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金言之做人与处世
为人处世
⊙.你孝我也孝,不绝孝门户。只见母怜儿,不见儿怜母。长大取得妻,却嫌父母丑。耶娘不睬聒,专心听妇话。生时不供养,死后祭泥土。如此倒见贼,打煞无人护。(王梵志《你孝我也孝》)
【译文】你是孝子我也是孝子,看起来到处是孝子的门户。可是只能看见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看不见儿子对母亲的怜惜。儿子长大了娶回了妻子,却嫌弃父母。嫌爹娘吵不听爹娘的话,专门听从妻子的话。父母在世时不供养,父母死后对着坟头祭拜泥土。这样见识颠倒的邪人,打他杀他都没有人护。
【感悟】传统的孝道在目前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造成的后患已经表现出来。“孝子贤孙”不知在何时成了带有贬义色彩的名词,但这个词最遭受贬抑的时期无疑是“文革”时期,那时传统的孝道遭受了猛烈的攻击。“文革”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拨乱反正,但如今我们是不是该给孝道的宣传再增加一些力度?
⊙.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法句经》)
【译文】如果行为能够很好地符合礼节,尊敬长辈和有德行的人,那么四个方面的福气自然而然会大增:气色充沛、体力强健、寿命长远、心情安宁。
【感悟】人的“身”与“心”是密切关联的有机统一体。人具有高尚的德性就能拥有健康的精神状态,从而有益于保持健康的身体。人们所期盼的福祉,往往是在不经意之间,由于德行高尚,善待他人,而悄然降临。
⊙.智者居家,恭俭节用。(《般涅槃经》)
【译文】聪明人平时居家过日子,知道俭省、节约家用。
【感悟】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每个人的小家到整个的国家,这个传统都不该丢失。可是有些年轻人在片面主张“提前消费”的观念的影响下,早已忘记甚至鄙视这个千年的古训,而以高消费和超前享受为时尚。这是值得我们给予关注,给予正确引导的。
⊙.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禅林宝训》卷一)
【译文】如果只能说,不能做,不如不要说;如果只能做而不能说,不如不要做;说话要考虑到造成的后果,做事情要事先检查其产生的弊端。
【感悟】自己许诺的事情要做到,而且要做好;打算做的事情要考虑是不是正当合理,是否会产生不良后果。做决定要“瞻前顾后”,审慎周详,但是也不能太迂腐,总是举棋不定,驻足不前。现代快节奏社会,竞争激烈,“快”是取胜的关键。诸如注册专利权、商标权,抢第一时间新闻,项目竞标,求学谋职等,都需要抓住机遇,当机立断。敢于决策、敢做敢当尤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憨山《劝世文》)
【译文】不要让自己的良心受到蒙昧,不要把他人的过失到处宣扬。做人谨慎就没有懊恼,做事耐烦就好商量。历来是坚硬的弓箭弦先断,每每是钢刀的刀口易损伤。惹祸只是因为瞎议论,招来罪过多是因为心肠太狠。是是非非不必争个你赢我输,彼此之间何必议论飞短流长?世界本来就是多有缺陷,变化的身体岂能避免祸福无常?吃点亏本来也无所谓,退让三分又何妨?
【感悟】人生在世,应该活得坦然、安宁。但人有时候却因为在相互交往中争口舌之胜,逞一时之勇,好勇斗狠,结果招来了祸患,甚至丢掉了性命。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时时记住与人为善、待人以爱心的道理。我们以宽厚的态度来对待他人,换得大家的平安和幸福,不是很好吗?
