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组词网
首页 > 句子大全 > 经典句子 >
首页 词语大全 组词大全 造句大全 形容与描写 句子大全 名言名句 诗词诗歌 趣味语文 成语大全 反义词 近义词 同义词

禅语人生

栏目:经典句子时间:2020-07-05
禅语人生

【1】、 能大智若愚地对待他人,才可免除计较而自在;能精明地对待自己,才能把握时日和人生。

【2】、 做人固然不应将自我看得太重,但也不要自轻已灵。即使自己只是一根小螺丝钉,也要注意有没有锁上、锁紧,以便充分发挥功能。

【3】、 人都因为有一个“我”作中心,才有病态、有麻烦,所以要将“我”看淡些。

【4】、 人常会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而起心动念,接触顺境时,就高兴地得意忘形;遇到逆境则烦恼悲泣,这都是心随境转,被境界所牵制而喜怒无常、起伏不安。

【5】、 我们应该常常反省自己:我有爱心,但是有没有发挥出来呢?我的言语行动是否有失检点呢?如能常常检讨、反省,不让行为、观念有所偏差,就绝对不会发生缺失过错。

【6】、 欲使众生离苦得乐,必须以“智慧”为中心,以“方便”为工具。

【7】、 人往往不知道自谦,懂了一点点,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起心动念没有一刻离开“我”,凡事以“我”为中心,自认“我”说得比你有道理、“我”做得比你好,时时把“我”填满了自心。

【8】、 若将“我”仔细分析一下:在未出生之前,我是谁?出生在人间,我又是谁?今天与人计较,又能得到什么?到底哪一天、哪一刻的我,才是实实在在的“我”呢?其实,每一个“我”都是虚幻不实的。

【9】、 一个人的言谈,是人格的表现,关系人一生的信誉。要立足社会,首先要能取信于人;若能笃信、诚实、慎守口业,则能树立自己的品格。

【10】、 受人批评,等于上了一课。应该认真听、仔细做,谨言慎行,去除我慢心,无我执、无我相,修心养性,端正自己的行为。

【11】、 一块铁必须先经过洪炉烈火的熔烧和锻炼,才能炼制成一件精美的器具。同样的,一个成功的人,也必须经得起别人的恶骂和批评,就像在洪炉烈火中燃烧一般,要经得起烧、经得起打,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就。

【12】、 要求别人完美,不如先要求自我的完美;要别人适应自己,不如自己先去适应别人。

【13】、 成就无量的功德,就是灭除无量的烦恼;舍苦恼的此岸,到达极乐的彼岸,谓之“得度”。

【14】、 要常常为自己祝福——念念解脱自在。

【15】、 如何达到生死自在的境界?唯有靠平常多培养“能舍”之心,方达提得起、放得下之境界。

【16】、 舍去眼前的烦恼,才能当下拥有慈悲的法喜。

【17】、 人在世间,不离世俗事。如能厘清人我是非,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善尽本分,圆融人事,即是通达“俗谛”。能透彻了解佛陀说的一切真理,契入般若,心正念定,不被外境所转,此谓通达“真谛”。

【18】、 不执著真谛,不被俗谛所缚,圆融真、俗二谛,平衡事、理,是为“中道”。

【19】、 与其担心社会现状,不如化作信心,并付出一分爱心。

【20】、 要勇敢面对现实,遇到困难要欢喜承担,把握人生做好事,聚合大力量为众生服务。

【21】、 如果人人发挥慈悲心,即可形成“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并具足无量悲愿的济世力量。

【22】、 当志工有三要:一、要不畏苦,能耐劳;二、要愈忙愈开心,愈做愈欢喜;三、要体悟无常,柔和自在。例如:知道病人得了癌症,不要展现忧愁的气氛,要轻松自在,理智地开导病患。

【23】、 有福报的人赚钱很轻松,是计“秒”赚钱;欠缺福报的人,一辈子劳劳碌碌仍一事难成!慈济是一方大福田,能让大家播种福因,并在今生、来生收获福的果实。

【24】、 慈济委员必须维持美好的仪态:右肩荷担“佛教”精神,左肩荷担“慈济”形象,胸前佩挂自己的气质。

【25】、 成就菩萨道,必须经得起磨练。做慈济、学习做人间菩萨,必须认真做本分事,遭遇困难时,必须再接再厉去克服。

【26】、 做人应该立好志、发好愿。从事慈悲济世工作要发挥“义务”的精神,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忙;不要因为一点不如意事或眼前逆境,就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可怜的人。其实人生在世,往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27】、 做慈济犹如推车上坡,参与的人要努力往上推、不可停顿,并要以信心和毅力突破困难、勇往前行。

