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语录 人生精辟的句子
【佛学智慧经典语录】⊙.自学养恬休用智,从他名迹日衰微。我身不欲全高贵,高贵多乘祸败机。(《法藏碎金录》)
【译文】人应当做到心境恬淡不用心计,哪怕名望衰落低微。我不求成为高官显贵,高官显贵常常惹祸招灾。
【感悟】不要贪恋高官厚爵。在我们这样的社会,领导者被称为人民的公仆,本来应该没有高官厚爵可言,可是偏有人把人民授予自己的职位当成了官位、爵位。
这样的领导者,当然无“公仆”意识可言了。
⊙功名古今一鸡肋,美味哪知是祸根。(觉范:《怀李道夫》)
【译文】自古至今,功名就好比是一根鸡肋骨,食之无肉却不舍得将它抛弃,殊不知,它的美味正是招灾惹祸的根苗。
【感悟】功名,本来是指建功立业。人生在世,如果能够为同胞、为民族、为天下建功立业,岂不是好事?但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功名”与“富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以“富贵”为目标的“功名”,最终往往是“鸡肋”。
⊙.天子与你官,俸禄由他授。饮食不知足,贪钱得动手。每怀窃贼心,恒张饿狼口。枷锁忽然至,饭盖遭毒手。(王梵志《天子与你官》)
【译文】天子让你做官,给你发俸禄。有吃有喝你还不知足,还动手贪污钱财。总是怀着一颗盗贼的心,总是张着一张像饿狼一样的大嘴。直至有一天枷锁忽然上身,脑袋瓜落地。
【感悟】有个在押的女贪官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发人深省:“贪婪是最大的陷阱,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是贪婪最终会让你一无所有。”
贪婪,本该表现为攫取,表现为暴富,怎么会反而导致“一无所有”?还是陈毅元帅说得好:“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佛学经典语录】
【清流】
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一股清流,都有一块福田,隐藏着丰沛的泉源。
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一股清流、一块福田,隐藏着丰沛的泉源。佛教的精神,正是要启发每个人心底的这股清流。
智慧,与受教育的高低无关,而是人人与生具有的。
佛陀曾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心和佛、众生虽然是三种名词,事实上却是同一种本质——清净的智慧。这分清净的智慧,可以发挥极大的功能。
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达、世界的文明,都是人们运用智慧而创造出来的。
在凡夫称为“人心”,在佛家称为“佛性”,二者名异质同,差别只在于人们常忘了发挥清净的智慧,让欲念蒙蔽、污染了清净本性。
因此,智慧和聪明、佛性和人心都是相同的,只是智慧是清净的,聪明却沾了污染;佛性是清明的,人心却带着欲念,差别就在清净与污染。
可惜今天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达,都只是借着凡夫心,运用世智辩聪加以创造发展,并没有发挥清净的智慧,因此难免造成善少、恶多的结果。
现代社会经常出现混乱现象,大家常感叹人心不古,其实并非现代人没有良知,而是良知遭社会物欲污染、蒙蔽。佛陀教育我们,要努力以“净心”来涤除污染,让良知显露,由智慧启发良知,将“慈悲”的“无私”精神和利益众生的大爱延伸出去。
目前社会需要的正是一股慈爱的清流,来洗刷物欲污染、仇怨不平的横逆,重建道德尊严及人类本有的良知良能,涤尽人间黑暗。
假如能以佛陀的清净本性,发挥那分清净智慧的功能,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一片净土。
【浊世绽清莲】
世界尽管黑暗,我们必须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不为周遭的环境所诱爱组词惑。
“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
这是“三宝歌”的起句。我们看到当今社会这么纷乱,世界如此黑暗,希望有大悲、大智、大愿力的人来启开众生的心门,将事理厘清,把心中的黑暗赶走,显露灵觉曙光。
正信的佛教徒,应该知道拜佛的道理,也要知道拜忏的意义。拜佛的意义是迈向信仰的目标,拜忏即是改善人生、美化心地,至真至诚地反省忏悔。
众生心地污染,昏沉黑暗,事理不明,就会常起人我是非的争执与计较,忏悔就是要洗掉这分不好的心思与习气。
人生的确有许多黑暗面,在这么黑暗的社会,我们应以万蕊心莲来成就清净的世界。
世界尽管黑暗,我们必须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不为周遭的环境所诱惑,提出勇气,尊重自己的能力,以恭敬心、诚心、热心造就福田,驱散心中的黑暗;要有坚强的定力,栽培出朵朵清净的心莲,绽放出慈心之光。
人生在世非常短暂,名利亦无常,以因果观而论,人生世事只是南柯一梦,都是因缘的聚合,一切名利情爱都带不走,随身的只是“善”、“恶”业而已。
