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组词网
首页 > 句子大全 > 经典句子 >
首页 词语大全 组词大全 造句大全 形容与描写 句子大全 名言名句 诗词诗歌 趣味语文 成语大全 反义词 近义词 同义词

静心的佛家禅语

栏目:经典句子时间:2020-07-05
静心的佛家禅语

【1】、 禅在生活日用中:挑柴运水无不是禅!言谈举止无不是禅!许多人认为参禅打坐,心无散乱、意无动转,或起神通作用,方称为“禅”。其实不然!打坐只是求道、学佛的方便法门之一,只是为静心而已。真正的“禅”,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烦恼、妄想,集中精神,一心不乱。行兹在兹、念兹在兹。

【2】、 心若要定,必须力行正道,意不生恶念,身不作恶行,口不言邪语。不因私人迷情而乱了心思,心安行正便能欢喜自在!总之,要用正确的智慧,产生慈悲的力量,时时刻刻将禅定之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上,定心致力来成就人事,则心常在禅中。

【3】、 用功的方法:初学佛者,总以为要万缘放下,独善其身。其实,用功有三法:第一,系缘修心:一般人的心非常散漫,要以静坐数息来系心念。“系”是连结的意思,将数息的念头连结在一起,以一、二、三的数目,随着一进一出的呼吸而数。

【4】、 诵经时,经文字句,要深心体会。不只是诵经、做课、打坐才是修行;日常生活的举止动作,无一不是修持的时间。把工作的场所,当做修行的地方,将心缘收摄,专心系于工作之中,也是修心的方法之一。

【5】、 藉周围的环境来收摄心念,不只是上殿、打坐、诵经,即使在吃饭、走路、扫地,任何一个因缘均是我们修心的时机,因此,必须把握每一个修持的因缘,这就是系缘修心。

【6】、 第二,藉事练心:每个人都是随着业力投生人间。

【7】、 既来之,则安之,“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欢喜承受,业很快就会过去;不欢喜接受,则烦恼丛生,甚至于烦恼中再造恶业。

【8】、 人与人之间,难免有善恶因缘,遇到善缘,即生可爱欢喜、善顺之心;遇到恶缘,即心生厌恶、烦恼,此为被境所转。日常生活中,对待任何人事,应心存欢喜感激,结一分欢喜缘,时时保持身心的宁静轻安,不被境转,这就是禅定,也就是藉事练心。

【9】、 人生如一大洪炉,众生刚强如顽铁,必须历经千锤百炼,方得成器。因此,应藉逆境来修练,时时保持心平气和。有道是:“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身为佛弟子,既然于佛前发愿:步入五浊恶世、度尽一切众生,怎可遇逆境即逃避?因此,要提起精神藉事练心。

【10】、 第三,随处养心:学佛者,在任何环境都要随缘而安。凡夫心时常起心动念,如能于恶劣环境中,磨练出明净的本性,即为随处养心。以周遭事物来修练杂乱的心思——去除烦恼,直到习惯成自然时,不论在任何场所、环境,都是心行如一,这就是随处养心。

【11】、 总而言之,系缘修心是初步,藉事练心是第二步,随处养心是第三步。将一切场所都当做修持的道场,时时观照、系念一处。

【12】、 以上三种方式,可控制我们的凡夫心性。凡夫心与佛心,原本平等,若能反观自性,即可由凡夫心起步,而体证清净的本性!

【13】、 反观“观”自性:常言“反观观自性”。观是观察事理,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事与理;人与人相处,离不开善、恶二缘。遇善缘,则心生欢喜;遇恶缘,则厌恶烦恼。这都是因为分别心而产生善恶心念。

【14】、 了解自己对境、对人是否存有贪嗔痴的心念,能透彻地观察事理,这就是修持止观最大的目的。

【15】、 止观法门除了打坐的训练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好好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16】、 “止、观”双运:清晨是一天当中最宝贵的时间。

【17】、 早课打坐时,需依止观法门下功夫,以止息杂乱心思,观照诸法本性。起座后,在日常生活中仍需时时止观——止息恶心,启发善念;亦即反省昨日的过失,观察今日的行为。

【18】、 学佛旨在修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虽然有三个不同的名词,本质却没有差别;若于事相而言,只差在“佛”已明心见性,众生仍处无明而已。

