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故事的智慧
【佛语禅心】明教和尚(契嵩禅师)说:“圣贤的学问,本来就不是一天就可以具备的。白天不够用,用夜晚来继续学习,日日月月地积累起来,自然可以完成。”
从前某地方有一个大富翁,虽然很有钱,房屋建筑得也算是华丽堂皇,可是却很少出门,见识不广,而且又是吝啬的人。有一天听人家说:某处有一个富翁,建了一座很华丽的三层楼房,这位富翁因为好奇,而且也不服气,所以就不远千里地跑到那一位富翁家里去。当他来到那个富翁家的门口时,就看得呆住了。因为这座楼阁不但华丽,而且高高地耸立在空中,因此他十分羡慕,回到家后就日思夜想,想自己也建一座像这样的楼阁。
于是他打听建造这楼房的建筑师,不久就寻找到他,商量要建筑这楼房的事情,需要多少时间和经费。建筑师说,需要一年时间以及多少经费。富翁听说要一年,又要那么多的经费,就说:“我不要第一层和第二层,只要建第三层就好了,而且限你一个月建成。”建筑师说:“不要第一层、第二层,我无法建第三层,而且一个月时间太匆促,请你另请高明吧!”
一棵树最初必由一粒种子.下土发芽生根慢慢长大而成。一个人的知识学问也由从小一字一句的读书,慢慢累积而成。树有根,水有源,知识由学和问而来,房屋从地基建起,怎能在空中建楼阁呢?
福楼拜说过,“才能是长期努力的报酬”。我们崇拜满腹经纶,羡慕出口成章,看到别人总能有理有据高谈阔论而自惭形秽,无力而为。殊不知,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只有平时的扎头苦读,才有今日的一语惊人;只有昔日的力量积存,才有未来的释放光辉。
画家在绘画的时候,总得不断地白描、绘色、彩光,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有满意之作。我们学习也如此,只有把每一个小知识点积累归纳起来,系统化、总体化,才会对学过的知识做到清晰深刻的铭记。
积累是一个漫长却不乏味的过程,正如我们的学习,积累知识是为更高的学业做铺垫。如果说学问是大厦,那么积累就是钢筋水泥使学问稳固不倒;如果说学问是果树,那么积累就是源源不断的养料让学问快些结果;如果学问是小岛,那么积累就是航道让我们勇敢前行;如果学问是雄鹰,那么积累就是翅膀载着雄鹰翱翔。学问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感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是积累起来的,而不是一日就可以学成的。
【佛家典籍】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全称《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又称《遗教经》。内容为释迦牟尼临终时对弟子所做的教诫。后秦译。遗教,又称遗法、遗诫、遗训、遗告、遗化,是指佛陀临涅时所说的教法。本经是佛陀临入涅槃时,为后世佛弟子所说的最后教法,因此特称为《佛遗教经》,与《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
【本经特色:】
一、专为比丘而说,佛陀最后嘱咐少欲知足,实因此是入道的根本。
二、出世思想非常浓厚,因为既已出家,即应先有出世思想,方能做入世事业。
三、全在要求学者严于约束自己身心,因为不经磨炼,不能成功。
四、本经既具有经的性质,又具有律的性质,可谓经中之律。
【积累知识的关键是勤劳】
黄龙谓隐士潘延之日: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后抒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
【——《禅林宝训》】
【佛语禅心】黄龙禅师对隐士潘延之说:为圣为贤的学问,不是轻易就能成的,必须通过积累。积累的关键,是专一和勤劳。摒弃断绝其他嗜好,努力地学习而不知疲倦,然后再将学到的东西扩充推广,可以穷尽天下的妙道。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大凡学识渊博之人,都是勤奋读书、惜时如金的人,尤其是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典范,并传为佳话。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一个勤奋读书的人不一定成才,但人才却一定出自勤奋读书。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多么有志向、有雄心,若没有勤奋读书的实际行动,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勤奋是一种成才的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中国人讲,“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其实都是在强调勤奋是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的一种方法。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的确,没有勤奋,哪来成功。2005年重庆高考状元屈仁丽和陈昕昕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天分只能让你拥有灵气,勤奋才是成功的唯一秘诀。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人的成才与他勤奋读书密不可分,渊博的知识来自孜孜不倦的学习。唯有勤奋,才能在书山里自由往来,才有成才之日。
【感悟】
古今中外凡学业上大有成就的人,都是学习勤奋认真的人。成才之路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勤”,做大学问,就要爱惜时间,争分夺秒,摈弃那些没有意义的、没有必要的活动。当你坐到书桌面前,一定要集中精神,要全神贯注地学习而不受外界的干扰,这是学业有成的关键。
