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说到心坎的文字
命运的打击往往从你自己最看重最难割舍最宝贵的地方人手,不如此,不能够唤起这个顽固的成功的自以为是的“自我”,因为这个“自我”通过一切行止已经强化了关于“自我”的无往不能的神话。那些从宝座上跌下来的忘形者都得到了这种命运的开示。
而打击只不过是上天的提示,告诉我们关于“自我”的边界,以防止“自我”无所不能的狂妄自大会毁掉生命的多样性,特别是防止我们在无止境的欲求中耗掉生命最美和最安详的体验。
这种毁灭性的打击带来了觉醒的机会,臣服的机会,这是一种救赎,也是一种全新的面向。他会打开通往生命的全景观照,令生命摆脱欲望的桎梏和“自我”的麻醉,通过摆脱“自我”的执着,打碎“自我”永远正确的神话,看到存在的真相。
我们活在各种独立享有存在的关系中。每一种生命和自然都是互为依存的。不可或缺。
没有土地河流的养育,生命不可能存在;没有家人,我们无从感到自己生命的源流;没有同学同事,我们无从感到社会的存在;没有别人的服务和劳动带来的衣食住行,我们无从生存,连猫和狗也是我们的老师,教会我们独立和爱。
没有什么伟大的,和一切生物一样,我们的生命都是上天的恩赐。没有什么痛苦的,假如痛苦是令我们看到放下的机会,我们将深深感谢它。更何况和它同时到来的还有欢乐和幸福呢。一切都是平衡。上天把你这块璞玉,通过命运的敲打锻造成为夺目的作品,赋予生命独特的神韵。通过经历,让我们觉醒,通过觉醒,让我们臣服,并学习感恩。
生命是从“自我”的觉察中开始的,没有对“自我”的觉察和探索,生命不值得过。一旦你觉察到这个独特的“自我”,才会开始通过关系寻找它的边界。
每一种人际关系都是“自我”的功课。那些最深的恐惧和疏离后面,往往意味着最大的哀伤与痛苦。在那些最坚强和最粗暴的表象后面,往往是最柔弱和温软的心灵,人往往和外在的表象呈现相反的面貌。
在关系带来的修行中,最厌恶的成为我们最不能逃避的,最恨的成为我们最难忘记的,最难忘的一定是伤害带来的记忆,最不想负责的,一定面临着无能者的纠缠;最怕麻烦的,一定有不可抗拒的家人给你带来不能摆脱的麻烦。我们就在这样的命运里颠簸,直到我们突然顿悟。
这是上天的开示,令我们低头,令我们接受关系和命运带来的一切,令我们学会谦卑,令我们感恩。
然后,奇迹开始发生,那个对象没有变,而我们的人生却因为接受,因为接受带来的平和与安详,从此焕然一新。
修行即修心在已经存在的生活中,找到安详。不去为自己不能为的事情烦恼和痛苦。欣然发现当下的美妙就是减少妄念,专注于此。
能专注于此的人有福了。昨天的事情已经过去,想也无益;明天的事情还没有到来,想得越多,现在拥有的就会越少。
何况很多人只想坏的结果,不想好的呢?我的习惯是只想好的结果,然后就只关注当下的瞬间,如何达成结果是上天的安排,我们尽心做就可以了,包括事业和爱情。
事业是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只有热爱才能拥有动力,这是上天给我们的使命。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达成此项使命。我多么开心我找到了这个使命,并能够乐此不疲地去实践它啊,从中得到了这么大的乐趣。感谢上天让我过着如此美好的生活。
它与事业的完美结合令我感到了神圣的眷顾,还有成长的美。
