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组词网
首页 > 句子大全 > 经典句子 >
首页 词语大全 组词大全 造句大全 形容与描写 句子大全 名言名句 诗词诗歌 趣味语文 成语大全 反义词 近义词 同义词

佛家经典禅语

栏目:经典句子时间:2020-07-05
佛家经典禅语

★善恶心生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风动,一僧云幡动,议论不已,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译文】在风吹动幡旗的时候,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是幡旗在动,两人争论不休。惠能对他们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有仁德的人的心在动。”

【感悟】 这是佛教禅宗中的著名公案,它表达的意思是:外界事物的运动是虚幻的,只有心是运动的原始动力。这里反映的当然是典型的唯心论思想,但是也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所谓“心&rdquowww.aizuci.com;指的是人的思维,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有“心之官则思”这个说法。这段文字说明如果人们的思维中没有“动”的概念,便无法认识“动”的事物。思维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确实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因此,加强思维训练,养成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从本以来,色心不二。(《起信论·解释分》)

【译文】从根本上来看,物质和精神是不能够截然分开的。

【感悟】 佛家虽然没有提出科学的“物质”与“意识”概念,但是却大致地形成了朴素的关于物质和意识的思想,并且认识到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色心不二”这个说法,用佛学语言表达了重要的哲学观点。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五灯会元》卷一)

【译文】 境界产生的外在条件本来是没有美丑的,所谓美丑都是起源于人心的,心如果不强加给外物以美或丑的名称,那么虚妄不实的(关于美与丑的)情思又会从哪里生出呢?

【感悟】 强调主观意识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认为美与丑归根结底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所谓美,就是人所产生的美感,而心灵是美的源泉。美不美是人对事物的自发的、主观的评价,离开了人,无所谓美丑。这是美学界的一派观点,和此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的佛家观点有相通之处。读者朋友,对此观点,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否定。

⊙.识性识相,皆不离心。(《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译文】 无论认识事物的内在性质还是认识事物的外在现象,都不可能离开心。

【感悟】 意识(即这里所说的“心”)是认识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离开了意识,一切认识都不可能产生。人脑所以胜过电脑,根源就在于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它能够产生意识。电脑不可能产生意识,也就不可能产生认识。

⊙.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现。(《禅源诸诠集都序》)

【译文】意识不会单独地产生,必须依靠外界的认识对象才能产生;外界的认识对象不会自动地生成,它是通过意识活动而显现,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的。

【感悟】 说出了“心”(意识)和“境”(外界的认识对象)的相生相成的关系。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包含了朴素的反映论思想,表明了认识是人的意识对于外界事物的反映,因此任何认识活动都离不开反映者(“心”)和被反映者(“境”)这两个方面。

⊙.譬如人在海洋依止于船,如是名身转起依于色。譬如船行海中依于人,如是色身转起依于名。人船相依行海中,如是名、色共相依。(《清净道论·说见清净品》)

【译文】 如同人在海洋中依靠船来航行,精神要依赖于物质。又如同船在海中航行要依靠人来驾驶,物质又要依赖于精神。就像人和船在航海中互相依靠的道理一样,精神和物质是互相依存的。

【感悟】 用比喻的手法说明物质和精神互相作用的关系。当然,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远比人与船的关系复杂,而且这两种关系不尽相同。但是不管怎样,这个比喻仍然形象地昭示了精神和物质相“分”而又相“即”的道理。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坛经》)

【译文】(佛祖的)道理是修行者由心领悟到的,哪里是在打坐中就能得到的呢?

