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禅语悟道
【佛门名家】
【佛图澄】
佛图澄(232-348年),西晋、后赵时僧人。本姓帛,西域龟兹人。9岁出家于乌苌国,两度到厕宾学法。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与诸学士论辩凝滞,无能屈者。持戒精严,对于古来所传戒律,多所考校。永嘉六年(311)2月石勒屯兵葛陂,佛图澄由石勒大将郭黑略引见石勒。后石勒建立后赵政权(319)事澄甚笃,军政大事必咨而后行并尊称为“大和上”。澄常用佛教教义劝导石氏施行“德化”,“不为暴虐”、“不害无辜”,并大力向民间传播佛教。石勒卒,石虎对其更加敬奉。澄学识渊博,天竺、康居名僧竺佛调、须菩提等均不远万里前来从其受学,汉地名僧知道安、法雅等也远道前来听讲。据《高僧传》载,其门下受业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近万。
欲望会导致痛苦,欲望越多痛苦就越多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八大人觉经》】
【佛语禅心】应该认识到,太多的欲望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生死、疲乏、劳累等种种烦恼,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如果能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
有个小孩,把手伸进装满栗子的瓶中,他想尽可能地抓一大把,但当他想要拿出手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一部分栗子,又不能拿出手来,只好痛哭流涕。一个行人对他说:“你还是知足些吧,只要少拿一半,你的手就能很容易拿出来了。”方法就这么简单:少拿一半!但结果却是:不仅把手拿了出来,没了痛苦,还拿到了半把栗子。
人的欲望有很多,生欲、死欲、食欲、睡欲、情欲、权欲、金钱欲、出名欲、求知欲、事业欲、健康欲、运动欲、旅游欲、出国欲、自我表现欲……有些欲望甚至不是几个字能概括得了的。这么多欲望,有的是生存、生活必需的,有的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有些人似乎看破红尘,隐形遁迹,不再追求世俗的欲望,可他又多了新的欲望——逃避世事的欲望,求得超脱的欲望。所以说,人的欲望之根是斩不尽的。
欲望越多越痛苦,尤其是一些很难实现的欲望,便会成为一种奢望。如果心里被太多的奢望长久地占据,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痛苦。贪心不足蛇吞象,想想蛇吞象的样子,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咽不进,吐不出,要多别扭有多别扭。什么都想要,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一辈子将自身置于忙忙碌碌、钩心斗角之中。这样活着,未免太累!
有欲望的人才有痛苦。欲望是人的本性。欲望越强烈的人痛苦也越强烈。当某种欲望处于可望不可及时,痛苦便乘虚而入。
常言道:“知足者常乐。”人若不知足,明摆着就不常乐、不好过。愈不知足,人就会愈加绞尽脑汁地奔波劳碌、索取追求。如果一个人过多地专注于金钱、地位、荣誉和美色,就会贪心地去攫取、占有和掠获,但当不能随心所愿时,就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欲望过多,痛苦也越多。当你不堪重负、心力交瘁时,就会在过多的欲望中迷失方向,在怅惘、愤懑和失落中沉沦下去。
其实,一个人想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减少欲望。“快乐=特质/欲望”,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提出的快乐方程式,就是说: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大。懂得知足常乐,切忌贪心不足,会让你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灵魂都会栖息在一个自由和谐的精神家园。知足常乐驻足心中,心中便有了一盏指引你前行的明灯,你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抗拒贪婪、自私和狭隘,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坦荡的胸怀、惬意的生活和宁静的幸福。
【感悟】
人痛苦的根源左于欲望太多。真正看透的人,不会刻意去强求什么无欲。你不放纵,善加引导,欲望就难得泛滥,这样的人也活得轻松、舒心一些。何乐而不为?