在爱情中,由青年时期的躲避到渴望,现在,它由强烈的对象感转而移向宽广和外在。这时,对象变得不再重要,因为内在的忧虑和依靠的寻求已被安全和自足所取代。能够在关系中无怨、无求,并能在自省中看到平等,是我在修行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呵呵呵,不再通过寻求让自己致力于完满,不再通过挑剔让自己的思辨显得正确,不再通过证明让自己符合规则,不再通过努力让自己充实,原来,安住于自在的境界就是让边界消失,评价不再,不在意任何人和事情的对错,只忠实于事实和当下的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大家都是对的。我们的要求和境界只属于我们自己。别人有他的境界和评价的自由。
这使关注自我的人能够心安地获得领悟和顿悟。万法皆由心生;万象皆由心造。
修心即修行的基础,修行就是修心的证明。行动中的安心与专注才是修行的根本。
有觉知的行动令时间停止从新年初九开始的今年的讲课日程,已经排满了今年的所有月份。我主讲的《领导者TTT绩能特训》通过参加训练的学员自动义务在各地招生而迅速推广。他们认为企业家都应该听听此课,此课是交流人生修行体悟与管理训练技术相结合的道术齐备之选。
由此,飞行不停,一直没有时间写博文。又因为用手机微信分享“俐安晨语”十分顺手,且乐此不疲地分享每一刻的感悟。因为字数的限制,总要精短,反倒没有时间发长博客了。
半年过去了,时间似乎停止了。今天是第一次休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悟,就是人生视野开阔要从打破习’惯开始。所有的习惯都是死亡的标志。因为人们往往强烈的执着于自己的经验,并在领导下属时推广自己的经验,或直接替别人思考,替别人做决定。在我主讲的美容业会所总经理与商业地产总经理的培训中,不同的人表现出强烈的行业差异与相似性。前者替做胜于教练,后者能干多过抱怨。
不论是女人的小富即安的朝气蓬勃,还是男人老成持重的运筹帷幄,世间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一样的事情,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没有男女老幼之分,即每个人都在经历着成为自己的过程。没有一步可以省略,没有时间可以重来。任何急功近利的省略都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任何对困难的逃避和关系的躲闪都要重新来过。
如果能在较高的层面上理解命运的玄机,我想任何人都会安之若饴地活在当下,绝不会心里急煎煎地不得安生了。可是从命运本身来说,每一个人都正在经历他们的功课,包括对于金钱的贪欲、权力的执着、我执的傲慢、自以为是的幼稚和不能独自一人的恐惧、狂妄标签后面的自卑。这就是人性的万花筒,它们令社会五彩缤纷,精彩异常。
明了了这一点,我们对于学习的执着就会放下很多了。在人们疯狂学习用概念武装自己的大脑时,已经失去了对于基本原则的判断: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学习。学习如果不能够打开自己的眼界,触动自己的心灵,获得成长的契机,无异于生命的浪费。至于想用别人的经验取代自己的努力的钻空子的人,则会完全失败。
没有未来的思考,只有活在每一个当下的充实。每一个学员和每一个城市的开课,都令我深深感动:学员们完全打开了自己.在逻辑化的三段论和工具化的五个一训练中,接受了我的能量理论,原来,培训是可以改变人的观念,给予人正确的方法,再通过自我训练令人们发现全新的自己。
看到自己时,改变才会发生。
我所有的引导都是令人们发现自己的过程。
在这种交流中,教学相长,我发现了每一个人的美。他们完全不同,各种奇葩。越有个性的人越不平庸,不平庸的人才能够成就自我,因为保持个性需要很大的能量;庸人只会消耗能量,与成长无缘。
自知最难,爱了才明白从不知道自己是谁关系就是修行之一:自知最难。
“人贵有自知之明”总是听人说,也挂在嘴上。但实不知其义。