【感悟】 修身悟道不靠外在的形式,而靠内在的“心悟”。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虽然形式是需要的,但是与内容相比,形式永远是第二位的。我们身边,由于注重“形式”,以至于忽视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小至商品的过度包装、婚礼的过分排场,大至名目繁多的考核、评比,“认认真真走过场”等,都表现出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质量正在被盲目的形式主义损害着。

⊙.在外打人者其力弱,在内打出者其力强。(《大慧语录》卷二十一)

【译文】 用外在的体力攻进去的力量是弱小的,用内在的心力打出来的力量是强大的。

【感悟】 内在的“心力”——精神——是强大的,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所以人还是要有点精神。

⊙.一念之恶能开五不善门:一、恶能烧人善根。二、从恶更、生恶。三、为圣人所诃(读“喝”音)。四、退失道果。五、死人。(《佛本行经》)

【译文】 一个邪恶的念头打开五个不善的大门:一、邪恶能够烧毁人的善良的本性。二、从邪恶中再生邪恶。三、做圣人所怒斥的事情。四、失去已修得的菩提之果。五、置人于死地。

【感悟】 一念之差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更别说邪恶的念头了。一些人正是由于丧失了人性和善心,才对别人作恶,以致一步步地走向罪恶的深渊。本来,仁心和善心是能够给我们和别人带来幸福的,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地去塑造它呢?

⊙.我心自制,我口自慎,我身自禁。如是自策,足得高升,何劳他控,横起怨憎?(《法苑珠林》)

【译文】 自己制约着自己的心,自己提防着自己的嘴,自己管束着自己的身体。这样自己鞭策自己,足以使自己进步,哪里还需要他人的控制,无端地生出许多怨恨呢7 .

【感悟】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可是,人是会思维的。”要想压倒人,并不需要世界万物武装起来;一缕气,一滴水,都能置人于死地。但是,即使世界万物将人压倒了,人还是比世界万物要高出一筹;因为人知道自己会死,也知道世界万物在哪些方面胜过自己。而世界万物则一无所知。人也是动物,但人是高级动物,人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拥有思维能力,所以人能够而且应该用自己的思想控制自己的行为。

⊙.善恶之源,皆从心起;邪念因缘,能生万恶;正观因缘,能生万善。(《神宗就嘉集》)

【译文】善恶的根源都从心中生起;邪恶的念头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罪恶;按照(佛教)脱离愚昧、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观念去做,就能做出各种各样的善事。

【感悟】“念”就是思维,倘若没有“念”,没有了思维,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人类的神奇力量并非来自肢体,而是来自头脑,来自人类头脑所独有的思维功能。人应该把握住这个特有的功能,让这个功能为追求正直、善良的人生发挥作用。

⊙.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宗镜录》卷九十四)

【感悟】 人的思想可以决定人的行为,这是精神活动对于物质活动(人的各种行为)的指导作用。所以每个人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是做个好人,还是做个坏人。

⊙.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心地观经》卷四)

【译文】用清净的心去做事,是做好事的根本;用不善的心去做事,是做坏事的根本。因为心是清净的,所以世界就清净;因为心是肮脏丑恶的,所以世界就杂乱污秽。

【感悟】 冰心老人用她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练和经验总结出来一句话:“如果你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也就简单。”这句话表明,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心里充盈着真善美,我们眼里的世界就会美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心中塞满的是假恶丑,那么我们眼里的世界一定是污秽、罪恶的。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本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佛名经》)

【译文】 罪恶从心里产生,还从心里消灭,因为从源头上说,一切善恶都是来自于人自己的心,所以说心是最根本的东西。

【感悟】修行的根本在于修心。一个人是不是人格完善、品德高尚,关键就在于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问:“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日:“大似骑牛觅牛。”(《五灯会元》卷四)

【译文】 有人问长老:“学生想认识佛,请告诉我什么是佛?”长老回答:“你这样很像是骑在牛背上找牛。”

【感悟】 “骑牛觅牛”的比喻说明了“自心就是佛心”的道理。按照佛家的说法,佛性即是人性,佛心即是人心。可见,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只要你愿意从内心里追求这种品德。

⊙.如何是佛?张三李四。(《五灯会元》卷十)

【译文】什么样的人是佛呢?张三、李四都是佛。

【感悟】 佛家认为张三、李四都是佛,即人人都能够成佛,是因为人人都有佛性。借用佛家的这个观念,可以说,我们——张三、李四——都能够成为人格完善、品德高尚的人,但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为此而努力,打造一个美好的心灵。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法华经》卷二)

【译文】 人的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贪欲,如果能够灭除贪欲,痛苦就没有地方可以依托而存在了。