【19】、 人的观念常随万缘而浮动,随身外的境界而迁移,因此,时时无明、常常造业,故名凡夫、众生。

【20】、 修行,首先要摄神修心,将精神统一,心念不随外境而浮动,如此方可“明心见性”。

【21】、 坚持初发心:修学佛法应持平常心,更需有恒久的道心。

【22】、 人的心念常常浮动不定,如波光水影,风动则波映虹光,水静则境物投影。但波光速起易灭,水影倏然无踪。

【23】、 人心随境而动、而静、而生灭。静下来时,心思清澄,动静分明。清晨时,庭前虫鸣、鸟叫或雨露水滴,声音虽微,无不清晰分明;动时则心随境转,人我是非纷扰不已。

【24】、 但能坚持初发道心,时常自我鞭策,拨除是非烦恼,则能曰起有功,切莫半途懈怠而前功尽弃。

【25】、 未发道心、不立志念虽然可惜,既能发心立志,却又废失,尤其可悯,复又可悲。

【26】、 三不能:佛有三不能:一、不能度无缘众生:有人见佛不起欢喜心,或敬而远之,不肯也不敢接近。也有人不喜闻法,或闻而不解,于法不能受用。总之,无缘见、无缘闻、无缘接近佛法。这都是众生自障碍,佛也叹不能度。

【27】、 二、不能度尽众生界:众生业重,习性难移,旧业方悔改,新业又造成!良知方露,又不堪欲境引诱。因此六道沉沦,三途难尽。

【28】、 三、不能代转众生业:众生业报,自食其果,绝无他作我受之理;如我吃饭、他人难腹饱,他饮毒、我也不能代亡,其理如一。

【29】、 众生愚痴,沉醉迷幻。佛陀慈心怜悯,殷殷教诲,也需众生自度自救、及时醒悟,他人替代不得。福慧净因,操之在己——光明前程,也需自己勇猛精进去开创。

【30】、 直心是道场“直心是道场”,直心即是诚实心,正直无谄曲;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信仰佛法,就是以接受佛法教育为目标,培养正确的思想与乐观进取的人生,此即直心。

【31】、 学佛,必须老老实实,以最虔诚、纯直的心来修学,不可形顺心违,虚伪谄曲。而做人处事,应秉持正直、诚实的心念;不能自欺欺人、心怀不轨。须时时刻刻诚正信实,并且终身抱持“此心即道场”的意念,如此才得入如来室、学如来行。

【32】、 佛陀说:“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有些人表面上念佛念得很虔诚,拜佛拜得很认真,但要他付出爱心、发挥己能,却推辞不肯做。他拜佛是希望能求财得财、求名得名,对佛有所求。这种人尚未登堂入室,无法深体佛心、悟解大道。

【33】、 信佛不是求财势名利,而是使人人对自己有信心,培养毅力及勇气,训练自己庄敬自强,而不是依赖他人。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端正心念,用质直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育,踏实地为社会人群付出。

【34】、 佛陀是最平等的教育家,对众生无分别心,所以能普被三根。

【35】、 有些人常以外在的形象来分别身份高低,我们学习佛菩萨的慈悲平等心,不可有人我相的分别。人性平等,大家必须以清净无杂染、坦诚不虚假的直心,发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如此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36】、 持戒与执戒佛陀制戒,是要弟子们少欲知足,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身为佛弟子,应谨守戒律,修学佛法。

【37】、 然而,有人为了持戒,却自我执着,造成家庭生活常规的困扰,也使群体难以和睦;不仅无法顺应时代变迁,也不能合乎人群生活。

【38】、 更有人显异惑众,偏离正道,迷失方向而不自知,自误又误人。

【39】、 学佛,并非违背人性,以显耀修行的功能。真正的修行是能合于人、时、地,切乎情、理、事,守戒而不执戒,并且适合时宜,生活合理化,才是真正学佛者应该奉行的。

【40】、 所以,我们应秉持正知正见以修心养性,配合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训练自己心无贪恋、意无颠倒、身无挂碍,安然自在而不逾越规矩。

【41】、 守住根门佛陀教诫弟子,常守根门(眼耳鼻舌身意),莫着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以除散心杂念,心猿意马。