“自知”原是世上最难之事,若能“自知”,无有不知。但人们总以为自己哪能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忽略了最里面的真意。虚度一生而不自知者,众矣。
自以为是的人,好像很知道自己是谁,一直如此。不管是在学校用分数证明自己排位第几,还是工作了用职称告诉别人自己的水平,还是用财富排行榜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无敌,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越是成功的人就越知道自己的分量。这种假象令人们忘记了自己是谁,把大部分时间和生命奉献给莫名其妙的想法、自我演义的情绪推理、假想中的各种敌我,还不停地把自己归于各种圈子,靠各种圈子和名人的光环来印证虚无的自我。明明自己就是太阳,还非得戴上眼镜推开窗子做出日光浴的姿势。
一直到了谈恋爱,真心爱上某个人时,人才开始认识到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个自以为聪明的人忽然愚笨起来,那个口若悬河机智过人的人忽然笨口拙腮、言语迟钝了许多。及至那个对象的一切都开始牵扯你的注意力,就像母亲眼不错珠盯着爱子的一举一动一样,恋爱的人没有了自我意志,那是人一生真正接近“道”的时刻。假如,人能意识到恋爱的伟大之处,是忘掉自我的推理和思辨,是无我的放松与投入,是紧张而松弛的警醒状态,在那个状态里,他完全合一,没有分裂,没有怀疑,天空为之晴朗,树木为之葱茏,云朵为之舞蹈,人人都是天使。倘能够永在爱中,天堂已在,不需他求。真爱的人已经窥见了真正的幸福。
可惜,这样的时刻总是昙花一现。大部分的爱都变成了头脑计算的数字,情绪推演的媒介,自尊作祟的牢狱。
在头脑的算计中,爱成了门当户对的对称美,稍有不足,既不可人选。在头脑的运算中,心灵毫无地位,真我隐匿不见,聪明的社会的“我”挺身而出,自作主张,终于觅得一位,一旦关系亲近,睡觉打呼噜、上床不洗澡等毛病又出来了。前一分钟洞房花烛喜结良缘,爱你甚深,后一天亮,悔不该结婚,不知所顾的完全是同一个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是不由自己做得了主的人,他的分裂性随处可见。你怎么能相信别人的诺言与承担呢?因为你自己就是一个不自知的人。内部的每一个念头都在做着相反的诉求,人被他自己内在的矛盾性耗尽热情。
在情绪的推演中,人更是身不由己,心无所终。前一分钟满面笑容,后一分钟勃然作色,不过是在电话中听到先生的问候,接着又听到了旁边的女声,于是,爱的甜蜜瞬间变为恐惧的焦虑:“你身边是谁?是谁?”
每当见到这样的女人,我想,她的先生已在修行的路上了。能容忍怀疑要有很宽大的心胸,能看到这怀疑后面的恐惧,才可以用包容来原谅冒犯。而真正的接受是看到没有安全感的人如何生活在爱中却不自知,才给予和气,给予安全,给予全然的接受。唯有大爱,才可以超越纠结。更多的人不堪其扰,在爱人的恐惧中崩溃。实在来说,与其跑,不如面对。不放心的怀疑与不胜其扰的逃跑对于人生的性质完全一样。能超越情绪的困扰就能看见心灵的地平线,否则,跑到何处依然都是受困,人不自信,怀疑总是有隙可钻。
那些因为过分的道德洁癖把自己的贞操看得过分严重的人,不愿意轻易恋爱,因为独特的自尊令完美追求的人很难发现符合自己要求的另一半。而这个符合“要求”往往上帝也难达到。人非完人,孰能无过?不能接受“过”就不能享受人生。
人生恰恰因为有“过”才有“节”制。有节制才有自知。
因为自知有过,所以,接受所有有过的人。不接受“过”,恰恰暴露了精神上的蒙昧:身体的放松与欢乐和头脑的自由与精密是同步发展的。与其用洁身自好的“带价而沽”压抑自己的身心,不如用放达的人生观,身心合一的自由,去经历自己的人生。