⊙.占便宜的事让给别人,吃亏的事自己承当,乃上人之象征。(《宝鬓集》)
【译文】把有好处的事情让给别人,而自己去做吃亏的事情,这是上等人的表现。
【感悟】“吃亏是福!”为什么?因为你愿意吃亏,那么也许你真的能够碰见“吃小亏而占了大便宜”的事情。从大的方面看,许多成功人士就是不怕吃亏,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大事业。因为你不怕吃亏,就不会在利益上与人斤斤计较,你就会省去诸多的烦恼,就能够避开一些无谓的争斗所带来的伤害。因为你不怕吃亏,不想占便宜,你就不会被歹人欺骗。社会上有些人之所以被歹人欺骗,行骗者之所以得逞,并非是由于他的骗术高明。多数人被骗的重要原因恰恰是由于他们自己想占小便宜,以为天上会掉馅饼,骗子正是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而轻易得逞。所以,可以说“占便宜”和“吃亏”之间是没有绝对界限的,也许占便宜之中就隐藏着吃亏,而吃亏当中就孕育着得福呢。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坛经》)
【译文】有情义就会孝敬奉养父母,有道德就会上、下之间互相爱护,有谦让就会不分贵贱和睦相处,有忍耐就会让各种恶的声音不至于喧闹。
【感悟】人们善良品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当忍则忍,能让则让。谦让和容忍不是怯懦胆小,而是宽厚和体谅,付出和奉献,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当对方“火气”正旺的时候,自己纵有千般理由,也可以暂时忍让,不必争辩,暂避风头,待对方消气之后,再作解释。这种退让不是理屈示弱,而是寓刚于柔,避免感情失和,以此感动对方,人与人之间往往也就因此而相安无事了。
⊙.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在处人携接,谙知无负心。(王梵志《立身存笃信》)
【译文】人活在世上要有极大的诚信,崇高德行的可贵胜过黄金。如果所到之处都能够得到别人的接纳和配合,就能够肯定地知道自己没有做过愧对别人的事情。
【感悟】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尽管诚实守信者并非在任何时候总是受益的,相反有时背信弃义者反而有利可图。那么,当不守信的行为有机可乘、有利可图时,我们应该拒绝利益的诱惑吗?我们应该对诚信发生怀疑吗?对前者,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对后者,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并且还在证明:弃信者最终是失败者。
⊙.实话第一戒,实话升天梯,实话小如大,妄语入地狱。(《智度论》)
【译文】说实话是第一戒律,说实话是升入天堂的梯子,再小的实话也有大的意义,说虚妄不实的话要下地狱。
【感悟】德国诗人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话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这里有耐人寻味的哲理。“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三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然而,虽然说真话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社会道德的需要,是文明社会的需要,但是现实却也在告诉人们:说真话难!难在有时说真话不如说假话、空话、大话容易,说真话不如说假话讨巧、讨好,甚至不如说假话那样可能得到某些利益。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面临着许多从没有遇见过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更加需要一个讲真话的社会大环境。我们的政府官员尤其爱组词要做说真话的带头人,尤其要想听真话,善听真话,旗帜鲜明地反对说假话,打击说假话,决不让说假话之风盛行1
⊙.不当粗言,言当畏报,恶往祸来,刀杖归躯。(《法句经》)
【译文】人不可使用恶语,说话要考虑后果。恶言会招致祸端,甚至杀身之祸。
【感悟】一个人的语言是其思想的反映,是其文化层次、道德涵养、审美情趣等的最集中、最直观、也是最外在的表现。因此,我们应该遵守“五讲四美”的要求,追求“语言美”,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抛弃不良的语言习惯。可是,目前社会上说“恶语”的事情并不少见。有的恶语还公然见诸大众传播媒介。网上对骂往往是为了炒作一下知名度,既宣传了自己,还为别人免费“抢眼球”,增添了“点击率”。这些其实都是文明社会中的污点。
⊙.一语伤人,千刀搅腹。(《五灯会元·崇梵余禅师》)
【译文】一句话对人的伤害,就如同千把刀在人的腹中搅动。
【感悟】人最容易使用的器官,就是嘴巴;或者说,人最容易做的事,就是说话。正因为这样,人不可滥用嘴巴,滥用语言,而应当“谨言”,尤其是不可出口伤人。倘若常用嘴巴欺人、凌人、伤人、害人,则必然会自食其果。
⊙.利刀剜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消。(《五灯会元》卷十六)
【译文】即使用利刀割掉一块肉,创口也能够愈合,但是恶毒言语伤人造成的怨恨,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感悟】原因在于:利刀伤害的是人的肉体,恶语伤害的是人的心灵。而对于人来说,心灵是最深层的,也是最敏感的。
⊙.众生应护口业,莫相骂辱。(《法苑珠林》)
【译文】人人都应当保护自己在语言上的德行,不要相互辱骂。