【佛门名家】
【道安大师】
道安大师(312-385年),自他建立僧团以后,中国僧徒有了严格的生活戒律,同时也为佛教僧团加入了凝聚的力量,使之能流传久远,为佛法的传播打下健全的基础。道安大师同时制定了《僧尼规范》、《法门清规二十围条》及佛法宪章三例,将僧团的行为仪规做了计划与统一。
在道安大师以前,僧人的姓,主要是以出生国或师父的姓为基准的。道安大师在长安率先提倡出家人以释为姓,自称释道安,后来的僧人也起而仿效,中国人一直沿用到现在,对于加强佛教僧侣的共同意识及僧团的统理有极大的帮助。他在当时名播四方,百姓称他为“印手菩萨”。鸠摩罗什在西域,听到他的名声,更称他为“东方圣人”。
欲望少一点,幸福就会多一点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你。
【——《佛说本生经》】
【佛语禅心】一切世间的欲望,没有一个人不想满足,但这些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为什么还要自找伤害?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全都流归大海。须知,欲望不能满足,贪爱没有止境。
清朝诗人胡澹庵写了一首打油诗《不知足》:“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又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西。”把某些人贪婪的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生活中,有的人就如《不知足》中所说的那样,永远不懂得知足。他们总是在满足了一个欲望的同时,又想得到更多,拥有更多欲望。这永无止境的贪婪,最终会使人迷失方向,并彻底毁灭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有的人拥有了荣华富贵,却永远失去了平淡的生活;有的人领略了呼风唤雨的成就感,却也领教了高处不胜寒的炎凉;有的人满足了被人吹捧奉承的虚荣,却得到了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残酷教训。
印度有一位哲学家说:“不知道满足的人,是多么不幸。”什么是满足?什么是不满足?满足就是拥有的比想要的多,不满足就是想要的比拥有的多。
其实当我们静观世间,茫茫人生路,碌碌有所求。满足和不满足只是一个人的想法,有些人已家财万贯还不满足,但有些人三餐不继也满足快乐。
有的人官居高位,仍在孜孜以求地换取更大的实惠,而有的人刚过温饱,就知足常乐,顺其自然。有的人为一点蝇头小利而闹得脸红脖子粗,而有的人为慈善事业掷万金于挥手之间。人世间的知足是什么呢?其实,满足不在于财富的多寡,也不在于拥有多少权力,而在于欲望的大小。
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福”字会使你想入非非,不免对生活产生美好的向往。只是世界上没有救世主,所谓“福”,全靠自己去创造,去奋斗。福是平常,不要惊奇;福在身边,不要远求。一个人欲望不能多,多了反而背着沉重的包袱,也难得实现。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知足也是福。
胡澹庵的另一首诗《知足歌》也告诫世人:“人生尽享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患难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看起来,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
【感悟】
希腊大哲伊壁鸠鲁说过:“如果你要使一个人快乐,别增添他的财富,而要狨少他的欲望。”不可否认,人是有欲望的。美好的理想和健康的追求是人们上进的精神动力,但是,不可贪欲。追求也不可超出一定的范围。欲望过度,便会变成难以填满的欲壑,可以毁掉一个人美好的前程。学会知足,少一些欲望,也就会多一些幸福和快乐。
只有知足常乐的人,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佛遗教经》】
【佛语禅心】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处在宝贵、快乐、安隐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会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天堂,也会觉得不满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质上很富有也是贫穷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也是富有的人。
