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让人生更美好
⊙——抛弃前嫌,轻装前进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只猕猴,经常被大人们欺负,然而它却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就把所有的怨恨发泄到了小孩的身上。
【禅心】猴子没有人类的心智,所以看着长得类似的人类就要去报复,但同时猴子也是聪明的,他明白自己打不过大人,于是便把自己报复的对象转嫁到了小孩身上。然而,小孩毕竟没有犯过错,如此地伤害无辜,猴子不是在无形之中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仇人吗?等小孩长大之后必定会对当初猴子的举动怀恨在心,冤冤相报何时了,恶性的循环在猴子主观世界中开始往复。
用微笑去面对曾经的伤害,换另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中出现的是是非非,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动身边的所有,终会驱散我们头顶上的阴云,看到一片五彩的霞光。即便挑战和压力再大,只要你把目光越过他们的身躯,投放到更远处的成功之上,那么你所乘坐的小船必将随着你坚定的目光扬帆远航,穿过雾锁重重,抵达成功的彼岸。
⊙——做正确事,走正当路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个阿修罗王,他看见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就想用手去遮住它(这就是日蚀或月蚀)。而那些没有知识的普通人(看到月蚀就打狗,以为是天狗吃了月亮),狗并没有什么罪过,却要把罪责横加在狗身上。
【禅心】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类有一个暴君,那就是蒙昧。
天狗吃月亮的传说由来已久,然而在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前提之下,万万不可妄下定论,以免冤枉了好人。当然,故事中说是阿修罗用双手遮住了太阳和月亮并不能令人信服。可是寓言只是一种象征,是要用形象的语言来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避免犯的错误。狗并没有什么罪过,却要把罪责横加在狗的身上,是出于对神明的敬畏而敢怒不敢言,还是基于自己本身的无知而横加指责?不可否认,后者的原因正是人们的作祟心态的现实写照。
只有经过储藏的佳酿才更具有酒的香味,只有经历过磨炼的人才会选择正确的道路去走。向往知识的同时,选择好正确的方向,在知识的带领之下,哪怕是曲径通幽的小路,也会充满芬芳。坚守自己的信念,做正确事,走正当路,才可以看到月蚀之后的明亮月光。
⊙——未雨绸缪,不可因噎废食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妇女,患了眼疾,疼痛难忍。
一位相识的女人问她道:“你的眼痛吗?”。
这个妇女回答说:“眼睛痛。”那个女人又说:“有眼睛一定会痛的。我的眼睛虽然不痛,也想把眼睛挖去,害怕以后眼睛会痛。”旁边的人说:“眼睛如果在,也许有时痛有时不痛。眼睛如果没有了,便会痛苦终身的。”
【禅心】如果亡羊补牢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方法的话,那么未雨绸缪则是最好的预警心态。但总不能因为怕自己的羊被狼吃掉就不养羊,怕自己吃饭的时候被噎到就不吃饭,如此一来,你便一辈子也无法品尝到人间的各用自己的本心去面对生活,原本的吃饭穿衣不会再成为无聊的烦恼。未来虽然世事难料,但只要我们在今天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就有可能收获好的结果。立足今天多音字组词,才可以畅想明天的美好。倘若把今天的幸福葬送,用来换取明天的未知,就是舍本逐末的行为。杞人忧天只是无聊的想象,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可以克服掉一个个的困难,走上通往幸福的梦想之途。
⊙——用心生活,学习经验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父子二人因办事一起赶路。突然来了一伙劫路的盗贼,想抢他们的财物。
儿子耳朵上戴着金耳环,父亲看见一伙盗贼突然来了,害怕被抢走金耳环,就用手去拽,可是一时半会儿摘不下来,这位父亲为了不失去金耳环,就砍下了他儿子的头。
不一会儿,盗贼抢完了钱财逃走了。这位父亲把头重新安放在儿子的肩上,但已经不可能再长上去了。
蠢人干的蠢事,被人们所嘲笑。
【禅心】人生并不是用天平来衡量两个事物那么简单,很多事情的价值我们短时间之中根本无法体味,一时的糊涂,便会酿成终生的大祸。
父亲为了一点微小的价值,却砍掉了儿子的脑袋。愚人在办事情的时候,往往被一叶遮住了眼睛,看不到旁边更具有价值的事物。耳环被强盗掠去,还可以再买一副新的,可是生命却只有一次,儿子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父亲为了一点小名小利,居然砍掉了亲生儿子的脑袋,因小失大的教训中带着血一样的残酷。
