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组词网
首页 > 句子大全 > 经典句子 >
首页 词语大全 组词大全 造句大全 形容与描写 句子大全 名言名句 诗词诗歌 趣味语文 成语大全 反义词 近义词 同义词

生活禅语生活感悟_经典佛语

栏目:经典句子时间:2020-07-05
生活禅语生活感悟_经典佛语_一品句子

1、 【天天禅语】佛法是生活中珍贵物、无价宝、宝中王。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可以没有钱财,没有地位,甚至宁愿失去生命,也要保有佛法。钱财只是暂时的友伴,地位只是半辈子的友伴,生命也只是此生的友伴,而佛法不仅是今生的依处,更是生生世世、多世多劫、乃至证得佛果为止永恒的怙主。

2、 微博中什么人都有,面对微博里莫名其妙的人身攻击,我们 该怎么办?以牙还牙只会让战争升级,这正是战争的挑起者期盼的结 果。我以为,表明反对的态度非常必要,关键是我们怎样表达反对, 我倾向将这种反对变成一种教化。

3、 有时候,一个人随着心理的变化,可以一瞬间由美变丑或由丑变美。一位作家曾描述自己亲眼看见的一件奇事:一天,作家和数友结伴,去拜访一位朋友,适逢朋友不在家,接待他们的是相貌平平的女主人。作家心里暗暗奇怪:那位朋友眼界甚高,不知为何娶此凡妻?过不多久,朋友回来了,女主人匆忙跑去开门,当她回身的一刹那,作家惊奇地发现,她的神情容颜全都改变了,只见她面貌如新,神采飞扬,眼里写满了柔情蜜意,分明是一个大美人!最后作家总结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并非想象,有情人真的能变成“西施”。

4、 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5、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6、 我们不能因为别人跟我们的价值观不一样就认为他是错的,有此认识,就不会时时想到要论出一个是非曲直——世上很多事情并无是非,根本没有分辨是非的必要。

7、 (五)待人处世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8、 人类要谦虚一些、慎重一些、节制一些……倡导生态文明的关键是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现实,摆正“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人”字现在写得太大了,应该写小些,把“人”写在应有的位置上。

9、 当我们处于顺境的时候,不应该得意忘形、心存侥幸,而应该怀有感恩之心;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应该灰心丧气、怨天尤人,而应该怀有忏悔之心。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一】

10、 学道须具大勇猛心,立决定志,不顾生死,不计成败,始有相应分。(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11、 若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之实际。心实际亦不可得,故日极无自性心生也。(唐)一行《大日经义释》卷二

12、 机会的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往往没有被很好地运用,一半被客观把 持,能让客观听命于主观者极少。因此,人的一生难免遗憾,注定残 缺。残缺和遗憾是生命的常态,不妨乐观一点。

13、 佛言:我曾于此不说一字,汝亦不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文字言说皆远离故,由于此中说者、听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大般若经》卷八十一,诸天子品

14、 善待压力,助推成功。

15、 【佛语借鉴】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外欢喜,故用欢喜心来做事,无不成就。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不外结缘,故用结缘观来待人,无不成全。世界上最持久的东西不外忍耐,故用忍耐力来处众,无不成效。世界上最坚固的行为不外愿力,故用愿力行来工作,无不成事。

16、 (三)涅槃一切行无常,生者当有死,不生不复灭,此灭最第一。《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四意断品

17、 人一生专注一件事,即使不成功,也一定会有所得。人一生 关注的事情太多,即使偶尔成功,也一定得不偿失。生命不仅有限, 而且无常,这个世界有你不多,无你不少,将有限的精力浪费在与自 己根本无关的事情上,何苦来哉?

18、 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经、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率年,以为日课。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19、 老子主张“无为”,佛陀主张“心空”,其实都是要求心无外物,顺其自然。在这里佛家和道家是息息相通的。修行禅定需要用心去冥想,没有现成的答案等着你。等到想通之后,心中自会豁然开朗。

20、 慈心无害想,不害于众生,心常无怨结,是则升天路。《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229经

21、 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杂阿含经》卷九,第239经

22、 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谦逊的人,才能接纳他人的批评意见,才能不断自我超越,才是真正的智者。佛家讲究脱离三界,讲究众生平等,众生既要平等,就不能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就不能对他人存有轻视、蔑视。一个人不可没自信,但切莫自信过了头,成了自满,成了骄傲。一旦骄傲自满,自视过高,便会轻视他人,而轻视他人,实质上就是轻视自己。

23、 精神的空虚用物质永远也填不满。精神的空虚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食粮,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献的精神来填补。

24、 佛日:反闻自性,只要发现了自性,自然成就无上佛道。对“反闻闻自性”一语,解家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闻”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但心灵中有不少杂音、噪声,需加分隔,不受干扰,假设听到了自性,自然了悟佛道。

