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句说到心坎上的人生感悟句子
经历了“文革”的文化批判,文化断根、道德断代、文明断层使现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失去了东方文明的系统教育,在断章取义的概念批判,假大空风气盛行的形势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发展中,似乎都缺乏明晰有效的理论系统来平衡自己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要。于是,我们接受了西方对于个体的尊重,却缺乏尊重个体自由的社会土壤;我们接受了物质至上、结果考核的管理逻辑,却不得不在人情厚道的传统下,令自己陷于网开一面的两难境地。曾经有一个外企的秘书,因为拒绝在个人时间为老板送钥匙而引起轩然大波,就是这种尴尬的体现。
文化断层带来的实践尴尬这令我们看到当社会和企业需要理论来指导管理者的个人行为时,片段化的传统习俗无法得到系统的行为教化传承;造反有理、无法无天的余毒,就会成为理直气壮的行为准则,它鼓励了自以为捍卫真理的反抗,却也使“君子一日三省吾身”的基本守则荡然无存。失去了东方哲学以人为本、性命双修的哲学土壤,群体不负责、法不责众成为群体社会混乱管理的难点,人情关、老好人、没原则成为管理的头疼问题;此时,像西方的所有科技产品一样,西方的管理方法以其高效率注重物化的管理过程,极大地推动了发展中的企业管理,以至于规范化国际化风头无两。GDP带来了结果考核的量化原则;ERP带来了过程考核方法的提升,职业生涯规划带来了过程中人本管理的方法,东西方的原则和理论从未像今天一样在这个大变革的市场进程中各行其是,各逞其能。结果,侧重东方人治管理的企业家经常“比如北辰”,享受“众星共之”的现状,却不得不面对效率低下的现实,经常陷于法不责众的亲情关系纠结中,影响企业发展;引进西方管理考核绩效体系的企业家,又大部分面临表面僵化的大企业病和官僚主义,不得不面对流程使市场反应变慢,人情使制度具有弹性,或不得不另外行使特权的两难境地。
东西方管理理论的不同文化依据其实,无论东方和西方的管理,本质上都离不开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
管理者和管理对象都是人,人和人的关系管理和建设离不开管理的方法、制度和原则,人和外界的关系离不开管理目的和目标。
在组织中,没有管理者和管理制度,就不存在管理的基础;没有管理对象和管理目的,就不存在管理的行为;没有管理的目标和方法,就不存在管理的价值。
管理既然存在对于目标的界定,就一定需要通过对于人的要求达成。在这方面东方更倾向于以人为本的情感维护,强调“仁人”和“君子”的领导者作用,人和人之间的等级和差别形成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尊卑关系。西方则更侧重于对于标准的强化与法制健全的制度建设。因为他强调的是尊重个体自由,强调法律公平的平等关系。实际上,文化上的这种差异性在企业管理中体现了完全不同的状况,使关于管理的讨论从未平息,各种理论方法汗牛充栋。与其陷入管理是非的理论争论,不如从管理的根本人手来探讨方法的多样性和可行性。
《论语》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作为管理者的人,是一切管理行为的核心。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决定着团队是否能达成目标,实现管理目的。
子曰:“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群星都会拱卫着它。管理者居于人群之上,要使人服从自己,必有法制禁令以统治之,这叫作政。然而,如果管理者自己不修“德”以为行“政”之本,则己身不正,安能正人?虽令而不从矣。
孔子的这段讲话引申来就是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则能号令天下。
管理者不修身以为制度之模范,就不足以服众以号令天下。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礼、政、法、仁等概念,无“礼”就失去了尊卑,无“政”就失去了管理的条件,无“法”就不能教化民众,无“仁”则不能爱人。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讲的就是君子对于不了解的事情不发表意见,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做事就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仪和音乐所构筑的社会制度就无法推广兴盛;礼乐不兴盛,则刑罚无法落实;刑罚不得当和不落实,底下人就无所适从。因此,君子行事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这和现代西方管理理论对于组织架构决定职位分工,根据职位分工实施管理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奖罚程度,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鉴于对于“仁者爱人”的要求,孔子对于管理者的要求大部分落实在修身养性以为君子,遵守礼制以为圣贤上,对于仁者和君子的要求很多,似乎令人们忽略了他对“周礼”制度的强调,细读《论语》,才发现最伟大的管理理论来源于对于人性最细致的挖掘,在此基础上,对于能够洁身自好率先垂范的君子的要求,与知耻而后勇的民众的教化,在以人为本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论语》表达叙事中的人本管理体系所以,现代人难以领略到儒家的仁治管理的精髓:是先有礼义传承的道德目标——恢复周礼,世界大同,再有君臣父子的组织框架,更有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行为标准(《孝经》《弟子规》),这一切,构成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完整基础。