【感悟】人与人之间应避免恶语相向。但有的人就是不修口德,总是以刻薄、恶毒的话语刺伤别人。嘴巴的功能,在这种人身上真是被滥用甚至“恶用”了。
⊙.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五灯会元·寰中禅师》)
【译文】说的有一丈,不如做一尺;说的有一尺,不如做一寸。
【感悟】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句话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工作要真抓实干。这是领导工作的基本环节。一个决策、一项工作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落实,落实才是“硬道理”。可是有的领导干部多说少做,甚至只说不做。老百姓对他们很失望,于是有民谣日:“讲话好比辘辘转,扯不开来挣不断。台上讲得满头汗,台下鼾声连成片。人说光阴千金贵,在此不值一文钱。”讲套话、空话的时间太多了,怎么会有时间去落实呢?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五灯会元·清景禅师》)
【译文】来向你议论是非的人,本人一定是个挑拨是非的人。
【感悟】看似简单,但其实不失为一种睿智的识人方法。
⊙.闻人谈论但且虚受悦服,慎勿锋起求胜。详究取舍在我而已。(《法藏碎金录》)
【译文】听别人议论问题,当时要谦虚、心悦诚服地倾听,不要口气尖锐地和别人争论并且定要求胜。对他所说的话,要周密地思索研究,如何听取则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感悟】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做一个好的听众,但是不要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
⊙.夫谬之于空谈,不如证之于事实;闻之仿像,不如决之于耳目。故信不如学,言不如行。(《法苑珠林》)
【译文】与其荒谬地听信空谈,不如用事实去证明真理;与其听别人说得不明不白,不如自己亲自去看去听以后再做判断。所以,轻信不如学习,空谈不如行动。
【感悟】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行动比语言更重要。注重事实的验证,注重亲身的体会。这里提出的认识论观念,不仅与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相一致,而且与西方近代科学的“实证”精神也有相符合之处。
⊙.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五灯会元》卷十七)
【译文】富贵人家的公子哥儿争相夸耀自己的富有,而穿着百衲衣衫的高僧不以自己的贫穷生活为耻。可是近来世俗之人颠倒是非,他们只看重人的穿戴打扮,却不看重人本身。
【感悟】不以品德、才学、能力来评价一个人,而以衣着取人,就是俗话说的“势利眼”,其根源在于“拜金主义”思想盛行。这势必导致“只重衣衫不重人”,甚至导致“笑贫不笑娼”。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五灯会元》卷十七)
【译文】劝君不用在石头上刻文字来旌(表扬)功,路上行人的歌颂就是旌功的石碑。
【感悟】“民心不可欺”,“民心自有公论”,这一类的说法表明,只要官员心中装着老百姓,一心一意为老百姓造福,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我们就完全用不着去宣扬“政绩”、树立“形象”,我们就自然能体会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知为政者,弃一恶人,以成一家;弃一恶家,以成一方。(《孛经》)
【译文】通晓治理社会道理的人,宁可舍弃一个恶人来保护全家;宁可舍弃一个不好的家庭来实现对一个地方的治理。
【感悟】就连慈悲为怀的佛家,也赞成这样的原则:对于害群之马,决不迁就姑息。可见这应该是自古以来执政者的一条基本原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贤夫染人,如近香熏,进智习善,行成洁芳。(《法句经》)
【译文】卑鄙的人感染别人,使人如同靠近秽恶难闻的东西,逐渐迷惑并习惯于秽恶,不知不觉就变坏。有德行的人感染别人,使人如同靠近香薰的东西,能增进智慧并习惯于善良,养成高洁贤能的品性。
【感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说人的品性决定他的交往对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人的交往对象影响着他的品性,这看起来是各说各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将二者统一起来,前提是我们自己努力做品行端正、高尚的人。这样,我们自然就会与品行端正、高尚的人为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交往之中大家相互影响和促进,又可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品性(近朱者赤)。
⊙.求人不如求己。(《贵耳集》)
【译文】求别人帮助,还不如求自己。
【感悟】人与人之间,是应该而且可以互相帮助的。但是,如果凡事都求助于别人,那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也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
智能推荐
- 上一篇:佛家金言之因缘果报
- 下一篇:佛家金言之为人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