【28】、 慈悲济世的志业,可启发社会人心的良知良能。多一位慈济人,社会就多一个好人,所以要推而广之。

【29】、 目前社会风气紊乱,众生在富足的物欲下,养成奢靡的习性;慈济志业就是要净化人心,将奢靡转化为朴实,辅导人们善加运用时间做有意义的工作;如此,一来可以改善社会风气,二来可以增进家庭幸福。

【30】、 缘能成就一切道业;然而,道业也要“把握因缘”才能成就。慈济志业,即是修行“菩萨道”的最好因缘。

【31】、 普度的意思就是解救倒悬。“普”是普遍;“度”是从此岸度到彼岸,转苦为乐。

【32】、 三根普被,是指佛法可以使上、中、下根机的人同沾法益。知识高的人,觉得佛法广博精深;知识中等的人,觉得佛法受用无穷;知识低的人,则会觉得佛法给了他依靠。

【33】、 摄为船师,摄就是接受;只要有信念,肯接受佛陀的教法,佛法就像是一条船,可以送我们到达解脱痛苦的彼岸。

【34】、 信能渡渊——只要有信心,即使大河也可以设法渡过;反之,即使近在咫尺,也无法到达。

【35】、 助念佛号,是安慰即将往生的人,使其心不恐惧,心灵得安详。

【36】、 打佛七,是学习佛门仪轨(法则)的好时机;认真听法,将所听闻的法铭记在心,好好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如此打佛七才有功德和意义。

【37】、 在平凡的人生中,自我约束行为、自我反省,把好的形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精进”。

【38】、 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成就大福田。大福田为恩田、敬田、悲田。“恩田”是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敬田”是尊重佛、法、僧三宝;“悲田”是看顾病人,救济贫困,怜悯众生。

【39】、 果报有正报和依报。“依报”是众生业力相同,共同生长在同一种族和国家;“正报”是依个人业力而定,生长于各个不同家庭环境,形成贫与富、美与丑、智与愚种种差别的形态。

【40】、 空口说空话就是戏论。比如有些人口才很好,谈起话来头头是道,法也讲得很好,但却不能拿来应用,这就是戏论。把佛法当道理来研究,只说而不能行也是戏论。

【41】、 众生因为认识不清,所以常把“无常”误为常、把不乐认为乐,也因心性颠倒而造作许多堕入地狱之恶业。

【42】、 拜山应该说是朝山,朝是方向,将自我的身心、行为,朝着一个目标、方向前进。山表示德高如山,所以朝山并不是拜哪座山,而是参悟自己崇高的心德,也就是——自性的高山。古德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如能时时将朝山之心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即是“修行”。

【43】、 在萧瑟的冬天里,需要梅花争放,才会感觉世间的美丽;苦难的众生,需要爱心人士的爱护及帮助,才会感觉人情的温馨及社会的祥和。

【44】、 至诚的爱心,可以温暖人们心灵的凄凉。

【45】、 贫困大多数由“病”而起,如能及时为其预防、治疗疾病,使其再站起来为家庭担当责任,就能恢复一个家的元气。

【46】、 不杀生即是仁,仁者爱也。万法皆由爱心起,一切善行离不开爱,因为有仁心爱念就不忍杀生害命,进而能积极地救护一切众生。

【47】、 使饥饿的人饱食,让受寒的人温暖,给生病的人就医,对周遭见闻的人性与人道行为能彼此鼓励、互相启发,这才是正确的护生。若盲目地捉放生灵,不仅颠倒是非,甚至会“害生”。

【48】、 有病的人我们帮他医疗,有急难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及时伸出援手,这些功德比放生还要大。

【49】、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照顾,才是健康的群体社会。如果有意无意间毁人形象,无异于“逆风扬尘”,终会被自己撒出的沙子反拂自己的脸上。所以,毁谤他人只是徒然毁坏自己的形象。

【50】、 人命只在呼吸间,如能抱着过“秒关”的心态,就会爱惜生命、珍惜人生。

【51】、 能惜福的人就能行善,能行善的人必能时时快乐,这就是幸福人生。

【52】、 时光总是稍纵即逝,若不把握现在趁年轻时好好努力,等到年纪老迈时才想学习,往往就时不我予了!

【53】、 人若无所事事,只想着:痛啊!苦啊!那么时间只是平白地过去,痛苦反而更加严重。

【54】、 若能善用智慧,集中精神与心力,把时间当作钻石般珍惜、精勤不懈,则世间没有不能完成的事;若把时间当作泥土一样挥撒、好逸恶劳,将一事无成,拖累社会。

【55】、 人生几十年的成就,都是由每一天的言行累积而成。所以,要照顾好每一天的言行。

【56】、 富有的人若不懂得善用财富,也会被社会人群所遗弃。其孤独与寂寞,恐怕比穷困的人还痛苦!