同在蓝天下,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同一片阳光,只是不同的人从阳光中攫取不同的色彩。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都有着不同的精彩,学会从生活中攫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在面对难题的时候才不会仅仅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而鲁莽地向前冲。理智分析之后才会明白行动的价值所在,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则可以使自己在瞬间用直觉去完美地处理突发的难题。你所需要做的仅是用心去生活,去体会其中点点滴滴的苦辣酸甜。
因为生活,永远是我们最好的师父。
⊙——平常心态,云水随缘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群盗贼,他们合伙打劫行窃。偷了很多财物,就聚在一块分赃,按照功劳大小分为几等,每人一份。其中有一件从鹿野盗得的钦婆罗衣,看起来色泽不够纯正,于是把它划为“下等”,给了最差的一个贼。
这个贼得到这件衣服后愤愤不平,大喊“吃亏”。他拿着这件衣服到城里去卖,没想到那些识货的老财主争相购买,给了他很高的价钱。
这个贼得到的钱是其他盗贼所得的几倍。他这才又笑又跳,欣喜若狂。
【禅心】盗贼打家劫舍本来就是不对的事情,把自己所得的脏物拿到市面上去出售-a,更加重个人的罪孽。然而,寓言中要阐释的道理却不在此。世事无常,谁也无法断定明天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行走在沙漠中的旅人无谓得失,看淡了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才可以逍遥处世,才不会被世间纷纷扰扰的杂务所扰。只要你在生活中播下一颗纯净的种子,放弃过重的功利心态,任其自由生长,种子终会成为一颗参天大树。即便他不是你原先想象的形态,可是大树依旧可以乘凉,这不就已经足够了吗?此时,呈现在你面前的生活,并不一定就是它的真实面貌,静下心来一层层揭掉生活的面纱,终会看到你所期望的惊喜。而揭开面纱的过程,却是一直追寻的快乐本质。
【佛语禅心】懈怠的人,就像用来舂东西的杵,有两种可能,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随着一天一天使用而损坏;二是不能自立,丢在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长日久渐渐不能使用。
懒惰是人的一种本性,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和轻微的犹豫不决。面对惰性行为,有的人浑浑噩噩,意识不到这是懒惰;有的人寄希望于明日,总是幻想美好的未来;而更多的人虽极想克服这种行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过且过,日复一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这是明朝诗人对懒惰者最严重的警告!懒惰可抑制人的思想和激情,有时会让人感觉一无是处或踌躇不得志,能够影响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难以自强自立,不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严重者可以导致犯罪。
懒惰是万恶之源。
也许懒惰本身是一种享受,但这种享受只是昙花一现。懒惰之后便是一无所有,痛苦迭至,甚至一生遗憾。因为人生中的任何一种成功、任何一种幸福都始之于勤,而且成之于勤。
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人之后,他有幸目睹了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亚历山大注意到,波斯人的生活十分腐朽,他们厌恶辛苦的劳动,只想舒适地享受一切。亚历山大不禁感慨道:“没有什么东西比懒惰和贪图享受更容易使一个民族奴颜婢膝的了,也没有什么比辛勤劳动的人们更高尚的了。”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懒惰是一种堕落的、具有毁灭性的东西。懒惰、懈怠从来没有在世界历史上留下好名声,也永远不会留下好名声。懒惰是一种精神腐蚀剂,因为懒惰,人们不愿意爬过一个小山岗;因为懒惰,人们不愿意去战胜那些完全可以战胜的困难。
可见,懒惰者是不能成大事的,因为懒惰的人总是贪图安逸,遇到一点风险就吓破了胆。另外,懒惰的人还缺乏吃苦实干的精神,总想吃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但对成大事者而言,他们不相信伸手就能接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相信勤奋者必有所获,相信“勤奋是金”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因此,懒惰不仅是每一个人的大敌,也是成功的天敌。那些生性懒惰的人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一个成功者,他们永远是失败者。成功只会光顾那些辛勤劳动的人们。懒惰是一种恶劣而卑鄙的精神重负,人们一旦背上了懒惰这个包袱,就只会整天怨天尤人、精神沮丧、无所事事,这种人完全是对社会无用之人。
