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原文及翻译,赏析
注释水调歌头①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②,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③?把酒④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⑤,今夕⑥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⑦,高处不胜⑧寒。起舞弄清影⑨,何似⑩在人间?
转朱阁①①,低绮户①②,照无眠①③。不应有恨①④,何事长向别时圆①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①⑥。
——宋·苏轼
解读翻译①水调歌头:词牌名。
②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达旦:到天明。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③几时:什么时候。
④把酒:手持酒杯。
⑤宫阙:宫殿。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天上宫阙:这里指月亮。
⑥今夕:今晚。
⑦琼楼玉宇:指月亮上的宫殿。
⑧不胜:经受不住。
⑨起舞弄清影:意思是月下起舞,清影随人。
⑩何似:怎么能比得上,不如。
①①朱阁:朱红色的华丽楼阁。
①②绮(qǐ)户:雕花的窗户。
①③无眠:指失眠的人。
①④这句的主语是月亮。
①⑤何事:为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别时:指人分别的时候。
①⑥婵娟: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赏析明亮的月亮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举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仙宫宝殿,今晚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着清风去那里,又恐怕月亮上的宫殿,使我承受不住那样的清冷和凄寒。在这清亮的月色下凄清的身影随人舞动,那冷清的月宫如何比得上人间?
月光转过华美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洒落在雕花的窗子前,映照着人,使人难以入眠。月亮或许不应该有什么事感到遗憾,却为什么单单在人们分别时才格外圆?唉,人生中难免离合悲欢,月亮也总有阴晴圆缺的变换,这种事情自古以来本就难以周全。但愿离别的人们都能健康平安,远隔千里也能共享明亮如水的美好月色。
作业题这是一首世代传诵的“中秋词”。当时苏轼与王安石政治意见不同,被贬到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已经五年。中秋节本是团圆的日子,但是妻子已经亡故,弟弟远在他乡,所以词人只能通过喝酒来排解心中的孤独和忧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首先对苍天发出疑问:月亮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我欲乘风归去”,进而幻想脱离现实生活,飞到月宫里去,这反映了词人逃避现实生活的心理状态,但是词人又感到了人间的温暧,“何似在人间”,还是留在人间最好,由消极又转向了积极的态度。
在下片中,词人由月亮引发了对弟弟的怀念。月圆,象征团圆,但是现在月圆人散,于是词人感到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在所难免,正如月亮会有阴晴圆缺的自然变化一样,自古以来就是这样。那就旷达一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亲人不能团聚,那就一同欣赏这美好的月色,通过月色来传达自己的思念吧。这是词人向自己的弟弟,也是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的安慰和祝愿。
整首词以“月”贯穿全篇,既通过月色的空明澄净来反映自己超脱开朗的情怀,也诉说了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人生道理。本词语言朴实无华,容易理解,又蕴含深刻的道理,给人启发。
扩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把你知道的发表在下方的评论处。
苏辙改对联
苏辙(公元1039年一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他的兄长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多音字组词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联:“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圓?”老道连连称好。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是很严谨,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穗,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智能推荐
- 上一篇:王安石 · 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赏析
- 下一篇:江城子 · 密州出猎,翻译,赏析