【42】、 佛与众生本来平等,然众生常因不奉教法、贪求利养而诈现清白;外表平静而心意流驰,贪着五欲,为色声香味所惑乱,无明覆心,爱欲缠缚。

【43】、 佛与凡夫不同之处,在于佛已脱离无明爱索缠绕,因此逍遥自在,他能扩大爱、放长情普及大地众生。

【44】、 学佛若要学得平常心与平等心,必先断除私我爱欲,守持心性,培养正念,即得超然智慧。因此唯有守根门慧性、学佛心佛行,方能去除染污与无明烦恼,证得无上菩提。

【45】、 真正的护生“不杀生”即是仁,仁者,爱也。万法皆由慈心起,一切善行不离“爱”,因为有仁心爱念就不忍杀生害命,而能积极地救护一切众生。

【46】、 佛陀教育弟子要持五戒、修十善法,首重不杀生,以培养慈悲心念。孟子也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是仁人君子的恻隐之心。

【47】、 现今世界战祸连连,动乱不安,因为人不知护生,缺乏慈悲心。只要大家不杀生,爱护生灵,则天下自然太平安乐,永无战乱。

【48】、 佛陀教导我们护生,并不是无谓的放生;放生是见之而不忍杀之,放其一条生路。

【49】、 但有人本末倒置,视人类危急苦难而不顾,宁愿花钱购买鱼、鸟放生,或捕捉动物放生;这种行为是轻人重物的偏差观念所致。

【50】、 生而为人,能感受哀苦,觉得伤痛,所以应推己及人,怜悯贫病、苦难的众生,付出爱心救助他们;使饥饿的人饱食,让受寒的人温暖,给生病的人医药。

【51】、 对周围所见的人性与人道行为,能彼此互相启发鼓励,这才是正确的护生。若盲目地捉放生灵,不仅颠倒是非,甚至会“害生”!

【52】、 除了有生命的众生之外,对一切无生命的物质,也要有一分惜物的爱心。行住坐卧、举手投足,必须轻柔细心,爱惜物品以延长物命,善加利用并发挥其功能。

【53】、 “人伤我痛,人苦我悲。”我们应以仁爱为自己的本分,在日常生活中付出爱心,保护一切众生。

【54】、 不害物命以求护生,不恶口伤人;培养慈悲爱念,自然仁心就能彰显。若矫饰假仁,刻意希求他人赞美,则会生出无明妄念,受种种物欲、杂念所引诱,这并非真正的仁。

【55】、 欲心增长则薄仁寡义,只有秉仁心、行正道,才是真正大慈大悲的表现。

【56】、 静思五则:学佛,要学人间佛,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学佛之前,先学如何把人做好,若人事不圆融,修禅即不易。

【57】、 “禅”的功夫,应在日常生活中参,将人生与宗教融会贯通,以宗教精神,立于处世的事业。

【58】、 众生平等,佛谓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人人具有与佛陀同等的慈心。爱大地一切众生,即是自爱爱人,自度度人。

【59】、 禅即“静思”,“静里常省前日过,思湖映照寂光土”。

【60】、 细思“功德”,也深藏禅机。修学佛法,应如甘露时日浸润。

【61】、 修心养性,于内能自谦即是“功”;端正行为,于外能礼让即是“德”。内修是功,外行是德,知行合一便是功德。

【62】、 净因三要:一、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事。

【63】、 二、受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64】、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65】、 如是三事,名修净正因。

【66】、 一切凡夫若想修净业,应当修此三种正因,以明心见性、去除凡夫心而入圣人清净本性。

【67】、 凡与圣:学佛,目的是要去除凡夫污染心,归向圣人清净性。

【68】、 在凡日心,在圣日性。“心”、“性”二字,写法与意思不同,(来源 www.yipinjuzi.com)但是终极目标却一致——成佛。

【69】、 凡夫的心思称为杂乱心,即贪、嗔、痴等利己害人的破坏心理,由此衍生出烦恼、痛苦,所以叫做凡夫心。

【70】、 圣人的心思是——清净性。清净的本性,即良知、慈悲、利人、救世济世之仁怀,有教化众生、利益社会人群之行谊,这是圣人的清净性。与凡夫心有天渊之别!