俗语“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其意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共同之处,都是一种人生境界和处世哲学,是用来劝慰人们要满足现状,安于现状,要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要把自己的现状和周围不如自己的人或事比,以此来求得一种心理的平衡、解脱和安慰。
古今中外,都提倡人们要知足常乐。知足常乐能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满足,消除杂念、邪念和贪心,这样人们才会以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以诚相待、和睦相处,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片祥和安宁。人们“知足常乐”了,就能遏制不足不满的浮躁心理,铲除弱肉强食、以强欺弱的歪心邪念,还能培养人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善良品质和情操,能酝酿出一个和谐友善、充满阳光和爱的和平世界来。
然而,有知足常乐者,也有不知足不常乐者。知足者和过去的时代比,和过去的自己比,和不如自己的比,感到了欣慰、满足,于是就快乐了,没有太多的不切实际和好高骛远,只是一步一个脚印,过一天算两个半天,向着自己并不遥远却可望实现的目标前进并快乐着,这是知足者常乐的表现。
不知足者不懂得“积跬步而至千里”的道理,不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只看到成功者光辉的一面,忽视了成功者背后的艰辛历程;只看到同行者或官场得意或财源滚滚,忘记了同行者付出的牺牲和努力,按捺不住寂寞和寒酸,忍受不了现状和等待,经受不住诱惑和考验,于是,他们闷闷不乐,此乃不知足者不常乐的表现。
其实,每当一个人最起码的愿望满足之后,他必定还要有第二个愿望,而且将来还会接着有更多更大的愿望。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生活中已经不再缺少什么,尽管假如他退居一个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时,他会向往或怀念这种生活;但在他自己置身在值得满意甚至于值得艳羡的生活中时,他总还是觉得贫乏和不如意。
当然,往好的方面说,由于我们时常不满意自己的现状,我们才会拿出更多的智力和体力,去求得更大的进步,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创造与发明。
但是,往坏的方面说,一个人如果只是消极地对生活不满意,消极地厌倦和抱怨,那就只能说是~种对自己幸运的舍弃。因为无论我们是不是认为自己已经够苦,总还有比我们活得更辛苦更没有意义甚至于看来更没有希望的人们,而他们却是在那里认真地抱着希望活着。他们心里也许会想,如果他们有一天能达到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他们一定要用最大的虔诚去感谢这一切,他们一定会觉得心满意足,不再会有任何奢望苛求了。
【感悟】
每一个人都不免有厌倦、烦闷和不满足的时候,每到这种时候,你不妨设想自己到一个更没希望、更辛苦、更困难的境地里,你就会庆幸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感到满足和快乐。幸福是需要此较的,它没有止境,没有标准,只是看你对它的认识如何,以及看你对它怎样解释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足常乐”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的表现,是一种,心理的调度和满足,更是一种一心理的安慰和平衡。
【佛禅小故事】
【背木柴】
希迁问新到的僧人说:“你从什么地方来?”
僧人答道:“江西。”
希迁问:“是否见到马祖?”
答日:“见到。”
希迁指着墙角的一根木柴问道:“马大师是不是很像这个?”
这位僧人无言以对,百思不解。后来他到了江西,见到马祖后,把这件事告知马祖,马祖听后问道:“这根木柴是大是小?”
僧人道:“很大很大!”
马祖笑道:“你很有气力呀!”僧人不解其意。
马祖继续说:“你从南岳背了一根很大的木柴,一直背到江西,岂不是气力很大吗?”僧人听后似有所悟。
贪欲是一种毒酒,谁喝了都无药可救追逐物欲,如渴饮盐卤,转增其欲。
【——妙峰法师】
【佛语禅心】贪求物质享受的人,就像渴了喝盐水,越喝越渴。
贪欲,用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口渴饮盐水,口越渴,盐水饮得越多,盐水饮得越多,口就越渴,直到体内沉积过多盐分而导致机能衰竭。当人的心中形成一项欲望,就要努力去获得,没得到,“口越渴”;得到了,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口还渴”,使人心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