翻译一下就是:企业组织要有远大的发展愿景,还要有实现愿景和目标的管理组织体系,要有基于目标实现的管理考核绩效体系和行为准则。而在这一切之间,孔子最为看重的是领导者的素养和作用,终其一生,他都在教化“仁者爱人”之学,是管理“以人为本”的老祖宗,他讲君子做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管理者的个人修养第一做人要先立志,专心致志以求之,行此道而不分心;不分心才能有所得,谓之德。德而不据,没有坚持之恒心,无法体会真正的道,所以要据道于道。既坚持此道则体会心知,心知纯粹叫作仁。仁而不一,则有私欲,“依于仁”是指无一刻有私欲可进,仁乃德行之本。做人之本,需要立志以强,能据而恒,为依而久,至于“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日用不可缺,虽非德行之本,从容玩味其理,收敛身心调养性情而成其道德。
在孔子的教诲中,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和境界功夫全在“修心以定,修身以和,行事以礼”上。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要能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不己知也”,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个人的品德基础在于道义,与人打交道时遵循适中有节的礼仪规矩,说话沟通时,始终谦逊有礼,接人待物自始至终真切诚实,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管理者的用人方法第二做人要有度量。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不因为个人喜欢他说话就举用他,也不因为不喜他的言论就不用他。管理者应该有胸襟和眼光用人所长,避免个人好恶掺杂其中。
沟通要有判断。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应该与他言谈的人,却不和他谈,就是错失了人才;不应该和他谈的话,却和他谈,就是说错了话。明智的人,既不会错失人才,也不会说错话。
现在很多由创业期到发展期的企业,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老板不缺现金流了,缺专业人才,来了专业人才却缺乏匹配的制度;想用能人来解决组织结构与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又留不住人才,结果会陷于靠人解决体系问题,“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判断失误;本单位原有的人才本来给予合适的位置和适当的分工,就能名正言顺地创造性发挥能动性,结果,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不察。
用人要有原则。
现在,很多老板用人先问:“做过什么行业?有经验吗?”
多音字组词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问。员工是操作者,要靠经验提高效率所以问经验;中层要靠沟通与经验来带好团队,所以要看人品是否能令下属服气;高层靠的是“义以为质”的品德修养,看的是眼光心胸和能否容人断事。不能一味靠所谓行业经验丈量用不同级别的人。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说:君子不能了解小事却能担当重任。小人不能担当重任却能了解小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交人要知进退。
很多企业发展了,管理层或合伙人就容易产生名利的分歧,合伙人一心想变现收入,解决财务自由,这时候,管理者忌讳以己之心,直奔目标而去,不懂得分利抚众,只劝人艰苦创业,发扬传统;还忌讳自己人低薪资多做事,外聘的没经验拿高薪。
领导者在用人上过分自信不善体察下属心机,交往上忽略体察人性的多变,就容易失去人才或用不好人才。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一起学到道;能够一起学到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坚守道;能够一起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一起通达权变。
在用人方面,对于人性的洞察和使用的变通,是管理者高瞻远瞩能行大业的根本。基于人性基础上的权变用人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能力。
