太容易成功的事情,往往不是昙花一现,就是暗伏危机;而几 费周折的事情,一旦成功就会从此永久地被征服并且得到了。注 定要成功的事情,即使到了失败的边缘也始终不让你退阵罢手;注 定要失败的事情,无论怎样顺利,其矛盾的各方已经日趋不可调 和。这就是世务的玄机。因此,对于容易成功的事,我们要高度戒 备;对于极其艰难的事情,我们要准确判定构成事件成功条件的运 行趋势。处在办事过程之中的人,应该没有情绪的涨落,只有智慧 的较量。
1 0.性有所偏在救失。
人的道德禀性来自先天生成的部分,各自都有所偏重,君子知 道自己有所偏差就通过他的学习修为来加以补救,就能成为道德 齐全的人。普通人不知道自己的禀性有偏差,就依据自己的偏差 直道前行,所以就有很多失误。在《尚书》所提出的用人九德之中, 宽容、柔和、厚道、安乐、顺从、正直、宽大、刚健、强硬等这些性格, 属于天资的部分,所谓明辨、骨气、能干、恭敬认真、坚定果断、温 和、方正、内心充实、讲道义等品质,是靠后天学习修为得来的。这 就是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的原因。后世之所以有性急的人佩饰熟 牛皮、性子缓慢的人佩带直弦,就接近这种意思。自己禀性中的偏 差,痛苦的是自己难以发现,必须征询他人的意见才会知道。
《尚书》所提出的“九德”,是理想人格所应具备的这样九种优 良品性:一、宽容但能明辨是非。二、柔和但能自我挺立。三、厚道 但能干。四、爱热闹但懂得严肃、慎重。五、随和但能果断。六、正 直但不失温和。七、雄大但能正派。八、刚健但有内秀。九、强硬 但讲道义。这九种品性无一种不是美德,无一种不止于至善,不仅 是古人的修身标准,即使对于现代人也不失为是一面修身养性的 明镜。人与生俱来可能拥有九种品性中的一种或几种,但如果不 通过后天的学习,就很难使这些自然的品性止于至善。例如:如果 宽容而不分是非、柔弱乃至无骨、厚道而不能干、随和而无主见,就 近乎懦弱、愚蠢和无能;如果正直而粗暴、雄大而邪恶、刚健而无内 秀、强霸而无道,就近乎鲁莽、专横与恐怖。后天的学习是对先天 品性的一种纠偏与增补,也就是修身养性的具体的展开过程。千 万不要把修身养性理解为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这是拉动自己 的个性向着文明的方向不断提升的过程,使之更利于适应社会、更 利于适应和掌握自己的未来。
1 1.处事当无愧心。
现在有某些人做些不善良的事情,庆幸他的行为没有被人看 见和听见,所以安然地自我放肆,没有任何畏忌。殊不知别人的耳 目可以被遮掩过去,但天上神灵的聪明却不可被遮掩。大凡我们 在处理事务的时候,只要是心里认为是可以的,心里认为是正确 的:别人虽然不知道,神灵已经知道了;我们在处理事务的时候,只 要心里认为是不可以的,心里认为是错误的,别人虽然不知道,神 灵已经知道了。我心就是神灵,神灵就是祸福,心不能被欺骗,神 灵也不能被欺骗。《诗经》说:“神灵体察万物精妙至极,令人无法 揣测,何况你哪能厌弃她呢?”佛家认为:即使心里知道神灵已经来 到身边,尚且无法窥见神灵;何况不信神灵就在左右,甚至厌恶神 灵的存在,这样的人什么坏事干不出来呢?