《佛本行集经》中有一个故事讲:从前有一个名叫慈者的商人,本来已很富有,但他仍然感到不满足,想到海上去寻宝。于是他告诉母亲说:“我要入海寻求财宝,使我家财富七世都用不完。”她母亲听后劝他说:“家里现在已经非常富裕了,各种财物,应有尽有,好几辈人都用不完,你又何必还要到大海里去寻什么宝呢?再说,大海上风险浪恶,恐怖的事情很多,我现在已经老了,离死期不远,你这一去,就很难再见上面了。”但慈者不听母亲的劝告,执意要去,她母亲就抱住他,说:“我不许你走,我们家中已经什么都不需要了。”慈者见母亲百般拦阻自己,觉得是破坏了自己求财的好事,很不吉利,因而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动手把母亲打倒在地,并用脚踢母亲的头,然后与其他五百商人一道向大海扬长而去。
一到海上,商船便被风浪倾覆,五百商人,全部淹死,唯有慈者,随波逐浪,漂到一座岛上。他爬上岛后,循着一条路,竟来到一座银城。那城园林四节,清泉流淌,十分雅致。城中央有一宝殿,名为喜乐,纯粹是七宝建成。城中出来四位女子迎接他,个个长得非常漂亮。四位女子对慈者说:“我们住在喜乐宝殿中,要啥有啥,享用不尽,请你进去和我们共享欢乐,不要再到别的城去。”慈者大喜,便住进喜乐殿中,与四位女子纵情欢娱,享受五欲之乐。但过了一段时期后,慈者渐渐不满足于喜乐殿中的享乐,便背着四位女子悄悄溜走,依次经历了在金城中与八女、在颇梨城与十六女、在琉璃城与三十二女的纵情恣欲。但他依然贪心未敛,终于去到一座铁城,被夜叉捉住,把一个烈火燃烧的大铁轮套在他头上,永遭焚烧的极苦。这时他才痛悔不及,自叹“由我贪欲不知足,今逢如此苦厄难”。
贪心不足,就会像商人慈者一样遭遇恶报和大苦难,反而使本来已有的美好生活或平和安宁的生活丧失,这就是佛家对世人的告诫。而事实也是如此,世界上的很多苦难和痛苦,无论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追根究底有不少就是由人的贪欲造成的。统治者的贪欲,会导致对人民、对社会、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掠夺,甚至引发世界大战,给世界和人类带来大破坏和大屠杀,但掠夺者最终必将受到应有的恶报。而普通人如果贪欲心盛,则会使个人或因贪欲难以满足而烦恼焦虑.或因铤而走险而导致自我毁灭。所以《四十二章经》中警戒世人说:“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感悟】“贪”字头上一把刀,一旦入“贪”,就会被其毒害。因此,贪欲是一种毒酒,谁喝了都无药可救。一味地追求贪欲而迷忘本性,往往会让人沉湎物欲,一去而不知返。
【佛家典籍】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是由天竺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共同翻译的。
当时“夜梦金人”的汉明帝,对这第一部新译出的《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直视如国宝,特别敕令珍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皇家图书馆),成为皇室的专利品,民间根本不知道有这一部法宝。因此,在晋朝道安法师所编的《综理众经目录》,尚找不到这一部经的名称,难怪有人误认它是伪造的了。
当初,佛成道以后,由许多外道发心出家的比丘,将他们对宇宙人生不明了的地方,以及有疑难的问题,纷纷提出来请佛解释,有些也是佛自动对比丘们恳切的开示,这些生活中金科玉律的语录,集合起来,共有四十二段,每段皆自成一章,因此就成为这一部《佛说四十二章经》。
羡慕别人得到的,也许就是羡慕别人的烦恼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贵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忧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之忧也,而犹不知其忧之特甚也,而犹不知其反慕乎群臣百姓之为乐也。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佛语禅心】贫穷的人忧虑没有钱财,羡慕富人的享乐,却不知道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地位低下的人忧虑没有官职,羡慕当官的人享乐,却不知道当官的人有当官人的烦恼。贫穷的人,低下的人,有钱的人,当官的人,都忧虑他们自己没有的东西,羡慕称王于天下的人,享受尽了世间的快乐,却不知道做帝王的有做帝王的烦恼,更不知道他们的烦恼比普通人更厉害,也不知道做帝王的反而羡慕群臣百姓的快乐呢!