【感悟】
此尔·盖茨说:“懒惰、好逸恶劳乃是万恶之源,懒惰会吞噬一个人的心灵,就像灰尘可以使铁生锈一样,懒惰可以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干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那些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的人,才会达到光辉的顶点。
【佛禅小故事】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日:“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没有耐心等待成功,那就只有用耐一心来面对失败耐心是通往成功的桥。
【——佛陀】
【佛语禅心】耐心是一座桥梁,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
有一位著名的推销大师,曾在许多行业创造了辉煌的成绩,但随着年龄日增,他要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无数人盛情相邀,他答应做一场演说。
大师演说的日子到来了,全场座无虚席,人们焦急地等待着,盼望一睹推销大师的风采。讲台的大幕徐徐拉开,人们看到舞台的正中央有一个高大的铁架,铁架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铁球。一位老者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到铁架的旁边。人们感到奇怪的是,他身着红色运动服,穿一双白色运动鞋,完全不是西装革履报告者的模样。
人们不知他要做什么,都好奇地看着。工作人员拿来一个大铁锤,放到了老者面前。(来源 www.yipinjuzi.com)主持人请了两名身体强壮的小伙子到台上来,推销大师请他们用铁锤去敲打那个大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两个小伙子抬起大铁锤用力向那吊着的大铁球砸去,有震耳欲聋的响亮声音传来,但铁球纹丝不动。他们又用大铁锤连续砸下去,很快小伙子累得气喘吁吁,但铁球仍旧没有动。
会场上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只是静静看着。这时,推销大师从衣服口袋中掏出一个小锤,开始对着大铁球连续敲打,一下又一下。敲一下,便传出“咚”的一声,一个短短的停顿,接着又是一声。
人们仍奇怪地看着,而老人却全神贯注地认真敲着那个球,持续不断的“咚咚”声不停响起。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30分钟过去了,会场上的人已等得不耐烦,开始骚动。他们扭动着身子或出声抗议表示不满。老人入定一般,一小锤一个停顿地敲着,对于场下人们的反应像是根本没有看见。许多人愤愤地离开了,会场上空出了许多座位。
40分钟了,坐在前排的人忽然叫道:“球动了!”喧闹的会场又一下子寂静下来,人们又把目光紧紧盯在了铁球上。那个铁球开始缓缓摆动,幅度很小,不细看难以察觉。大师仍保持着那个姿势,一小锤一小锤敲着,不时有咚咚的声音传来,人们默默听着。
铁球开始越荡越高,甚至拉动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就是那个小伙子用大铁锤也没有打动的大铁球,在大师一小锤一小锤的敲打中剧烈地荡起了秋千,终于,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而那位推销大师,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合适的契机,有如化学反应中从量到质的过程。一小锤一小锤的敲击,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但只要持之以恒,却可以晃动那巨大的铁球。
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顺,当你碰壁的时刻来临时,你就像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甚至用大铁锤猛力去砸,都无法使它移动分毫。你感到沮丧开始怀疑,也许晃动那铁球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于是你放弃了,铁球仍安然地停在那里。你就这样轻易远离了成功,而有耐心的人,懂得坚持,他们牢记着自己的目标,并告诉自己:“值得为这个目标努力,再试试看。”于是,就用一只小锤撼动了成功。
那位推销大师的话让我们深思,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耐心等待成功,那只有用耐心来面对失败了。而面对失败,你要付出更大的耐心,因为那是一生的事。权衡利弊,你愿意付出哪种耐心?