爱过不一样的人,才知道所有人都一样,各有短长而已:能在爱的当下“忘我”的人,才能够有机会看见真正的自己;在两男和女中受过伤的人,才知道自己的局限就是精神的脆弱;在婚姻中触过礁的人,才可以领会关系的真谛:不可轻易放弃的关系才是修行自己的前提,能轻易割舍的关系都是利用的阶梯而非修行的基础。
人生在世,所有关系都是我们修行幸福真谛的前提,没有在婚姻与爱中投入过的人不可能轻松享受生命的自由;在道德和社会舆论中迷失的人,不可能投入爱,所以,往往错失了遇见真我的机会。能深爱到极处的人有福了,极致到伤心的人有幸了,发现自我的真相尽在“无我”的境界里。
情场即是道场。无我才有大爱,大爱才能无痛,真能由恋爱中出师,则人生大义了然。
做自己美好人生的指挥家和自觉者日子在时断时续的节奏中凸显着觉察的能量。每天早晨,不论置身何处,我都和自己的身体在一起,用体操和慢动作使它变得舒展和柔软。
这时,才体会到对于身体的忽略已带来多少僵硬和自以为是的自欺。任何活在头脑中的人都会因为对于自己智力的沉醉和自满而忽略自己对于生命完整的努力。
回想起从前狂热的工作中对于自我的确认与执着,对于不符合自己认知的行为方式和举止思辨的其他人的排斥,不禁脸红和羞愧。
对于对象的忽略是人走向自我的专注中必然会出现的阶段,没有这种专注的力量,对于自我的突破就无从找到出口。
突破自我的标志是你认识到自身以外的世界,那个世界的对象将成为我们修行自我的道路。
接受对象的不同并为一切不同感到欢喜和接受,意味着我们的自我已经开始在这种整体意识中消解,幸福感因此来临。
这还仅仅是认识的改变。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因此变得美丽和丰富,即使丑陋和贪腐也构成了整体丰富的一部分。仅仅如此,他只是令我们意识到个体的迷途如何带来社会的腐朽,个体的解脱如何能带来整体的渐进性改变,否则,整个社会将是由抱怨和不负责任构成的欲望苦海和蒙昧之乡。没有人可以幸免。
除非你自身已经开始洁身自好的修行并影响你力所能及范围之内的人,否则,我们的世界就是令人不能忍受的地狱,甚至比地狱的纯粹还多了一层虚伪的矫饰。
任何改变都是从个人身上开始的。
我们可以在想法外发现方法的魔力:仅仅行动的专注就能带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蜕变,找到身心合一的方法,找到行动与目标之间快捷干净的行动指导方法,然后去做,奇迹就会开始发生。
能够把想法整理成明确的认识,需要痛苦的磨炼和曲折的经历;能够在经历中找到成功的方法,是人生愉快的捷径。没有方法的摸索只会带来重复性的错误,只在方法的收集和总结中陶醉,是犯了知道主义的毛病,不免夸夸其谈,空度人生;拿来方法就用,有了认识就做,方法会为认识的提高提供行动迅捷的机会。行动构成人生的真谛。完满人生通常是认识论上的价值观和行动哲学的方法论加上无所顾忌的果断行动构成的交响乐。
把想法,方法、做法三法合一的人,通常就是自己美好人生的指挥家和自觉者。
内外兼修决定生命质量最近总是看一个字是一个字,像是图画般有趣。飞机场的候机厅总是放一些男人的VCD,其中一个人好像讲婆媳相处之道,旁观的一个人说他很有思想。这句话令我遐想连篇。
脑海中立刻浮现多音字组词出思想二字。“思”字是指心田里发生的事情。分开看,是心上面有田。我想,在心田里栽种下乐观的种子,就会结下人生幸福的果实;在心田里栽下专注于一事的种子,就会收获关于这颗种子最丰富的回报。就像作家一味想着写作,终究成就事业;一位农民就是想种庄稼,就会成为丰产高手;最怕田里什么都不种,最后一片杂草。乱人眼不说,还扎人,看上去茂盛却一无是处。