25、 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26、 沉浮动静皆人生,体悟每种境遇,认真对待每一天的生活,保持着生命的自觉与自省,大干世界之中,佛法充盈其间,禅意无处不在,翠竹黄花皆藏般若,世间一切皆是佛法。

27、 腰缠万贯是世人所渴望之美事,然而禅之证悟,非为美事之满足,而是 美丑无拘,生命进入绝对之自由境界。无论是权臣还是巨贾,往往求权 求利,反为权利所困,不能“使得十二时”,终究是个轮回生死的凡夫。

28、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在磨难的泥泞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那些立大志、成大事者,往往是备受磨难、备尝艰辛而最终为上天所成全,得建丰功伟业。

29、 胸中有分晓,语言存温厚,是做人有温之“当”。有了这个“当”,就会对人,温温以惠;待人,温和善良;处事,温和厚道;做人,恭敬礼貌。一言而蔽之,就会以一颗温暖之心看人,温暖之态待人。

30、 人往高处走,但不要不择手段;水往低处流,但不要自甘堕落。

31、 滴水成河——将一滴滴的雨水集合起来,就可形成一条河。

32、 守墓人对风尘仆仆前来的旅人说:以墓地为界,左为天国, 右为地狱,去左去右,你自己选。旅人毫不忧虑地往左,刚到天国门 口就被门卫拦下:你作过恶吗?旅人回答:没有!再问:生过恶念 吗?回答依然否定!门卫很客气地告诉他:你走错门了。天国不接收 世间的完人,只接纳那些真心忏悔的人。

33、 对上:师三宝无伪的信心,足启迪智慧宝藏的先决条件,足证得心之本性的根本因素,佛陀在经巾云:“胜义谛宜依信心而证悟。”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自生诸胜义,唯信即可证。”《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大海,信为能人,智为能度。”

34、 对我们凡人来说,爱情跟事业、亲情一样,是大事中的大事,爱情甜美,幸福就有了一个重要支柱;爱情苦涩,便一直苦到心底,人生也平添了几分悲剧色彩。

35、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佛陀

36、 学佛不要怕磨,污染磨尽,佛性自然现前。

37、 有作恶的目的和动机,是犯罪,犯了罪,若能真心悔改,仍可大大减轻罪业。但是,一个人有意犯罪,往往会为自己找理由,并不容易认错。例如,有一个小子酒后驾车,撞死一人,撞伤一人,不积极救助伤者,反倒驾车逃跑,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我爸是李刚”。酒后驾车,为法律所不许,明知而故犯,已属犯罪;肇事逃逸,更是罪上加罪,结果这个小子被判坐监10年,为“恶有恶报”提供了又一个例证,对其他人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也可算为增进文明作了贡献。

38、 真正的佛是人群中最平凡的那个。他也许终生不会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来,可是他一直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他不虚度、不推脱,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存在。

39、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是需要一点“禅味”的。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大彻大悟,但我们可从而且也应该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洒脱的人,一个自在的人,一个不为物役的人。在生活的某个当下,脑海之中灵光一现,然后豁然开朗,感到放松与超脱就是够了。真的,这就是够了,因为这就是禅的境界。

40、 【离幻求真】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41、 爱不是索取,不是一味苛求对方,而是由自己开始付出。真正的感情不应该是占有,而是平淡流年里的历久弥坚,是一汤一饭的相依相守。爱要勇敢,也要理智;要小心呵护,也要适时放手;要有契合,也要有容纳;要自己抓住幸福,也要给对方带来幸福。

42、 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六,毕定品

43、 执着就像一条绳索;贪念就像一条锁链。将来即使舍了这个身体,来生 还是会被这条链子锁在这分最烦恼的业障里。所以,我们要经常自我训练, 洗除染着的习气,锻炼出自我超越的定心。人若不好好地控制心念,一旦执 着心深植了,则习气不只在今生,还要带到来生去啊!

44、 【天天禅语】初学佛法的人在没有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就学习一些深奥的法门,其后果犹如空中楼阁。如果没有打好稳固的修行基础,不但无法树立空性的深奥境界之正见,连世间法都难以承办?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盖房子,冬季一过,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会垮塌一样。

45、 路,不可以不看就走;话,不可以不想就说;事,不可以不明就做;神,不可以不知就信。(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46、 人能“和”,则是非不生。出世之事业能永垂不朽,亦源自一字“和”。

47、 束缚,还谈什么生命的本源?重要的是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人解脱。

48、 【感恩禅】人生在世,无一不是靠世间的种种恩惠而活。我们受恩于众生与万物,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懂得感恩,得到的便是满心的幸福喜乐。喝小时,我们会饮水思源,会更加珍惜自然给予我们的甘露;吃饭时,我们思维来之不易,便更加珍惜收获背后的艰辛。感恩一切。感恩禅让我们安享更多的尊重与宽容。

49、 “善少”或“善多”,以自我为中心或以他人为中心,并不是天生如此,也不是命中注定必然如此,只要认识到“善少则愁,善多则喜”的真谛,改变视角,将注意力从自己转向他人,心境也必然随之而变。

50、 和谐的人生最美,安定的社会最幸福。

51、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消融顿入不思议。——永嘉大师

52、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着。《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53、 忘我,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力量源泉,能使时光永恒、品行升华、事业成功!