《六祖坛经》中,五祖说过:“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只要因地以诚心来播下种子,来生必得果报。济世工作,不但救贫教富,且能提升人格、美化人生、造就和乐世界,这就是人生的善业。
【及时再造福】
不要以为目前很富有,财产很多,福已经足够了,不必急着再造福。
生活在人间,若能保有一分清明的智慧,自然就不会被痴迷的感情所束缚。
感情的痴迷,会使人心地黑暗;我们如能把感情扩大,就不会有痴迷。所以必须以智慧点亮心灵的光明,去除种种痴暗。
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永久不坏。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等到下个月才发心造福人群,或是等到明年、等到退休时、等到……这都会来不及的,到时候想做可能因缘已不允许了。
不要以为目前很富有,财产很多,福已经足够了,不必急着再造福,要造福也须等到自己没有责任负担的时候。
岂知有许多人过去曾显赫过、富足过,但曾几何时,却沦为被救济的对象。
所以有福之时,更需及时再造福田,不要等到“有时间时”才想做,这是靠不住的。
今天能做的就赶快去做,做了马上得到欢喜的这分善念最可靠,也是最现成的福。
【佛学经典语录 精辟的句子】
⊙究竟先有成功然后有成功者的形象,还是先有成功者的形象然后有成功呢?其实,两者相辅相成,拥有成功形象的人,往往受人欢迎和喜爱,人缘好,机会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了;而一个成功的人,内心的良好状态自然会通过形象气质表露出来,让人感受到某种特殊的魅力,这是良性循环。
反之,身具失败形象的人,让人觉得不可亲近、不可信任,成功的机会就少了。机会毕竟是人造就出来的,没有人缘,哪有机会?而事业、生活的失意,会使心情变得一团糟,形象气质也坏掉了,这是非良性循环。生活中的“幸运儿”,必然是那些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的人;而“倒霉蛋”们,必然处于非良性循环状态。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看一个人的脸色,即可知道对方处于何种心理状态;还可能看出对方处于何种生存状态,例如事业是否顺利?家庭是否富足?
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等。一般来说,人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从生下来那一刻起,随心情、境遇的不同,形象便一直在变化着。
但是,人的内心和外表一样,都有“弹性限度”,一旦长期处于某种状态,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例如皱纹、色斑、苍老的皮肤、浑浊的眼神,等等,形象因此固着下来,例如,农民看上去像农民,工人看上去像工人,知识分子看上去像知识分子,便是形象固着的结果。形象固着后,仍有改善的可能,但难度极大,所以,为了获得一个成功者的形象,最好在形象固着之前便加以改善。
⊙一般来说,婴儿的形象最可爱,少年的形象最可喜,从青春期开始,情感经历、生活经历日益丰富,人的形象开始急剧变化,有的人变得越来越可爱,有的人变得越来越可厌,而多数人变得平凡无奇、没有特色。影响形象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呢?
是自己的心灵。心灵有净有不净,有善有不善,心地纯洁、善良的人,外表也明净和善,可亲可爱;心地龌龊、观念邪恶的人,内心的污秽、怨毒也会在脸上呈现,让人厌憎;而大多数人,内心的“洁净度”、“善恶等级”适中,外表也普普通通,不太引入注目。
⊙有一种人,表演天赋出色,且懂得内心洁净、善良的重要,尽管内心原本不洁、不善,却擅长掩饰,知道怎样用别人喜欢的言行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呈现在别人面前的可能是一个受欢迎的形象。
但“演员”毕竟只是“演员”,一旦遇到特殊的情境,搅起内心的沉渣污垢,恶臭便掩盖不住了!“披着羊皮的狼”再狡猾、再会伪装,獠牙迟早会曝光;“白骨精”再漂亮、再善变,一棒子就打回了原形。
⊙还有一种人,内心原本洁净、善良,只是由于生存竞争的需要,攻击意识或防御意识较强,呈现在别人面前的可能是一个“麻烦分子”的形象,但真性情一旦为人所知,内心的美质表露出来,仍然会为人所喜爱。
⊙今天是一个文化多元、价值观相异的时代,许多人刻意模糊是非善恶的观念,对“因果报应”持怀疑态度,对“好人好事”不屑一顾,对“坏人坏事”反倒特别宽容。但是,无论任何时代,基本的道德观念都是不能抛弃的,“因果报应”也不会失效,恶念一生,不等见诸行为,自身已受报应,“还自坏形”,把形象毁掉了,损失难以估量。
【佛学智慧经典语录】⊙“四大皆空,五蕴非有”确实是佛家的至高玄理,但“空”只是一种境界而非实相,在生活中,善恶的观念是不能混淆的,善与恶,一佛一魔,只有到达佛境的人,才能泯灭魔佛,视一切如自然,所言所行,“从心所欲”,亦无不合乎自然。一般的人,心里善恶分明,佛是佛,魔是魔,有此分别,自然应该向善弃恶,以免“走火人魔”。
⊙佛家讲“因果报应”,并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为了“自度度人”,“度人”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人;“自度”却可由自己把握,善念一生,天堂即现眼前,天使的形貌也显现于自身,岂不美妙?
