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人生感悟经典语录】⊙将自己的最低需求作为贫富分界线,人就容易知足,将别人的状况作为贫富分界线,则永不知足。
⊙怎样让自己变成一个人见人喜、漂亮可爱的人?佛日:不悲念过去,不念于未来,于现前而活,则肤色清润。——《佛陀语录·下篇·杂品》
⊙佛陀告诉了我们一个“美容妙方”:不悲念过去之事,不挂怀未来之事,安享眼前的生活,皮肤的颜色就会光洁润泽。
⊙有人认为,学佛之人,看破红尘,不像普通人一样关心自己的容貌,这显然是对佛学的误解,佛学是自然之学,什么是自然?生机勃勃,美丽多姿,方为自然——每一朵花都努力开放得更美丽,每一棵树都努力成长得更茁壮,每一泓泉水都努力沉淀得更纯净,而健康漂亮,也是一个人最自然的状态。
⊙学佛的人,如果都学成电视连续剧里的济公那样,满嘴黄牙,一脸褶子,眼角窝着眼屎,身上能搓出泥团,学佛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济公的形象如此不堪,有一个顺理成章的原因:他身为丐僧,为了更好地隐身于乞丐群中,当然要把自己变得像乞丐一样。俗话说“真人不露本相”,在沙滩上变成一粒沙子,在水流中变成一滴水珠,在乞丐中变成一个乞丐,是另一种自然态。
⊙使自己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健康漂亮,是学佛的利益之一。
⊙佛家认为,身体只是一个“臭皮囊”,不必贪爱;但不贪爱不等于可以随意糟蹋,一个精致漂亮的“皮囊”岂不更让人喜爱?何况修成“色相庄严”,也是佛家“方便说法”的形式之一,因为凡夫都爱漂亮,都在意自己的外表,一看学佛可以改善自己的形象,学佛的积极性就高了。
⊙“三分医药,七分精神”,通过医疗、食疗等物质方法可能改善形象;“三分人才,七分打扮”,通过修饰、着装等物质手段也可能改善形象,但最方便、最省钱、效果最佳的美容法是心系当下、保持宁静愉悦的心理状态。
⊙为什么有的人被大家喜欢着、呵护着,而自己不招人待见?佛日: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法句经·尘垢品》佛说:恶念萌生于心,反倒会毁坏自己的形象,就像铁生锈一样,吞食的只是自己。
⊙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它好比商店的招牌与装潢,又好比商品的包装,招牌不抓人眼球,包装没有吸引力,人家不进你的店,不拆开你的包装,里面的货色再好,又怎能畅销?生活舒心、事业顺心的人,往往拥有一个成功者的形象:皮肤光洁、表情自然、神态安详、气度从容、身体舒展大方;而生活事业举步维艰的人,往往呈现出失败者的形象,或忧或愁或苦或闷或怨或恨,从表情上一眼可见其落寞的境况。
【佛学智慧经典语录】
今天社会为什么会乱呢?为什么会让很多人过着惶恐的日子呢?现在的社会真的病了,我们应该为社会的病态做个诊断。现在社会的病因到底出在哪里呢?只有一项——缺爱症。
既然患了缺爱症,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以“用慈施悲”作为缺爱症的药方。
很多人常把慈悲挂在口上,但要如何发挥慈悲的功能呢?在“慈”字的前面多加一个&ld爱组词quo;用”字;“悲”字前面多加一个“施”字,所以是“用慈施悲”。
慈就是无缘大慈,悲就是同体大悲。尽管这两个字的境界非常高,但如果没有发挥效用,也只不过是个口号、名词而已,所以我们应该彻底加以实践。
慈就是爱,但不是污染的爱,而是清净的爱。爱得心无挂碍、无烦恼,才是清净之爱。清净的爱是“予乐”,与我没有亲友关系、甚至从未见过面的人,我都要让他快乐。
我们如能发挥到这种程度,就是慈。慈是清净的智慧所发挥出来的功用。
没有智慧的人就是愚痴,愚痴就会痴迷,痴迷的爱就是烦恼的爱;一旦爱得痴迷烦恼,当然就会贪不餍足了。
不满足的爱就是缺爱症。唯有以宗教精神——用慈施悲来净化人心,洗净社会病态,让众生多得福报。
【福报的来源】