【感悟】
在成功的道路上,耐一心是你前进行囊中,备的行李。如果你没有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你就只好用一生的时间去面对失败。
【佛语禅心】有人说一定要等到自己功德圆满之后,再来救度别人,那么这样一来,要利他恐怕永远都没有时间了。
一天,老禅师带着小徒儿出庙下山化缘,归途中遇见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年迈老妪。
老禅师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老妪,徒儿有些不情愿。
老禅师便开导他说:“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这些银两和食物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暂时能维持生计罢了,可对施主却是救命之物啊。”
徒儿似懂非懂,恭谨道:“师傅的教诲弟子会铭记于心,有朝一日待弟子振兴寺庙财粮广积之时,定要救助穷苦百姓。”
谁知老禅师听了却轻叹着摇了摇头。
几年后,老禅师油尽灯枯,圆寂前他把一本经书交到徒儿手中,翕动着嘴唇却没能来得及说出最后一句话。
徒儿继承师位后持庙有方,破旧的小庙不断扩建。徒儿心想,等寺庙扩建完毕,一定谨遵老禅师的教诲去广济百姓,可是当寺庙颇具规模后,他却又想,等庙宇更具规模后再济助行善吧。
时光荏苒,等徒儿年至耄耋,寺庙已是殿壁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多年来他却因忙于建庙,疏于善事,最终没有做过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几年后,在徒儿临终前,他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才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未及点明的忠告: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
行,才是衡量宽博仁爱之心的标尺。骛远与求大,或许终其毕生都难有一次体现生命价值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与不吝施舍的富足者相比,那些具有慷慨之心的穷人也往往比前者显得更为伟大与高尚,尽管他们的援助是那么“微不足道”。乐于助人的爱心是本性的自然流露,随时随地付诸行动;而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后之类的想法,实际上不过是掩盖不愿付出的真实心意的托辞而已。
当你贫穷时,不要忘记帮助别人;当你富有时,更不要忘记帮助别人。
当你年轻时,不忘帮助别人;当你高龄时,不忘帮助别人。在早晨,在傍晚,在春夏,在秋冬,时时刻刻都不忘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我们将永远年轻;帮助别人,我们将青春永恒;帮助别人,是我们心中永恒的乐章。
【感悟】
其实,帮助别人并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后才去为之,力所能及的援手才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人无论有多困难,都能帮助别人。也许我们并不是富人,也不是强者,但是我们同样能够对穷苦的处境感到酸楚和同情,并且力所能及地做出一些实际的帮助,哪怕它们是一些檄不足道的事情,也足以温暖曾经寒冷的心。
【佛禅小故事】
【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放眼望去,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随处都是。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安详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不要吝啬对他人的施舍】
若菩萨,自有财物,性悭惜故,贫苦红尘,无所依怙,来求索者,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吝惜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
【——《菩萨戒本经》】
【佛语禅心】如果菩萨,自己有财物,生性吝啬,有贫苦众生,没有依靠,来乞求施舍,却不生起大悲之心,施给他们所求之物。或者有想听法的人来求法,却吝惜不说,这就是第二重罪。
有一个人名叫伊利沙,家财万贯。但他生性吝啬,从不给别人布施任何东西,对自己的日常消费也十分刻薄,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烂衣服。偶尔一两个朋友来吃上一顿,他却要自己饿上几天,这样做方觉得好受一些。
伊利沙有一个邻居,钱财不多,可每天都吃鱼嚼肉,还经常宴请朋友,出手阔绰。伊利沙看到后,心想:我比他富多了,他天天过着王侯一般的生活,而我守着满屋金银财宝,却节衣缩食,也太可怜了。
伊利沙狠狠心,杀了一只鸡,取出一升白米,偷偷地驱车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把鸡烤熟,把饭煮好,准备好好地吃一顿,解解馋。
佛早就知道伊利沙是个吝啬鬼,觉得他这样生活真是太愚昧了,看到伊利沙今天一反常态,又杀鸡,又煮饭,便有心要和他开个玩笑。
于是,佛变成了一条狗来到伊利沙身边,转来转去讨食吃。伊利沙恨不得把鸡骨头都吞进肚里,哪舍得给狗吃些东西。但这条狗朝着伊利沙一个劲地摇头摆尾,口中还流着很长的涎水。
伊利沙说:“你如果能四脚朝天,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给你吃一点。”
谁知话音未落,那条狗已经腾空而起,四脚朝天。伊利沙吃了一惊,只得扯下一点鸡皮,想送给狗吃,可又实在舍不得。
伊利沙说:“这样吧,这点鸡皮我给你留着。如果你能让两个眼珠掉下来,我让你再吃些鸡肉。”
话刚说完,那条狗的两个眼珠“啪!啪!”地掉在地上。伊利沙高兴极了,心里欢呼:这下好了!你眼睛瞎了,我就可以笃笃定定地享受美味了。
他端起饭盘和鸡,换了个地方,大嚼起来。
等伊利沙走远,佛变成了他的模样,赶着他的车子来到伊利沙家。一进门,就吩咐守门人:“待会儿若有人来,无论什么人,都给我一棒子把他轰出去。”然后进房,下令将所有的财产布施给穷人。
伊利沙消受完他的美味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停车的地方,一看没了车子,可着急了,四处寻找,也没有找到,只得垂头丧气地步行回家。到了家门口,刚跨进门槛,便吃了一记闷棍。
伊利沙火冒三丈,大声嚷道:“反了!连我你们也敢打!”守门人也不示弱:“管你是什么人,我们老爷吩咐过了,谁也不许进去!”