54、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55、 若于出家一切人前起恶心者,则同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前为恶无异。《大方广地藏十轮经》卷五

56、 犹如母亲用生命保护自己唯一的儿子,对一切众生施以无限的仁慈心。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的仁慈心。《经集》第八章,《仁慈经》

57、 化恶从善,切磋以法,忠正诲励,义合友道。《佛说孛经》

58、 【天天禅语】小爱充满烦恼,大爱轻安自在。

59、 【禅语感悟】 一次打击或挫折,可能给你带来一次新的机遇、一种新的动力,关键 在于你个人是如何对待、如何把握。德国大文豪歌德有一句名言:“有时, 一个人受到厄运的可怕打击,不管这厄运是来自公众或个人,倒可能是件 好事。”

60、 佛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人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楞伽经》卷三

61、 只有自证自悟,才能祛除烦恼、获得醒觉。

62、 恒顺:水随顺不同的器皿显现为不同的形态,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修正道德的人也如此,遇到善人时以善的方法来引导,遇到恶人时以恶人接受的方式来度化。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二】

63、 后来,我从了凡先生那里了解到,“了凡因语”就是追溯本源,从我们当下所看到的物象好坏,推断事物的吉凶,同时反观内省,扫尘除垢,为明天后天我们要看到的世界种下善缘,重塑生命,收获善果。

64、 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一切法无自相、无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因相、无着相、无受相、无作者相……无菩提相、无得菩提者相;无业相、无业主相;无烦恼相、无烦恼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相。《大般涅槃经》卷四十

65、 能升华人格的,不是威权,而是爱心的关怀。

66、 经历过太多的沧桑风雨,看过了无数的悲欢爱恨,终于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远观和近取,却原来有很大的不同。人总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身边总会有几道美丽的风景。对美丽的向往本身也是美丽的,可是对美丽的获取欲望却往往堕入贪婪。

67、 只注意别人的行为,却忘了检点自己的行为,可说是件严重的错误。(日本)莲如《御一代记闻书》

68、 悟三世之妄心不可得而有真心,故日悟心。(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二十五

69、 佛教的观点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佛教导我们要对一切人发慈悲心,这样即使有人存着恶性,也会逐渐变得慈悲,因为每个人都有善根;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逐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劣性,凡事都会下意识地把别人放在前面,从而渐渐地陶冶心性、完善人格,获得更多的智慧。

70、 所谓“如鸟行空空无迹,如刀斩水水无痕”,你觉悟了,什么都没有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宣化上人

71、 佛陀曾说:“安稳最大利。”我们如果能乐道,即使生

72、 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地坏者,彼亦随坏。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胜鬘经》

73、 譬如火烧木,须臾作灰烬,智火焚业薪,当知亦如是。又如灯破暗,一念尽无余,诸业之暗冥,多劫所积聚,牟尼智灯照,刹那悉除灭。《大乘密严经》卷中,显示自作品

74、 每一个对手都是最好的老师,对手教的东西比朋友多。为什 么我们反而要朋友不要对手?因为崇尚简单,厌恶复杂。对手教的是 复杂,而朋友教的则是简单。复杂缘于彼此提防,简单缘于相互信 任。人生如此短暂,没有人真正愿意当对手的好学生,人心又如此难 测,多数人还是不得不将学费交给对手。

75、 人心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越来越复杂,一颗初心很可能在茫茫尘世中逐渐遗失。初心遗失了,我们就感受不到源于内心的幸福了,就会慢慢地变得麻木,最终幸福也会渐行渐远。因此,只有保持内心的纯洁,保持自我的灵性,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76、 佛说:用布施调伏贫穷,以守戒调伏无礼,以忍辱调伏强暴,以精进调伏懈怠,以一心调伏乱意,以智慧调伏恶智,以悔过调伏八难,以大乘佛法愉悦内心,以培养美德接济无德之人,以宽容对待大众。这就是十德。

77、 红尘中,许多人丧失了甘于平淡的朴实的心,不再珍惜与感激真挚的收获与拥有,不再有一颗丰盈的心。岂知,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将功名利禄看淡,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才能获得禅宗所说的平常心。