【71】、 早起:学佛,应抱持真诚心念,恒持殷勤,不可懈怠。

【72】、 天天早起,是锻炼殷勤不懈的功夫之一。

【73】、 清晨早课礼佛,诵念经文,重要的是警惕自我于待人、创业、持家、处事上,皆不离真诚的心念。

【74】、 长情大爱:人人皆可学佛,因为佛法不离世间法。

【75】、 学佛是为美化人生,升华人格。因此,不能不学佛。

【76】、 学佛首重“道德”。所谓“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若能依道而行,即可伦理具足,而上下有序、美化人生;人格升华,即是循规蹈矩的品德学养。

【77】、 美满的人生,不在于物质、权势、名利及地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情谊。

【78】、 有道德的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常常自我警惕,时时为他人设想,毫无所求地付出爱心,因而广受大众所敬重。我们应体大爱、念长情,为服务世间而生活,为努力工作而学习;互相关怀照顾,彼此珍惜爱护,为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79】、 新年三愿:一、不求身体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80】、 二、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气。

【81】、 三、不求减轻责任,只求增加力量。

【82】、 不求身体健康,只求精神敏睿——生命有限,慧命不灭;不求福寿安康,但求精神充足、智慧明睿,把握时间利益人群,充实人生使慧命长存。

【83】、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气——娑婆世界,堪忍事多!何处不坎坷?何时无障碍?

【84】、 因此不求事事如意,运运亨通。我们应透彻人生,建立“信心”,以信心培养“毅力”,有毅力则能生出“勇气”,突破人我是非之烦恼,冲过坎坷与障碍的难关。

【85】、 不求减轻责任,只求增加力量——如来家业,任重道远。因此不求事事轻松、减轻负担,只愿增加力量,肩负重任,广结善缘。

【86】、 祈愿大家同心合力、携手并肩、精进力行。

【87】、 工作即修行:“法”如筏,筏是渡河的工具;法是修行的方法。

【88】、 从此岸到达彼岸时,应离筏登岸,不要到陆地上还拖着筏行走。与此同理,要学佛成佛,必须勇猛精进,广修六度万行以养清净喜舍心;但不可执着于法,心中才不会生起种种无明妄想。

【89】、 世间万物、宇宙万法,皆有其本具的功能;人本来就有与生俱来的本性良能。

【90】、 资生之物可以维持人的肉体生命,故应善用物质,增进人类的生活。人事理法赖以启发人心慧性,故需依法修学,才能发挥良知良能。

【91】、 但是千万不可耽恋物欲,为外物所役使;也不要执法不悟,舍近求远,脱离现实生活,而颠倒迷乱。

【92】、 在生活中时时学习,在工作上处处修行;随缘随分广修功德,把握分秒为人群付出,心无执着,才能自在地修学六度万行,而无所障碍。

【93】、 极乐境界:早晨,静坐中,身心意识总有一股明净爽朗的感觉。

【94】、 大殿外,晴天万里无云。

【95】、 庭园青绿,于清新中蕴蓄着宁谧,多美好的晨景。

【96】、 此时此景即常寂光土,更向何处觅净土?

【97】、 人的心念,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是美善的人间净土。

【98】、 所谓修行,其实主要目的是:弃除无明——愚昧、烦恼,则心镜自净自明,慧光起用,彻照本地风光,实不亚于西方极乐世界!

【99】、 人需要爱,太严则会冲失了爱。有理的时候,气度更要宽和,才能圆融爱,烘托“理”。所以做人宜“外和内正”。

【100】、 要打开心门!如果心门大开,任何人出出入入,都能畅行无碍;反之,心门若窄,任何人出入都会彼此碰撞。

【101】、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102】、 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103】、 人常在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104】、 佛陀说:“生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法挡住死期,让自己永驻人间。既然生命去来这么无常,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出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105】、 人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106】、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熄火,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107】、 怕时间消逝,花了许多心血,想尽各式方法要遮挡时间,结果是:浪费了更多时间,且一无所成!

【108】、 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109】、 平常无所事事,让时间空过,人生就会在懈怠、睡眠中慢慢地堕落,良知良能也就这样睡了一辈子——如此的生命,只能叫做“睡中人”。

【110】、 生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切勿前脚已经落地了,后脚还不肯放开。“前脚走,后脚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于今天该做的事。

【111】、 未来的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112】、 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的成就;不论施人多少,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113】、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114】、 人命只在呼吸间,如能抱着过“秒关”的心态,就会爱惜生命、珍惜人生。