现在,好像挺流行杂草,人人貌似有思想,却不专一,人人好像有学问,都能指点江山,可实际上有些人吃饭都有问题;媒体也在兴风作浪,为一些不明就里的事情看似公正地发着报道,却无意中混乱了人心。我很少看到关于一位农民或工人的正面报道,像明星一般的在报刊上占据大幅版面;却经常看到关于凶杀暴力和乱伦偷窃的连篇累牍的报道。
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在种着自己的田,默默耕耘,该做啥做啥。这才是社会的脊梁,撑起了这个社会虚妄思想泛滥的物质基础。
至于“想”字,则是有“相”为“想”,修行人总追求不着相,生活中的人如果从“着相”意指的实际出发,不具体的不讲,不着相的不说,说切实的话,做切实的事,废话会少很多很多。人也会清醒很多,不至于人云亦云,妄言多多,有时,人们会因为想法太多,都抑郁得不会说了呢。实在是妄念多得目不暇接,连说的力气都没有了。而且也不成个格局,废话多时脑子一定有问题啊。
唉,由此看来,“思想”二字真可以细细斟酌。思者,言之发于心田,正如禾苗谓之有根,可以茁壮成长,终成一家之言,符合天地之道,颐养人性;想之生呈于物,则如禾苗之有果实,最好能够形成文字,有观点,有逻辑。能够流传人世的巨作都是用一家之言说出了生命的普遍法则,殊途同归,从中可以看到气味相投的一致性。至于没有思想的概念堆砌和胡言乱语的欺世瞎编都可看作语言垃圾,不读也罢。
如此,细想二字,有思想的人大凡有心,没思想的人大凡有话。有心的人做事,十年磨一剑,不怕寂寞只在真心里享受自然的雨露风霜,且全都能吸收为养料,那些伟大的作家、哲学家,如曹雪芹、孔子、老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发之则掷地有声;有话的人拿起来就说,说者没有目的,听者没有心情,泛滥不知其所止,且随波逐流,最后,除了自己发泄,引人乱弹,什么都没有。
由此,我认为:发乎心谓之思,止乎行谓之想,如此有思想的人多些才是社会的福音。能读古往今来伟大思想家的著作是今生多么大的福分啊。人们可以从中打开关于生命的所有窗户,看到广阔的天空,也看到雷鸣电闪,听到鸟语花香,走过千山万水,历过艰难险阻。生命的天空没有改变,一切都是心灵的经历,这经历过后的生命有着澄澈的美。
思想的意义就是能够使此生找到活着的自由。
有一天,在好朋友刘燕夫妇的书房里,读到一本纪伯伦的《先知》,忽然,在那本书的每一句话中看到了真正的先知和神圣的上苍。然后,内心有一种滚滚热流穿过肺腑,那是臣服和感恩的体会。那种洞穿的感觉使人开放和开阔,连脊柱都有热流穿过呢。
忽然之间,我顿悟了祈祷的力量,放下“我”之后,让自己对另一种更伟大的力量自然地臣服,这会减少我们自身的压力,这种放下,全身心都能意识到的臣服,使我们能够活得自在。
既而我想到“感”这个字,是由一个“咸”字加“心”字构成。“咸”者,“全”也,全身心投入谓之“感”,有一点点身心不再,或身心分离都是不“全”,都构不成“感”,单单一个感字,已经道尽了身心合一的境界;再看“恩”字,由“因”和“心”构成,有因必有果,有全身心的感受,必有感受的源头,那就是因的探求。没有“因”带来的感受,就没有全部身心的投入。
通常,“感”可以有三种境界。感觉,感受,感恩。
见异思迁,数典忘祖,这是在感觉层面上的欲望泛滥,皆因心不知所止;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这是在感受的层面上情思萦绕,情之深心之切,身体的感受历历难忘;一叶知秋,饮水思源,这是在感恩层面上的同体一心,可以在超越情思神伤的层面上找到生命的源头。
我们不过是神圣自然的孩子,婴儿一样纯粹地享受着生命本身就可以得享天年了。何必在欲望上追逐,因不知止而身陷疲劳,何必在情感上深陷,因不知因缘而徒然挣扎,如果,我们可以深深领悟,万物的本原就在于按天行事,我们又怎么会在自己的智力游戏中疲劳伤身呢?