这里所谓的“心”,指的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道德良心,它应该 是人们做出一切决定的基本准则。特别是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良 心的鉴别作用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被贪欲压倒良心,纵然成功 得手,最终也难以逃脱来自自身的良心的审判与熬煎;良心的审判 不是虚无的,自己心中隐隐不安的部分,恰恰是外界危机未散的反 映,那些危机或许还有一天卷土重来,到底还是要让良心在追悔莫 及中得到恢复。一个干了亏心事的人,注定是在精神上失去了自 在和自由的人。那些做贼而心不虚的人、昧尽天良而心不慌的人 必定非奸即盗,他们的犯罪心理不被押上审判台都不会自动消除。
一切从良心出发,会使自己的一招一式显得充实而光明,会使自己 无论到何时何地都会显得坦荡而浩然。
1 2.为恶祷神为无益。
人们因为做善事没有成功,去向神灵祈祷,企求神灵暗中帮 助,即使没有奏效,但也言之无愧。至于做坏事而没有成功,也向 神灵祈祷,求神灵暗中帮助,难道不是欺骗神灵吗?!如果谋求做 盗贼也请神保佑,打官司无理也求神帮忙,假使神灵果真听从他们 的意见,帮助他们侥幸成功,这就是故意引起神灵发怒,自取祸端。
求神拜佛的问题,本是宗教范畴的事情;但是,在世俗生活中 总有这样一些现象让人屡见不鲜:一些为富不仁的奸商、一些恶贯 满盈的贪官污吏,总是在神殿中频繁地跪下犯罪之身,他们不仅祈 求神佛保护他们的罪过,而且祈求神灵为他们开辟更加辉煌的前 程。这其实无异于要求神佛支持、协助并伙同他们一起犯罪。他 ;们的行径在人间已为党纪国法所不容,难道还能在神佛那里获得 特殊的宠爱和鼓励吗?
1 3.小人为恶不必谏。
人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能够思虑再三并能检查反省自己,如果 不幸有过失,也在能够规劝和交谈的范围之内。如果放纵自己不 良的个性,胡乱说话和做事,或者明知不对却要故意这样做,这个 人必定挟带着凶暴强悍之气来排拒他人议论自己。善于处理乡间 事务的人,如果见到这种人,不但不敢对他进行规劝和教诲,而且 也不敢对他们进行评论,目的是为了远离侮辱。曾经看见一些人 不忍心看到平日交往深的朋友有过失,就私下里献纳忠言,结果反 惹对方愤怒,说:“我与你交情深厚,你也诽谤我呀!”孟子说:“对于 不仁之徒,哪能与他对话呢!”
中国传统文化常把迁善改过的精神视为一个人发展事业的增 益之道。但这种增益之道只会在一批有教养有成就的人身上发挥 作用。我们常常满含善意地对一些朋友或家人的缺点提出规劝和 忠告,结果被对方视为对他们的责骂和嫌弃,让我们感到百口莫 辨、自取其辱;只有听任他们被自己顽固的个性挟裹着向着一错再 错的方向不断沉沦。这种情形足以让任何一个有着社会责任心的 人痛苦万分,但是,现代教育居然又流行滥用“个性自由”的观念, 这就进一步为被教育者拒绝有益的教诲提供了更加时尚的理由。
朋友可以不再去多管闲事、自取其辱,但竞争激烈的商场和职场, 乃至由二人世界组成的爱情生活,是不会给一个无限放纵个性的 人留下任何一席之地的。
14.小人难责以忠信。
对于“忠信”二字,君子不坚守的很少,小人不坚守的居多。例 如:小人拿东西卖给他人,把坏的不好的东西打扮成新奇的东西, 把造假的东西冒充真实的东西。诸如在绢帛上涂上胶糊、在米麦 上淋水、在肉食上灌水、把药材换成其他东西,并且还用花巧的言 词来进行吹捧,仅仅就想把它们立刻销售出去,至于引起他人误食 误用,全然没有一点体恤之心。小人不忠的情况就是这样。欠了 他人财物,久久不予归还,人家如果索要,又再延期一个月.如到期 再来索要.又不归还,还要延期一个月,再次到期来索要,还是不 给,乃至于延期十几次仍旧不归还他人。工匠为人们制造器物,先 要收受人家的定金,责定他所需要的器物要在一个月内交货,人家 如期索要,他又交不出器物,再次约定一个月交货,人家再次如期 索要,还是得不到器物;乃至于不断向后约定十几次,还是像当初 一样得不到器物。他们不讲信用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其他的情 形更是难以尽数。小人成天到晚都是这样行事,大概不以为怪。
作为君子见到这种现象往往十分愤怒,径直要狠狠惩治他们,乃 ?至于打架打官司。如果君子能够自身反省,不做不忠不信的事, 并且可怜小人的无知,以及多音字组词他们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来为自己 谋求私利才这样做;这样一想.就可以把小人的行为稍可置之度 外了。