【57】、 贫中之贫的人,不仅物资、知识贫乏,见识也窄浅;更有既贫且病者,心态孤僻,常觉得自己被人遗弃……我们应设法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引导,才能帮助他们脱离苦难。

【58】、 贫者因物质匮乏而苦,富者则因心灵空虚而苦。贫者千方百计地追求物质,所以极其烦恼;富者则担心失去已拥有,而无法轻安自在。

【59】、 有些人虽然生活贫困,却富有爱心、充满人情味,所以感觉触目所及都是亲切可爱的脸孔,所听到的也是充满人情味的声音,生活得非常快乐充实,这就是“贫中之富”的人。

【60】、 好事,需要你、我、他共同来成就。所以,不要有你、我、他的成见。

【61】、 处理事情,感情要蕴藏在理智中;与人相处,则要把感情表现在理智上,如此才会事圆、理圆、人也圆。

【62】、 直心即道场,直心即是诚实心。正直无谄曲之心,乃是万行之本。

【63】、 日常待人处事中,要秉持诚正信实的心念,不能自欺欺人、心怀不轨。若能终生抱持“此心即道场”的意念,才得入如来室,学如来行。

【64】、 做人处事以身教为重,先净化自己的身、口、意,才能感化他人,也才能真正做到庄严自己、尊敬他人。

【65】、 人常常因一念偏差而舍弃互爱互助的人生,变成贪求取夺、嗔恨残害的人生。追根究柢,都是因贪求名利、欲乐而蒙蔽自己清净的本性。

【66】、 现在是在掌握分秒中造就出来,‘未来’也是由‘现在’累积而成,你要提起精神好好把握现在!”

【67】、 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的成就;不论施人多少,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未来的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68】、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69】、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70】、 心要像明月一样,有水就有月;心也要像天空一样,云开见青天。

【71】、 用宁静的心态,观大地众生相,听大地众生声。

【72】、 心如明镜。虽然外在景物不断转变,但镜面却不转动,此即境转而心不转。若心随境动转不息,则人我是非皆成昏扰,不能自己。

【73】、 镜子,是用来鉴照物体影像的;但必须镜、物相离,方能清澈映照。若物体贴镜或尘封镜面,即使景物在前,亦难清楚映照。

【74】、 人心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

【75】、 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76】、 人之“心思”如镜。欲求得智慧、明辨事理,必须远离人我是非烦恼,此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77】、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将是美而善的。

【78】、 人心要像水一样,看似绵软柔弱,却涵力源源,不能切断。

【79】、 人的心地就像一亩田,若没有播下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来。

【80】、 天堂和地狱,都是由心和行为所造作。我们不要怕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81】、 心无邪思,意无邪念,则常自在;心正邪不侵。

【82】、 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心中时时保持正念,任何时间、方位都是吉祥的。

【83】、 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论,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

【84】、 三心二意无定性,四处徘徊不专精,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85】、 人心的散乱有两种:一是昏沉,一是浮动。昏沉是糊里糊涂空过时日,无所事事涣散体力,懈怠、懒惰、昏睡、不肯精进……浮动是心念不定、见异思迁、摇摆不止、浮沉、动荡、放逸、无法安静……

【86】、 要众生都有心病,拥有的人烦恼“失”,没有的人忧虑“得”;患得患失,即成忧愁。

【87】、 身体的病较好治疗,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行、住、坐、卧都不得安宁,浑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着……

【88】、 以佛心看人,周遭遍地人人皆是佛;以鬼心看人,则处处都是狰狞的鬼影。

【89】、 身若一无所有,则心一无挂碍——没有得失的牵绊、没有物质的积累,心灵自然没有挂碍。这是圣者安住的境界,也是学佛者所求的境界。

【90】、 所谓凡夫心,即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别心。

【91】、 凡夫就是喜欢追求神奇鬼怪,心才会乱。其实修心很简单,只要“断贪。——哪一个人心乱不是为了贪?

【92】、 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并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只脚,所差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真如自在;而凡夫心因有世俗尘埃染著,看不清真实的面貌。佛心又像保险箱一样,保管贵重的东西不让它遗失;而凡夫心却如垃圾场,有害无益的东西积存一大堆,使自己痛苦不已。

【93】、 众生心即凡夫心,也就是有污染、有色彩的心,色彩抹净即现佛性。

【94】、 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宽谅、容忍,表现一分宽心、爱心,即是悲心。最幸福的人生,就是能宽容与悲悯一切众生的人生。

【95】、 没有数字的代价,即为“无量”。不辞劳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付出劳力又服务得很欢喜,便叫做“喜舍”。

【96】、 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分开而言:慈喜是予乐,是教富;而悲舍是拔苦,是济贫。