恶念一生,地狱即现眼前,自身亦如恶鬼附体,岂不丑陋?那些心怀不善的人,怨天怨地怨父母怨社会怨他人,心里恶念丛生,往往面目可憎,人见人厌,找工作,交朋友,谈恋爱,无一事顺利,跟成功幸福无缘,岂不是得着了最大的报应吗?
心灵也需要“环保”,爱惜自己的最好方式是清扫内心的尘埃,用善良的观念“杀菌消毒”,尽量不让病毒般的恶念滋生于心田。
【佛学经典语录金句】⊙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幸福从何而来?佛日:无悔恨故心得欢喜,得欢喜故心得悦乐,得悦乐故心则安隐,心安隐故得无动定,得无动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离生死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明见佛性。——《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八之三》
⊙佛说:因为无所悔恨,所以心生欢喜;因为心生欢喜,所以心情愉悦;因为心情愉悦,所以心态平和;因为心态平和,所以可得禅定;因为得入禅定,所以能领略真知实见;因为领略了真知实见,所以可以看透生死;因为看透了生死,所以能得到解脱;因为得到了解脱,所以可以明见佛性。
⊙所谓“成佛”,并不是普通人想象的,变成一个全身金光四射、走路脚不沾地、有通天彻地之能的神秘人物,而是变成一个心体自然、安享“极乐”的人,这样的人,说普通并不普通,说不凡又很平凡,没有一伸手变成五指山、压住孙泼猴的本领,却有降伏心魔、不生微尘的神通。
⊙人生最难得是无怨无悔,之所以难,因为人生的选择多多,每一个选择,都有“机会成本”,有所得必有所失,找到工作了,意味着放弃了一些更理想的工作机会;结婚了,意味着跟其他所有优秀异性挥手道别,假设生活事业一帆风顺,自然没有怨悔的必要,可惜的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到了不如意时,懊悔心就产生了,“如果我当初……就好了”。但“当初”无论如何找不回来了,也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于是,内心的失落情绪无法排解,烦恼像杂草一样长成一片又一片。
⊙人们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常常犹豫不决,不知道怎样作出最好的选择,不知道此时是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知道此时的选择给自己带来的是惊喜还是失望。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按自己能看到的最好的方式去做,并且相信它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一个年轻人准备出远门。他动身前拜访了族长,请求指点。
老族长正在练字,就写了三个字送给他:“不要怕”。又说:“孩子,人生的秘诀有六个字,今天先告诉你三个,供你半生受用。”30年后,当年的游子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回到家乡,他又去拜访族长,不料老人家已在几年前去世,族长的家属取出一封信,说:“这是他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还乡的游子拆开信封,只见信上写着三个字:“不要悔”。
⊙人只能在自己的知见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那些暂时看不见的、不喜欢的或抓不住的机会,其实并不是自己的机会,没有必要将失去这样的机会当成损失账,变成心灵的负累。 www.yipinjuzi.com
面临人生选择时,只需按自己真实的渴望大胆去做,不用怕三怕四、患得患失;作出选择之后,只需按自己的能力努力去做,事情该怎样就是怎样,那都是自己应得的收获或该有的损失,用不着后悔。
⊙徐志摩决定追求美女林徽因时,遭到大家的反对,但他还是决定投入一场毫无希望的爱情角逐,他说了一句话,后来被许多人当成座右铭:“得之我幸;不得之我命。”
最后,他没有得到他渴望的爱情,只好认命。一个人只要肯认命,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了!
⊙事后不悔,自然会满足于目前的收获,并且心生欢喜;只要时时享受到收获的喜悦,自然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自然内心宁静,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怜自怨。古诗云:“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地春。”当内心处于云水般的宁静状态时,看一切人、一切事都是美好的,慢慢地也就能领悟自然的真谛,不再为生死挂怀。
花开一季,树活千年,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一切出乎自然,到此境地,不畏生,不畏死,灵魂可得真正解脱,内心一片光明,那正是佛家所谓大快乐、大自由的境界。
⊙幸福的人生,不是从天天好运开始,而是从不怨悔开始,从欢喜心开始。
无怨无悔心欢喜,人生便走上了康庄幸福之道。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只要相信那就是自己最好的位置、最好的人生,无论遭际如何,都能活得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