“恩”的神圣之因,在于我们能够超越头脑的局限,意识到自然本身的力量,我们不过是自然的DNA,这足以让我们放下自我的习气,找到感恩的基础,这也是生命的源头。
做全然的自己,没有挣扎和恐惧,不去空想和幻想,全身心的感恩存在本身,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变得自在和美。
就像自然界也有狂风暴雨和地震泥石流一样,人生也有高峰和低谷,但风暴过后,天空依然湛蓝;地震过后,生命仍在继续;生命本身没有失败,只有经历。
想起有个人看毕加索作画,问他:你画了这么多瓶子、盘子,不烦吗?画家答:每一幅的光线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瓶子盘子都不是开头画的那一个。
在画家追逐光影的幸福中,他只不过是试图描摹上帝本身的杰作。当我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乐此不疲地分享自己的发现时,不是我们本身多么聪明,而是借助于上天给予我们的头脑,分享着自然恩典。
在一遍又一遍的感受分享中,我充分享受着生命本身的神奇,怎么能够不全身心地感恩呢?
读《仓央嘉措诗传》: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我在北京机场书店发现了诗人马辉和苗欣宇著的《仓央嘉措诗传》,非常开心。要知道,在全国各地的机场书店,充斥着大路货和人云亦云的所谓流行读物,在有些读书人看来,简直满目荒凉。偶然发现一本可读的书,该是多么令人高兴的奇遇啊。
估计是仓央嘉措的江湖名声也被采购图书的人听闻,所以,这本绝不时尚的诗传得以和一堆通俗读物一起在机场面世。
作者的研究和翻译建立在对诗人的热爱上,从而深入其身世背景,没有研究者的枯燥,却有感性的鲜活。
特别是用现代语言让仓央嘉措诗以现代诗歌的形式呈现,在书中与前辈曾缄用七言翻译的诗对比,其古为今用,把古人的思想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又能不失本意,其发人深省的意义特别突出。
我想这也跟译者精通佛学有关。
所以才在懂得的层面上揭示了仓央嘉措诗歌的真正意义。
诗歌的比喻如果离开了人们理解的要素就不可能被人知晓;而被俗人理解的比喻往往离真相太远。
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佛既在历史中又在现实外的原因。
没有人可以解读佛的境界,可以解读的都是我们自身。
诗集分为地、水、火、风四辑。所谓“四大皆空”的四大就是指这四种构成自然界和我们肉身的元素。以下五首诗是仓央嘉措诗传里的新译。感觉很美,意境脱俗。
A辑首篇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谁的隐私不被回光返照殉葬的花朵开合有度菩提的果实奏响了空山告诉我你藏在落叶下的那些脚印暗示着多少祭日专供我在法外逍遥此我非“自我”,“你”也不是一个“你”,觉悟的生命和本源的连接,堪破生死后,菩萨的视野中都是自在和美。
B辑水第三首众生膜拜脚下的每一寸黄金都是误区酒色暖洋洋龙与虎之间人人折中嗓子落满了红尘江河在琴弦上走调今生来世一句佛号便是过渡段跑出视野的马又回到了普遍的缺点上草与盐哪一种恶行更配鼓吹现在花朵与春天无关除了享用生命与死亡也毫不相干要清楚生命就是享用,不是活在欲望和迷信的恐惧中。没有对错的人生才得自在,凡有对错,必成虚妄。当下一声佛号,即解百千烦恼。反正脑子总是需要喂养,与其打着新闻的名义,用无数奇闻逸事充塞它,不如简单干净定在当下。享用是全部身心的合作,而不是头脑的游戏。
C辑第十一首关人的笑容冶炼着金子遍地野花隆重开放一句佛号风平浪静完整的人生靠多少爱来支撑大海藏在一颗珍珠中积累着伟大的海啸而我们该到什么地方避开那些俗欲诱发的爱该到什么地方像一个真正的英雄那样去奋勇失败除了自身没人为你提供任何失败的机会而八万四千法门向所有的人敞开每个人都是一颗隐含海啸的珍珠,这段比喻那么美。我们即是世界,个体即是全部。
我们活着的所有使命就是在不断地体验中发现生命本身的潜能和美。
没有所谓安全,只有经历,任何经历都是礼物。
去行动,去迈向所有未知。
这是生命本身的秘密。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像一个英雄那样奋勇失败。
就是不流于俗,不人云亦云,敢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真的很难又不难。很难是因为所有的环境和人群都已同化异己为目标,俗人以攀比满足虚荣,俗世用名利鼓吹攀比,非勇士和英雄不足以反抗整个社会,做一个异类是需要大勇气和真功夫的。
不难是因为一旦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天的佑护就会在每个时刻出现,你成为被巧合和运气包围的人。不做,也从未想过做自己的人也许终生都会活在局限和苦恼中。