【97】、 慈就是爱,是清净的大爱。“无缘大慈”,是指没有污染的爱:他与我虽然非亲非故,而我却能爱他;爱得他快乐,我也没烦恼,这就是清净的大爱。

【98】、 众生虽与我非亲非故,但是他的苦就是我的苦,他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他的身,忧在我的心;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这就是“同体大悲”。

【99】、 佛陀讲慈悲,是以爱心仁德为体,以诚正和睦为用。

【100】、 把慈悲形象化,付诸具体的行动。

【101】、 要慈眼视众生,把无形化作有形,把理论化成行动,时时刻刻拿出一分“我们不去救他,谁去救他”的大慈大悲济助精神,能如此,尘世亦可成为净土。

【102】、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此即佛法中的“悲智双运”。

【103】、 真正的妙法是:以智慧流露出来的方法;真正的慈悲是:以智慧的力量去推动济世志业的心愿。

【104】、 能救人的人就叫做菩萨。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萨。

【105】、 菩萨精神永远融入众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理论,必须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服务众生的工作是实质的表现。我们要把无形的慈悲化为有形、坚固、永远的工作。

【106】、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

【107】、 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与佛同等的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修持慈悲与智慧。

【108】、 学佛必须遵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动的宗旨,用来教诫我们不做坏事;行为不发生差错,心就有定力,精神就会统一,如此就可产生智慧。

【109】、 有智慧的人,即是觉悟后的有情众生。

【110】、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要学定。“定”用现代语讲,就是庄敬自强。

【111】、 聪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

【112】、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113】、 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心境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不能“舍”的人就会有“失”,失去心境的安宁。

【114】、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入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115】、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116】、 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二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

【117】、 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118】、 心田要多播善种,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可减少一枝杂草。土地不耕种,杂草必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只是举手投足,也要存一分善念。

【119】、 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120】、 善字的意思是适度、刚刚好。不偏不倚、不极端、不会爱得太过分,也不会产生怨恨心。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平等的分别心——对自己所爱的人,能以智慧断除占有的感情;对自己不爱或不投缘的人,则能尽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对待。

【121】、 人生什么最有价值?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122】、 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123】、 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去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124】、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125】、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126】、 倘能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就不会惹祸伤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做个大智若愚的人。

【127】、 把气愤的心境转换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换为爱,如此,这个世界将日益完美。

【128】、 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

【129】、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过于“人有眷属,唯我独无”。因此,菩萨道行者说:“你们看待世间一切众生,应该把年老者当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龄与己相近者,就当作兄弟姊妹去敬爱他;年龄比较幼小的,则当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爱护他……”这是人性中最高洁、最真、最善、最美的爱。

【130】、 爱决不能夹杂着烦恼,因为有烦恼就会有污染。

【131】、 要培养一分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回收,就不会有烦恼。

【132】、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是那分无形、无染且无求的爱。

【133】、 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134】、 清茶淡香,既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浓,则苦得喝不下。世间的情爱也是如此。

【135】、 爱在人心中常觉得奇缺,常觉得饥渴难饱足,像饿鬼一样。沉迷在爱欲中,将永远没办法满足。

【136】、 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要说爱,就必须说大爱——解脱的爱。

【137】、 佛陀鼓励我们要有大爱,要爱得透彻、爱得普遍,尽虚空遍法界,达到冲破自我,和合于大自然同体大我的爱。不要像泥泞一样,有色彩、湿黏黏的。

【138】、 拥有宗教思想的妇女,应把身心培养得像月光一样慈悲柔和。扩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每个人与你相处,都像沐浴在清凉的月光中,这样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之爱的真谛,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139】、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达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

【140】、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能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141】、 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若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尊重你、接受你。

【142】、www.aizuci.com 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于缩小自己。

【143】、 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伤他,还要能嵌在对方的心头上。

【144】、 一粒细沙就扎到脚,一颗小石子就扎到心,面对事情当然就无法担当。

【145】、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执著。

【146】、 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以“我”的自私心理为中心,不但使自己痛苦,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跟着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养性中,造就健康、幸福的人生。

【147】、 不能低头的人,是因为一再回顾过去的成就。

【148】、 爱是人间的一分力量,但是只有爱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个“忍”——忍辱、忍让、忍耐,能忍则能安。

【149】、 要做个受人欢迎和被爱的人,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面容动作、言谈举止合宜得体,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

【150】、 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因为修养原是个人应有的行为。

> 禅语人生

智能推荐

相关经典句子

推荐经典句子

重点栏目推荐

| 好句子大全经典句子
爱组词网 爱组词大全

© 2017 爱组词网 azuci.com 组词词典,在线组词,多音字组词,好词好句子摘抄,词语大全!!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