“什么老爷不老爷!我才是你们的老爷!”
“活得不耐烦了,是不是?还敢冒充我们老爷,看我不揍死你!”
一顿乱棒之下,伊利沙瘫坐在地上,再注目一看,家里已经空空荡荡,心里一急,发痴了。
这时,佛变成了一个修行僧,走到伊沙利面前,双手合十,问道:“施主为何愁成这样?”
“我被人戏弄,家财荡尽了。”
“施主,恕我直言,钱财乃身外之物,钱财多了会带来烦恼和祸害。像你这样,拼命地攒钱,不舍得吃,不舍得布施给穷人,一朝死去,反成了饿鬼。即使投胎做人,也只能充当下贱的仆人。你想想看,这样做又有什么意思呢?”
修行僧这一席话,使伊利沙如梦方醒。从此,他一改旧迹,乐于济世助人了。
表面上看,财富减少,似乎是一种损失。其实愈是施舍济人,积修的功德就愈大。施舍者不仅在后世会得到佳美的报偿,而且在现世也绝不像守财奴那样感到“恐惧”。施舍者可以通过施舍而减少财富压力所产生的精神负担,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巴西一名医生曾将583名被指控犯有贪污受贿罪的官员和583名廉洁官员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前者中60%的人患心脏病、脑缢血等以致死亡,而后者的比例仅为16%。他经过10年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卷入贪污腐败的人容易得病死亡。这个现代的医学调查说明,通过施舍人们不但在今世净化了心灵,精神上心安理得,而且还为后世积累了功德,享受到最终的善果,既做到与人为善,又可以自身受泽,仁智之士一定会乐此不倦的。
【感悟】
古语说:“天非私富一人,盖托以众贫者;天非私贵一人,盖托以众贱者。”这句话是说,财富拥有较多者,只不过奉神之命,暂行保管财富,最终还是要把多余的财富周济穷人,热心社会公益,施舍财富,救济他人。所以我们不要吝啬对他人的施舍。
【佛门名家】
【行正】
行正(1914-1987年),字愿安,登封城关刘庄人,俗姓李。1920年在少林寺出家,1932年在九华山东崖寺受戒。后任河南省佛教协会理事,少林寺住持。“文革”期间,行正采取转移地点、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一批少林寺文物。1986年,他被正式任命为少林寺方丈,结束了自清康熙以来少林寺无方丈的历史。他于1987年圆寂。
【失去的就让它失去吧】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佛陀】
【佛语禅心】一个人若放不下得失之心,就会痛苦不堪。
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寺旁的庭院里栽植了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总是全心照料。大家都说,兰花好像是金代禅师的生命。一天,金代禅师因事外出。有一个弟子接受师父的指示,为兰花浇水,但不小心,将兰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给打翻了。
弟子心想:师父回来,看到心爱的盆兰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于是就和其他的师兄弟商量,等禅师回来后,勇于认错,且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回来后,看到这件事,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喜爱兰花,为的是要用兰花供佛,并且也为了美化禅院环境,并不是想生气才种的呀!凡是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割舍,因为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金代禅师“不是为生气而才种花”的禅功,深深地感染了弟子,弟子放下了一颗忐忐的心,更精进于修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人生征途中,因种种原因,有许多人会出乎意料地遭遇失去——失去财物,失去既得利益,失去肢体,失去升学、就业、晋级、发财的机会……一般来说,人们总是习惯于得到而害怕失去。尽管“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人人皆知,但人们依旧认为得到了可喜可贺,而失去则可惜可叹。每有损失,总要难受一阵,甚至为之痛苦。
人生苦短,为了不虚度光阴,使生命尽可能卓越,我们的确应该追求得到,努力用智慧创造业绩。然而,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失去,学会忍受失去。为了成就一番事业,有时不得不失去一些感官的享受;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主要人生目标,有时不得不“丢卒保车”,尤其是为了不玷污自己的人格,有时不得不失去一些利益,比如金钱——那种只要出卖良心或尊严就可以得到的。
失去之于生活,就如同误差之于科学,是无法避免的。面对失去,我们应该怎么做?是终日缅怀所失去的,为之悲伤并抱怨生活残酷吗?不是的,人应该学会坦然面对失去。
坦然面对失去,需要及时调整心态,首先要面对现实,承认失去,不能总沉溺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之中。得到和失去其实是相对的。民间安慰失去东西的人总是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事实正是如此,与其为了失去而懊恼,不如全力争取新的得到。