78、 为欲成熟一众生故,修一切刹极微尘数波罗蜜门,成就圆满如来一力。如是次第,为一切众生成就如来一切智力,心无疲厌。“四十华严”卷四

79、 佛教谈因果福报,但并非有钱才能造福;若能时时体念佛心、观照自己,并以一分亲切的爱心去关怀别人,这分爱心便是造福的种子。

80、 金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有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金钱,那么,钱越多,则害处越大。因此,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

81、 多少次壮怀激烈,多少回身心疲倦;多少次流连忘返,多少 回意兴阑珊;多少次风中快哉,多少回人后洒泪;多少次江湖笑傲, 多少回独孤求败。浩浩乎远空,荒荒乎油云;霍然乎长啸,怆然乎涕 下。悲夫,人生百年,石火电光,纠结如斯,岂不怅然。不如平凡, 逍遥而自乐。

82、 正的欢喜,不在于拥有多少,而是有爱。

83、 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84、 人们对学历的理解过于狭窄,以为在某个教育机构拿到某个 层次的毕业证书才叫学历,殊不知,只要一个人养成不断学习的习 惯,他的学习过程才是含金量最高的“学历”。

85、 如果你的世界里充满了烦恼,那快乐根本就没有立锥之地。静下心来,放下过多的执着,用心去感受生活,用随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将所有的事情都牢牢地抓在手中并不是幸福,对所有的事情都念念不忘也不会快乐,将每分每秒都记得清清楚楚只会让人活得很累。人生可以洒脱一点,简单一点,快乐一点。

86、 真正的智者应及时清除自己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使内心不会 迷惘。不仅是求得智能,做其他事也是一样,要有强烈的欲望。这样,你就 可以心无旁鹜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87、 逆顺境界,凡有分别,即成烦恼。逆境界扰心,且提起话头,顺境界惑心, 且提起话头,什么是无?无字没有顺逆,破得无字,则逆顺一如,事事无碍。 发心习禅,本是善因,若以常见、断见为归程,反入魔境实可痛惜。常见, 认万法为实有,断见,认万法为空寂。空有且置,将入何境?答案只在 疑问里,什么是无?参!

88、 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楞伽经》卷三

89、 人的生命得之于父母,知识和智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得之于老师,老师是仅次于父母的“大恩人”,因此应该特殊对待。当然,此处所说的老师,是指那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和以身示范、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道理的“人生导师”,而不是那种照着书本讲课、下了课就不管不问的庸师,更不是指那种想方设法从学生身上弄几个钱花,乃至打骂凌辱学生的“禽兽师”。老师应该为弟子做好五件事:一要让弟子尽快掌握知识。几乎每一个老师都会告诉学生“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既然时间如此金贵,那么,老师不应该浪费学生的时间,应该钻研教学技术,将该教的知识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尽快传授给学生。二要让弟子胜过他人的弟子。学生求学,不是闹着玩,主要目的是学好本领,提高竞争力,以便将来在社会上争得一个较好的位置,至少要能混碗饭吃。所以,应该让自己的学生胜过他人的学生,自己的学生将来有出息,对老师是最好的赞美。三要让弟子将知识牢记在心,永不遗忘。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督促学生勤奋学习之外,还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四要为弟子释疑解惑。让学生从无知变成有知,从无识变成多识,是老师的重大责任。五要让弟子的智慧超过老师。老师应该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而不是将学生挟在腋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体现老师的真正价值。

90、 【佛语禅心】父母是通过大爱将天道的信息、能量和智慧传达给子女,子女要实现与天道相通,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孝道。通过孝道来接纳、回报父母的爱,然后才能把父母之爱转化为天道之助。如果这个基本问题悟通了,就容易理解如何处理家庭亲情、社会仁爱等关系了。

91、 犹如青莲花,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中阿含经》卷二十三,《青白莲花喻经》

92、 情、财、名,没什么不能放,再喜欢的东西,也不要用朋友之情谊或亲人之爱去换;再珍惜的宝物,都要适时放手;再痴迷,也要有节制。

93、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 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 不到的结果。

94、 有人越活越精彩,有人越活越麻烦;有人越活越明白,有人 越活越迷糊,有人越活越俊朗,有人越活越猥琐。活着,如果朝着向 上的方向,天空会助你舒展;活着,如果朝着向下的方向,峡谷会挤 压你的空间。往何处活,不取决于富有还是贫穷,而决定于你的心 态。富有却不快乐,贫穷而能达观,都是一生。

95、 世人为其理想,尚能抛头颅、洒热血,况佛子为报佛恩、济累世父母,机会现前何妨稍献精诚呢!