【感悟】贪欲,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这一点,很多股民都有深刻的体会:虽然一再地告诫自己“不要贪心,只要能赚钱就卖”,可是一旦见到股值大涨就变得难以决断,总是希望自己手中的股票涨了再涨。这几乎使得每个股民都有了赚钱时不卖,“套”了之后又后悔的深刻教训。究其原因,就在于随着股价的上涨,股民追求多赢利的欲望也在不断膨胀。这也是“贪”的一种表现。可见,无论面临大事小事,贪欲给人们所带来的,只能是他所追求的结果的反面。

⊙.诸利根本,信为大力。(《大智度论》卷一)

【译文】无论要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信仰都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感悟】 信仰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弊病。应当信仰什么,不应当信仰什么,常常令世人——尤其是年轻人——迷茫。人生在世,总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生是多么暗淡无光!对于崇高的信仰,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守、追求!

⊙.风动心摇树,云生性起尘,若明今日事,昧却本来人。(《五灯会元》卷二)

【译文】 风吹动时心就会像树一样地摆动,云生成时本性就会像尘土一样扬起,如果总是想弄明白现实中的这些事情,反而会不明白本来的自我。

【感悟】 不要注重外界的事物而忽视了自己的心性,要重视自己良好的内心世界的塑造,对自身有所要求,努力保持淡定的心态,不要让“花花世界”扰乱了自己内心的宁静,更不要去随波逐流。这应该是保持高尚而独立人格的有效方法。

⊙.一切之事,心能忍,可令其不生。(《道院集要》)

【感悟】 遇事不冷静,不能控制情绪,甚至采用极端手段的人,很难正确、妥善地处理问题。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冲动,做到遇事不惊、不急、不怒、不恼,泰然处之。当然,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有赖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还需要经过心理素质的训练。

⊙.理因事有,心逐境生,事境俱忘,千山万水。(《五灯会元》卷十二)

【译文】 事理由于事物的存在而存在,意识随着身处的环境而产生,如果能够把事物和身处的环境都忘记,心胸就会像千山万水一样开阔。

【感悟】 这里说的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是一种开阔、恬静的精神境界。人的意识能够达到这种境界,这表明意识所具有的能动作用。

★善恶有报

⊙.积善必余庆,积恶必余殃。(王梵志《积善必余庆》)

【译文】积善的人必定会留下幸福,积恶的人必定会留下祸殃。

【感悟】这是“报应说”的观点。如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果真能够像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成为“铁的法则”,那么千百万善良的人们是最为高兴的。

⊙.善人行善,从乐人乐,从明人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无量寿经》)

【译文】好人行善,能够从快乐中得到快乐,从光明中得到光明;坏人行恶,只能从苦中得到苦,从黑暗中得到黑暗。

【感悟】人如果能够一以贯之地与人为善,就必然能得到周围人们善意的回报,他就会生活在快乐中,生活在光明中;人如果一味地为非作歹,就必然会受到周围人们的憎恶,他就只能生活在痛苦中,生活在昏暗中。这,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一种表现吧。

⊙.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理惑论》)

【译文】行善的结果是吉,作恶的后果是凶,就好像一个人或者是善或者是恶,自然会通过他的行为和言语表现出来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感悟】这里强调的是因果报应的必然性,看来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它有益于抑恶扬善。

⊙.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法句经》)

【译文】打击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还击,做出令人怨恨的事情就会得到别人的怨恨,谩骂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回骂,对别人发怒就会引起别人对你发怒。

【感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人们受到侵害时作出的自然的、正常的反应。所以作恶者不要指望人人都会俯首帖耳地受欺负。

⊙.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行恶不得殃者。(《旃檀越王经》)

【译文】作恶得祸,造福得福,这就像发出的声音有回音一样,又像影子跟随形体始终不离一样,从来都不存在做好事不得好报,做坏事不得恶报的事情。

【感悟】“如影随形”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也可以说是一种夸张,现实生活中的“罪福响应”并不是这么确定的,但是坏事做多了一定会遭到报应这一点则是确定不移的。天理应该是存在的。