萨依特曾是埃及的一位政府高官,34岁就做了副市长,可谓前程一片灿烂。可惜,就在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主管的城市却发生了一场火灾,于是他被免职。那年他37岁。离官退位后,萨依特的朋友都为他惋惜,其中有富翁、高官、大财团的董事长……大家都认为他会非常痛苦,最少也要来找他们帮忙。谁想,萨依特却回到乡村,过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
他在自家的小菜园里种菜,施肥,捉虫,过得平淡而有滋味。没事的时候,他就走村串巷,收集一些民间陶器作为收藏。生活中,他从不理会别人的富贵,更不去羡慕别人的日子,我行我素地过着自己的简朴岁月。
由于他的知识和才能,他很快就在收藏上有了很大造诣。七八年过去,他竟然收集到了几十件世界顶级的民间珍宝。前来买卖的人蜂拥而至,萨依特每卖出一件,都在上千万美元。
有人问萨依特,你怎么会在收藏上有这么大的成就。萨依特说,因为我过得十分简单,从不盲从地去羡慕别人,清静的生活让我可以一心一意地鉴别陶器。
不去羡慕别人的生活,这使萨依特不但摆脱了烦恼,也把收藏做到了罕见的顶端,成为世界级收藏大师。
生活中常常打扰我们,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往往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
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会给自己造成混乱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宁。羡慕别人的代价,常常就是失去自己。不去羡慕别人,你的日子就会变得悠然平静,从容不迫。不去羡慕别人,你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你自己的事业,达到你自己的目标,过好你自己的日子。
其实,很多事情眼见未必为实,表面上意气风发、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却可能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也许金玉其外,败絮其内,也许高处不胜寒,英雄总是寂寞的。在那些令人称羡的条件背后,究竟有多少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根本就没有人关心。每个人的眼睛都只看到他们让人羡慕的地方而已,就像每个人永远只看到自己的不好,看不见自己让别人羡慕的地方,说不定一无是处的自己其实并不是真的那么一无是处,只是自己看不见罢了,那些向来轻忽、不以为意的小事,可能就是别人最羡慕自己的地方。
所以不用羡慕别人,羡慕别人得到的也许就是在羡慕别人的烦恼。
【感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都有自己的困难,都有自己的烦恼,无论是贫穷的人,还是富贵的人,都避免不了各自生活中的烦恼。所以我们用不着去羡慕别人,羡慕别人不仅会使自己更加烦恼,而且在羡慕别人得到的同时也许是在羡慕别人的烦恼。
【佛门名家】
【道生大师】
道生大师(372-434年),以《佛性论》称誉于世,后人尊之为“涅圣”。在《大般涅盘经》还没全部译出之前,道生大师已先依经义推论出“一阐提皆得成佛”之说,为朝廷所赞赏。当时不为人所接受,且被视为异端,因此而隐居于虎丘山龙光寺。
传说中,他在虎丘山对众岩石说“阐提可以成佛”时,岩石点头肯定他的说法,而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美传。
“顿悟成佛”说,是道生大师的另一重要洞见。“悟”是潜思于心,超越思虑的。“顿悟成佛”是以毗昙、般若为基础,而又巧妙地结合佛性观,成为中国最早树立真常唯心系统的开端。
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活着就是幸福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因为没有鞋子穿而哭泣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佛陀】
【佛语禅心】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就应该珍惜。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你却发现有的人却连脚都没有。
一个人被情伤,决定远走天涯。他来到佛前诉说苦恼,痛哭流涕,而后告诉佛,即将远离。
佛说:“离开前,请回答几个问题。”
人说:“既然要走,回答也无妨。”
佛问:“天涯在哪里?”
人答:“天涯很远,在天边。’佛又问:“天边在哪里?”
“这个……”人回答不出,说,“请佛祖指点。”
佛说:“天涯在你心里。”
人诧异:“天涯怎会在我心里?”
佛说:“既然你已被情伤,走得再远,心仍然受伤,无所谓天涯;如果你觉得伤已平复,更无所谓天涯,天涯就在你心里。”
人说:“谢佛祖指点。那第二个问题又是什么?”
佛问:“你认为的幸福是什么?”
人说:“幸福就是爱啊。”
佛说:“错!幸福就是你还活着。”
人更加诧异:“仅仅活着就是幸福吗?”
佛说:“在这个世间,能活着已经是幸福的。很多人来不及享受生命就匆匆地走了,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吗?”
人说:“活着是一种幸福,可是也有痛苦。”
佛说:“那你认为的痛苦是什么?”
人说:“痛苦就是没有爱了。”
佛说:“错!痛苦也是你还活着。”
人说:“那我更加糊涂,活着是幸福,活着怎么又是痛苦呢?”