96、 好高骜远的人,头脑里常常动着各种念头、各种谋略,自认为心怀大志,只是机会还没到或者还没有执行而已。做事应该从近处着手、远处着眼,光是有远大的志向和愿望,而没有脚踏实地去做,将永远心存一种虚幻的狂想或妄想,纵然心怀大志,仍然是个无能的人。—圣严法师

97、 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荣;达理之人,不为抑挫所困。(宋)佛鉴禅师《禅林宝训》

98、 正如一位著名人士所说:“财富不是指人能赚多少钱,而是你赚的钱能够让你过得有多好。”过得好并不意味着银行存款多几个零,也不是生活多么奢侈,而是要过得安宁和满足。

99、 佛学是一个“百宝箱”,从最肤浅的做人做事的技巧,到最高深的生命哲学,里面应有尽有。例如,怎样认识自己?怎样了解他人?怎样美化自我形象?怎样赢得他人的爱和尊重?怎样和他人友好相处?怎样打理好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怎样体验快乐富足的生活?怎样解脱烦恼、痛苦?怎样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怎样擦亮慧眼获得真正的智慧?怎样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怎样赢得人生成就?怎样实现自我超越?怎样为自己播种福缘?怎样安顿自己迷茫的灵魂?等等。

100、 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不会感到焦灼,不会感到浮躁,不会把灵魂搁浅在无氧的空气中;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会拥有一种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拥有一种自我肯定的信心与勇气,既不会高估自己,又不会自甘堕落;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不会把自己的灵魂淹没于如潮的尘海中,不会仅仅追求物质方面的奢华,毕竟在诸多时候,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生活需要用一颗平静心来解析,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才能理解“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真正含义。

101、 “口业”,即以言语所作及无作之业。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其言语对众生造成了伤害,是恶业,如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该说的说了,不该说的没说,如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等,都是善业。

102、 【天天禅语】行一分善,得一分福,就减一分灾难。

103、 法教布施:法教布施并不只是弘扬佛法,而且能遣除闻法者的无明。为遣除无明而讲法,才是真正的法教布施。

104、 【天天禅语】我宁愿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也不愿意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105、 寒风激水成冰,呆日照冰成水。冰水本自无情,各各应时而至。世间万物皆然,不用强生拟义。——《清隐清源禅师》

106、 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南谁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为是识,为非识?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华严经》卷十六,梵行品

107、 身若一无所有,则心一无挂碍——没有得失的牵绊、没有物质的积累,心灵自然没有挂碍。这是圣者安住的境界,也是学佛者所求的境界。

108、 《达摩大师四行观》中,也谈到了忏悔之法,大意是说:受苦的时候,心里就想,这都是因为我在过去无数劫中,舍本求末,行为不当,常常引起别人的怨恨厌憎,留下祸根。今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都是我过去种下的恶因成熟了,应该受苦,跟老天爷、跟别人都没有关系,所以我应该甘心承受,不怨天也不怨人。

109、 戒;有菩萨乘持清净戒,于声闻乘名大破戒。……以是义故,为菩萨乘说不尽护戒,为声闻乘说尽护戒;为诸菩萨说开遮戒,为诸声闻说唯遮戒;为菩萨乘说深心戒,为声闻乘说次第戒。《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110、 那么我们会为自己烦恼的心情辟出一番安详。

111、 生活本来就是五味杂陈,不经历悲喜情愁,又怎么能算一个完整的人生?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烦恼不因为你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就退避三舍;也不因为你是贫贱卑微之人,就步步紧逼。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不同的烦恼,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面对烦恼,不同的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有的人身处逆境,乐观豁达,从容应对,释放了烦恼,也找到了快乐。

112、 生命与身体,苦受与乐受,只是一心相应,刹那迅速而灭。纵使存续了八万四千小劫的诸天,也不得二心生存于一起。南传(锡兰)觉音《清净道论·说道非道智见品》

113、 做人做事需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心胸要大,落脚点却须实在;着眼宜深,行动起来却要稳当。小事不做,大事难成,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踏实地走一步路,胜过说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话。

114、 尽职尽责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人伦之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115、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116、 【佛心禅语】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都需要做自己的主人,我们唯一能靠 的只有自己,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当你认识到这一点的那一天,就是你 成功的时候。

117、 第二种“慢”是自己觉得强过别人而产生的慢心。

118、 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古印度)世亲《佛性论》卷二

119、 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快乐。《优婆塞戒经》卷二,名义菩萨品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三】

120、 合于自然法则,万物才能相安无事,相生相成。

121、 在萧瑟的冬天里,需要梅花争放,才会感觉世间的美丽;苦难的众生,需要爱心人士的爱护及帮助,才会感觉人情的温馨及社会的祥和。

122、 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123、 身体的病较好治疗,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行、住、坐、卧都不得安宁,浑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着……

124、 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人的贪欲酿造了无数的灾祸。任何时候都应清心寡欲,取舍有道。

125、 人以王为命,王以法为身,世道既和平,佛法由兹始。“四十华严”卷十二

126、 【天天禅语】人类很多时候为了自己的需求与利益轻易地伤害无辜的生命,就连娱乐时都在捉弄生命。然而对自己的身体却非常珍爱,哪怕只是被蚊子咬都会发怒并将其打死,难道仅仅因为我们是人类就有权利这样做吗?还是因为“我”的存在,就可以伤害一切生命,而其他生命都不可以伤害我呢?