在商场上,造假贩假之风居然由来已久!在遥远的宋代,对于 小人的坑人害人的恶劣行径,君子只有“自省其身”、“置之度外”而 已,这是法制不健全的结果。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小人的造假贩 假的行为已经被列入司法打击的对象。但是,为什么伪劣商品还 常常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呢?这是职业道德的大面积滑坡从而抗拒 .和消解了法制的威力。古“德治”的手段只有劝善的作用,它只能 滋润有教养的君子;对于成心践踏天良、违法乱纪的小人,还得依 靠司法的铁拳予以惩治。“德治”和“法治”各有不同的对象和作 用,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风清气正地向前发展。
1 5.言貌重则有威。
在街巷商铺、茶坊酒店中,都是闲杂人员混杂汇聚的地方。我 们偶尔要经过那些地方,在说话和表情上一定要严肃庄重,就能远 离被轻浮戏弄和被侮辱的危险。如果有人在讥笑和议论,也不必 去听,如有遇到喝得大醉的人,应当立即回避,不必与他们计较就 可以了。
文中描述的市井街坊,是闲杂人员的乐园,也是是非易发和频 发的敏感地带;在那里,可因肢体碰撞而争斗,可因姿势构成挑衅, 可因眼神而问罪,这是一种崇尚油滑和暴力的黑暗角落。君子如 要经过这种地方之所以要自重言貌,就是要在气质上和这种氛 围拉开距离,以避免与一些不是对手的对手发生毫无意义的 战斗。
1 6.礼义制欲之大闲。
饮食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东西,不能没有,如果无理去夺取它, 就是贪得无厌;男女之事是人的欲望,不能没有,如果不是明媒正 娶却不庄重地互相亲近,就是奸yin;财物也是人们想得到的,如果 无理而获取,就是盗贼。人如果一味放纵贪欲,就要掀起争端引发 诉讼。圣王思虑事情原本如此,就创制礼法来节制人们在饮食和 男女方面的欲望;创制道义作为规定人们在财物上获取和给予的 准则。君子对于饮食、男女和财物这三种东西,即使知道是能正当 地得到的尚且不敢轻易地在言语上表达出来,哪敢还在心中萌发 这些胡乱的念头!小人却恰恰相反。
礼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人在饮食男女等欲望方面超出非理的界 限,义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在财物的取与方面超出非理的界限; 在这些欲望上一旦超出非理的界限立刻就会发生纷争和诉讼,有 的人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如果没有礼义的护栏,只有法律的 惩治作用,势必使社会犯罪率加倍提升,也会使整个社会的道德水 准全面下降。古人设置的以礼义为代表的道德规范,不仅能抢在 法律之先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和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而 且也大大降低社会的犯罪率,是增进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
1 7.不可轻受人恩。
居住乡里或旅行在外,不能轻易接受他人的恩惠。如果在我 还没有显达的时候,就接受了人家的恩惠,必定常常铭记在我心 中,每每与那人见面一次,都怀有敬畏之心。而他人也自以为曾有 恩于我,常常露出在道德上优越的神色。等到我荣达以后,全面报 答有恩之人肯定顾不过来,不去报答又在道义上有所亏欠。所以, 即使是一餐饭一件衣也不能轻易接受。前辈人看到有些人当官却 广泛地结交知己,警告他们说:“接受他人恩惠太多就难以在朝廷 中立足。”应该仔细地体味这句话。