⊙.恶人害贤者,犹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四十二章经》)

【译文】恶人加害于有才能的人,就好比仰面朝天吐唾沫,不但不能将唾沫吐到天上去,反而还会回落到自己的身上。

【感悟】害人其实是害己,报应就在眼前。踩到自己扔出的香蕉皮,结果跌断了腿的故事,人人皆知,遗憾的是生活中乱扔香蕉皮的还是大有人在。

⊙.失得相推,祸福相袭,恶积而天殃自至,罪成而地狱斯罚。此乃必然之数,无所容疑矣。(《玄明集》)

【译文】得与失相互转换,福和祸相互承袭。恶行积累得多了自然要遭到来自上天的祸殃,形成了罪恶就要遭到来自地狱的惩罚。这些都是必然的规律,是不容置疑的。

【感悟】不要简单地把“因果报应”打入迷信思想的行列。现在,相信它的人在增加。善良的人们希望能够“现世现报”,让报应来得快些,以便遏止一些恶人的恶行。这样的想法无可指责,它代表着一种正义的呼声!

⊙.我有你不喜,你有我不嗔。你贫憎我富,我富怜你贫。行好得天报,为恶罪你身。你若不信我,你且勘经文。(王梵志《我有你不喜》)

【译文】我富有你就不高兴,你富有我却不生气。你贫穷便憎恨我的富有,我富有却同情你的贫穷。做好事就会得好报,做坏事就会得到处罚。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这些话,你不妨去查阅一下经文。

【感悟】妒忌是人性的一个严重的弱点。这种弱点如果被扩大,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恶果。有一剂良药可以克服这种弱点,那就是:对别人永远心怀善意,。

⊙.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习善得善,亦如种甜,自利利人,益而不费。(《法句经》)

【译文】行恶就会得到恶果,仿佛种下苦种,就会收获苦果。行恶的人自己承受罪责,行善的人自己得福。学习善行则得到善,如同种下甜种,就会收获甜果,既能使自己得利,也有利于他人,多有好处而不会白费精力。

【感悟】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的人行恶却得益的事例。不过,行恶者正在一一受到惩罚,行善者也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呵护。请记住:前面的那句俗语后面还有一句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与卑。(《法句经》)

【译文】对于自己得到的福和德要给予回报,不论施予者地位的尊贵或卑下。

【感悟】饮水不忘掘井人。无论是谁,对你有滴水之恩,都应当以涌泉相报。

⊙.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泥犁经》)

【译文】父亲做的不善之事,儿子不用代他受过;同样,儿子做的不善之事,父亲不用代为受过。行善,自己就会获福,行恶,自己就会遭祸。

【感悟】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所谓“敢作敢当”、“一人做事一人当”就是这个意思。这其实是要求人具有社会责任心,为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情承担责任。要敢于担当,推卸责任是可耻的。

⊙.死者弃身,其行不亡。譬如种谷,种败于下,根生茎叶,实出于上。作行不断,譬如灯烛,辗转燃之,故炷虽消,火续不灭。行有罪福,如人夜书,火灭字存。(《佛说孛经》)

【译文】死去的人虽然身体腐烂了,但是所做过的事情不会消失。好比在地下种谷子,根萌生茎叶,果实却长在上面。不停地做事,就好比灯烛,不断地将其点燃,光明虽然消退了,但是火苗却绵绵不断。人的行为也会招致罪罚或福祉,好比人在夜晚写字,要用灯光照耀,虽然灯光熄灭后看不见字迹,但是字已经保存下来了。

【感悟】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必然会产生影响,都必将会导致善恶报应。“如入夜书,火灭字存”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无法回避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

⊙.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印光法师文钞·到光明之路序》)

【译文】对别人有利就是对自己有利,加害于别人更是加害于自己。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得到的结果常常是同时帮助了自己。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利人又利己”就是“双赢”,双赢就是互惠互利。尽管市场经济不可能没有竞争,尽管俗话都说“商场如战场”,但是竞争毕竟不是战争,商场毕竟不是战场。更高的境界应该是“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相反,害人的人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君不见,有些企业为了获得不正当的利益,在商品生产和销售中弄虚作假,结果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砸了自己的牌子,从此一蹶不振。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无量寿经》)