佛说:“生而为人,就是要幸福和痛苦一起,这样才叫做人生。你幸福是因为你还活着,你知道痛苦也是因为你还活着啊,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有痛苦呢!”
人说:“那我已知道幸福和痛苦的意义,下一个问题呢?”
佛问:“爱是什么?”
人说:“爱就是长相厮守,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佛说:“错!你这只是两性之爱,没有父母、手足、友人,乃至更多的爱。一个人如果只是局限于两性之爱,未免太过自私,除了你爱的那个异性,还有亲情友情之爱,还有对生活的爱,对你所处的世界的爱,对你身边每一个人的爱,对自己工作的爱,对你所擅长的东西的爱,对需要怜悯者的爱,对各种人世间你所不排斥的人或者事或者物的爱,这种爱难道不比你现在所受伤的爱要博大、深邃很多吗?”
人说:“我懂了,可是这次真的伤得很深啊。”
佛说:“何谓受伤?”
人说:“我心已碎。我的付出没有回报,所以受伤。”
佛问:“何谓付出?何谓回报?”
人说:“……”佛问:“你做人的要求是什么?”
人说:“……”佛说:“没有相互的爱,你付出的每一份爱,都应是发自内心的,出于对自己做人的要求,根本与对方爱不爱你无关,爱有时不是出于相互的,不是你爱了别人之后的回报。你接受了每一份关爱,都应该惊喜,应该心存感激,根本与你是否爱过无关,根本不是相互的,这是因为你得到了一份本不该属于你的爱。没有相互的爱,你付出的时候,不应该想到回报;你得到的时候,也不应该想到这是回报。”
人说:“我明白了,我应该以感激的心,去面对生活,我所获得的美好、痛苦,都是生活赐予我的,所以我是幸运的。生活曾经赐予我的,她也有权利收回。感谢佛祖,我决定留下来,继续生活在这里,我会珍惜我所拥有的。”
人大踏步走出佛祖殿堂,外面,阳光明媚,暖风习习。
原来活着就是幸福!
每天世上有那么多人悄然而去,而我们能好好活着,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无端地浪费它呢?应该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我们的生命,使之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要摆脱名缰利锁,看淡恩恩怨怨,用一颗平常之心善待他人、善待生命,从而追求内在心灵的一种真诚和真实。能够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真正的幸福美满,并且真实自在。
活着,就是一种幸运。幸运的是你可以看到那和煦的阳光,幸运的是你可以呼吸着新鲜空气,幸运的是你可以自rh地行走于天地间。
【感悟】
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珍惜你现在拥有的,其实就是珍惜生命。当你可以活着、笑着、哭着、吃着、睡着,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生命的流动时,你的存在就是一种幸福。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变化多端,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人世间最深刻的幸福与感动,因为我们活着。
【佛禅小故事】
【糖饼与《唯识论》】
睦州禅师问弟子僧正:“会讲《唯识论》么?”
僧正说:“不敢。只是幼年时读过。”
睦州禅师便拿了一个糖饼,将其掰做两片,问僧正:“这是什么?”
僧正无语。
睦州禅师问僧正:“唤做糖饼是?不唤做糖饼是?”
僧正答道:“不可唤做糖饼。”
睦州禅师却叫过弟子沙弥,问之:“来来,你唤做什么?”
沙弥答道:“糖饼。”
睦州禅师说:“你也讲得《唯识论》。”
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佛陀】
【佛语禅心】欲望会让人觉得痛苦,是因为欲望永远无法完全得到满足。
有一个人,他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所以在他死后,升上天堂,做了天使。他当了天使后,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他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他向天使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业呢?”