通过《论语》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把现代管理的制度法则与政礼刑法对应,把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个人修养与能力和君子的修身修养结合,东方的管理之道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下的大道。孔子以人为本,克服了单纯强调制度的教条主义和僵化的效率目标下对于人性的忽略;以礼为尊,强调了人本文化的互相尊重;以德为法,抒发了天人合一、顺天应人的榜样力量,值得所有管理者温故知新,在变化的市场和世界上,专注根本的人性把握,修习至高的道德功夫,使管理成为和谐的乐章而非苦痛的杂音。
对立就是世界的真相,关键是我们如何行动网上论战不断,信息每刻都在更新,奇怪的是你感兴趣的信息一般都不会错过。似乎有另外的力量接通点与点之间的通道。
巨大的信息场,无人能抵挡信息时代的人际交流。
人们在其中,既接受别人思想的洗礼,也传播自己的声音。这里既需要辨别的眼睛,也需要安定的心。否则,就容易陷入情绪的海洋。
从消息引发的情感烈度来说,所谓的正义有时不过是对于强者的追随,或者对于弱者的怜悯。其中很少见到理智客观的判断。
因为判断需要角度和高度,当人们迷失在情绪中,淹没在群众中的时候,清醒的判断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修行,在纷纭混乱中保持清明的观照是很难也很重要的经历。一旦你能够超越现象世界的二分法,在群情涌动中看到对立的统一,好与坏、卑鄙与骄傲、奉献与牺牲、正义与反动、美与丑、爱与恨、对与错、大人物与小人物、贵族与平民等分界,你才了解存在的真相。
对立就是世界的真相。我们将永远不可能消灭差别。
差别正是我们探触世界的机会,也是我们自我判断的机会。没有差别的世界是死寂的,正是差别让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有了在差别中的成长,才会有了自我确认的生活经历;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才有机会超越自我的局限。看不清这一点,所有的名声和财富、失败和奋斗不过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戏,只不过高处的人更加自以为是,在维护名声与财富的地位时更加不放松;底下的人为了向上爬永远在努力,甚至连看一眼自己的心的时间也没有。
人们都在流行的标准中力图达标,从而证明自己比同类强。这是普遍的现象也是庸俗的景象。
看清了的人就不一样。一旦你悟透了存在的法则,你依然可以义愤填膺地发表议论,但你的心从未纠结于此;你依然可以吃肉吃素,但你从未自责自己不符合别人的规矩;你可以和恋人生气,只为了享受他来哄你的乐趣,却并不为他没有华屋宝马而算计;在你眼里,人的有趣和干净比世人计算的物质更值得关注。对于你欣赏的人你乐于接近,对于你不喜欢的人你依然尊重,他们的“坏”正是证明“好”的价值。
于是,接受成为看透世事之人的常态。这种常态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受情绪控制的自由。
享受财富时,你没有自卑和傲慢,只有谦和,这令你活出自己;享受爱情时,你没有挑剔和要求,只有接受,这令对方感到快乐;拥有权力时,你没有独裁和刚愎,只有责任和自律律人。接受现象世界的本来面目,不等于不作为,而是在有所作为时没有困惑,全然地投入;遇到糟糕的人事,你不是压抑情绪,而是大发脾气后依然心境晴朗。
我看到的工作狂都是容光焕发的幸福的人,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于他们是否幸福反而来自于外界的杞人忧天能否影响他们的心情和自我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简单的人有福了,复杂的人就容易痛苦。
所以,我们都是别人生活的看客和自己生命的主人。这个是不会错的。一旦这个错了,妄图成为别人生活的裁判者反而忘了自己,那可真是令人嗟叹。
只有这个世界永恒存在,一声不语,容许各色生命恣意上演自己的戏剧。自己要成为什么角色?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经常问问自己,从而在信息社会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和足够宽容,并竭尽全力活出自己的选择。
结构化思维决定领导者能力,内外兼修决定生命质量一个经理人问我:我的客户都喜欢我的产品,可他们就是不下单,怎么回事呢?鉴于任何生意都需要对象才能成交,我认为单凭客户说你的产品好就觉得他们会下单的判断本身有问题。客户认可的唯一指标就是下单。
结果证明能力的实践论观点,看上去简单,但直接管用。
如果客户不买单,一定还有其他因素,最关键的当然就是人的因素了。不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个人都要用结果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结果导向的理性评估总是有说服力的。
当然这个结果不一而足。除了人们关注的物质和金钱外,还存在一种内在精神的满足度和幸福感。感性指数,一个人对事业生活和存在本身的满意度更难评估,也因为难以评估,所以很难流行,以至于在很多方面被人们忽略。一个拥有亿万身家却不快乐的人,用后一个指数要求明显不成功。
而一个旁观者认为不成功的人却在自己内在信仰的光辉下过着满足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相似的例子也有榜样,只是他们的低调或不为凡俗理解的行为没有成为主流。尽管我对所谓舆论来控制的主流不感冒,可某些时候,舆论依然在信息时代,发展出了足够无知的影响力。在这样的时代,保持内在灵性生活的自足和外在人际关系的和谐应该是更有难度的修行啊。