从表面上看,作者主张“不可轻受人恩”的目的是为担心难以 回报他人,似乎显得过于拘谨和狭隘,其实作者有着更为深远的用 心。早年未显之时不报恩是无力回报,做官之后难以报恩是无权 回报;因为做官之后手中的权力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如 果用这种权力来回报私恩,势必动摇自己行使权力的公正性。为 了维护手中公权的公正与庄严,宁肯在做官之前就不轻受人恩,以 培育和存养自己正直、纯良的本性,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古 代知识分子的陶冶之功。作者还认为,人在做官之后不仅不能轻 受人恩,而且还不可广交知己,因广交朋友难免不受人恩惠,受恩 即是变相受贿,受贿难免不落进以权谋私的陷阱。前贤发出的“受 人恩多难以立朝”的感慨,至今仍然是对一批因疯狂受贿、以权谋 私而纷纷落马的腐败官员的最深刻的注解。
1 8.报怨以直乃公心。
圣人说“要本着正直、公正的原则来对待与我结仇的人”,最符 合中庸之道,应该可以普遍推行。大抵以怨恨来回击怨恨,固然不 足称道,但士大夫中某些想为自己博得宽厚美名的人,有时面对那 些过去与自己结仇的人所犯下的奸邪行为却故意放纵而不予惩 治,这都是虚伪做作且不近人情的行为。圣人所说的“直”的意思 是:对方是贤明的人,不会因为他曾经与我有仇而废弃他;对方如 果是不贤明的,也不会因他曾经与我有仇而格外庇护他。对于这 些人的是和非做出的肯定与否定,要逐一符合他们自身的实际。
本着这种原则来对待曾与自己结怨的人,必定不至于陷进互相循 环报复而没有停止的时候。
以怨报怨的复仇方式固不可取,因为这容易把结仇的双方推 进无休止的循环复仇的深渊,所以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有些人 一旦掌权,就千方百计地排挤和打压仇家,这就是以公权报私仇的 行为,硬是把正当的自卫反击变成了非法的迫害;更有些人为了表 现自己的宽大胸怀,对犯罪的仇家故意加以庇护,这不仅丧失了起 码的血性与正义,而且也虚伪得无以复加。古代君子并不主张有 仇不报,但反对以公权报私仇;正当的复仇,只要合手法度,就不妨 光明正大地直道而行。
1 9.讼不可长。
居在乡里,万不得已与人相争,或万不得已与人论辩是非;当 对方稍稍承认了他的错处就应该及时停止纷争,不必再花费财物 去交结官吏打官司,以求痛快地解恨,狠狠地惩治仇家。至于为了 财产而争讼,本来无理却强求有理,官吏如果贪心和荒谬,或许也 能达成心愿,难道不对神明有愧吗?仇家没有被降伏又重新掀起 诉讼,使得我方为此而花费的财物要超过引起争讼的财物的十几 倍。如果碰到贤明的官吏,哪会把无理者判为有理呢!大凡人们 兴起诉讼双方都各有短长,双方如果都只说自己的长处而掩盖自 己的短处,官吏如果不英明,就会牵绊、拖拉着不予决断,或者草率 决断却与案情不完全符合。那些小官就可以从中受贿且不断玩弄 法律,受蒙骗者会因此而倾家荡产。
“讼不可长”是《易经》中“讼”卦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也是中 国古人应对争讼的一种最简洁也最高明的古老智慧;因为如果执 著争讼,不仅旷废时日而且又加深了仇恨,不如从速了断方为上 策。上文提到的“讼不可长”的含义中,自然又加上了一重因当时 吏治黑暗而带来的深层痛苦。面对着贪婪、阴险的官员,因争讼而 受到伤害的老百姓如果要通过他们讨回公道,等于又陷进了一场 比争讼还要严重得多的来自官府的重复迫害。可以说,“讼不可 长”的原则,是平民百姓求告无门、英雄气短的无奈之举,是来自历 史深处的一声深长的忧叹。
20.暴吏害民必天诛。
官员中有贪婪和强暴的人,官府的职员中也有专横和刻薄的 人,贤者和豪杰不能容忍百姓蒙受官吏的恶行,所以挺出来控告他 们。但是贪婪和强暴的官员必定有他们的靠山,要么有亲戚和朋 党把持着重要部门,要么得到了州郡之官的宠爱,所以很难动摇他 们的地位。专横和刻薄的官府职员也有他们的靠山,要么是他们 的行为已经得到现任长官的喜爱,要么与州官中的部门小官已经 有了深厚的交情,所以常常肆无忌惮。到了民众要来起诉他们的 时候,官员就请求有权势的重要人物写信为他们开脱,官府职员就 用官库中的钱币来行贿,他们立刻销毁原始的存根记录,篡改文 案,老百姓即使强硬地起诉,也未必就能轻易获得胜诉。再加上起 草控告州县官员的诉状的刀笔之徒又只想劫持官府,想使官员只 害怕他一个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为民除害的念头。常常看到那 些写控告州县官吏诉状的刀笔之徒,依仗着被官吏所畏惧,故意拖 延赋税不缴纳。老百姓都响应朝廷的号召将国家征收的财物按值 折合成其他财物,唯独他不进行这种折换;老百姓都响应朝廷摊派 的徭役,唯独他不服从摊派徭役。他们斜眼站在公庭上,对抗长 官,端坐在司房内辱骂官府职员;侵占公共财产,却不肯交付租金; 欺凌善良和弱小的人,强行为这些人的事进行决断;而对请他们托 办的公事,一定想以曲为直,或者与小官勾通狼狈为奸,挟持官员, 使之听任其为所欲为,残害乡民。这样的官吏,这样的奸民,如果 还给他们延长岁月,即使能让他们不遭人祸,也必定要受到苍天的 诛杀。