【佛语禅心】佛说:看见人行布施道,应该高兴地帮助他,这样做的福报很大。一个僧人问佛说:这种福报会被分尽吗?佛说:譬如一支火炬的火,数千万人各自拿着火炬来取火,用来做饭照明,而这支火炬依然如故。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
有一年,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
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艳、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不多日,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寂寞。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该是一村子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心头一热,看着禅师,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好的菊花还要灿烂。
我们应该学会把美好事物与人共享,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幸福。
只有大家都拥有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多为别人着想,看到别人的幸福微笑,我们心中自然也会感到幸福快乐。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庆祝自己50岁生日时,在英国伦敦宣布:将捐出所有个人资产,数百亿美元巨额财富将捐献给社会,不会作为遗产留给子孙。比尔·盖茨的惊人之举,验证了“幸福,与人分享才更有滋味”的真理。不错,没有财富时,尤其是一文不名时,谈及与人分享,那是痴人说梦。但当有了财富时,尤其是到了财富超出自己需要时,财富恐怕也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剩下的就是使自己的这笔财富发挥更大的效益的问题。
施比受更幸福,因为那代表你有能力帮助别人。在现今社会中,人们就是缺少一点温馨和关怀,自扫门前雪的观念已经深植人们心中,其实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对他人多一分关心和付出,整个社会就会焕然一新。即使只是你的一个浅浅微笑,都会让周遭的人们感到很温馨。
当你和别人分享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心灵是平静的,而人的心灵的平静是一切幸福和快乐的根本保证。
【感悟】
不要总为自己着想。在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自己也会深深地感觉到,原来与人分享幸福此自己独占幸福更幸福,即把一个人的幸福给多人分享,就变成了多个幸福。
【佛家典籍】
【《佛母经》】
《佛母经》详称《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不空译。佛母大孔雀明王,又称为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大金色孔雀王、大孔雀明王、大孔雀王、孔雀明王、佛母明王。以能生诸佛神变之德为主,因此称为佛母;佛母乘金色孔雀,因此称为大金曜孔雀明王。
内容叙述佛在园,莎底芯刍为众破樵,为黑蛇所螫,不堪苦痛,阿难向佛求救,佛为他说大孔雀明王神咒而救之。佛母经有好几种译本,最流通的是不空的译本。
助别人,就是快乐己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一《吉祥经》】
【佛语禅心】布施是良好的品德,要尽力帮助亲戚朋友,而且行为上没有一点污点,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两个钓鱼高手一起到鱼池垂钓。
这两人各凭本事,一展身手,隔不了多久的工夫,皆大有收获。
忽然间,鱼池附近来了十多名游客,看到这两位高手轻轻松松就把鱼钓上.来,不免感到几分羡慕,于是都到附近去买了一些钓竿来试试自己的运气如何。
没想到,这些不擅此道的游客,怎么钓也毫无成果。
话说那两位钓鱼高手,两个人的个性很不同。其中一人孤僻而不爱搭理别人,单享独钓之乐;而另一位高手,却是个热心、豪放、爱交朋友的人。
爱交朋友的这位高手,看到游客钓不到鱼,就说:“这样吧!我来教你们钓鱼,如果你们学会了我传授的诀窍,而钓到一大堆鱼时,每十尾就分给我一尾,不满十尾就不必给我。”
双方一拍即合,欣然同意。
教完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样也传授钓鱼术,依然要求每钓十尾回馈给他一尾。
一天下来,这位热心助人的钓鱼高手,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指导垂钓者上,获得的竟是满满一大箩鱼,还认识了一大群新朋友,同时,人们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地叫着他,让他备受尊崇。
另一方面,同来的另一位钓鱼高手,却没享受到这种服务人们的乐趣。
当大家围绕着其同伴学钓鱼时,那人更显得孤单落寞,闷钓一整天,检视竹篓里的鱼,收获也远没有同伴的多。
如果,每个人都能帮助别人,别人快乐了,也就是自己的快乐。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你受到别人的帮助,心里一定会十分感激帮助你的那个人的。
少一份爱,不如多一份爱,把爱和别人一起分享,让爱在人间生存,献给别人一份爱,自己就多了一份快乐。
若整个社会都鼓励施舍,那整个社会将更加融洽。无论贫富贵贱,通过施舍,他们既救助了弱者,也帮助了自己。这样的社会不在意你捐赠时以少报多,只要你有行动,尝到了“甜头”,慢慢地你就会不自觉地把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人人都乐于助人。当别人碰到困难时,你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如我们后天培养成早上起床刷牙洗脸的习惯一样自然。