【115】、 心要像明月一样,有水就有月;心也要像天空一样,云开见青天。

【116】、 心如明镜。虽然外在景物不断转变,但镜面却不转动,此即境转而心不转。若心随境动转不息,则人我是非皆成昏扰,不能自己。

【117】、 镜子,是用来鉴照物体影像的;但必须镜、物相离,方能清澈映照。若物体贴镜或尘封镜面,即使景物在前,亦难清楚映照。

【118】、 人心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

【119】、 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120】、 人心要像水一样,看似绵软柔弱,却涵力源源,不能切断。

【121】、 人的心地就像一亩田,若没有播下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来。

【122】、 天堂和地狱,都是由心和行为所造作。我们不要怕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123】、 心无邪思,意无邪念,则常自在;心正邪不侵。

【124】、 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论,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

【125】、 人心的散乱有两种:一是昏沉,一是浮动。昏沉是糊里糊涂空过时日,无所事事涣散体力,懈怠、懒惰、昏睡、不肯精进。

【126】、 浮动是心念不定、见异思迁、摇摆不止、浮沉、动荡、放逸、无法安静。

【127】、 阻碍他人走正路,或破坏他人发善心、做善事的人,就叫做“魔”。外魔不可怕,最怕的是内心的魔——自己内心起了扰乱,不仅障碍他人,也障碍自己。

【128】、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129】、 众生都有心病,拥有的人烦恼“失”,没有的人忧虑“得”;患得患失,即成忧愁。

【130】、 以佛心看人,周遭遍地人人皆是佛;以鬼心看人,则处处都是狰狞的鬼影。

【131】、 凡夫就是喜欢追求神奇鬼怪,心才会乱。其实修心很简单,只要“断贪”——哪一个人心乱不是为了贪?

【132】、 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并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只脚,所差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真如自在;而凡夫心因有世俗尘埃染着,看不清真实的面貌。佛心又像保险箱一样,保管贵重的东西不让它遗失:而凡夫心却如垃圾场,有害无益的东西积存一大堆,使自己痛苦不已。

【133】、 欢喜心是一种涵养,能令周围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喜悦感。

【134】、 遗失身外财物并不可爱组词惜,可悲的是遗失了内心的宝藏却还无知觉;人人本有清净纯真的佛性,只因烦恼无明而遮蔽了珍贵的宝藏。

【135】、 听别人说话时,要以说话人的心态聆听——听年轻人的话,用年轻人的心态聆听;听老年人的话,用老年人的心态聆听——即得人事圆融。

【136】、 物质富有、地位崇高,都是空虚的架构;真正的富有是心的富有——富有爱、富有慈悲。真正的动力是心力;拥有这分爱心动力作基础,还有什么不能改革、不能引导的呢?

【137】、 心不专、念不一,做事难以成就;若想心念专一,就必须收摄杂念,恒持清净的一念心,这就是“系缘修心”。

【138】、 极凶大恶,莫过于自我心中的烦恼贼:它常在我们毫无防备之下,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

【139】、 如果人人都能“事忙而心闲”,并尽一己之力,投注于人群幸福之道,而且忙时不失道心,闲时不迷本性,就能达到人生快乐的境地。

【140】、 没有数字的代价,即为“无量”。不辞劳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付出劳力又服务得很欢喜,便叫做“喜舍”。

【141】、 慈就是爱,是清净的大爱。“无缘大慈”,是指没有污染的爱:他与我虽然非亲非故,而我却能爱他;爱得他快乐,我也没烦恼,这就是清净的大爱。

【142】、 众生虽与我非亲非故,但是他的苦就是我的苦,他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他的身,忧在我的心;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这就是“同体大悲”。

【143】、 要慈眼视众生,把无形化作有形,把理论化成行动,时时刻刻拿出一分“我们不去救他,谁去救他”的大慈大悲济助精神,能如此,尘世亦可成为净土。

【144】、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此即佛法中的“悲智双运”。

【145】、 能救人的人就叫做菩萨。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萨。

【146】、 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147】、 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发挥良知良能,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萨心。

【148】、 要做菩萨,就要发恒常心。菩萨决不把“付出”当成苦事,而是抱持游戏人间的欢喜心去付出。

【149】、 仁慈、善良的人,以乐人之乐为乐、利人之利为利,此即真正的智慧;如果以利己之利为利,则只是聪明而非智慧。

【150】、 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151】、 有慈悲心的人,就会有柔和的风度:慈悲柔和可以化解人的烦恼。