这里列举的是封建社会“民告官”的艰难。由于官员的权位是 上司决定并赐予的,所以贪官污吏只要运用一部分公款或赃款与 上司分享,就可以稳操权柄,固若金汤地毒害一方。老百姓如果能 下决心对官吏的罪行检举和控告到底,民意又容易被来自其内部 的个别出头人物操纵和出卖,把民意变成他们个人挟持官府、谋取 私利的工具。面对这些贪官奸民的种种恶行、手段和社会势力,平 民百姓哪怕人数再多、受害再深都只会变成一筹莫展的低能儿,他 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寄望于上天的诛杀。足见官吏的贪污腐败问 题,确实是封建专制社会自身无力解决的制度顽症。
2 1.狡狯子弟不可用。
宗族内、邻里间、亲戚中常有狡猾的后生,专会恃强欺弱,损彼 益此,富豪之家大多用他们为爪牙,只图眼前用得顺心和快活。这 类人内心奸诈、机巧,表面却很柔顺,子弟责骂他们不庄重和贪玩, 他们都能容忍。子弟们也非常喜爱这种人。日后家长去世之后, 引诱子弟做坏事的都是这种人。大凡家长辈都比较老练,他们的 智慧韬略能够驾驭这种人,所以能得其力。至于子弟们自身,必须 像父兄一样贤明,就可以没有忧虑。中等材质的人很少不被他们 鼓动和诱惑,以至于落得破家的下场。唐史中说过:“妖禽和害狐 在白天就躲藏起来休息自如,到了晚上就轻狂放肆。”这话所讲的 正是这种人。如果平时多邀请和接纳淳朴、厚道和刚正的人士,即 使他们的言语多半违背你的意图,但和这类人长久相处,日后会有 益处。所谓“快意的事情常有损失,违背意愿的事情常有益处”,凡 事都充满着这个道理,应该广泛地思考这个问题。
上司选用人才一般都喜欢重用精明能干的人,但这类人中常 常潜伏着奸诈狡猾之徒。奸猾之徒不仅具有过人的讨人欢心的技 巧,而且一般也都具有精明能干的办事能力;只是他们的柔顺忠诚 只是一种表象,一旦有利可图的机会来临,他们立刻就会做出泄 密、背叛乃至落井下石的勾当;这种人的本性虽然一时难以识别, 但到底还是通过他们平日“恃强凌弱、损彼益此”的行为暴露出来, 表明他们有着势利、阴毒和狂躁的心术。人不仅要有精明能干的 办事能力,更要有忠诚可靠的道德心性,精明如果仅仅用在唯利是 图和损人利己方面就走向了奸猾,精明只有用在提高办事效率和 兼顾全局及长远利益方面才是真正的精明;这也是用人和做人的 基本难则。
22.淳谨干人可付托。
对管理仓库的仆人,必须督促他认真记账,审查存货;对管理 谷米的仆人,必须督促他严格记账,认真保管好锁匙,还要选择认 真并且有畏惧之心的人来看守。对于那些拿着财货出外贩运的仆 人,必须选择淳朴、厚道且爱惜家财的人才可以托付。大凡中等财 产的人家都难以支撑每天的费用,何况那些佣人们呢?他们应对 饥寒的办法哪能得到周全和满足?中等品性的人,一旦看见那些 想得到也有可能得到的东西,其内心方寸已乱;何况那些素质低下 且愚蠢的人,看到美好的酒食声色哪能不动心?钱财从来没有满 足过他的意愿和欲望,在家内与全家骨肉一起忍受饥寒,在外面看 到那些美好的东西都与自己无关,现在这些财物竟然十分盈满地 出现在眼前(怎不动心?),如果主人每天都能严肃认真地去管理, 干人的贪心就会暂且止息下来。主人管理的势头稍显松懈,他们 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了。一开始的时候,他把仓库中的财物挪为己 用的数量还很少,他私下以为自己还有能力偿还,还没有特别担 心。时间久了主人还不知道,他就每天增加数量,日积月累地干了 起来,累积到了一年,挪用已经很多,他的心虽惴惴不安但也无可 奈何,只有想办法力图遮掩过去。过了两三年,他的侵吞财物的欺 骗行为已经完全暴露,无法掩盖了,主人再想严厉地惩治他,已经 近于追悔莫及了。所以委托仆人办事,应该以此为警示。
员工在工作中犯了贪污、挪用的错误,固然有着他自身无法开 脱的责任,但也有着上司管理疏漏、用人失察的间接责任。上司如 果坚持严格建账和经常核账的管理制度,也就大大地挤压了员工 的作案空间;财务重地还是选用那些淳朴厚道、严谨认真并有畏惧 之心的人来把关最为安全可靠,如果让一些奸诈和胆大妄为的人 染指和操纵,他们不仅会大肆中饱私囊甚至会把土司一同拉下水。
因此,领导干部坚持和完善财务制度并在要害岗位知人善用,是杜 绝下属腐败的重要举措。
2 3.债不可轻举。
大凡那些敢于借债的人,必定认为今后宽余起来就可以偿还 了。不知道今天已经没有宽余,今后能干什么而还能持有宽余呢?