关心体贴他人,在他人需要的时候,能主动热情地给予帮助,急人之急,帮人之苦,忧人之忧,救人之危,以帮助别人为快乐,即使是一点小小的爱心行为,只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帮助别人.把爱洒向周围的人,就能把快乐留给自己。
【感悟】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他会感到这个社会很温暖,会感到快乐,而力所能及帮助了别人的人会更感到快乐!因为这样的快乐是更高层次的快乐,是圣洁的快乐,是恩想境界得到升华后的快乐,是爱心得到了释放、精神得到了某种满足后的快乐。
【佛语禅心】人生如果没有经历过“风雨”,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没有什么色彩,生命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鉴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主持让他做了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主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瓦鞋。
主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瓦鞋做什么?”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一双瓦鞋都穿不破,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
主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寺前是一段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主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答:“想做名僧。”
主持捻须一笑:“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说:“当然。”
主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干又硬,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主持又笑笑说:“如果今天我们在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主持听了,微笑着拍拍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历风雨,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平又硬的大路上,什么也没有留下。”
鉴真恍然大悟。
的确,只有那些在风雨中走过的人们,才知道痛苦和快乐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泥泞中留下的两行印迹,就证明着他们的价值。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艰辛,怎见到美丽的彩虹。天地万物本来如此,经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之后,大地变得清新亮丽,七色的彩虹也高挂天边。人生路漫漫,怎会是一帆风顺,一路的风浪无数,而风浪过去之后,又是一片艳阳天。
人生也是如此,一帆风顺的环境往往使人变得安逸,在打击和挫折面前一败涂地。而只有经过不同时段、不同程度的打击和磨难,才能磨炼出常人不能具备的坚强意志和永远不服输、永远向上的精神。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由艰苦的磨炼,任何投机取巧或妄图减少奋斗而达到目的的做法都是拔苗助长般愚蠢的行为。任何香甜的果实,都是勇士战胜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血汗浇灌的。荣获世界五连冠的中国女排更是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考验,通过严格训练和顽强拼搏,才赢得了世界的瞩目的。
【感悟】
人生是一种经历,经历风雨磨难,才能刻骨铭心,成熟成长。不经历风雨,就难以见彩虹。没有风雨的考验的人生是苍白的,经历了风雨的人生才是精彩的。
【佛家典籍】
【《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秦鸠摩罗什译。净土三部经之一。这部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
这部经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笃之机。
做事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米元章谓学书须是专一于是,更无余好,方能有成。而予闻古之善琴者,亦谓专攻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虽小,可以喻大。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
【-[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佛语禅心】米元章(米带)说:学习书法必须专一于书法,不再有其他爱好分心,方能有成就。我听说古代善于弹琴的人,也说必须专攻两三支曲子,方能进入精妙的境界。这里说的虽是小事,但也可以借喻大的方面。佛说把心集中在一个地方,那么没有办不到的事。所以说,心意开了叉,事情也不能成,心性专一,志向坚定,三昧就能很快得到。
有两个原本棋艺相当的学生被老师要求对弈。其中一个学生下棋时专心致志,苦研对策,丝毫不为外物所干扰。另外一位学生一会儿想着午饭吃什么,一会儿又看看天上飞过的大雁,却没有全神贯注地下棋。结果可想而知,一心二用的学生输得一败涂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有旁骛,更不能为外物所役。