于是天使赐他一只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天使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
于是天使给他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青、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
天使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
诗人对天使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
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诗人直直地望着天使:“我要的是幸福。”
这下子把天使难倒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
然后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
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
天使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天使再回到诗人的身边,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
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
然后,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天使再去看看诗人。
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向天使道谢。
因为,他得到幸福了。
人为什么而痛苦?因为想要的太多,欲望无限地放大,又实现不了的时候就特别痛苦。欲望放大的时候,忘记了现在所拥有的幸福,不懂珍惜现在,而是追逐不可实现的东西,所以等到失去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总有人抱怨自己过得不幸福,那什么是幸福?其实很简单,你口渴的时候有水喝,就是幸福;肚子饿坏的时候,有一碗热腾腾的拉面放在你眼前,就是幸福;累得半死的时候,扑上软软的床,也是幸福;哭得要命的时候,旁边温柔地递来一张纸巾,更是幸福。幸福爱组词本没有绝对的定义,平常一些小事往往就能撼动你的心灵,幸福与否,只在乎你的心怎么看待。
【感悟】
痛苦与幸福是共存的,欲望与失去是平衡的。欲望越大,失去的就越多,痛苦也就越多,幸福则越少。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在于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他也就感受不到幸福。欲望是无边的,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满足,其实就是最大的幸福。
⊙——换个角度,豁然开朗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个人,家里很贫穷。他给国王当差,干了很多年,身体都累垮了。国王见他可怜,就赏给他一头死骆驼。
这个穷人得到死骆驼后,打算尽快给它剥皮。但嫌刀太钝,就想找个磨石把刀磨锋利。他在楼上找到了一个磨石,把刀磨得很锋利,然后便下楼去剥皮。
就这样一次次上来下去地往来磨刀,终于疲累难支,担心再没力气上去磨刀了。就将骆驼吊到楼上去,靠近磨石跟前以便于磨刀。他这样做,人们纷纷嘲笑他的愚笨。
【禅心】当一条路行不通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也许出口就在和你相反方向的不远处。
穷人一辈子都很穷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他的性格所致,一条路走到黑的执著只会带来失败和痛苦。穷人只知道刀钝了要用磨石把它磨快,却对如何省力的方法显得一窍不通。假如它能够换个方向思考问题,明白把死骆驼吊上楼和把磨刀石拿下楼会收获一样的结果,那么他就不必再去费那九牛二虎之力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积极去想怎么样解决是好事情,值得鼓励和提倡。可是,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或者太过费时费力的时候,就要改变方向和策略,不同的解决方法也许会为你带来一片豁然开朗的天地。
换个角度去享受人生,人生也许会给你呈现出一番异样的风景。
⊙——立即行动,切莫拖延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个人乘船渡海,不小心将一银钵盂失手掉进水里。随即他想:“我今天先对着水面做个记号,暂时不去管它,等以后有时间再来捞取。”行船经历了两个月后,到达了师子国。看见一处河水,他便跳到里面,去找他先前丢失的银钵。
大家问他:“你要干什么?”。
他回答:“我先前丢个银钵盂,现在想找回来。”大家问:“在什么地方丢的?”。
他回答:“刚下海的时候丢的。”大家又问:“丢了多长时间了?”。
他答:“丢两个月了。”大家问:“丢两个月,为什么在这里找?”。
他答:“我丢钵盂的时候,曾对着水面在船上做了辨认的记号,这里与我画记号的水面完全一样,因此在这里找。”大家又问:“水面虽然一样,而你先前丢的时候,是在大海那里,如今在这里的河水里找,怎么能够找到呢?”。
当时大家没有不嘲笑他的。