比方行百里之路,要分作两天来行走,那就确实要用两天的时间才 能完成。如果想把今天要走的路与明天要走的路并成一天来行 走,即使劳苦不堪也难以到达目的地。大凡没有远见的人,只求眼 前的充分享受而挪占日后积累的人,没有不破家的。切要以此 为鉴。
如果对未来还债有着可靠的收入保障,借贷也不失为正常的 理财行为。但如果对未来还债缺乏清醒的把握,仅仅是为了提前 过上奢华的日子而勇于借贷,这不仅可能造成放贷方无辜的损失, 而且迟早会把自己囚禁在奢华的空壳中度日如年。在家庭消费方 面,还是传统的“量入以为出”的原则要比时髦的“超前消费”思想 来得充实和自信。当今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 灾难,就是对此做出的最深刻的注脚。
24.富家置产当存仁心。
贫富没有固定不变的势头,田宅没有固定不变的主人,有钱就 可买,无钱只有卖。买产之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不能害苦卖产的 人。大凡人之所以要卖掉财产,要么是缺少粮食,要么由于负债, 要么是由于疾病、死亡、婚嫁、争讼等事急需用钱,他需要百儿上千 的花费,就得卖掉价值百儿上千的财产。如买家能及时交付等值 的钱财,卖家即使一转手就没有任何存留,但还能解决变卖财产以 筹办急所需的费用。而那些为富不仁的买家明知对方急需费用, 就在表面上拒绝收买,暗地里又勾引对方卖产,以便重重压价。一 旦达成成交契约,就只付全部款项的十分之一二,约定过几天如数 付清。过几天再去问他,就推辞说现在还没办到这件事上来。再 多次去催问,他要么就给几条绳子充数,要么就用米谷及其他东西 来补偿他。卖产之家一定十分艰窘困乏,仅得到一点卖产得来的 零头钱随即就花光了,原来准备筹办的事情已经不能再办了。如 果再去讨要,跑路的工钱又白费了。那些买产的富人正暗地里欢 喜,以为自己善于谋略;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天道好还的道理,要 么直接报应在他们自身,要么间接报应在他们的子孙。富贵之家 大多悟不到这一层,难道不糊涂吗!?
如上所述,为富不仁者的心肠和手段已经令人发指,这已经谈 不上是买卖关系了,简直是对弱者财产径直进行欺诈和侵占,而且 是在乘人之危的时候趁火打劫。这种残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下 去,正是前文提到的贪官污吏如狼似虎、平民百姓求告无门的结 果。法律一旦被金钱所绑架,社会就会变成一座弱肉强食、民不聊 生的人间地狱。儒家思想认为“财可润身”,也就是说财富可以使 人显得更加洒脱和自在,可以使他的为人显得更加完美和崇高。
但是,财富掌握在为富不仁者的手中,不仅把他们自身的形象辉映 得更加卑鄙和无耻,而且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财富 在他们手中早已丧失了正面的意义,还不如没有财富的人来得清 白和善良。
智能推荐
- 上一篇:宋代李邦献《省心杂言》原文及翻译
- 下一篇:唐代李恕《戒子拾遗》白话版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