有了理性的数字和感性的内在情感两个框架来进行思考,再加上个人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平衡,个人和企业都会在一个立体系统中发展出按部就班的平衡路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一锤子”买卖。其实,决定一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这种思考模式的差异。
在个人和企业的发展中,都存在着定位与目标的设定问题。个人目标决定未来的职业发展,企业目标决定市场发展的未来。这里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搞清楚目标与未来的关系也就拥有了领导者的内在洞察力,洞察力决定我们能走多远;搞清楚内在实力和外部资源的关系就拥有了切人点,切入点决定一切事业的创意与落实。关系的核心就是生产力。搞清楚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取舍就解决了用人与放权的推动力。激励与奖惩决定组织和个人的活力程度。对人性的理解和利用是所有领袖的独门密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系统框架下的思维模式决定着一个人看问题看人生的眼光和范围。所谓心胸多大事业多大,没有系统思考做支持,就是赌博。
企业的发展中,不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巨无霸企业,决定它的生存的不是机会,而是抓住机会的人,人是所有行为的决定的因素,如果对自己和人性缺乏了解那么任何时候去外部找的原因都只是借口。
决定企业经营时间长短的不是市场而是经营者看市场的眼光,早有预见可以早转型,不能一棵树吊死,被自己眼前的成功杀死的大有人在啊。认识不到这一点,说明经营者对自己个人性还是不了解。
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的不是广告,而是客户占有率。
没有客户,打多少广告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用大把广告费打出一句自己明白而客户不清楚的所谓广告,更是大企业都常犯的错误。早在2007年,金蝶这个软件企业就在广告路牌上打上了一句话“金碟2009”,闹得我郁闷很多年。终于2009了,他们进步了,推出了一系列企业管理服务类软件,成功进入电子商务服务市场。总之,这回明白多了。
同样,决定广告效果的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客户认同和接受的程度。才做了一个省级市场就打央视广告,才做了三个大客户就准备半个月发展全国市场,还有的居然认为广告就应该战无不胜。在快消品市场,广告及广告覆盖真的非常重要,否则无法缓解工厂的流水线生产的压力。而在奢侈品和服务业,只靠广告投入就打出品牌的做法不一定好用。特别是受有限的广告预算影响,搞清楚什么方式能被客户认可再做信息和广告投放就可靠多了。当然,把广告变成潜移默化的持续教育和影响也是设计的工作,且十分专业。曾有个中医企业,发动全员做文化,每人写的写,抄的抄,员工交作业,企业印刊物,最后四不像,推广计划也流产了。可见,点子不是生产力。
决定客户口碑的不是复杂管理制度而是员工服务行为的标准;任何文化和广告都需要落实到员工和客户的接触层面上。
一个企业家不关心员工和员工的行为,不理解人性的差异和深度,就难以在文化层面上创造出基本的基因。这里,口号是灵魂的寄托,短句子表现的标语应该有灵性和力量,能通过持续教育打动所有人,像著名的服务标语:客户永远是对的,假如有疑问,请参照第一条。这样员工能够在简单的原则下知道什么事可做,什么不可以,每件事做得标准和符合流程就好办了。
大部分企业表现不太好。大企业是制度病,认为制度很全很细,人成了机器,快乐感不多,僵化感过强。小企业个人感情影响过大,成功的“士为知己者死”,义气当前,可最后往往一分利益就分家;不成功的任其自生自灭,还不停抱怨人员素质不行,关键是自己都没解决定位问题。
知道了系统的重要就理解了法无定法是什么?在任何变动的时代,没有什么是可以长久不变的,掌握住变化的根本是时空之内人的需求之变。解决了人的问题或者说领导者的自我认知问题,就解决了市场的难题。
从哪方面说,人的问题都是所有问题的核心。观念决定未来,方法决定快慢,行为决定结果。头衔和职务都是一种经历或经验的外在证明,内在的幸福和成功的满足是由内在心灵的感受能力与自我驾驭的水平决定的。
一个人经由个人身上体现的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着,再在组织中修炼成一呼百应的影响,继而在功成身退后体现为享受自由的悠闲。应该就是很潇洒了吧。所以说,结构化思维决定领导者能力,内外兼修的行为决定生命质量。
三生有幸新解在香港的两天,和莉妮聊天,在她的面海的房间里,畅谈人生。原来不管事业做到多么大,女人的心都有脆弱和柔软的底子。
越是天真到了极致的人才可能有机会活出纯粹的境界。
我们探讨事业和幸福感的关系;男人应该和可能做到的是否是我们需要的?
我这个实践经验很少,理论境界挺高的人当然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总结人生要过得好,绝不能依靠任何人。因为连自己依靠起来都有难度,我们那个渺小的自我总是会在算计中,让想象的意义大于生活本身。提防“自我”泛滥都是最难的修行,何况别人呢?