“专心致志”是形容一个人做事全神贯注,一心一意。这就是告诉我们,在观察时就专心观察,在思考时就专心思考,在玩耍时就专心玩耍,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全部精力去做。
有关专家做过调查,人与人相比,智力的差别不是很大,但如果专心的程度不同,取得的成绩就会大不一样。凡是做事专心的人,往往成绩卓著;而时时分心的人,终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居里夫人在科学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就因为她是一个终身做事专心致志的人。她的成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容易成功;如果一心二用,就往往一事无成。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她预感他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前,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并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后来人们就把这种专心致志于做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如何,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也许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让人难以心无旁骛地专心做事。但是,成功好像从不属于那些浮躁、不去认真学习思考以及做事的人。所以要让自己的空想变为现实,就要抓好每一天的时间,少去空想,多去学习、去思考、去做事,当别人弯腰捡钱的时候,自己不妨继续向前走。
【感悟】
大凡成功者的经验都有共通之处,其中“心无旁鹫,专心做事”可以说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如呆我们想要成功,那就必须是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的。所以说,“心无爱组词旁鹫,专,心做事做人”是成功的保障,也可以说是“成功的秘诀”。
【佛禅小故事】
【文殊现身】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到达前,晚宿一茅屋,内住一老翁,文喜就问老翁道:“此间道场内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文喜问:“住众多少?‘老翁答:“前三三,后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而见文殊骑狮子住在空中,自悔有眼不识菩萨,空自错过。
文喜后来参访仰山禅师时开悟,因此就安心住下来担任典座(煮饭)的工作。
一天他从饭锅蒸气上又见文殊现身,便举饭铲打着,并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
文殊说偈云:“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吾人因不明白自己本性,终日心外求法,故患得患失,若能自悟自性,“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两者有差异,实则无差异,何必自悔自恼呢?
【谁也无法一下子就成功】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一《百喻经》】
【佛语禅心】有一个人因为饥饿的原因,就打算吃七个煎饼。吃到六个半时,就已经饱了。这人非常后悔,用手打自己,并且说:“我现在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子,都白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能饱,应该先吃它。’唐朝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才,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学起来很困难,他更加不愿意学了,有时候还偷偷跑出去玩。
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忽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一根铁棍。李白好奇地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
“我在磨针。”老婆婆一边磨一边回答。
“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
李白脱口而出。
老婆婆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有感触。
成功是由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达成,一次次小小的进步累积而成的。一个人要有伟大的成就,必须天天有些小成就,因为大成就是由小成就不断累积的结果。假如你现在还没有成功的话,那一定是你在努力的过程中还没有成功。你只要每一个过程都是成功的,结果必定成功。
美国总统小布什之所以有今天伟大的成功,是由于他竞选州长的成功,累积财富的成功,人际关系建立的成功。因为不断进步,才会积累成今天的成功。
有些人一夜成名,但是如果你仔细看一看他们过去的经历,就知道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得来的,他们早已投入无数心血,夯实了坚实的基础。那些暴起暴落的人,名声来得快,去得也快。