127、 学会宽容,便是真的领悟了生命的内涵,便能站到比别人更高的位置,看问题和处理事来也会比别人更加透彻有效。

128、 【天天禅语】助人不仅是美德,也是心灵一大享受。

129、 哲人说:“构成女人的因素是娇柔……你们是女人,你们一定要像女人一样,善良、温柔,才会得到男人的尊敬和爱。”作为妻子,要想感情甜蜜、家庭和谐,善良、温柔地对待丈夫,做好自己的本分之事,才能真正赢得丈夫的爱与信赖。

130、 禅就是要一个人充分地醒觉过来,看清自己,接纳自己,不被物欲所牵,不被色相所迷,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自由自在地生活,如如地绽放生活之体。——郑石岩

131、 佛法以人道为肇基,而人道以佛法为究竟。(明)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十二

132、 由于我们凡夫的六根不是正量,所以我们所看到、听到、知道的一切的一切不是绝对的真理。假如我们凡夫的六根是正量,看到、听到和知道的一切都是真理的话,那么佛陀的圣道为谁起到何作用呢?

133、 【慈悲喜舍、予乐拔苦】 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难之行,予乐拔苦,缔造清新洁净之慈济世 界,为修佛之道。

134、 学语言,听很重要。会听自然会讲,不会听就不会讲。学讲法一样,首先要会听。反复听,仔细听,深入其义,听成自己的,自然就会讲。

135、 吃饭睡觉也是修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藏着快乐,人生的修为就在平常的吃饭睡觉间。

136、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137、 私心是心灵的包袱,是人性的原始背叛。勇敢地抛弃它,你会感到一身的轻松,一生的宽容。只有除去私心,你才会有真正的潇洒人生。

138、 不能将心待悟。将心待悟,永无悟期。要把全部心力放在做功夫上,不管悟与不悟,功夫照做不误。这样才是参禅人的本色。

139、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大般涅槃经》卷十七,梵行品

140、 【天天禅语】心力若正,毅力就无穷尽。

141、 别人恶口辱骂我们,或恶言相向,我们若不接受,那么这个灾祸还是要回 到骂者自身。同样的道理,你恶口辱骂他人,最终还是要由自己承担。

142、 若住无记,即勤观察,惟起正念。云何无记?谓起心时,心不在内亦不在外,非住於善非住不善,不住毗钵舍那亦复不住于奢摩他,而心下劣,引起睡眠,令心昧略。犹如士夫极重睡眠初觉之时,根识惛昧,不能明了,住无记心亦复如是。以无记心不明了故,菩萨於中心精勇锐,安住欢喜,是名菩萨得心善巧。《佛说宝雨经》卷二

143、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则愈做愈欢喜。

144、 大多数人的人生平淡无奇,渴望创造人生传奇的也是大多 数。这既是万善之本,也是万恶之源。

145、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街头巷尾是道场,好修行。

146、 这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所出生的大时代,生于动荡的时代,注定个人的荣辱富贵都显得微不足道。

147、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日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日狂。(隋)智颛《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48、 稻田里难免有稗子,不能因为稗子就不种田;出门难免遇 雨,哪能因为怕遇雨就不出门?是农民,种好田是本分;是旅人,该 上路还得继续上路。

149、 将自己的最低需求作为贫富分界线,人就容易知足;将别人的状况作为贫富分界线,则永不知足。

150、 顺境时,她是清醒;逆境时,她是冷静;坦途上,她是制 动;困难中,她是引擎;成功时,她是淡定;失败时,她是韧劲。她 往往让你一见倾心,灵魂震动;她常常令你顿生豪情,如沐春风。她 是世间的最美,她的名字叫自信。早安,朋友!从现在起,爱她、拥 抱她,带着她一起迎着朝霞出发。

151、 (五)诸法无我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生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说五蕴皆空经》

152、 每个人发表意见时,都以为掌握了真理,说得有理;如果对方听不进去,那就是不懂道理了。殊不知,你讲的道理未必有道理,为了维护道理而冒犯他人、伤害他人,就犯口业了,弄不好还会遭报应。

153、 当我们执著世俗当中的这种感情的时候,在死亡来临之际,就会造成一种强烈的痛苦。“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越是爱的人离开,就越是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幸福都是依靠别人给你的,你因有某人而感觉幸福、开心,感觉安心。你的保险箱的钥匙是在别人手里的,一旦保险箱掏空了,你的幸福在哪里呢?你的心安在哪里呢?—哒照法师