【禅心】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这才是一种伟大!刻舟求剑的人是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在他的眼里,世间万物永远是静止不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他来说只是疯言疯语的乱谈。所以,他才会在两个月之后,在一片看似一样的水面上去寻找,徒劳无功是必然的结果。只是恐怕这个人找不到他当初丢的东西,还在怪自己当初的记号刻错位置了呢!世间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如果我们用静止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话,只能是被事物本身所抛弃,时间越久,我们的认知就会越脱离这个时代。并且,貌似一样的水面只是一个假象。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请睁大你的慧眼,欺骗者往往打着你熟悉的旗号才最容易得手。
遇到困难不要拖延,也不要寻求逃脱,因为出口往往就在不远处,你只要及时地去寻找,总会寻到那扇敞开的大门和属于自己的人生宝藏。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佛语禅心小故事】过去有一个人,议论国王的罪过。他说了这样的话:“国王是一位凶残暴虐治国无道的昏君。”国王听了这话,立即大怒,也不问明是谁说的坏话,只听信身边奸臣的谗言,就把一位贤臣抓了起来,命令人将他的脊背割开,取下100两肉。
后来有人证明这不是那位贤臣说的话。国王对自己莽撞的行为很后悔,就给了这位贤臣1000两肉作为脊背的补偿。
在夜里,贤臣因伤痛难受呻吟不止,国王听了问道:“你为什么痛苦?我只是从你背上割了100两肉,但已经用10倍的数量给你,难道还不满意吗?”。
旁边的人回答说:“大王,如果砍了你的头,即使补偿你1000个,你也不免一死。‘虽然他得到了10倍的肉,可身上的痛苦还在呀!”。
【禅心】亡羊补牢其实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措施,毕竟丢失的羊再也找不回来了,早知如此为什么不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呢?国王确实是一位凶暴残虐的昏君,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听信小人的谗言,妄害了一名贤臣。不仅如此,国王却还依仗着自己的赏赐禁止贤臣喊疼,这样的国王和当初的商纣王有什么差别,国家由他做主迟早会等来灭亡的一天。
回转头来看看自身,我们有没有像国王一样妄下断言的时候?人都有一个情绪波动的周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发脾气,但你发出的无名之火很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等事后再去想办法弥补自己所犯下的过错,就犹如亡羊补牢一样,纵然能够为自己挽回一些颜面,但对对方造成的伤害恐怕永久无法平复,如同割下的肉再怎么补偿也无济于事。
凡事多想想,也许你会发现一条更好的解决之道,不要一时冲动而被你内心的魔鬼所操控。永远为自己心灵的“羊圈”筑好壁垒,这样我们的“羊”就永远不会丢失,更不用去想亡羊补牢的弥补方法了。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拥抱今天,创造未来
【佛语禅心小故事】从前,有一位妇女,刚有一个儿子,还想要再生一个,她就问别的妇女:“谁有方法能让我再生一个儿子?”。
有一个老妇人对这个妇女说:“我有一个法子能使你再生儿子,但你得先祭祀天神。”她问老妇人:“祭祀需要什么东西?”。
老妇人说:“杀了你的儿子,用他的血祭天,就能得到更多儿子。”当时这个妇女便依照老妇人的话,准备杀掉自己的儿子。
旁边有个聪明人,讥笑斥责这位妇女:“你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儿子还没生下来,能不能得到尚不可知,怎么能把已经有的儿子杀掉呢?”。
【禅心】很多人总是无止境地贪求不切实际的事物,可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
自己现在的儿子才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而为了祈求多子多孙竟要拿自己的儿子献祭,巫婆的话总是在蛊惑人心。试想,把自己的儿子献祭之后,若没有再生出儿子,那不等于白白送掉一条鲜活的生命吗?更何况在生命的天平上所有人都是等重的,怎么可以用自己的儿子去献祭?杀鸡取卵的行为本来就不对,再加上谋害人命,恐怕这个妇女的罪债这辈子是还不清了。
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到来,那么你所拥有的永远都是鲜活的当下,是你正在呼吸的一分一秒。没有人不向往明天的美好,但美好是建立在当下的辛劳努力之上的,珍惜现在才能够为明天的彩虹做好充足的准备。
徒劳的幻想不会换来生活的绚丽多彩,你现在所拥有的和你所能够实现的才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今天的累积是在为明天的辉煌添砖加瓦。
春花的烂漫才有秋天的硕果累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们预留的,立足坚实的当下,用你锲而不舍的努力去拼搏,那么所有的梦想一定会等来开花的时候。值得相信,那一刻你才会明白脚踏实地的重量。
把握现在的你,才能更好展望明天的彩虹。
> 经典的禅语悟道
智能推荐
- 上一篇:佛语人生禅语故事
- 下一篇:禅语悟道-净美心灵的禅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