活出自我的路有八万四千条,关键是能否迈出第一步。
看上去简单的选择后面是复杂的头脑和不明的业力。真的不简单。
火辑第十首天与地高与低被区别的时候人类无法不接受苍鹰的贬低没有分别之心才能心平气和,凡有命名,即有比较。如果非要比较,就一定要记得参照物的巨大作用。我在西藏的时候,看见巨大的苍鹰在空中缓缓滑翔,连翅膀都不动一下,那翅膀足有三米长,威严庄重令人仰视,让人热泪盈眶。人在喜马拉雅山和苍鹰面前是不值一提的。认识到这些能帮我们提高幸福指数。
第十三首那只东印度的孔雀来自于缘起正见它善于飞却不执着于飞那只工部深谷的鹦鹉它善于说却不执着于说内中玄机重重鹦鹉不说孔雀就更不说了顿悟之后,缘起正见的无为之心和执着于思想的头脑都找到了安宁。看来人生最终就是对生死的了悟,不弄懂这门功课,一切金钱名利舆论的浮华幻影不过是麻醉剂,还未明白就已上瘾,已经上瘾却很难戒断。在生死一门的功课上却少有及格者。我们的科学如果不能明了生命本身,再先进又有什么意义呢?
读《论语》学管理:孔子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宗师管理,是组织实现目标的手段,也可以理解为管理者利用一切手段促使团队成员完成既定目标的行为。失去对于管理者主体责任行为探讨的管理方法,用起来容易落人文牍主义的陷阱,一味强调管理者个人魅力的造星运动,则会令人忽略整个团队的生命力。读《论语》可以从中体会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又能发现管理目的的实现与管理者个人行为修养之间的有机联系,不由得豁然开朗。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在《论语》中说:用政令来教化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那么做事时人们会首先考虑如何免于刑罚,而不会想到这样做是不是可耻。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来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
文化与制度的关系德礼政刑,可以理解为道德、礼仪、制度、刑罚,文化与制度是管理中的虚实两面。它们固然都是用来管理人民以行德政,但管理者用来有本末之分,效果也有深浅之别,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审其本末轻重之辨,这样才能达成目的。
这段话,用在对于企业管理的探讨上,可以厘清关于管理的制度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避免许多片面认知,能令我们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避免绝对和片面强调某一点的教条主义;也能令我们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政”“刑”并用,通过管理者个人修养和技能的提高,使之在复杂的过程里审时度势,运用“辨”的能力,恩威并施,熟练使用管理规则达成管理目的。
东西方的管理体用之分管理的主体是人,不通人性就无法管理自己,无法管理自己当然也就无法管理别人。
东方的管理是人学为体,物学为用;东方的所有哲学都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前提下,所以,讲究“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发展,认为“君子”“仁者”和一般人是有区别的。基于此的“刑不上大夫”意指君子应以自己的行为与“刑”有关联为耻,使“君子”或“仁者”以其自觉成为完美的道德榜样,成为“知耻且格”的群体的认同对象,并不是君子凌驾于“刑”之上。被众人接受和有体面的“知耻”基础在于行事有分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法则),接人待物有章法(《孝经》《弟子规》的行为指导手册),文化的德行教育有行为教化的土壤,才成就了东方文明的仁者爱人的群体主义的价值观。
而西方的管理是法学为体,物学为用,没有规则不成管理,没有标准无法工作。用公平细致的法律法规来界定人的行为标准,个人的极大自由建立在对于法律法规的尊重上。它形成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智能推荐
- 上一篇:句句说到心坎上的人生感悟句子
- 下一篇:有哲理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