有钱时不必得意,没钱时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财至,福消财散。
今天我们能居住在平安富足的土地上,应庆幸我们有共同的福业,才能共生福地。既然是共同的福报,这福报的来源,应该感谢彼此过去生中所播种的善因,常生布施的欢喜心。
贫病众生的苦难,不外是饥、寒、病痛等几种因素,要真正发挥长情大爱,必须对众生起怜悯心,身体力行慈、悲、喜、舍来救护一切;饥饿者给米饭,受寒者给衣物,病痛者送医疗,使他们欢喜满足。
富有的众生也有缺乏之苦,那就是精神上的空虚。富有者容易患有骄傲、嗔怒、贪婪的毛病。因为有钱,生活讲究享受,在纸醉金迷的人生中,抽不出时间静思自省,既没有佛法的甘露滴入他们干燥的心田,又怎能获得滋润,长出智慧之芽呢?更有些为富不仁的人,只会把财产点滴不漏地存放着,就像把稻谷囤积在仓库中不用一样,无法真正发挥功能。
钱财是身外之物,既然是身外之物,也就有聚散的时候;因此,有钱时不必得意,没钱时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财至,福消财也散,一切都要看个人曾经播下多少善种子而定。所以我们应珍惜这分福报,好好地利用它,随分随力发挥大爱的精神,造福人群。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
★养性之道
⊙.谨观欲有二大患:固权宠而触祸机,饰私邪而涉畏途。知之善避百无一二,古今之大情也如是。(《法藏碎金录》)
【译文】认真地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贪欲现象存在着两个大祸患:一是为了巩固权势地位及所受到的宠爱而遭到灾祸,二是为了掩盖自私和邪恶而走上危险的道路。了解这个道理并且善于避开这些祸患的人非常少,一百个人里只有一两个,从古至今大致的情况都是如此。
【感悟】历史是惊人的相似!贪污腐败现象至今禁而不绝,也反映了这种现象的历史一贯性。虽然贪欲带来的后果轻则为社会公德所谴责,重则为党纪国法所不容,但是一个人一旦利欲熏心,就失去了作为正常人的判断能力,就会将贪污、受贿视为正常,对法律的威严视而不见。他眼中只有不正当的“利”,思维中丧失了应有的“智”,所谓“利令智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守谦寡欲,善善恶恶,不得不作。(贯休《续姚梁公座右铭》)
【译文】要谦让少欲,分清善恶,不该做的事情就一定不去做。
【感悟】“无欲则刚”,清心寡欲应该成为我们做人的一条基本原则。所谓“刚”就是正气,它是心性修养的崇高境界,是坚不可摧的精神气概,仁人志士视之重于生命。
⊙.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从欲乐生忧,从欲乐生怖;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怖忧?(《法句经》)
【译文】从贪婪的念头中产生忧虑和恐怖,离开了贪欲就没有了忧虑,哪里还会有恐怖?从享乐的欲望中产生忧虑和恐怖;离开了享乐的欲望就没有了忧虑,哪里还会有恐怖的忧患?
【感悟】一个人没有贪婪的念头和不正当的欲望,内心就不会因此而产生忧虑和恐惧,自然就多了许多安宁和快乐。其实,贪欲重的人活得并不开心快乐。这样的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虽有贪“心”尚无贪“行”,还没有做出违法乱纪的事,但贪欲已经使他们的内心不得安宁。另一种是既有贪“心”又有贪“行”,已经做出违法乱纪的事。他们经常心怀恐惧,毕竟在他们的周围有些同类被绳之以法了。他们每日难免战战就就、惶惶不可终日,做贼心虚。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但是,倘若做了亏心事呢?
> 佛学经典语录
智能推荐
- 上一篇:佛学经典语录 人生精辟的句子
- 下一篇:人生哲理句子抖音鸡汤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