154、 自力修行,欲断烦恼,如扬汤止沸,动静很大,沸泡也确一时消减,然釜底贪嗔之火不熄,全不济事。念佛法门,阿弥陀佛釜底抽薪,不知不觉,无声无息,自然锅冷水凉。

155、 你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让别人去做;你不想公开自己的隐 私,就不要期望别人公开;你不愿被人侮辱谩骂,就不要去侮辱谩骂 别人,这叫尊重。

156、 孝顺父母首先是做个好人,让父母感到安心;其次是做个有用的人,让父母感到放心。教育儿女首先是让儿女做个好人,其次是做个有用的人,心好而有能,就奠定了一生福缘的基础。

157、 一一刹土中,各有佛兴世,一切刹中佛,亿数不思议。《华严经》卷七,世界成就品

158、 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诸烦恼故;为一切众生作归,皆令得离诸怖畏故;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炬,破彼一切无明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处故;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其令人真实法故。《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159、 人们往往羡慕大海的胸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所以,它才能容纳百川。假如一个人心胸狭隘,总把自己放在高高的位置上,那么人人都会对他避而远之。

160、 人生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苦的事实。

161、 建议今后招录公务员首先考察其“孝”和“廉”。不能孝亲 何以忠国,失廉则易生贪。

162、 僧问:“如何是龙华境?”师日:“翠竹摇风,寒松锁月。”——《龙华契盈禅师》

163、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懂得给心灵留白,方能在纷杂繁琐的世界,淡看得失,宠辱不惊,去意无留;懂得给感情留白,方能持久生香,留有余地,相互欣赏,拥有默契;懂得给生活留白,揽一份诗意,留一份淡定,多一份睿智,生命方能如诗如画。

164、 抱怨只能达到发泄的目的,在现实层面是无济于事的,只有脱离抱怨的枷锁,才能用心感受生命中的幸福。如何才能远离抱怨带来的不幸呢?一、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固有的缺憾,或者面对失意苦楚时,不要满腹抱怨,消极悲观,颓丧泄气,而应以乐观、旷达之心振作奋进。二、不要将抱怨留到明天。每一天都应是新的一天,不要让昨天的情绪影响今天的心情和行动。三、不妒人有。不嫉妒他人的富有,而要欢喜地祝福,随喜,才能幸福。四、不求顺适。不要求凡事顺自己的心,有了这种心态,就不会处处抱怨。五、不推诿过失。有了过失不要推到别人身上,也不要埋怨命运,而应先反省自己。六、不申诉委屈。受了委屈不急于辩解申诉,心底要有容纳的力量,才不会被狭隘的抱怨所束缚。不抱怨才能发现被心魔遮住的风景,不抱怨,才能于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然和幸福。

165、 一旦看清了自己的心性,明白了自己所处的位置,自然就有了方向和 动力。

166、 人被私心障蔽,便不能明见事实真相,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居然能遮蔽泰山,是因为它离眼近。私心、私情、私利离我们最近,若置心眼之前,便障蔽了真相、真理。

167、 佛说:“你长成这样就可以了!”我的心就回应说:“感佛的恩,我长成这样就可以了。”佛说:“我要在你心中做工,锻炼你,增长你,丰满你!”我的心就回答说:“感佛的恩,任凭您一切的作为。’

168、 在幸福时,不忘他人,能为他人谋福利,才是真正的积极。

169、 生活越简单越健康,要做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淡泊名利,养清净 心。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保持心地清净、平等,这是真正的净 土。这是一个真正修行人功夫所在之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学 习的。

170、 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华严经》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171、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乐于付出,心灵富足。

172、 人生困难重重,有心就不难。

173、 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174、 忍字心上一把刀。能忍,就能纳受人间一切的缺点——对任何人没有一点怨恨,做任何事也没有一个难字。

175、 【什么是智慧二】智慧是一种本源性的东西。如果说智慧是工具,那么工具是达到目标之后就可以扔掉的东西。但智慧显然不是这样的,它是内生的,不需要外求。所以,智慧也不完全是目标,是我们生命的本源和本体所在。我们智慧地去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生命本源和本体的过程。我们所信的智慧,不是像工具一样达到目标就可以扔掉,也不是只有在目标实现的那一刻才能拥有。

176、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最清楚。做过什么,想过什么;敬畏 过什么,亵读过什么,瞒得了所有的人却瞒不了自己。可以自欺,但 不可以欺人;可以欺人,但不可以欺天。凡人有凡人的七情六欲、爱 恨情仇、善恶美丑,如何取合是自己的事情。凡人可以学习圣人,但 千万不要装圣人,赝品迟早瞒不过行家的眼睛。

177、 现在你所看到的你,还不是你,那是经过伪装、包装、改造、定制的你!你的本身已经快要迷失,你看到的是父母眼中的你,同事眼中的你,时代底下的你,真正的你,被隐藏。