【152】、 慈悲——以仁德爱人为体,以诚正和睦为用。

【153】、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

【154】、 学佛必须遵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动的宗旨,用来教诫我们不做坏事;行为不发生差错,心就有定力,精神就会统一,如此就可产生智慧。

【155】、 聪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

【156】、 处理事情,感情要蕴藏在理智中:与人相处,则要把感情表现在理智上,如此才会事圆、理圆、人也圆。

【157】、 人生的真善美,是从我们的形态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修养能美化人生,例如:慈心不能缺乏亲善的态度,智慧不能缺乏谦虚的涵养: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能谦虚则能建立美满的人生。所以,智慧与谦虚一定要平行,二者不可或缺。

【158】、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159】、 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心境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不能“舍”的人就会有“失”,失去心境的安宁。

【160】、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炼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入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161】、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162】、 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二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

【163】、 好事,需要你、我、他共同来成就。所以,不要有你、我、他的成见。

【164】、 心田要多播善种,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可减少一棵杂草。土地不耕种,杂草必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只是举手投足,也要存一分善念。

【165】、 善字的意思是适度、刚刚好。不偏不倚、不极端、不会爱得太过分,也不会产生怨恨心。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平等的分别心——对自己所爱的人,能以智慧断除占有的感情;对自己不爱或不投缘的人,则能尽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对待。

【166】、 所谓看开人生,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及时行善;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167】、 有缺乏的人,才能显出知足者的人格;有需求的人,才能显出无所求者的伟大。所以,应该时时感恩那些接受我们布施的人。

【168】、 真正的布施,除了无欲无求外,还要有一分感恩心。布施,并不是要求得到对方的感谢,而是要以感恩心感谢对方让我们有付出的机会。

【169】、 人在健康时,应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为自己铺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则一旦病障现前,身心不得自在时,子媳再孝顺也只能尽人事。

【170】、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照顾,才是健康的群体社会。如果有意无意间毁人形象,无异于“逆风扬尘”,终会被自己撒出的沙子反拂自己的脸上。所以,毁谤他人只是徒然毁坏自己的形象。

【171】、 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172】、 人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173】、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174】、 倘能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就不会惹祸伤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做个大智若愚的人。

【175】、 把气愤的心境转换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换为爱,如此,这个世界将日益完美。

【176】、 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

【177】、 要培养一分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回收,就不会有烦恼。

【178】、 清茶淡香,既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浓,则苦得喝不下。世间的情爱也是如此。

【179】、 拥有宗教思想的妇女,应把身心培养得像月光一样慈悲柔和。扩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每个人与你相处,都像沐浴在清凉的月光中,这样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之爱的真谛,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180】、 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礼仪,礼仪是人生至真最美的形态。

【181】、 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182】、 想要家庭吉祥、和睦,就应该常常起欢喜心,天天为自己的家庭祝福。

【183】、 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184】、 佛法要人间化,必须先净化人间:要净化人间,必须先身体力行净化自己。如何净化呢?就是培养清净的法爱。所谓的“法爱”,就是对普天下众生,都能心生敬爱、觉情,而且爱得无所求、爱得很普遍。

【185】、 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份爱充足于社会,社会就能祥和。

【186】、 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永无止境。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汹涌的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187】、 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求不得是苦:求得之后仍不满足,禁不起爱欲的鼓动及外界的诱惑,继续永无尽期地渴求,以致人生痛苦难耐!

【188】、 爱人与被爱都是幸福的。但是这分爱必须“清净无杂染”---付出者无所求,接受者不贪婪;施者受者无烦恼,彼此皆自在。

【189】、 无色彩的爱——“时”,不计长短,“地”,不分远近,“人”,不分宗教与种族,只要有苦难,我们看得到、听得到、做得到,都应尽量去付出,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利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190】、 至诚的爱心,可以温暖人们心灵的凄凉。

【191】、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达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

【192】、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能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惟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于缩小自己。

【193】、 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远我。若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尊重你、接受你。

【194】、 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耳朵中,既不伤他,还要能嵌在对方的心头上。

【195】、 一粒细沙就扎到脚,一颗小石子就扎到心,面对事情当然就无法担当。

【196】、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执著。

【197】、 不能低头的人,是因为一再回顾过去的成就。

【198】、 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以“我”的自私心理为中心,不但使自己痛苦,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跟着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养性中,造就健康、幸福的人生。