【译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祸得祸,因福得福,所有这些都是要由自己来承当的,没有谁能够替代。

【感悟】人的一切,都是由他自己的行为决定的。这个观念,从反面说,就是自作自受。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我这是自作自受!”但愿他说了这句话之后,便有所反省和总结。

⊙.善因虽微,获果甚大。如小爝火能烧大山,一善能破大恶,亦如少灯能破多暗,轻日能消重露,小子能生大树。世事尚然,何况善力也?(《法苑珠林》)

【译文】善良的因素即使微小,也能够获得很大的善果。就像小小的火把可以烧着大山,一点点善可以破除大恶一样,又像少数的灯就能够打破深厚的黑暗,微弱的阳光就能够消融浓重的霜露,小小的种子能够长成大树一样。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尚且如此,何况向善的力量呢?

【感悟】对于“小善”,人们往往以为其“不足道”而不屑为之。其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积无数不足道的“小善”便能形成整个社会的“大善”。一点善良的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却能产生巨大的作用。捐赠几百块钱,对一些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却可以改变某些人辍学的命运。无论“小善”还是“大善”,它们所需要的善心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记住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

⊙.夫理之所穷,唯善与恶。顾此二途,条然易辨:幽则有罪福苦乐,显则有贤愚荣辱。爱荣憎辱,趋乐背苦,含识所必同也。今爱荣而不知慕贤,求福而不知避祸,譬犹播植秕稗而欲岁取精粮,驱驾驽骞而望腾超琼绝,不亦惑哉!如鸟兽虫卉之智,犹如因风假雾,托迅附高以成其事,奚况于人而无托友以就其善乎!故所托善友则身存而成德,所亲暗蔽则身悴而名恶也。(《法苑珠林》)

【译文】所有的道理说到底,就是善和恶的问题。但看善和恶,界限清楚容易分辨:冥冥之中有罪、福、苦、乐,表现于人世则有贤、愚、荣、辱。喜爱荣华憎恶屈辱,向往快乐避开痛苦,是一切有思想意识的人必然共有的追求。但是现在如果只知道喜爱荣华而不知道倾慕圣贤,只知道追求幸福而不知道避开灾祸,这就好比是在播种的时候种植的是秕稗,却想在年底获取精美的粮食,也好比是驱赶着劣马却希望能够腾飞超越碧空,这是不可思议的!像鸟类、兽类、虫类、花类,凭它们的智力,还知道顺着风借着雾,依托着它们跑得快,攀附高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目标。何况是人,怎么能不知道依托着朋友的帮助来成就自己的善行!所以说,如果依托的是有知识、高明、出众的好朋友,就能安身立命、成就善德,如果亲近的是愚昧糊涂的人,受其蒙蔽,就会身心憔悴、臭名昭著。

【感悟】人生的道路是每个人自己走出来的。为了自己所追求的高尚生活能够成为现实,每个人必须从脚下开始就要走好,路要走正,心要向善,因为善恶之分是做人的根本。我们不仅自己要立志向善,还要结交一心向善的朋友,从他们那里获得教益。为了成就自己的目标,就从身边、从现在做起吧!

⊙.飏下屠刀,立地成佛。(《五灯会元》卷十九)

【译文】即使是作恶多端的人,如果能够抛弃屠刀,那么即刻也能成佛。

【感悟】这句为人们所熟知的简单的话,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给所有做了坏事的人指明出路:不管以前犯的错误多么严重,只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仍然会有光明的前途。另一方面,它告诉人们:对那些做了坏事但现在真心悔改的人,不要嫌弃,不要歧视,只要他真心悔悟,我们就应该给予信任,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 佛家经典禅语

智能推荐

相关经典句子

推荐经典句子

重点栏目推荐

| 好句子大全经典句子
爱组词网 爱组词大全

© 2017 爱组词网 azuci.com 组词词典,在线组词,多音字组词,好词好句子摘抄,词语大全!!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