如果有足够的幸运获得此生的幸福,总还是要搞明白三件事:首要的一件:生命的价值,它等于是最高的价值观。
平常看不见,关键时的行为选择和幸福指标却和它息息相关。对生命的理解,一定要在温饱解决后才能平心静气地思考;或者经历生死考验,也能顿悟此道。平凡人家倒不一定非要得到什么概念的说明才能显得生命有意义。换成一般讲法,有它,生命就丰富,无它,空虚感就无处不在,有钱也不一定管用。这个东西的抽象性就在此处。否则,有些急乎乎的亿万富翁也就不一定非得跳楼了此一生了。由此可以得出:能够有机缘明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是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第二件:生存的技能,它等于是游走人生和社会的方法论和独门秘技。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会给人贴上标签和定位,以示区别。
这样才能显示分别和高下,才能在秩序和逻辑之上进行社会进步的建设。一个人的才能如果对社会也就是其他人没有用处,基本就无法显示他的价值。所以,人们争着学习各种有用的技能,期待自己能卖个好价钱。我这样讲,有些人不爱听,什么卖不卖的,是为社会做贡献,成为有用的人。
我不反对。但是真理有时化了妆,很难被人认出来,所以,我还是愿意直接一点。但是,有的人学了很多技术,却经常怀才不遇,总是怨社会不公平,不好,十分坏。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平等,不切实际地在家里掖着自己的才能等着上天的恩宠,往往给自己带来的是失望。没有满意就骂社会,好像一旦“社会”了,就虚指了,就可以骂了,什么都骂。真有意思。如果社会是个人,估计没人天天抱怨,啥人不得在铺天盖地的抱怨中死无葬身之地啊。说到这里,我想任何技能的修炼都得跟基本技能挂上钩,才能展示真正的本事。否则,学了用不上,学也白学。
说到此基本技能,除了我们每个人爱好的专业外,这个基本的技能是最最重要的。
所以,以被人认可和接受为标志,以被什么人多少人认可和接果为结果的关系建设和维护体系成为技能的根本和独特的学问。不管你学成什么技能,最最重要的是被人接受和认可的沟通技能,理解人情、把握人性、洞察人心,应该成为人生最重要的学问来研究。低层次说,懂人情就可以通过会说话被人接受;中等来讲,通人性就可以通过把事说对被人认可;往高级里努力,了解人心,就可以使人言听计从。表达就是生产力啊,它可以代替千军万马,直取人心。人心都得了,还要什么呢?
沟通技能的根本是找到出发点:从小处着眼,从概念人手,从自己做起,要度人者先自度。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所以,佛祖在《心经》中,才通过对眼耳鼻舌身的五蕴最准确的分类,对色声香味触的极其明晰的分辨,使实的相和虚的“意”在一起,表达了他对人身深刻的洞察。和虚的“意”相对,“法”使他将虚化实,在法无定法中,找到说理的基础。这样,佛祖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使思想的辨证和科学的逻辑完美呈现。他才能创立佛教度人。
找到这个根本,人生的方法论就是从自己人手了解人性,从人性人手建设社会,这样,总是错不了的啦。
如此,脱俗者可像耶稣佛祖一样成道度人,非凡者也可像毛泽东一样用思想武装人民;一般文人学者也可留名经史。而那些在活着时无论怎样孔武有力权倾朝野的管理或技术人才,最终都会受到史者文人的评断,后人难辨真假时,历史也就可圈可点的有些意思了。
第二点掌握好了,进入社会历练时,不管经历多么复杂,最终幸运一定跑不了的。
第三件呢,就是要解决生活的意义,就是人身的行动力。
没有行动的人生无异于行尸走肉。思想再复杂价值观再高超,没有身体的表现都是闷葫芦;技能不到位,表现错了就是疯子或傻子,行动不到位,连疯傻都不如。
真正的价值和技能归根结底都得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体现。没有听说过崇高的道德不被人知道,也不会有人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却永远默默无闻;世人做事总要露出行迹,凭行迹任何人都可以做出评判。自律也会表现在行为上;行为总要被人看到和评价。如何洁身自好,过好一生不是为任何人,我们只是为自己,也只能为自己的心负责。沿着心的发现走,人生可以犯错,却要学会自我解脱;沿着欲望的追求奔,也能人前富贵,却可能身后寂寞,或者根本是饮鸩止渴。
由此理解,活在当下,就是对自己负责,每一时刻止住妄想,活在完满的行动中。身心合一,这是幸福的本源。能够在身心合一的境界中度过此生的人一定可以摆脱欲望的纠缠和思想的幻影,从而让自己获得安宁祥和的人生。
智能推荐
- 上一篇:比较接地气的生活哲理语言
- 下一篇:那些说到心坎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