【199】、 爱是人间的一份力量,但是只有爱还不够,必须要有个“忍”——忍辱、忍让、忍耐,能忍则能安。

【200】、 要做个受人欢迎和被爱的人,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面容动作、言谈举止合宜得体,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的。

【201】、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说苦是因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202】、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够忍而无

【203】、 忍,才会觉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204】、 做事,一定要秉持“诚”与“正”的原则:而待人,则要用“宽”与“柔”的态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态,宽大的心胸来容纳任何人。

【205】、 真正的圣人,既强又柔。他的强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柔能调服众生,刚能坚强己志。

【206】、 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错,犯错就容易失败。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207】、 人们往往就是太执著,而有分别心。是你、是我,划分得清清楚楚,以致对自己所爱的拚命去争、去求、去嫉妒,因为心胸狭窄,所以处处都是障碍。

【208】、 一般人常言:要争这一口气。其实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

【209】、 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培养来的才是真的。

【210】、 人,大多数有名利之心,与人争、与事争。如能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人事皆无争,则世界亦安。

【211】、 能一字“和”则无往不利,无事不成。

【212】、 忍,是帮助你做好事、修好行的最大力量。能持忍者,没有什么事办不到。

【213】、 能将山河大地、太虚里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却不被境所转,此即出世的精神。

【214】、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必须人人都能容得下你,你也能容纳每一个人。

【215】、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也必须懂得谦虚和礼让。因为每个人在世间,绝对无法一手撑天。

【216】、 受人攻击或陷害时,千万别起瞋恨心,反而应起感恩心:因为没有坏人显不出好人,没有苦难的众生则显不出菩萨的宽忍爱心。所以,我们应视毒骂、中伤如饮甘露。

【217】、 逆境、是非来临,心中要持一“宽”字。

【218】、 世间事要做得圆融并不容易,没有历经逆境的事,不值得作为我们人生的灯塔。

【219】、 逆境在佛教中称为“逆增上缘”,碰到逆境时,应心生感激——可遇不可求啊!

【220】、 人事的艰难与琢磨,就是一种考验。就像一支剑要有磨刀石来磨,剑才会利;一块璞玉要有粗石来磨,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221】、 要原谅一个无心伤害人的人,不能做一个轻易就被别人伤害的人。

【222】、 人常困于己见。知音就是真理,不是知音就变成是非。

【223】、 人最难看得见的,就是自己——平日都是睁着眼睛向外看,对别人秤斤论两、说长道短,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啊!如能跳脱开来,把自己也当成观看的物件,事理才真能看得清、分得明。

【224】、 对人有疑心,就无法爱人;对人有疑念,就无法原谅人;对人有疑惑,就无法相信人。

【225】、 多一分对他人的疑虑,就少一分对自己的信心;否定世间的一切,自己的信念也将随之消失。

【226】、 是非当教育,赞美作警惕;嫌弃当反省,错误作经验。

【227】、 受人批评,等于上了一课。应该认真听、仔细做,谨言慎行,去除我慢心,无我执、无我相,修心养性,端正自己的行为。

【228】、 别人骂我、不谅解我、毁谤我,反而应生起一分感恩心,感恩对方给自己修行的境界。

【229】、 纯正的心不怕别人毁谤,只要做得正、做得诚,别人的毁谤反而更能升华自己的人格。

【230】、 要将是非当教育,不要将人事当是非。前者能将种种不顺心的行为转化为重组自我的利器,后者只会让你觉得人生很痛苦。其实,每天的琐碎事务都是活生生的大藏经。

【231】、 若常常受到挫折,也要感谢天意的磨炼。

【232】、 勿轻言“挫折感、无力感”。纵然困难如石,也要钻过去:更何况有时所谓的困难,可能只是如纸之薄。

【233】、 做任何事,不要受一点小挫折即意志尽失。佛云:“入我门不贫,出我门不富。”只要大家提起佛弟子的勇猛信心,该来的业障都能欢喜接受,则能随缘消旧业。业报受尽,业障亦会随时间而消失。

【234】、 人在平安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自己。偶尔有小挫折或坎坷,反而能唤醒良知、长养善根,这何尝不也是福?

> 静心的佛家禅语

智能推荐

相关经典句子

推荐经典句子

重点栏目推荐

| 好句子大全经典句子
爱组词网 爱组词大全

© 2017 爱组词网 azuci.com 组词词典,在线组词,多音字组词,好词好句子摘抄,词语大全!!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