178、 我命由天我不由天,虽然圣贤皆以心转境,但我们凡夫受有形的环境影响,却只能以境转心。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从有形的身体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由身及心,由量变到质变,达到人与社会多音字组词、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179、 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将全部的心思、全部的潜能用于一个人生目标,便可见“精诚”的力量。

180、 有人说,人只有在初恋的时候爱的是别人,后来,爱的都是自己。然后为了忘记那个爱过的人,一开始删除记忆,把所有习惯都格式化。不再去那个地方,不再吃那个果冻,不再喝那种饮料,不再听那首的歌,不再看那场电影,不再穿那个颜色的衣服,不再说那句口头禅。

181、 【小亏与大亏】 小亏都不想吃的人,就可能会吃大亏。 一百四十三、出家人 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无亲处处亲。

182、 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波罗蜜。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离耶波罗蜜。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于一切法不着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一,序品

183、 有些地方本来可去可不去,但最终还是要去;有些事本来可 做可不做,但最终还是做了;有些问题本来可想可不想,但最终还是 得想。人总是这样不由自主。

184、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别人轻视我们时,我们常常抱怨,伤心;失败时,我们会失落难过。但我们却很少检讨自身,是因为什么我们被人轻视,是因为什么我们会屡屡失败?

185、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不知当下无心,便是本法。——《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186、 众施经施胜,众味道味胜,众乐法乐胜,爱尽胜众苦。《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187、 从昨天的风雨中走过来,身上难免会沾染一些尘土和霸气,心里难免 会留下一些辛酸和留恋。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一直背着沉重的 怀旧包袱,感伤逝去的年华,那眼前的大好时光就会白白扔掉,仿佛主动 放弃了现在和未来。正如一句话所说:“为误了头一班火车而懊悔不已的 人,肯定还会错过下一班火车。”一个人如果沉浸在过去,那他的人生永 远不会达到另一个高峰。

188、 做到得意失意皆平和并不容易,就连为人达观洒脱的文豪苏轼,受人羞辱也难以淡然处之,可见宠辱不惊的修为之难。

189、 一位女作家,失恋后的怨恨和报复心使她的面孔变得僵硬而多皱。她 去找一位著名的化妆师为她美容,这位化妆师深知她的心理状态,中肯地 告诉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我敢说全世界任何美容师也无法 美化你的容貌。”这句话值得我们沉思。满腹的仇恨对自己又何尝不是大 大的伤害和折磨呢?

190、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191、 我是仓央嘉错转世的情种。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念一清净,一笑一尘缘。禅音清净,掠过了砰然的心腔,慈悲怀,恩仇泯,浮沉浣,一任天涯长。红尘千里铸痴心,谁与佛龛付仓央,换了时光。

192、 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盗窃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yin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田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193、 善良的品质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但却人人都能感受得到它的存在;善良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附着物,但却是能够在净化自我心灵的过程中得到升华的人格成分。就像人的肉体来到尘世,不可能超然于物外一样,灵魂也不可能纤尘不染。被太多自我意识浸染过的灵魂,是会变得越来越沉重的;但经过善良洗涤的灵魂,是会变得越来越轻灵的。

194、 就是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这是极大的谬误。实际上,人定胜天的前提是“人定”,人心不安定,世界不和谐,自然界就会以各种灾难表现它的愤怒,而这种愤怒便是一场一场的天灾人难。

195、 人生的道路总是泥泞不堪的,不可能平平坦坦、铺满鲜花的。但要留下 有价值的脚印,就必须走过泥泞不堪的道路。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他们 不经历挫折和坎坷,平平淡淡地过一生,什么也没有留下。而那些经历风雨 和坎坷的人,在困难中不停跋涉,所以一生过后,他们就留下了有价值的脚 印。没有风浪不是大海,没有坎坷不是人生。

196、 命无定论,是很难理解的事。但是,命却可由自己的愿心来决定。

197、 迷乃是自己迷,不因境迷,不因物迷,亦非佛使其迷,又非天地鬼祥、冤亲眷属使其迷也。——《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198、 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队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199、 二月中春物象鲜,尽尘沙界一般天。苍莓雨洗去冬雪,野火风飘昨夜烟。危岭乍闻猿啸日,长江时见客乘船。人生几度逢斯景,好是诚心种福田。——《法演禅师语录》

200、 众生诸贪诤,皆因诸根起,若能摄诸根,疾得于解脱。《虚空藏菩萨经》

> 生活禅语生活感悟_经典佛语

智能推荐

相关经典句子

推荐经典句子

重点栏目推荐

| 好句子大全经典句子
爱组词网 爱组词大全

© 2017 爱组词网 azuci.com 组词词典,在线组词,多音字组词,好词好句子摘抄,词语大全!!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