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要有永不满足的心态,一个阶段的成功要更好地推动下一个阶段的成功。日本直销天王中岛薰说过:“我向来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满足,成功永远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百万富翁想当千万富翁,千万富翁相当亿万富翁,亿万富翁想角逐《财富》排行榜。一个越成功的人,对成功的欲望越大。成功是一种习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思维习惯,一个成功的人习惯于成功,所以他才会成功。
成功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完整的生命历程,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无法一下子成功,只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感悟】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放不下架子,不能从小事、从最基层工作做起,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是干大事的料,期望一步登天,却不知凡事都需要日积月累。富丽堂皇的建筑物都是由一块块独立的石块砌成的,成功也是如此。
⊙——爱惜生命,善待生活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媳妇。如果他亲近其中的一个,就被另一个媳妇责怪,他为此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每晚就在两个媳妇中间正身仰卧,不偏不倚。
有一天晚上下大雨,屋顶破漏,水和泥沙一起流下来,恰好落在他的眼里。因为早就有约定,他不敢起来躲避,于是两只眼睛都失明了。
【禅心】前怕狼后怕虎,越是不敢果断行事,就越容易把自己逼上一条绝路。
中国有句俗话,女人是老虎。那么夹在两只老虎之间的滋味肯定不好受,愚人摄于两位老婆的yin威而不敢有所怨言,在身家性命面临危险的时候,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此没有主张的丈夫,又怎么能够管理好一个家庭呢?害怕犯错就不做事,是不是就等于害怕被噎到就不吃饭呢?丈夫愚蠢的行为最终害了自己,而此时两位妻子也应好好反省一下了。难道丈夫眼睛失明完全是自己懦弱的性格所致?恐怕再怎么狡辩妻子们也与这件事脱离不了干系。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丈夫的两只眼睛就没有白瞎;瞎了眼之后的丈夫,也应该对自己的性格有所悔过。
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向,就要义无反顾地前行。回头留恋,只能重新走回起点。打败了自己,就战胜了最大的艰难险阻,才会有精力去欣赏沿途的旖旎风光。
⊙——承认错误,宽心悔过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到他媳妇的娘家去,看见妻子正在捣米,于是他到屋里偷了一把米塞到了嘴里。
媳妇过来看丈夫想和他说话。丈夫塞了满嘴米,不能答话,又怕当着媳妇的面丢人,不愿将米吐出来,因此就不说话。
媳妇奇怪他怎么不说话,用手摸摸丈夫的脸颊,以为他口肿了,对她父亲说:“我丈夫刚来,突然得了口肿病,连话都不能说了。”她父亲马上叫来医生给女婿看病。医生看了看说:“这病很重,用刀割开,才能好一点儿。”医生用刀割开了他的嘴,米从嘴里漏了出来,他偷吃米的事败露了。
【禅心】掩盖自己的错误,其实是在错上加错。一旦被发现,往往会受到数罪并罚的恶果。
丈夫因为贪图一把米而被割破了嘴,并在岳父母前丢尽了做人的脸面。倒不是因为那把米值多少钱,而是丈夫因为想要保住自己做人的好名声,结果却因此失去了做人的脸面,可谓得不偿失。
只有摆脱了自我的牵挂和烦恼,才能在花丛中闻到扑鼻而来的芬芳,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淳朴和纯真。
⊙——充实自己,举重若轻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跟着部队去追击贼寇,因为他心里很害怕,不敢去交战,于是就用血污抹在自己脸上,装出刚死的样子,躺在死人堆里。他骑的那匹黑马被敌寇抢走了。
部队撤退以后,他准备回家,就把别人战死的白马的马尾巴割下来。
回到家里之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那匹马,现在在哪儿?为什么没骑回来?”。
他回答说:“我的马战死了。”于是拿出那条白马尾巴让人看。
旁边的人说:“你的马本是黑色的,尾巴为什么是白的呢?”。
他回答不出来,因而被人们所讥笑。
【禅心】欺骗是一种很糟糕的手段。在骗得别人信任之前,就已经先把自己蒙在了鼓里面。
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为国家效多大力,而盲目地跟着别人去沙场征战,就等于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爱国不分贡献大小,岗位不分卑贱与否,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愚人才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追杀贼寇。可是,既然已经出征,就要奋力搏杀,苟且偷生本身就是一种令人鄙视的行为,更何况他还要拿着一条假尾巴回去邀功。你凭自己的能力赚回来的荣誉,就一定带有你身上的烙印。像故事中愚人自欺欺人的行为,无疑是把自己肮脏的偷生行为告诉了大家。自己给自己一个嘴巴子,有苦也只能往肚里咽了。
看清自己往往是人生最艰难的命题。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大的力量,才能够学会如何举重若轻地去四两拨千斤。只有不断充实自身力量,才不会在人生的战场上落荒而逃。
> 佛学故事的智慧
智能推荐
- 上一篇:经典佛法故事
- 下一篇:佛学基本知识常识_佛学名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