坦然面对失去,不是像有些人那样自我姑息,也不是像某些人那样“看破红尘”、碌碌无为地苟活。坦然面对失去,就是胸襟更豁达一些,眼光更长远一些,经常为自己整整枝、打打权,排除那些不必要的留恋与顾盼,以便集中精力于人生的主要追求上。这样,大而言之,有益于社会;小而言之,有益于自己。
【感悟】
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着干,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毕竟,我们喜爱一种事物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失去它时要伤,心。人生中的有些东西既然已经失去,不妨就坦然地面对,让它失去吧。
【佛家典籍】
【《贤劫经》】
《贤劫经》八卷,西晋竺法护译。在佛经之中,过去之住劫,称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称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称为贤劫。现在之住劫二十增减中,有千佛出世,因此称为贤劫。《贤劫经》,译为贤劫定意经,前半都会诸三昧,诸度无极,佛之神通功德事,后半都会贤劫千佛事。
【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完美】
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佛陀】
【佛语禅心】当一个人因为感觉到不满而去刻意追求的时候,他就成了渴望的奴隶。
有一个国王,有七个女儿,这七位漂亮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
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往常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地到了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发夹;五公主一样拿走六公主的发夹;六公主只好拿走七公主的发夹。于是,七公主的发夹只剩下九十九个。
隔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晓得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
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都在心里说:“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一百个发夹,所以都懊恼得很,却说不出。
只有七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话才说完,一头漂亮的长发因为少了一个发夹,全部披散了下来,王子不由得看呆了。
故事的结局,是王子与公主从此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生活中的很多事,就如同这个故事一样,刻意地追求完美,反而让人生变得不完美。
完美只是人们心中一种虚幻的假想,或是一个目标、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追求完美,是人类自身在渐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特点,应该说,这没有什么不好。然而人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也不可能事事都完美。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过分追求完美,而又达不到完美,就必然会产生浮躁。人们在朝着这个目标追求的过程中力求把事做得更好,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趋向完美,而又永远无法达到真正完美的境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刻意地追求完美,是一种自我折磨,是对自己的一种无意义的苛刻,其后果必然是让人大失所望,并背上自卑心理的沉重包袱。过分追求完美往往得不偿失,而且会让人痛苦不堪。
如果你有过于追求完美的心理趋向,就赶快治疗——这可是容不得耽误的疾病。当你又要认为情况应该比现在更好时,就请把握住自己,礼貌地提醒自己现实中的生活其实很好。当你放弃自己苛刻的眼光时,一切事物都变得美好起来了。不要刻意追求完美,你会感觉到生活充满明媚的阳光。
【感悟】
人生不必去刻意追求完美,因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真正的完美。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应有很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雕琢,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
> 佛法让人生更美好
智能推荐
- 上一篇:佛法人生禅语故事
- 下一篇:看佛学故事悟佛语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